书城励志二十几岁要懂的应酬礼仪
19383700000031

第31章 谈吐礼仪:祸由口出,形由语露

第一节 初次交谈礼仪

你不要小看初次见面的第一句话,在人际交往中它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其实,初次交谈说话很简单,你只要注意以下几个原则即可:贴心、亲热、消除陌生感。

1.攀认式

任何两个人,只要彼此留意,就不难发现双方有着这样或那样的“亲”、“友”关系。例如:“你是北京大学毕业生,我曾在北大进修过两年。说起来,我们还是校友呢!”“您是体育界老前辈了,我爱人可是个体育迷,咱们也算得上是‘近亲’啊!”“你是山东的,我是河北的,两地近在咫尺。今天能碰巧遇见,也算很有缘!”……

2.敬慕式

对初次见面者表示敬重、仰慕,这是热情有礼的表现。用这种方式必须注意掌握火候,恰到好处,不能乱吹捧。表示敬慕的内容应因时因地而异。例如:“您的大作我读过多遍了,受益匪浅。想不到今天竟能在这里一睹作者风采!”“今天是教师节,在这光辉的节日里,我能见到您这位颇有名望的教师,不胜荣幸啊!”……

3.问候式

“您好”是向对方问候致意的常用语。如能因对象、时间的不同而使用不同的问候语,效果则更好。对德高望重的长者,说“您老人家好”,以示敬意;对年龄跟自己相仿者,称“老X(姓),你好”,显得亲切;若对方是医生、教师,说“李医师,你好”、“王老师,您好”,有尊重意味;节日期间,说“节日好”、“新年好”,给人以祝贺节日之感;早晨说“您早”、“早上好”则比说“您好”显得更得体。

另外,现今社会,你搭乘飞机或火车、轮船的机会比较多,这时便可以借机建立人际关系。如有可能,人们都想和邻座的人聊上几句话,一方面可以打发时间,另一方面还可以多认识几个朋友,从而路上可以相互照应。然而,向坐在身旁的素不相识对象开口攀谈,的确需要相当的勇气与方式。而且,愈是不擅长与陌生人交谈的人,愈会绞尽脑汁地去思索着那些完美的词汇。那么结果是令人失望的,在磨磨蹭蹭不敢开口的情形下,让时间白白溜走,错失开口搭讪的好机会。

在这种情形下,尽早开口很重要,不必要思索多么中听的话。

一般而言,碰面30分钟内开口说话是最理想的。一旦超过30分钟,除非出现特别合宜的机会,否则双方只能以沉默告终。在现场气氛凝固之前,无论什么话题都可以打破僵局,所以要先开口交谈。比如故意询问一下该车次的到站时间,或者向对方借阅报纸,趁机还可以就报纸新闻发表意见等,接下来好多的话题都顺理成章了。

此外,还要善于把握开口说话的机会,比如对方为女性,那么当她费力地往行李架搁放行李的时候,便是一个上天赐予的好机会。“让我帮你放吧!”只需这一句话,举手之劳,气氛就立刻缓和下来。而在你帮忙后,她必定会感谢你,于是你们便可以很自然地聊起来了。如果让这种时机溜走,等她忙完一切尘埃落定,你冷不防地开口搭讪,必定让对方感到突兀,也无法与她获得自然的沟通。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都知道,如果一开口便说些中听讨好的话,对方反而会感到紧张,会猜想你会有什么意图。在座席上安定下来之前,趁着忙乱时说些不经意的话,对方反而较能以轻松的心情回应攀谈。当然了,从上车到下车为止,不停地说话是不必要而且是失败的。只要在最初轻松地打过招呼后,途中可以阅读书报,抑或对方也可能主动攀谈。总而言之,你最初开口寒暄的目的,是为了向对方表明自己是有好的。

所以,如果你打算旅途中同邻座的人攀谈,就应该在上车前先调整自己的心态,准备随时与人攀谈,有备无患,如此一来,在旅途之中就可以无所顾忌地轻松开口了。

这个方法不仅有利于建立人际关系,同时也能成为上班族的一种训练。只要训练自己随时都可以与人攀谈,和年长者说话的技巧也会随之进步。毕竟,无法和陌生人交谈的人一般都难以胜任上班族的工作。

