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二十几岁要懂的应酬礼仪
19383700000011

第11章 明哲保身,低调做人高调做事

第一节 低姿态才能有高身段

所谓的“低姿态”,讲的是我们在社会交往中所表现出的平和、谦逊、圆融及忍让等言行和情态。有些时候,这种低姿态对于保护自我及既得利益不受损失是必不可少的。

初涉世的年轻人往往个性张扬,率性而为,不会委曲求全,结果可能是处处碰壁。而涉世渐深后,就知道了轻重,分清了主次,学会了内敛,少出风头,不争闲气,专心做事。就像跪射俑一样,保持生命的低姿态,避开无谓的纷争,避开意外的伤害,以求更好地保全自己,发展自己,成就自己。

因此低调做人是一个人步入社会必备的自我保全手段。熙熙攘攘、名来利往的社会处处风雷激荡,时时风云变幻,只有甘于低调之人才能在社会的风雨中更好地保全自己。

有时在“显眼处”表面的荣耀和光彩之下,也许暗藏着众目所向和众矢所指的危险,此时的“高处”渗透着凛冽的寒意,只有急流勇退、及早抽身、甘于低调做人的人,才能避祸趋吉,永葆平安。

唐朝大将郭子仪一生活得风风光光,有头有脸,究其实质,得益于四个字:低调做人。

功高权重的郭子仪,被宦官们视为眼中钉。代宗大历二年十月,正当郭子仪领兵在灵州前线与吐蕃拼杀的时候,鱼朝恩却偷偷派人掘了他父亲的坟墓。当郭子仪从泾阳班师回朝时,朝中君臣都捏了一把汗,怕他回来不肯和鱼朝恩善罢甘休,会闹得上下不安。郭子仪入朝的那一天,代宗主动提了这件事,郭子仪却躬身自责,说:“臣长期带兵打仗,治军不严,未能制止军士盗坟的行为。现在,家父的坟被盗,说明臣的不忠不孝已得罪天地。”君臣们听了,都由衷地佩服郭子仪坦荡的胸怀。

郭子仪心里明白,自己功劳越大,麻烦就越大,就是当朝皇帝代宗,也会对自己有所顾忌。所以他处处谨慎小心,以求自保。每次代宗给他加官晋爵,他都恳辞再三,实在推辞不掉,才勉强接受。广德二年,代宗要授他“尚书令”,他死也不肯,说:“臣实在不敢当!当年太宗皇帝即位前,曾担任过这个职务,后来几位先皇,为了表示对太宗皇帝的尊敬,从来没有把这个官衔授给臣子,皇上怎能因为偏爱老臣而乱了祖上规矩呢?况且,臣才疏德浅,已累受皇恩,怎敢再受此重封呢?”代宗没法,只得另行重赏。郭子仪爵封汾阳王,王府建在首都长安的亲仁里。汾阳王府自落成后,每天都是府门大开,任凭人们自由进进出出,而郭子仪不允许其府中的人对此加以干涉。有一天,郭子仪帐下的一名军官要调到外地任职,来王府辞行。他知道郭子仪府中百无禁忌,就一直走进了内宅。恰巧,他看见郭子仪的夫人和他的爱女正在梳妆打扮,而王爷郭子仪正在一边侍奉她们,她们一会儿要王爷递毛巾,一会儿要他去端水,使唤王爷就好像奴仆一样。这位将官当时不敢讥笑郭子仪,回家后,禁不住讲给他的家人听,于是一传十,十传百,没几天,整个京城的人都把这件事当成笑话来谈论。郭子仪听了倒没有什么,他的几个儿子听了却觉得大丢王爷的面子,他们决定对父亲提出建议。

他们相约一齐来找父亲,要他下令,像别的王府一样,关起大门,不让闲杂人等出入。郭子仪听了哈哈一笑,几个儿子哭着跪下来求他,一个儿子说:“父王您功业显赫,普天下的人都尊敬您,可是您自己却不尊重自己,不管什么人,您都让他们随意进入内宅。孩儿们认为,即使商朝的贤相伊尹、汉朝的大臣霍光也无法做到您这样。”

郭子仪听了这些话,收敛了笑容,对他的儿子们语重心长地说:“我敞开府门,任人进出,不是为了追求浮名虚誉,而为了自保,为了保全我们全家的性命。”

儿子们感到十分惊讶,忙问其中的道理。

郭子仪叹了一口气,说道:“你们光看到郭家显赫的声势,而没有看到这声势有丧失的危险。我爵封汾阳王,往前走,再没有更大的富贵可求了。月盈而蚀,盛极而衰,这是必然的道理。所以,人们常说要急流勇退。可是眼下朝廷尚要用我,怎肯让我归隐,再说,即使归隐,也找不到一块能容纳我郭府一千余口人的隐居地呀。可以说,我现在是进不得也退不了。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紧闭大门,不与外面来往,只要有一个人与我郭家结下仇怨,诬陷我们对朝廷怀有二心,就必然会有专门落井下石、妨害贤能的小人从中添油加醋,制造冤案,那时,我们郭家的九族老小都要死无葬身之地了。”

郭子仪之所以让府门敞开,是因为他深知官场的险恶,正因为他具有很高的政治眼光又有一定的德性修养,善于忍受各种复杂的政治环境,因此即使在自己功勋卓著的日子,也时时做好了准备,以应付可能发生的危险。

做人不可骄傲自满。有了成绩便不可一世,眼中容不得任何人,这往往会让自己成为众矢之的,所以,做人不管有多大的权势和资本,都应该放下身架,保持低姿态为好。

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充满了机巧、险诈、说谎、欺骗、逞能、阴谋、斗争,而老实、忠厚、善良、退让、柔弱等美德都被许多人淡忘了。彼此逞能,暗算代替了友情;彼此都以为自己聪明,所以,彼此都愚蠢;彼此都想占对方的便宜,所以,到头来大家都挖了自己的墙脚。

其实,低调绝不是无用,不等于懦弱,相反,低调才能成就大事,才能保全自己,战胜他人。

老子说,当坚硬的牙齿脱落时,柔软的舌头还在。柔弱胜过坚硬,无为胜过有为。我们学会在适当的时候保持适当的低姿态,绝不是懦弱和畏缩,而是一种聪明的处世之道,是人生的大智慧、大境界。

