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寓言中的经济学诡计
19381100000012

第12章 不是教你诈:为人处世要懂经济学

曾子杀猪——诚信是人人应遵守的道德情操

【寓言典故】

曾子的夫人到集市上去,她的儿子哭着闹着要跟着去。他的母亲对他说:“你先回家待着,等会儿我回来杀猪给你吃。”她刚从集市上回来,曾子就要捉猪去杀,她就劝止说:“只不过是跟孩子开玩笑罢了。”曾子说:“可不能跟小孩子开玩笑啊!小孩子没有思考和判断能力,要向父母亲学习,听从父母亲给予的正确的教导。现在你欺骗他,这是教孩子骗人啊!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不再相信自己的母亲了,这不能使教育有效果。”于是曾子就杀了自己家的猪,煮肉给孩子吃。

(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篇》)

【趣味解读】

这则寓言说明凡事要言而有信,言行一致,这就是诚信。它既是无形的力量,也是无形的财富。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讲诚信的大国,向来有“民无信而不立”之说。

诚信的本义就是要诚实、诚恳、守信、有信,反对隐瞒欺诈、反对伪劣假冒、反对弄虚作假。诚信虽然归属于道德范畴,但同时也是市场经济得以运行的基石。晋商历时五百年的成功,靠的就是诚信两个字。八国联军进北京后,晋商在北京的票号被毁,账本库存全无,但票号对持有存单的人全部照付,不惜血本保信用。古人云:“无诚则有失,无信则招祸。”如果厂商失去诚信,不仅坑害消费者,最终也会为自己招来祸端。那些践踏诚信的人也许能一时得利,但终将作茧自缚,自食其果;那些制假售假者,或专靠欺蒙诈骗者,则往往在得手一两次后,便会陷入绝境,导致人财两空。

有这样一则关于诚信的故事:一对夫妻开了家烧酒店。丈夫是个老实人,为人真诚、热情,烧制的酒也好,人称“小茅台”。有道是“酒香不怕巷子深”,一传十,十传百,酒店生意兴隆,常常供不应求。为了扩大生产规模,丈夫决定外出购买设备。临行前,他把酒店的事都交给了妻子。几天后,丈夫归来,妻子说:“我知道了做生意的秘诀。这几天我赚的钱比过去一个月挣的还多。秘诀就是,我在酒里兑了水。”丈夫给了妻子一记重重的耳光,他知道妻子这种坑害顾客的行为,将他们苦心经营的酒店的牌子砸了。“酒里兑水”的事情被顾客发现后,酒店的生意日渐冷清,最后不得不关门停业了。

在市场经济中,“假”可谓是一个比较时髦的字眼,官员造假数字,商人造假产品,学校卖假文凭,诚信问题更加突出。恢复诚信,建立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关系,已成为市场经济成败的关键。市场经济归根结底是以诚信为基础的。

在现代经济社会,即使一个企业拥有雄厚的资本实力和现代化的机器设备,有誉满全球的品牌优势,建立了很好的采购和销售网络,并且有一支高素质的员工队伍和高学历的管理者队伍,但如果它在财务报表、在商品、在服务上做假,欺骗商品客户和投资者,丢掉了信用资本,就没有银行愿意给它贷款,企业的股票、债券和商品就没有人买,合作者和客户没有了,所有物力资本和人力资本就失去了它的意义,企业必然会陷入困境,并最终在市场中消失。

诚信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看重。诚信是为人之道,是立身处世之本,是人与人相互信任的基础。诚实守信作为职业道德,对于一个行业来说,其基本作用是树立良好的信誉,树立起值得他人信赖的行业形象。它体现了社会承认一个行业在以往职业活动中的价值,从而影响到该行业在未来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严厉的惩罚加大了不讲信用的成本,或者说增加了讲信用的收益,所以,必须有严惩不讲信用的立法,才有社会诚信。现在的发达国家在市场经济初期也充满了欺诈和背信弃义,欠债、假冒伪劣横行也曾严重干扰着社会经济,不讲信用的成本高昂,收益为负时,诚信社会便会重新建立起来。

我们每个人都有义务从自身做起,恪守诚信,让诚信成为我们为人做事的准则;只有这样,我们的生活才能绚丽多彩,我们的社会才能不断进步。因此,我们应该时刻记住:诚信如金!

【经济学点睛】

诚信的本义就是要诚实、诚恳、守信、有信,反对隐瞒欺诈、反对伪劣假冒、反对弄虚作假。诚信虽然归属于道德范畴,但同时也是市场经济得以运行的基石。

兰子献技——合理运用激励制度

【寓言典故】

人们将那些身怀绝技、云游四方的人叫“兰子”。宋国有一个兰子求见宋王宋元君,以期得到宋元君的重用。宋元君接见了他,并让他当众表演技艺。只见这个兰子用两根比身体长一倍的木棍绑在小腿上,边走边跑,同时手里还耍弄着7把宝剑。7把明晃晃的宝剑在他手上从左到右有条不紊地轮番而过,而空中则总有5把宝剑像一个轮回的光圈那样飘然飞舞。宋元君十分开心,马上叫人赏赐给这个卖艺人金银玉帛。

不久,又有一个会耍“燕戏”的兰子,听说了宋元君赏赐耍剑艺人金银的事,便前去求见宋元君。这一回,宋元君却大怒,认为这个兰子一定是听说了上次上事后来献艺的,这明明是为贪财而献技的。于是宋元君命人把那个会“燕戏”的兰子抓了起来,把他关了一个月才放了。