第二节 称呼他人礼仪

称呼,是指人们在日常交往应酬之中所采用的彼此之间的称谓。也是当面招呼对方,以表明彼此关系的名称。所以它是人际交往语言中的先行官。在人际交往中,选择正确、适当的称呼,反映着自身的教养和对对方的尊重程度,甚至还体现着双方关系发展所达到的程度。

现在社交场合中,称谓语一般有以下五种:

1.通称

也叫一般称。这是在社交场合最简单、最常用的称呼,特别是对陌生人可常用的一种称呼。这种称呼不区分听话人的职务、职业、年龄。如同志、先生、太太、小姐、女士等。

在一般社交场合,男士不论年龄大小都可称呼先生、同志。妇女不管年龄大小也都可以称呼女士。太太一般是知道对方已经结婚的情况下对女子的尊称。小姐一般是对未婚女子的称呼,但是在社交场合若不知道对方婚否,则也可以以“小姐”称呼。在涉外场合对于女性一般都要称呼女士,这是对女性的一种尊重。.

“同志”的称呼在现在的社交场合用的远比“先生”要少,它只在某些场合用于对政府领导、警察、军人和公务员等的称呼。

2.姓名称

在人际交往中,姓名称是对于一些年龄、职务相仿,好同学、好朋友、好同事等常用的称呼语。按照国际惯例,在正规社交场合一般都要用全称。.

3.职务称

职务称是一种以被称呼人所担当的职务来作为称呼语的称呼。如经理、局长、厂长、郑院长、文书记等。

4.职业称

职业称是一种以被称呼人所从事的职业来作为称呼语的称呼。如老师、律师、护士、服务员等。

5.亲属称

亲属,即是与自己有着直接或间接血缘关系的人。对亲属的称呼,多年来已经形成规范,如父亲的父亲称“祖父”,父亲的祖父应称为“曾祖父”。姑、舅之子应称为“表兄”、“表弟”,叔、伯之子应称为“堂兄”、“堂弟”。对待亲属的称呼,有时讲究亲切,不一定非常标准,如儿媳对公公、婆婆,女婿对岳父、岳母,都可以称呼“爸爸”、“妈妈”。这样的称呼主要是表示与对方“不见外”,是自家人。

对与外人交往时,亲属称在传统意义上有敬称和谦称两种。对自己的亲属,应用谦称称辈分或年龄高于自己的亲属,可在其称呼前加“家”字,如“家父”、“家姐”等。称辈分或年龄低于自己的亲属,可在其称呼前加“舍”字,如“舍弟”、“舍侄”等。在称自己的子女时,可在其称呼前加“小”字,如“小儿”、“小婿”等。对别人的亲属,应采用敬称。在其称呼之前加“尊”、“令”、“贤”字等。如“尊母”。对其平辈、晚辈,在称呼前加“贤”字,“贤妹”、“贤侄”。若在其亲属的称呼前加“令”字,一般不分辈分和长幼,如“令堂”、“令郎”、“令爱”等。

与亲属称相类似的称呼我们通常叫亲近称。对于邻居、至交,有时可称“大爷”、“大娘”、“大妈”、“大伯”、“爷爷”、“阿姨”等。有时还在称呼前加上姓氏,如“张阿姨”、“李叔叔”等。

第三节 打招呼的礼仪

无论在公司还是在路上,若遇见熟人,要主动打招呼,互相问候,不能视而不见,把头扭向一边,擦肩而过,这是最基本的礼貌要求。但也不宜聊个不停,影响他人走路。另外,打招呼最常用的就是“你好”,千万不要使用“吃了吗”、“干什么去”这类极不合时宜的问候语。有个笑话说某人习惯用“吃了吗”打招呼,以至于碰到刚从厕所里出来的熟人也这样打招呼,结果招致一顿骂。还有,像“忙什么呢”这类问候性的打招呼要少用,因为有干涉别人隐私的嫌疑,很令人讨厌。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受,就是在路上遇到不很熟悉的异性很觉尴尬,不打招呼显得不礼貌,打招呼又不太好意思,或怕对方误会。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一位女士偶然在路上遇见不很熟悉的男士,理应点头招呼,但不要显得太热情,亦不要用冷冰冰的面孔来点头;一位男士偶然在路上遇见不太相熟的女士,应首先打招呼,但表情不可过分殷勤。