第二节 得意不忘形,失意不失态

踌躇满志、春风得意是人人都向往的人生境界。但得意者绝对不能忘形,对自己的言行举止、姿态形象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要时不时地回头看看自己的尾巴是夹在裆下,还是翘到了天上?一旦露出失态的尾巴,就很有可能被别人抓住,到那时可能连“落水狗”的命运都不如。

在20世纪60年代的小学课本上,选有《狮子和蚊子》这样一篇寓言,它讲的是狮子与蚊子间的一场大战。按能力说,蚊子与狮子无法比拟,但在实战中蚊子却胜利了。因为狮子捕不到它,它却在狮子的眼睛上、耳朵上叮得都是“包”,使狮子有力使不上,最后倒把自己抓得头破血流,只得认输。蚊子有了战胜狮子的辉煌战绩,的确风光。于是它得意忘形了,吹着得胜的喇叭到处炫耀,最后一不小心,撞到了蜘蛛网上,成了蜘蛛的美餐。这里叙述的是动物,实则讲的是人的行为。

有些人因为顺境连连而甚感欣慰,愉悦之情不时流露于脸上。然而,不能光只是高兴,应该想想怎么才能维持好运,永葆成功。

希腊有名的雄辩家戴摩斯说:“维持幸福,远比得到幸福更难。”同样的道理,好业绩得来不易,但更难的是如何保持好业绩。

得意不忘形,失意不失态。这一点,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身体力行,做得很到位。

1997年,美国《家电》杂志公布全世界范围内增长速度最快的家电企业,海尔超过GE、西门子等世界名牌名列榜首;1998年11月30日,英国《金融时报》报道:在亚太地区声誉最佳的公司评比中海尔位居第7,是唯一进入前10名的中国企业;2000年5月19日,美国科尔尼管理顾问公司、《财富》杂志集团等评选“全球最佳营运公司”,海尔是亚太地区唯一入选企业;2001年第2期美国《家电制造商》杂志对全球前10位家电制造商进行了排名,海尔集团名列第9位,排在第1位的是美国惠而浦公司,在这10个家电制造商中,有3家美国公司、2家欧洲公司和1家日本公司,中国公司只有海尔1家;2001年8月6日的《福布斯》杂志根据2000年全球白色家电品牌进行了排名,海尔雄居第6位。

海尔所取得的这些令人瞩目的成就,跟张瑞敏的兢兢业业是分不开的,张瑞敏也因此赢得了世人的尊敬与爱戴。

1998年3月25日,张瑞敏应邀登上哈佛大学讲坛,“海尔文化激活休克鱼”的案例正式写进哈佛大学教材,这是中国企业家第一次登上哈佛讲坛,中国企业以成功的业绩第一次被写入哈佛案例;1999年12月7日,英国《金融时报》公布“全球30位最受尊重的企业家”排名,张瑞敏荣居第26位,这是中国企业家在世界范围内获得的最高美誉;2000年10月7日,张瑞敏在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演讲“海尔管理创新”,再次引起国际管理界的强烈反响,他成为首位登上瑞士国际管理学院讲台的亚洲企业家;2001年7月,张瑞敏成为《福布斯》杂志的封面人物,并且该杂志以“中国走向世界,雄心勃勃的海尔,内地跨国集团推出的国际品牌”的文章向全世界介绍了海尔。

客观地讲,张瑞敏的得意之处并不少,如今已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张瑞敏得意忘形了吗?没有。张瑞敏认为,作为一个企业家,必须在修身方面有了相当的成效,然后对社会才能尽到“义、利”之绩、发达之道,才能塑造出有责任感的、理想的商人品格。

虽然张瑞敏取得了许多可以让他自鸣得意的成就,但他却从不因此沾沾自喜。1998年9月,在取得了卓越业绩之后,张瑞敏竟然说:“如果有丝毫满足,有丝毫放慢观念的更新步伐,海尔品牌将会在一夜之间被淘汰出局。”

得意忘形的人很多很多。得意而忘形,这是许多没有远见者的共性,他们没有大志向,也没有大目标,只是在一种虚荣心的驱使下向前奔跑,目的只是想博得众人的喝彩,等众人的掌声一响便认为达到了人生目的,便想躺在掌声中生活了,自然也就忘形了,认为自己可以不再奔跑,可以昂头挺胸地在人群中炫耀了。

得意而忘形,这是许多投机者的共性,他们并非想扎扎实实地做一番事业,只是想得到荣华富贵罢了。于是靠着自己的小聪明、小伎俩侥幸做成一点事业,便以为自己有炫耀的资本了,有享乐的根基了,于是便忘形于自己的小聪明、小伎俩,他们的一生也就只能如此了。

得意而忘形,也是一切谄媚者的共性,他们本来生就一副藤的性格,不想自己长筋骨却想爬得很高,于是只能攀附于高位者。他们攀到了有权者的头上便以为自己有权了,他们攀到了有名者的头上便以为自己有名了,他们攀到了有钱者的头上便以为自己富有了……他们忘形于自己攀附的成功,也忘形于自己因攀附而得到的利益。

得意而忘形,说明一个人没有自己的追求和目标,有了一点点的得意便以为人生的荣耀不过如此了,这些人中有许多有才华的人、有实力的人、有发展前途的人,要是真的能尽力而为或许会成就一番事业。只是有的人目光太短浅了,有的人又习惯于谄媚罢了。

忘形应该说是一种误解,一种把暂时的得意看成永久得意的误解,一种把暂时的失意当成永久失意的误解。只要我们明白,这个世上没有永恒的事物,一切都是暂时的、相对的、发展的,那就不会忘形了,那么人人都会生活得更美好。

人在顺境时最易忘乎所以、失去警惕,这样往往会栽跟头;人在逆境时则容易意志消沉、自暴自弃,失去前进的动力。所以,做人贵在以超然之心看待自己的得与失,要做到得意时不忘形,失意时不失态。

第三节 以退为进,不显不露终出头

在适当的时候,学会“退”不是屈服、软弱,而是非常务实、通权达变的智慧,退可改变现状、转危为安。退,是一种战术,也是一种战略,更是高调做事的必然要求。

三国时期的司马懿就是利用以退为进的方法夺得兵权的。

孔明取下陈仓,魏主曹睿面对如雪片般飞来的陈仓告急文件,又听闻郝昭已死,诸葛亮再出祁山,不但收了陈仓,更攻下了附近的城池,一时间,竟不知如何是好。

另一方面,文告又到,说东吴孙权称帝,与蜀国结盟,陆逊在武昌练兵,随时可能入侵中原。两处告急,如何是好?此时又传出曹真病危的消息,曹睿只好再次找司马懿商量妙策。

司马懿说:“以我猜测,东吴孙权只是僭号称帝,伪称与蜀国结盟,故作兴兵。我们不用派兵防吴,只要集中兵力防蜀便可。”曹睿认为有理,立即封司马懿为大都督,总摄西边各路兵马。又吩咐左右,说:“去曹真府取总兵将印来。”

司马懿阻止说:“让我自己去取吧!”说完辞别而出,直往曹真大都督府。

司马懿见了卧病的曹真,说:“东吴、西蜀联盟兴兵来犯,孔明又再次出祁山,你知道吗?”

曹真大惊,说:“我因为病重,家人封锁了消息。现在国家危急,只有司马兄才有能力拒蜀兵呀!”

司马懿谦虚地说:“我才薄智浅,怎可称职呢?”

曹真命左右,说:“取总兵将印来!”

司马懿说:“都督不用担心,我愿助你一臂之力拒敌,只是受不了这个帅印呀!”

曹真听了,整个人一下跃起,央求道:“你如果不担此重任,国家可危急了!我今日病重,也要面见皇帝推荐你呀!”

司马懿见他如此有诚意,便只好说:“天子已有恩命,唯我不敢接受罢了!”

曹真大喜,说:“你若肯担当此任务,蜀兵可退!”

司马懿再三推辞,终于才接受。

在官场摸爬滚打多年的司马懿,恰当地运用了一招以退为进的方法,化解了曹真被夺权的怨愤,真是高手。

以退求进是高明的处世哲学,因为只有退后才能跳得更高,只有收拳才能出拳更有力,只有退一步才能进两步。

以退让开始,以胜利告终,是人情关系学中不可多得的一条锦囊妙计。你先表现得以他人利益为重,实际上是在为自己的利益开辟道路。在做有风险的事情时,冷静沉着地让一步,方能取得绝佳效果。

美国著名的成人教育家戴尔·卡特逊在纽约举办训练班时,租用的是一家大饭店的大礼堂。中途,他忽然接到通知,要他付比原来多3倍的租金。后来打听到,原来是饭店经理为了赚更多的钱,打算把场地出租给另外的人举办舞会或晚会。

卡特逊找到了饭店经理,对他说:“假如我处在您的地位,或许也会写出同样的通知。您是这家饭店的经理,您的责任是让饭店尽可能多盈利。您不这样做的话,您的经理职位就难保住。大礼堂不出租给讲课的,而出租给举办舞会、晚会的,那您可以获大利了。因为举行这一类活动的时间不长,他们能一次付出很高的租金,比我这租金当然多得多。租给我,显然,您吃亏了。”

卡特逊松弛了对方的戒备情绪,缓和了气氛之后,继续说:“但是,您要增加我的租金,结果将会是降低收入。因为,实际上等于您把我赶跑了。由于我付不起您所要的租金,我势必要再找别的地方举办训练班。要知道,这个训练班吸引了成千上万有文化的、受过教育的中上层管理人员,这些人到您的饭店来听课,实际上起了免费为饭店做活广告的作用。可以这么说,您即使花5000元钱在报纸上登广告,也不能邀请这么多人亲自到您的饭店来参观,可我的训练班给您邀请来了,这难道不合算吗?”在卡特逊的对比分析下,饭店经理终于放弃了增加租金的要求,让训练班继续办了下去。

成功的第一步便是让自己的利益和意图丝毫不露,让对方因为你能投其所好而心甘情愿做你要他做的事。尊重并突出别人的观点和利益,这是我们欲求他人合作的最有力的法宝。人们常常不会正确使用这一法宝,是因为他们常常忘记了,如果我们过分强调自己的需要,那别人对此即便本来是有兴趣的,也会改变态度。

以退为进是高调做事的一种手段,如果使用得当,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商场竞争中,一个经营者如果不懂得以退为进的谋略,就会在盲目前进中碰壁。反之,当你所经营的产品出现市场疲软,难以销售的时候,当你与竞争对手在实力对比上相差悬殊,难以取胜的时候,不妨采用退一步的策略,以退求进,定能取得和盲目前进相反的效果。

所以说,人生在世,为人处世要学会退让。让则通,通则顺,一顺百顺,顺风顺水,顺心顺利。退让,是一种智慧,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走向成功的谋略。

第四节 爬得越高,跌得越重

鱼不可脱于水,龙不可脱于渊,人不可脱于权。一个久握重权、身居高位的人,一旦失去权力,就会惨不可言,即使想成为平民百姓,过着贫苦下贱的生活都不可能。其实权力和富贵都是双刃剑,控制得宜便身享荣华,太阿倒持则大祸立至,先前所拥有和享受的,也正是转头来毁掉自己的。

南宋的韩侂胄在南海县任县尉时,曾聘用了一个贤明的书生,韩侂胄对他十分信任。韩侂胄升迁后,两人就断了联系。

一天,那位书生忽然来到韩府,求见韩侂胄。韩侂胄见到他时,十分欣赏,要他留下做幕僚,给他丰厚的待遇。这位书生无意仕途,无奈韩侂胄执意不放他走,他只好答应留下一段时日。

韩侂胄视这位书生为心腹,与他几乎无话不谈。不久,书生就提出要走,韩侂胄见他去意甚坚,无法挽留,便答应了,并设宴为他饯行。两人一边喝酒,一边回忆在南海共事的情景,相谈甚欢。到了半夜,韩侂胄屏退左右,把座位移到这位书生的面前,问他:“我现在掌握国政,谋求国家中兴,外面的舆论怎么说?”

这位书生长叹一声,端起一杯酒,一饮而尽,叹息着说:“平章家族如今深患灭顶之灾,我还有什么好说的呢?”

韩侂胄问:“何以见得呢?”