见到很久不见的老朋友,不要大声惊呼,也不要隔着几条马路或隔着人群就大声呼唤,如果边喊边穿马路,会有危险。寒暄之后,如果还想多谈一会儿,应该靠近一些,避开拥挤的行人,不要站在来往的人流中进行攀谈。在两人以上同行遇到熟人时,你应主动介绍一下这些人与你的关系,如“这是我的同事”,但没必要一一介绍,然后向同伴们介绍一下你的这位熟人,也只要说一下他(她)与你的关系即可,如“这是我的邻居”,被介绍者应相互点头致意。

如果男女两人一同上街,遇到女士的朋友,女士可以不把男伴介绍给对方,男士在她俩寒暄时,要自觉地隔开一定距离等候,待女伴说完话后继续一同走;女士对男伴的等候应表示感谢,且与人交谈的时间不宜太长,不应该让同伴等很长时间。如果遇到男士的熟朋友,男士则应该把女伴介绍给对方,这时女士应向对方点头致意。如果是两对夫妇或两对情侣路遇,相互致意的顺序应是:女士们首先互相致意,然后男士们分别向对方的妻子或女友致意,最后才是男士们互相致意。

打招呼时有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就是不要为了表示亲切而牵涉到个人的私生活,把个人禁忌方面的话语拿出来“献丑”,这样打了招呼反而引起对方的不快。

招呼就是招呼,不要繁杂。其实一句普通的带着微笑的“您好”,就已经很能够拉近两人的距离了,再添加内容反倒成了累赘,给对方以拖沓、不利索的感觉,甚至于不希望下次再见到你。

第四节 问候的礼仪

人际关系的融洽离不开一定的情感因素,而一定的情感表达常常通过一定的问候予以传递。问候的形式有日常的一般问候与特殊问候两种。

1.日常问候

日常问候是亲朋之间、同事之间、师生之间等互致的问候。有按时间问候,比如出门上班、上学,见面相互问个好,如“早安”、“早上好”,下班放学说声“再见”等。有按场合问候,比如上学离家时向父母家人打个招呼道别,如“爸爸妈妈,我走了”,回到家见到父母说声“爸爸妈妈,我回来了”。家里人也应回答:“你走好,早点回来!”“回来了,歇一会吧!”同样,在社交和其他场合,熟人相遇、朋友相见,互致问候更是第一道礼仪程序,即使是一面之交,相遇也应打招呼。

素有礼仪之国的泰国,人们工作、学习中的第一次见面就非常注重问候致意礼仪。每天第一次相互遇见的,要行合掌礼,先敬为礼,同时互祝“撒瓦迪”(“你好”之意)。如同一天再次相遇,以点头微笑代替合掌礼。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礼仪形式,正像一条纽带,把人们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如果子女见了父母、学生见了老师、下级见了上级,不打招呼,视若无人或一脸冰霜,那又会是什么情形?毫无表示或漫不经心,会被认为是傲慢无礼的表现。

2.特殊问候

特殊问候一般有节日问候、喜庆时的问候或道贺和不幸时的问候或安慰。人生在世,有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在民间,每当亲朋家中有婚嫁、寿诞、丧葬以及其他重大事件时,人们往往都难以置身度外。特别是在中国,人们历来就十分重视这类活动中的“人情”。现代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人们忙于各种各样的工作,很难同时集聚在一起,人们大多在逢年过节时向远方、或不常见面的亲友问候,这是联络感情的最简便而又极有效的礼仪方式。婚嫁、祝寿、店铺开张、事业有成、乔迁新居等喜事,大家往往都要行动起来向其表示祝贺并致问候。对于丧葬、事业受挫、家庭变故、失恋、遭灾等不幸,要表示同情、安慰或协助操办相关事宜,并给予必要的帮助。因此,红白喜事成了人们增加接触、了解和联络感情的重要纽带,它们极大地丰富了人们日常交际的生活内容。

亲朋好友之间互致问候应注意约定俗成的惯例。第一,尊重老人和妇女,即在顺序上男士应先问候女士,晚辈应先问候长辈,年轻人应先问候老人,下级应先问候上级,年轻的姑娘、女士问候比自己年龄大得多的男性。第二,主动问候,这是尊重他人的表示,即使你比对方年长,主动问候不仅不失自己的身份,还会增加一份友情、亲情。

问候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口头问候,也可以书信问候;可以寄贺卡或明信片问候,也可以电话、电报问候;如果有条件的话,适当送些礼物表示问候则是成为人们联络感情、加强联系的较好方法之一。