这位书生用疑惑的眼光看了韩侂胄一下,摇了摇头,似乎为韩侂胄至今毫无察觉感到奇怪:“危险昭然若揭,平章为何视而不见?册立皇后,袖手旁观,皇后肯定对您怀恨在心;确立皇太子,您也并未出力,皇太子怎能不仇恨您;朱熹、彭龟年、赵汝愚等一批理学家被时人称作贤人君子,而您欲把他们撤职流放,士大夫们肯定对您深恶痛绝;您积极主张北伐,倒没有不妥之处,但战争中,我军伤亡颇重,三军将士的白骨遗弃在各个战场上,全国到处都能听到阵亡将士亲人的哀哭声,军中将士难免要仇恨您;北伐的准备使内地老百姓承受着沉重的军费负担,贫苦人几乎无法生存,所以普天下的老百姓也会归罪于您。试问,您以一己之身怎能担当起这么多的怨气仇恨呢?”

韩侂胄听了大惊失色,汗如雨下,惶恐了许久,才问:“你我名为上下级,实际上我待你亲如手足,你能见死不救吗?一定要教我一个自救的办法!”

这位书生再三推辞,韩侂胄哪里肯依,固执地追问不已。这位书生最后才说:“办法倒有一个,但我恐怕说了也是白说。我亦衷心希望平章您这次能采纳我的建议!当今的皇上倒还洒脱,并不十分贪恋君位,如果您迅速为皇太子设立东宫建制,然后,以昔日尧、舜、禹禅让的故事,劝说皇上及早把大位传给皇太子,那么,皇太子就会由仇视您转变为感激您了。太子一旦即位,皇后就被尊为皇太后,那时,即使她还怨恨您,也无力再报复您了。然后,您乘着辅佐新君的机会,刷新司政。您要追封在流放中死去的贤人君子,抚恤他们的家属,并把活着的人召回朝中,加以重用,这样,您和士大夫们就重归于好了。你还要安定边疆,不要轻举妄动,并重重犒赏全军将士,厚恤死者的亲人,这样就能消除与军队间的隔阂。您还要削减政府开支,减轻赋税,尤其要罢除以军费为名加在百姓头上的各种苛捐杂税,使老百姓尝到起死回生的快乐。这样,老百姓就会称颂您。最后,你再选择一位当代的大儒,把职位交给他,自己告老还家。您若做到这些,或许可以转危为安,变祸为福了。”

但是,韩侂胄一来贪恋权位,不肯让贤退位;二来他北伐中原,统一天下的雄心尚未消失;三来他怀抱侥幸心理,认为自己绝对不会有如此背运,所以,他明知自己处境危险,仍不肯急流勇退,他只是把这个书生强行留在自己身边,以便及时应变。这位书生见韩侂胄不可救药,为免受池鱼之殃,没过多久就悄然离去了。

后来,韩侂胄发动“开禧北伐”遭到惨败。南宋被迫向北方的金国求和,金国则把追究首谋北伐的“罪责”作为议和的条件之一。开禧三年,在朝野中极为孤立的韩侂胄被南宋政府处死,他的首级被装在匣子里,送给了金国。那位书生的话应验了。

权势到手,确实令人身价百倍,也实在可以令人“荣华富贵,风光无限”。但是稍有不慎,就会大难临头,权力旁落,后果也就自然连普通百姓都不如。他们由于权力达到了极点,而给自己和家人带来了极大的灾祸。

因此,“盛时当做衰时想,上场当念下场时”,在志得意满时,一定要能够安于低调。用低调屏障保护自己,这样才能避免灾难性的后果。

第五节 才高不自诩,艺高不自傲

明代大政治家吕坤在他的《呻吟语》一书中写道:“精明也要十分,只需藏在浑厚里作用。古今得祸,精明人十居其九,未有浑厚而得祸者。”意思是说,人们对聪明、精明还是非常需要的,但关键是要在浑厚中悄悄地运用。古往今来得祸的绝大多数都是那些自恃聪明、卖弄聪明的人,是喜欢外露的人,而没有心里是绝顶聪明而表面上又深藏不露的人会得祸的。这就是说,聪明是人自身的一笔宝贵财富,这一点是确定无疑的,关键在于你如何运用,如何把握好分寸。财富可以使人的生活过得充实、潇洒,也可能毁掉你的一生。事物都有两面性,好的和坏的、有利的和不利的。真正聪明的人不仅仅是脑瓜里有智慧、有见地、有主张,更重要的是善于运用自己的聪明智慧,那些能够深藏不露,而在刀刃上或火候已到的时机才适时适度表露的人才是真正聪明的。那种自恃聪明、卖弄聪明或一味耍小聪明的人,其实是愚蠢的,因为那往往是招灾引祸的根源。无论是从政,还是经商,无论是做学问,还是治家务,谁不明白这个道理,谁就会吃亏、倒霉。

三国时期的祢衡很有文才,在社会上也很有名气。但是,他恃才傲物,除了自己,任何人都不放在眼里。他容不得别人,别人自然也容不得他。

当时,曹操和袁绍正相互拼搏,开战前,曹操想要争取镇守荆州的刘表作为自己的后援,便决定选一较有名气的高士前往游说。孔融推荐了好友祢衡。

曹操召见祢衡,并未起身让座。

祢衡遂仰面感叹:“天地虽阔,何无一人也?”

曹操说:“我手下有数十人,皆当世英雄,怎么就没有一个人?”

祢衡说:“请讲。”

曹操说:“荀彧、荀攸、郭嘉、程昱机深智远,就是汉高祖时候的萧何、陈平也比不了;张辽、许褚、李典、乐进勇猛无敌,就是古代猛将岑彭、马武也赶不上;还有从事吕虔、满宠,先锋于禁、徐晃,又有夏侯惇这样的奇才,曹子孝这样的人间福将,怎么说没人?”

祢衡笑道:“您错了!这些人我都认识,荀彧可以让他去吊丧问疾,荀攸可以让他去看守坟墓,程昱可以让他去关门闭户,郭嘉可以让他读词念赋,张辽可以让他击鼓鸣金,许褚可以让他牧羊放马,乐进可以让他朗读抄书,李典可以让他传送书信,吕虔可以让他磨刀铸剑,满宠可以让他喝酒吃糟,于禁可以让他背土垒墙,徐晃可以让他屠猪杀狗,夏侯惇称为‘完体将军’,曹子孝叫做‘要钱大守’。其余的都是衣架、饭囊、酒桶、肉袋罢了!”

曹操很生气,说:“你有什么能耐?竟敢口出狂言!”