第五节 敬语的使用

敬语主要指的是在人际交往活动中蕴涵着的对他人表示敬重、礼让、客气等内容的语言表达方式。敬语是谈吐文雅的重要体现,是展示谈话人风度和魅力的必不可少的基本要素之一,是尊重他人并获得他人尊重的必要条件,是人际交往达到和谐融洽境界的推动因素。

—般而言,敬语的类型可归结为这样几种:

1.问候型敬语

即人们彼此相见相互问候时使用的敬语,通常有:“您好”、“早上好”、“久违了”,等等。问候型敬语的使用既表示尊重,显示亲切,给予友情,而且也充分体现了说话者有教养、有风度、有礼貌。

2.请求型敬语

请求型敬语就是在请求别人帮忙时所使用的一些敬语,这类敬语通常有“请”、“劳驾”、“请多关照”、“承蒙关照”、“拜托”等多种不同表达方式。

3.道谢型敬语

道谢型敬请是指当自己在得到他人帮助、支持、关照、尊敬、夸奖之后表达谢意时所使用的敬语,这类敬语最简洁、及时而有效的表达就是由衷地道一声“谢谢”。除此之外,属于这种类型的敬语还有“承蒙夸奖”、“不胜荣幸”、“承蒙提携”等。

4.致歉型敬语

在现代生活中,随着人际交往的层面不断扩大,人际关系的网络也日趋复杂,这使得人与人之间的摩擦时有发生。而当自己的行为对他人造成伤害或消极影响时,最平常的致歉型敬语即是:“对不起”、“请多包涵”、“打扰您了”、“给您添麻烦了”、“非常抱歉”等。

当然,在人际交往活动中,敬语的使用是非常普遍的,除了上述四种类型外,在这样一些场合下也常用敬语:如等待客人说“恭候”;请人勿送说“留步”;陪伴朋友说“奉陪”;中途先走说“失陪”;向人道贺用“恭喜”;赞赏表人的见解用“高见”;欢迎消费者用“光顾”;谈及老人年岁用“高寿”;称小姐年龄用“芳龄”;说他人来信为“惠书”等。但是不管运用何种敬语,在表达上都要注意以下几方面:首先敬语的使用要本着诚心诚意的原则,不能只是作为形式上的应付或敷衍塞责。其次,要根据不同对象、不同场合、不同氛围灵活掌握敬语的使用,既要体现出彬彬有礼,又要不落俗套。再次,使用敬语时还应认真、直接、直截了当,不要含糊不清,同时还要注意对方的反应,并辅之以必要的体态语言。总之要力求通过敬语的表达使从事人际交往的人们在心里产生反响和共鸣,以达到感情的进一步交流。

第六节 谦语与雅语

生活中,我们在与别人的交谈时,应该适当增添谦语和雅语,这样不仅可以显示出自己的个人修养,也容易获得对方的好感。

谦语亦称“谦辞”,它与“敬语”相对,是向人表示谦恭和自谦的一种词语。谦语最常用于在别人面前谦称自己和自己的亲属。例如,称自己为“愚”,介绍亲属称“家严、家慈、家兄、家嫂”等。自谦和敬人,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尽管日常生活中谦语使用不多,但其精神无处不在。只要你在日常用语中表现出你的谦虚和恳切,人们自然会尊重你。

雅语是指一些比较文雅的词语。雅语常常在一些正规的场合以及一些有长辈和女性在场的情况下,被用来替代那些比较随便、粗俗的话语。多使用雅语,能体现出一个人的文化素养以及尊重他人的个人素质。

在待人接物中,要是你正在招待客人喝茶,你应该说:“请用茶。”如果还用点心招待,可以说:“请用一些茶点。”假如你先于别人结束用餐,你应该向其他人打招呼说:“请大家慢用。”雅语的使用不是机械的、固定的。只要你的言谈举止彬彬有礼,人们就会对你的个人修养留下较深的印象。只要大家注意使用雅语,必然会对形成文明、高尚的社会风气大有益处,并对我国整体民族素质的提高有所帮助。

第七节 倾听的礼仪

在社交的过程中,我们首先要注意倾听别人,这是一种基本的礼貌。不过倾听不仅仅是听,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礼仪:

1.集中注意力,真心诚意地倾听

人的思绪常进行很快,往往超过讲话的速度。讲话的速度是每分钟20-160个字,而思考的速度则是每分钟400-600个字。因此要强迫自己集中注意力。如果你真的没有时间,或由于别的原因而不愿听人谈话,你最好客气地提出来:“对不起,我很想听你说,但我今天还有一件事要做。”礼貌地提出来,比勉强听或者坐着开小差更好一些。

2.要有耐心,不能随便打断别人讲话

有些人话很多,或者语言表达有些零散甚至混乱,这时就要有耐心听完他的叙述。即使听到你不能接受的观点或者伤害某些感情的话,也要耐心听完。听完后可以反驳或者表示你的不同意。

3.偶尔的提问或提示可以澄清谈话内容,给讲话者以鼓励

如“这几条建议,你认为哪一条最好呢?”“这很有趣,请接着说”,同时也可以适时用简短的语言,如,“是”、“对的”或点头微笑来表示你的赞同和鼓励。

4.适时给予反馈

反馈就是用自己的语言复述对讲话人所表达信息和情感的理解,这表明你已经听到并理解了信息。你可以逐字逐句地重复讲话人的讲话,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解释讲话人的意思。如,“你的话是不是可以这样概括”;又如,当别人说“我不喜欢我的老板,再说,那个工作也很烦人”。你可以用自己语言解释“你对你的工作不太满意”。

第八节 说“不”的礼仪

生活中,拒绝别人、说“不”是不可避免的。直爽式回避或否定,如“不,不行,不去,做不到”等留给别人的常常是一种冷冰冰、硬邦邦的感觉,不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要做到推辞别人又不得罪别人,反而能赢得别人的理解和友谊,这时就要讲究说“不”的礼仪。

1.诚恳对待

对求助于己的人,不管是同乡、同事、朋友,还是上级、部下,当不能答应他们时,都应当认真对待而不能马虎应付。特别是推辞长者或上级的时候,不仅要晓之以理,还要诉之以情,尤其是诉之以诚。这样,易于对方将心比心,使他们虽被推辞却不动怒,从而和你继续保持某种关系。

2.巧妙的推辞

不仅不会使对方生气,反而能赢得对方的好感。艺术的推辞,不仅能赢得对方的理解,也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罗斯福在当选美国总统前,曾在海军担任要职。一天,一位朋友向他打听海军在加勒比海一个小岛上建立潜艇基地的计划。罗斯福向四周看了看,压低声音问:“你能保密吗?”朋友毫不犹豫地回答:“当然能!”罗斯福微笑着说:“那么,我也能。”罗斯福运用巧妙的方法拒绝回答朋友的问题,这种回答幽默、沉着、自然又亲切,相信其朋友也不会再为难他了。

在社交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学会说“不”的礼仪,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避免得罪人,并进而获得对方的好感。

第九节 不良的语言行为

社交过程中,很多人随意惯了,往往不会注意自己的谈吐礼仪,作出不符合礼仪的语言行为,比如:

1.经常向人诉苦,包括个人经济、健康、工作情况,但对别人的话题却不予关心,从不感兴趣。

2.唠唠叨叨,只谈论鸡毛小事,或不断重复一些肤浅的话题、发表一无是处的见解。

3.态度过分严肃,不苟言笑,说话缺乏投入感,悄然独立。

4.言语单调,喜怒不形于色,情绪呆滞。

5.以自我为中心,自吹自擂,反应过敏,语气浮夸粗俗。

6.不注意自己说话的语气,经常以不悦而且对立的语气说话。

7.应该保持沉默的时候偏偏爱说话,或者常常不由自主地打断别人的话。

8.滥用人称代词,以至于在每个句子中都有“我”这个字,甚至以傲慢的态度提出问题,给人一种只有自己最重要的印象。

9.在谈话中插入一些和自己有亲密关系,但却会使别人感到不好意思的话题。

10.嘲笑社会上的穿着规范,不管自己了不了解,任意对任何事情发表意见。

11.在不适当的时候打电话,或者在电话中谈一些别人不想听的无聊话。

12.公然质问他人意见的可靠性,并且以傲慢的态度拒绝他人的要求。

13.在别人的朋友面前说一些瞧不起他的话,或者当着他人的面,指出部属和同事的错误。

14.指责和自己意见不同的人,随便评论别人的能力,尤其是贬低别人的能力。

15.过分热衷于取得别人好感,在请求别人帮忙被拒绝后心生抱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