祢衡说:“天文地理,无所不通,三教九流,无所不晓;上可以让皇帝成为尧、舜,下可以跟孔子、颜回媲美。怎能与凡夫俗子相提并论?”

这时,张辽在旁边,拔出剑要杀祢衡,曹操阻止了张辽。

第二天中午,曹操宴请了很多客人,命祢衡打鼓助兴。

祢衡精于音律,打了一通渔阳三挝,客人们都被感动得流下泪来。曹操的侍从们突然挑剔道:“打鼓的为什么不换衣服?”原来,当时的礼节规定打鼓的人必须换上新衣,以示对于宾客的尊敬。谁知祢衡非但不认错,还当众脱下身上的破旧衣服,赤裸裸地站在那里,客人们惊得一齐掩面。接着,祢衡又慢慢地脱下裤子……

一直不动声色的曹操见此情景,呵斥起来:“在朝廷的厅堂上,为什么这样不懂礼仪?”

祢衡答说:“目中没有君主,才是不懂礼仪。我不过是暴露一下父母给我的身体,以显示我的清白罢了!”

曹操说:“你说你清白,那么谁又是污浊的?”

祢衡说:“你不识人才,是眼浊;不读诗书,是口浊;不听忠言,是耳浊;不通晓古今的知识,是头脑污浊;不能容纳诸侯,是胸襟污浊;经常打着篡夺皇位的念头,是心地污浊。我是社会上知名的人,你强迫我打鼓,这不过如同当年奸臣阳虎轻视孔子、小人臧仓毁谤孟子一样。你要想成就称王称霸的事,这样侮辱人行吗?”

祢衡这样犀利地当面抨击曹操,使大家都非常吃惊。当时孔融也在座,生怕曹操一气之下会杀害祢衡,便巧妙地为祢衡开脱说:“大臣像服劳役的囚徒一样,他的话不足以让英明的王公计较。”

曹操听出孔融在帮祢衡讲话,而他也不想在这宾客满座的场合承担残害人才的恶名。于是,便宽容委以使命,仍叫他出使荆州,说:“如果能说得刘表归顺,就封你个公卿之位。”其实曹操明知刘表本来昏弱无能,祢衡更不会把他看在眼里。他此去,成则有益于己,败则自取其咎。果然,祢衡到荆州后,对刘表也倨傲不恭,语多讥讽。刘表手下人也愤愤然要杀掉他,但刘表也不愿蒙杀人的恶名,于是刘表又转手把祢衡推到江夏太守黄祖那里去了。祢衡禀性难改,到了江夏仍是轻慢黄祖。黄祖乃一介武夫,又性情暴躁,根本没那么多疑虑,盛怒之际,挥剑杀了祢衡。

孔子认为,一个人行事太过张扬,唯恐别人不知道自己,这样只会四处树敌,于己不利。“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可见人不知我,谁心里都会老大不高兴的,这是人之常情。尤其是年轻人,总是希望最短时间内便让人家知道自己是个不平凡的人,即使不能在全世界、全中国出名,也要在一个地方知名,至少要使一个团体的人都知道自己。要使人知道自己,当然必须要引起大家的注意,要引起大家的注意,只有从言语行动方面用力,才容易使自己出人头地,于是言辞锋芒、举止锋芒便被视为是刺激大家注意的最有效方法和重要途径。其实不然,不信,你看看周围阅历丰富的人,他们可能与你相反,“和光同尘”,毫无圭角,言语如此,行动亦然,好像他们都是庸才,谁知他们的才,颇有在你之上者;好像他们都是讷言,谁知他们颇有善辩者;好像他们都是胸无大志,谁知一个个竟胸怀雄才大略。他们也不愿久居人下,却又不肯在言语上、在行动上露锋芒,而事实上这样的人反而最先被发现是真人才,最容易受到赏识。为什么?因为这才是真才、大才,这才是真智、大智。

第六节 成功时切勿忘乎所以

有些人虽说有理性有智慧,能够在清醒的时候分辨是非祸福,然而一旦志得意满了,又往往容易一叶障目,因一时的成功而忘乎所以,从而使自己陷于难以自拔的境地。

南下打工的汪明只用了两年的时间就成了一家公司的副总经理,不可否认,他是凭真本事坐上这个位子的,用他的话说,他所取得的一切成绩都是逼出来的。他自小就父母双亡,是外祖母一手将他带大的,那时的日子过得很苦,但外祖母还是供他读完了大学。他必须努力工作,用最好的成绩报答外祖母的养育之恩。

不论是从一开始做普通职员,还是后来做副总经理,汪明都表现得非常出色。后来他发现总经理李玲坐在那位子上可以说形同虚设,每次汪明向她请示工作时,李玲都认真听他说话,最后只说一句“你放心去做吧”,就算是应允了。这样,一切几乎都是汪明在作决策,但一遇上签合同时,客户总要和总经理面谈,这令汪明很不服气:不就是老板的小姨吗?一点水平也没有,却硬是占个蹲位不拉屎。

汪明想谋总经理的位置的念头一现,就不想放弃了。他明明知道李玲是老板的小姨,这事不太好办,但随着为公司赚钱的数目的增加,他的信心也越来越足了,他想:老板想给小姨工资,放在哪个位置都可以办得到,何必一定要做总经理呢?

老板是个笑面人,几次听了汪明的怨言,都不动声色,只是笑问:“我那小姨不会过多干涉你的工作吧?”汪明心想:虽然如此,但总给我留下一块心病,就答道:“也许将李总放在别的位置上,公司的收益会更加好。”老板脸上依然笑着,但心里已有了盘算。

后来,老板真劝小姨别做总经理了,这下惹火了李玲,作为大股东的李玲越想越气,不久就炒了汪明的鱿鱼。汪明万万没有想到事情会是这样的结果,他始终想不明白:这究竟是怎么啦?

其实,成功也就意味着你在社会的阶层楼梯上又往上攀登了一层。但是越往上,竞争就越激烈,就好比一个公司,上层领导的位置不可能像普通职工的位置一样多,如果你想往上攀登,就需要等待你的上司把他的位置留给你。

可是,如果你的上司得知你在等着他走了好顶上去,他一定会先把你赶出去。因此,“韬光养晦”是大有学问的。在“韬光养晦”的时候,要有耐心,还要有信心,更重要的是要善于伪装,表面上看自己并没有野心,工作又要勤勤恳恳,换句话说就是要善于伪装自己。但是你也不要小看自己,只要你善于伪装自己的野心,就会有获得更大成功的希望和资格,否则,过度张扬只会招来别人的嫉妒和怨恨,这样你在成功的路上就会多了很多阻隔和波折,你获得成功的机会也就越来越少了。所以说,我们一定要练好韬光养晦的功夫,使对手对我们放松警惕失去戒心,以便获得更大更多的成功。

第七节 越谦虚越高贵,越炫耀越浅薄

有人问苏格拉底是不是生来就是超人,他回答说:“我并不是什么超人,我和平常人一样。有一点不同的是,我知道自己无知。”这就是一种谦逊,一种许多伟大人物之所以成功的重要品质。无怪乎,古罗马政治家和哲学家西塞罗会说:“没有什么能比谦虚和容忍,更适合一位伟人。”

一颗谦逊的心是自觉成长的开始,就是说,在我们承认自己并不知道一切之前,不会学到新东西。许多年轻人都有这种通病,他们只学到一点点,却自以为已经学到一切。他们的心关闭起来,再没有东西进得去,他们自以为是万事通,这就会成为他们所会犯的最严重的错误。

西方哲学家卡莱尔说:“人生最大的缺点,就是茫然不知自己还有缺点。”因为人们只知道自我陶醉,一副自以为是、唯我独尊的态度,殊不知这种态度会遭到多数人的排斥,使自己处于不利地位。

老子曾用“水”来叙述处世的哲学:“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意思是说,上善的人,就好比水一样,水总是利万物的,而且水最不善争。水总是往下流,处在众人最厌恶的地方,注入最卑微之处,站在卑下的地方去支持一切。它与天道一样恩泽万物,所以水没有形状,在圆形的器皿中,它是圆形;放入方形的容器,则是方形。它可以是液体,也可以是气体、固体。这正是我们必须学习的“谦逊”。

谦逊永远是一个人建功立业、开创广阔人生的前提和基础。不论你从事何种职业,担任什么职务,只有谦虚谨慎,才能保持不断进取的精神,才能增长更多的知识和才干。因为谦虚谨慎的品格能够帮助你看到自己的差距。永不自满,不断前进可以使人能冷静地倾听他人的意见和批评,谨慎从事。否则,骄傲自大,满足现状,停步不前,轻则使工作受到损失,重则使事业半途而废。

肖恩是一个刚刚毕业的大学生,不但长得英俊,而且热情开朗。他决定找一份与人交往的工作,以发挥自己的长处。很快,他就得到一个好机会——一家五星级宾馆正在招聘前台工作人员。

肖恩决定去试试。于是第二天清早就去了那家宾馆。主持面试的经理接待了他。看得出来,经理对肖恩俊朗的外表和富有感染力的热情相当满意。他拿定主意,只要肖恩符合这项工作的几个关键指标的要求,他就留下这个小伙子。

他让肖恩坐在自己对面,并且开门见山地说:“我们宾馆经常接待外宾,所有前台人员必须会说四国语言,这一指标你能达到吗?”

“我大学学的是外语,精通法语、德语、日语和阿拉伯语。我的外语成绩是相当优秀的,有时我提出的问题,教授们都支支吾吾答不上来。”肖恩回答说。事实上,肖恩的外语成绩并不突出,他是为了获取经理的信赖,自己标榜自己。但显然,他低估了经理的智商。事实上,在肖恩提交自己的求职简历时,公司已经收集了有关的详细信息,其中包括肖恩的大学成绩单。

听了肖恩的回答,经理笑了一下,但显然不是赏识的笑容。接着他又问道:“做一名合格的前台人员,需要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你……”经理的话还没说完,肖恩就抢先说:“我想这不是问题。我的接受能力和反应能力在我所认识的人中是最快的,做前台绝对会很出色的。”

听完他的回答,经理站了起来,并且严肃地对他说:“对于你今天的表现,我感到很遗憾,因为你没能实事求是地说明自己的能力。你的外语成绩并不优秀,平均成绩只有70分,而且法语还连续两个学期不及格;你的反应能力也很平庸,几次班上的活动你都险些出丑。年轻人,在你想要夸夸其谈时,最好给自己一个警告。因为每夸夸其谈一次,诚实和谦逊都要被减去10分。”

其实,在我们的周围,像肖恩这样的人并不少见。很多人只知吹嘘自己曾经取得的辉煌,夸耀自己的能力学识,以为这样可以博得别人的好感和赞扬,赢得别人的信任,但事实上,他们越吹嘘自己,越会被人讨厌;越夸耀自己的能力,越受人怀疑。

俄国作家契诃夫曾说:“人应该谦虚,不要让自己的名字像水塘上的气泡那样一闪就过去了。”如果你认为自己拥有广博的知识、高超的技能、卓越的智慧,但如果没有谦虚镶边的话,你就不可能取得灿烂夺目的成就。你要永远记住:‘伟人多谦逊,小人多骄傲,太阳穿一件朴素的光衣,白云却披了灿烂的裙裾。’”

所以,做事还是谦虚一些好,谦虚往往能得到别人的信赖。谦虚,别人才不会认为你会对他构成威胁。谦虚不仅是人们应该具备的美德,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谦虚也是获胜的力量。尤其在对峙双方地域不同、文化背景各异的情况下,偶尔一句“我不太明白”、“我没有理解你的意思”、“请再说一遍”之类谦恭的言语,会使对方觉得你富有涵养和人情味,真诚可亲,从而提高成功的可能性。

越是有成就的人,态度越谦虚;相反,只有那些浅薄地自以为有所成就的人才会骄傲。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就说:“当我从事的石油事业蒸蒸日上时,我晚上睡前总会拍拍自己的额角说:‘如今你的成就还是微乎其微!以后路途仍多险阻,若稍一失足,就会前功尽弃,切勿让自满的意念侵吞你的脑袋,当心!当心!’”这就是告诫人们要谦虚,尤其是稍有成就时应格外小心,不要骄傲。

越是谦逊的人,你越是喜欢找出他的优点;越是把自己看得了不起,孤傲自大的人,你越会瞧不起他,喜欢找出他的缺点。这就是谦逊的效能。所以,平时你要谦逊地对待别人,这样才能博得人家的支持,为你的事业奠定基础。当你以谦逊的态度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或做事时,就能减少一些冲突,还容易被他人接受。即使你发现自己有错时,也很少会出现难堪的局面。正如柴斯特·菲尔德所说:“如果你想受到赞美,就用谦逊去作诱饵吧。”

第八节 “避”得风头,才能赢得彩头

一个有才华的人,在必要的时候,要善于审时度势,隐匿自己。“大成若缺,其用不解,大盈若亏,其用不穷,大辩若讷,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老子》里的这段话说的就是要善于藏而不露,以待时机。

在行动上不前不后,保持中庸,在社会生活中就不会成为众枪围攻的“出头鸟”,这样的生存哲学表面上似乎有点保守,但这样做,却大有可取之处。

唐代的顺宗在做太子时,亦曾发出豪言壮语,慨然以天下为己任。在中国古代,太子有能力、服人心自然也是顺利当上皇帝的一个条件。但如果太子能力超过父皇,又往往有打算逼父退位的举动,就非常危险了,往往会遭父皇的猜忌而被废黜。聪明的太子因此必须不能表现出太强的才干,造成太响的名气。顺宗做太子时,曾对东宫僚属说:“我要竭尽全力,向父皇进言革除弊政的计划!”他的幕僚告诫他:“作为太子,首先要尽孝道,多向父皇请安,问起居饮食冷暖之事,不宜多言国事,况且改革一事又属当前的敏感问题,如若过分热心,别人会以为你邀名邀利,招揽人心。如果陛下因此而疑忌于你,你将何以自明?”太子听后有如醍醐灌顶,于是立刻闭嘴黜音。德宗晚年荒淫而又专制,太子始终不声不响,直至熬到继位,方有唐后期著名的顺宗改革。而隋炀帝的太子杨暕就没那么好的涵养了,一次父子同猎,炀帝一无所获,太子却满载而归,炀帝本来就感到太子对自己不够尊重,这一下被儿子比得抬不起头来,于是寻了个罪名把杨暕的太子名号给废了。

同为太子,顺宗明时度势终登皇帝之位,而杨暕却处处表现自我,功高盖主,经被废黜,可见锋芒能否适时显露,事关一人的前途命运。

唐朝李泌曾以与世无争的谋略,几度出山匡扶唐廷,力挽狂澜,立下卓著功勋。李泌“自幼聪敏,博涉经史,精研《易象》,善为文,常游于嵩、华、终南诸山间”。当时他的名声很大,唐玄宗很赏识他,夸他为“神童”。宰相张九龄器重李泌胆识,呼他为“小友”。唐玄宗欲授李泌官职,李泌固辞不受。玄宗命他与太子游,结为布衣交。太子常称其先生而不称名。

天宝年间,李泌看到天下的危机形势,赴朝廷论当世时务,但为杨国忠所忌,于是他又潜遁名山。后来安史之乱发生,太子唐肃宗即位于灵武,特地召见李泌,李泌陈述天下成败之势,堪称肃宗之意,皇帝于是想封他为宰相。但李泌固辞,他对肃宗说:“陛下屈尊待臣,视如宾友,比宰相显贵多了。”最后被授以散官拜银青光禄大夫,“使掌枢务,凡四方表奏,将相迁除,皆得参与”。李泌虽不是宰相但权逾宰相,李泌劝唐肃宗俭约示人,不念宿怨,选贤任能,收揽天下人心,终于收复长安、洛阳。李泌见朝廷转危为安,立即要辞归山林。唐肃宗坚决不同意,说:“朕与先生同忧,应与先生同乐,奈何思去?”李泌说:“臣有四不可留:臣遇陛下太早,陛下任臣太重,宠臣太深,臣功太高,所以不可复留。”后来终于说服唐肃宗,归隐衡山。

李泌的故事里告诉我们一个词:“归隐”。归隐的目的一个是为了生活清净,没有那么多的繁杂之事,但更主要是为了保全自己。因为在皇上身边,向来是“伴君如伴虎”,现在皇上宠幸你,说不定哪天不喜欢你了就会杀了你。其实,在现实生活中也是一样,有时候,当我们的风头过高,就要适时避一避。这“避”一是为了防范别人对自己的不轨行为,再者,也可以使自己清醒一下,这样才能想好接下来的路该怎么走。

第九节 才能可高出于人,但姿态不可高人一筹

一般而言,生而高贵的人只占人群中一个极小的比例,芸芸众生中的绝大多数人都没有这般好命。所以,小百姓们只能正视这个现实,从卑微处起步,历经艰辛坎坷,才能由卑而尊。

但是要从为人处世这个大概念来讲,“欲做尊贵人,先做卑微事”也包括那些原本就是尊贵的人,要做到与自己的身份名副其实,也不能看轻自己所做的一些卑微之事或鄙夷做卑微之事的人。真正的尊贵之人是不惜做卑微之事的人。

1917年1月4日,一辆四轮马车驶进了北京大学的校门,徐徐穿过校园内的马路。

这时,早有两排工友恭恭敬敬地站在两侧,向蔡元培——这位刚刚被任命为北大校长的传奇人物鞠躬致敬。只见新校长缓缓地走下马车,摘下自己的礼帽,向这些校园里的杂工们鞠躬回礼。在场的人都惊呆了,这在北京大学可是从未有过的事情。那时的北大是一所等级森严的官办大学,校长享受内阁大臣的待遇,从来就不把这些工友放在眼里。但是,今天这位新校长是怎么了?

像蔡元培这样地位显赫的人向身份卑微的工友行礼,在当时的北大乃至中国都是罕见的现象,这不是件小事,而蔡元培先生由此变得卑微了吗?没有,恰好相反,北大的新生由此开始,树起了一面如何做人的旗帜。

但不少人却在春风得意的时候喜形于色,夸耀自己;身处高位,就颐指气使,飞扬跋扈;稍有才能便妄自尊大,目中无人。那种唯恐天下人不知的彰显心理不知害了多少人。保持低调行事作风的人恰恰相反,他们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显山露水,不愿意让别人看到自己高出于人的那一面。

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保持如此清醒的头脑,这就是许多为人臣者虽然战功赫赫却最终落得身首异处之下场的原因。精通世事的人很清楚其中的道理。他们以低调换取了永享安康富贵,达到了生存的至高境界。

汉更始元年,刘秀指挥昆阳之战,震动了王莽朝廷。然而,刘秀兄弟的才干也引起了更始皇帝刘玄的嫉妒。刘玄本是破落户子弟,投机参加了农民起义军,没有什么战功,自当上更始皇帝后,又整日饮酒作乐,不事朝政。刘玄怕刘秀兄弟夺取了他的皇位,便以“大司徒刘縯久有异心”的莫须有罪名,将立有战功的刘璌杀害了。刘秀接到兄长刘縯被杀害的消息,几乎昏厥,但当着信使的面仍极力克制自己,说道:“陛下至明。刘秀建功甚微,受奖有愧,刘璌罪有应得,诛之甚当。请奏陛下,如蒙不弃,刘秀愿尽犬马之劳。”转而,刘秀又对手下众将士说:“家兄不知天高地厚,命丧宛县,自作自受。我等当一心匡复汉室,拥戴更始皇帝,不得稍有二心。皇帝如此英明,汉室复兴有望了。”

刘秀的这种虔诚态度,感动得众将士纷纷泪下。刘秀突然遭此打击,自然难以忍受。然而他心里清楚,刘玄既然杀了兄长,对他刘秀也难容。此后,刘秀对刘玄更加恭谨,绝口不提自己的战功。刘秀的行动,早已有人密报给刘玄。刘玄在放心的同时,觉得有些对不起刘秀,便封刘秀为破虏大将军,行大司马之事,并令刘秀持令到河北巡视州郡。刘秀借机发展自己的力量,定河北为立足之地。更始三年初春,刘秀实力已壮,便公开与刘玄决裂。更始三年(公元25年)六月己未日,刘秀登基,是为光武帝,建国号汉,史称东汉。此时,刘秀只有32岁,正是年轻气盛、成就大业的时候。以屈求伸,“忍小愤而就大谋”,终使刘秀化险为夷,创建了东汉王朝。

其实,力求出人头地,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这无可厚非。但急于出头,行高于人,让自己鹤立鸡群,必定会遭遇别人的嫉妒和排斥,有句话叫“枪打出头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细观刘秀的处世之态,也许你会得到许多启发。你可以让自己的才能高出于人,但绝不可让自己显出高人一等的姿态。如果让别人觉得你比他高明,那么你就可能成为他的“眼中钉”,你个人的发展就会受到阻碍。所以,低调一些,不显不露也是人生的一种至高境界。

第十节 放低心态,别把自己太当回事

一句“是金子总会发光的”曾经激励了无数人,但同时,也误导了许多人:他们每天沉醉在自恋的美梦当中,把自己想象成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金子”,等待着发光发热的那一天,但最后的结果竟是摔得无比惨重。

究其原因,就是他们太把自己当回事了,认为自己不出手这件事情就办不好,其实没有他们地球照样转动。尤其是在人际交往中,那些谦让而豁达的人总能赢得更多的朋友;相反,那些自尊自大、孤芳自赏的人总会引起别人的反感,最终在交往中走到孤立无援的地步。

安德森是个非常优秀的青年,头脑一向很聪明,在大学期间是令人羡慕的“学习尖子”。或许正是因为他太优秀了,所以其他人在他眼里简直不值一提。

他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时时感到自己是“鹤立鸡群”。不仅周围的同学他看不上眼,连一些教授他也不放在心上,因为他们讲的课程对安德森来说实在太简单了。

学业上的优秀使安德森逐渐形成了一种优越感,因而他在人际交往上也慢慢变得极为挑剔,容不得别人有一点毛病。一次,有位同学向他借了一本书,书还回来时弄破了一点,虽然那位同学一再向他表示歉意,但安德森仍然无法原谅他。尽管碍于面子,他当时什么话也没说,然而从那以后,他再也不愿理睬那个借书的同学了。

渐渐地,安德森成了其他同学眼中的“怪人”,大家不敢再和他交往,甚至不愿意和他交往。当然,这种“集体排斥”并没有阻碍安德森在学业上的成功。

安德森的功课门门都很优秀,年年都获得奖学金,还曾代表学校参加过国际性竞赛并获得了奖项。许多老师和学生都一致认为,他是一个难得的“天才”。

数年寒窗苦读后,安德森以优异的成绩毕业,顺利进入一家待遇优厚的大公司。他心中对未来充满了憧憬,准备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来。

不过,上班后的生活远远不像在学校里那样简单,每天都少不了和上司、同事、客户等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安德森对此感到十分厌烦。原因在于,他在与人交往时仍然抱着那种挑剔的心理,一旦与人接触就对他人的弱点非常敏感。

毕竟,安德森太优秀了,很少有人能够和他相提并论。他对别人的挑剔越来越严重,逐渐发展成对他人的厌恶。他讨厌那些平庸的同事、低能的上司,有时甚至说不清对方有什么具体的缺陷,但他就是感觉不对劲。

长此以往,安德森与周围的人关系搞得很紧张,彼此都感到很别扭。他经常与同事闹得不可开交,也往往因为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而与上司发生龃龉。

终于有一天,安德森彻底变成了一个无人理睬的闲人了。尽管他确实很有才干,但上司却不再派给他任何任务,同事们也像躲避瘟疫一样远离他。在走投无路之际,他被迫写了一份辞职书,结果马上得到批准。

随后,安德森又到别处应聘,可是一连换了四五家单位,竟然没有一处令他感到满意。这位原本前途远大的青年,心情变得越来越苦闷,日益形单影只。在巨大的痛苦煎熬下,他的精神逐渐崩溃,最后被送入了一家精神病医院。

做人太把自己当回事,就容易挑三拣四、忘乎所以、刚愎自用,并且在与人相处时会吹毛求疵。这样的人,即便本领再高强,也不会受人尊敬、被人重用。而且,一个太拿自己当回事的人,即使不在言谈之中将这种态度表露出来,其身上那种“顾影自怜”、“孤芳自赏”的气质也是足以令许多人讨厌、不悦的。

因此,做人要放低心态,坦诚而平淡地生活,让自己融入群体中,不要刻意凸显什么,也没有人把你看成是卑微、怯懦和无能的,这样才能为自己赢得好人缘。如果老是惦记着自己是一块会发光的“金子”,而忽视身边的其他人,那么就时时有被埋没的危险与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