(选自《列子·说符篇》)

【趣味解读】

会“燕戏”的兰子之所以去向宋元君献艺,是因为受到金钱奖励的激励。经济学的基本前提是承认人的本性是利己的,也就是说,人们行为的目标是个人利益的最大化。但凡人们乐意去做某件事,多是因为受到某种因素的激励。

一个老年人喜欢安静,他住在环境优美的市郊,但有一群孩子每天都到这里来玩,很吵闹。老人很厌烦这些小孩们,不希望自己在如此吵闹的环境中生活,但是如果直接撵他们走,恐怕也达不到他所预期的目标。于是他对孩子们说,你们来陪我,我很高兴,以后我每天给你们一人5块钱。孩子们都很高兴。几天后,老人说,以后给不了这么多了,每人只能给1块钱,孩子们不太高兴,但也勉强接受了。又过了几天,老人说,以后每天只能给1毛钱了。这次孩子们不干了,他们很气愤:这么少的钱,以后再也不来了!

当老人对小孩们的激励逐渐减少时,小孩们都认为自己的利益已经受到损害,不愿意再陪老人玩了。在这些小孩看来,过来玩是因为有金钱的激励,当激励减少时,他们当然愤愤不平。老人就是成功运用反激励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一种制度把个人利益与组织整体利益统一起来,让个人在实现自身利益的同时也实现了组织的整体利益,这样的制度就是激励机制。激励机制一旦形成,它就会内在地作用于组织系统本身,使组织机能处于一定的状态,并进一步影响着组织的生存和发展。

激励机制的实质就是把贡献与报酬联系在一起,按贡献付酬。在能力一定的情况下,激励水平的高低将决定其工作成绩的大小。综合运用多种激励方法是有效提高激励水平的一大法宝。激励机制是否产生了影响,取决于激励方法是否能满足个人的需要。主要的激励包括如下几种:

一是物质激励。通过满足个人利益的需求来激发人们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只对成绩突出者予以奖赏,如果见者有份,既助长了落后者的懒惰,又伤害了优秀者的努力动机,从而失去了激励意义。

二是精神激励。通过满足个人的自尊、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在较高层次上调动个人的工作积极性。精神激励主要有目标激励、荣誉激励、感情激励、信任激励、尊重激励。

三是任务激励。让个人肩负起与其才能相适应的重任,由社会提供个人获得成就和发展的机会,满足其事业心与成就感。

四是数据激励。明显的数据对人产生明显的印象,激发强烈的干劲。数据激励,就是把各人的行为结果用数字对比的形式反映出来,以激励上进,鞭策后进。

五是强化激励。对良好行为给予肯定,即正强化,使之能继续保持;对不良行为给予否定与惩罚,即负强化,使之能记住教训,不再犯同样的错误。

激励机制对个人的某种符合组织期望的行为具有反复强化、不断增强的作用,在这样的激励机制作用下,组织不断发展壮大、不断成长。此外,尽管激励机制设计者的初衷是希望通过激励机制的运行,能有效地调动个人的积极性,实现组织的目标,但是,无论是激励机制本身不健全,还是激励机制不具有可行性,都会对一部分人的积极性起抑制作用和削弱作用。

【经济学点睛】

激励机制能否产生影响,取决于激励方法能否满足个人的需要。

剃头——生活其实就是一场反复博弈

【寓言典故】

有一个人去理发铺剃头,剃头匠给他剃得很草率。剃完后,这人付给剃头匠双倍的钱,什么也没说就走了。

一个多月后的一天,这人又来理发铺剃头,剃头匠还想着他上次多付了钱,觉得此人阔绰大方,为讨其欢心,多赚他的钱,便竭力为他剃,事事周到细致,多用了一倍的工夫。

剃完后,这人便起身付钱,反而少给了许多钱。剃头匠不愿意,说:“上次我为您剃头,剃得很草率,您尚且给了我很多钱;今天我格外用心,为何反而少付钱呢?”

这人不慌不忙地解释道:“今天的剃头钱,上次我已经付给你了,今天给你的钱,正是上次的剃头费。”说着大笑而去。

(选自清代的《笑笑录》)

【趣味解读】

这是一则博弈学在生活中得到完美应用的故事。当发生有限次的博弈时,只要临近博弈的终点,博弈双方采取不合作策略的可能性加大。理发的人必定不会再到这个理发铺来剃头,因此他才采取了不合作的策略。

因为一次性博弈的大量存在,引发了很多不合作的行为。在现实的世界中,所有真实的博弈只会反复进行有限次,但正如剃头匠不知道客人下一次是否还会光顾一样,没有人知道博弈的具体次数。既然不存在一个确定的结束时间,那么这种相互的博弈一定会持续下去,博弈双方往往会采取合作的方式,实现阶段性的成功。因此,从博弈的角度出发,只要仍然存在继续合作的机会,背叛将会受到抑制。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能发现这样的情况:在公共汽车上,两个陌生人会为一个座位而争吵,可如果他们相互认识,就会相互谦让。这是因为人们之间是一种“不定次数的重复博弈”。在较长的视野内,人与人交往关系的重复造成“低头不见抬头见”,因此使得自私的主体之间走向合作。事实上,重复博弈更逼真地反映了日常人际关系。在重复博弈中,合作的长期性能够纠正人们短期行为的冲动,为长期利益考虑,必须维持好周围人的人际关系。

重复博弈同样可以解释很多商业行为。我们会发现,在车站和旅游景点这些人群流动性比较大的地方,不但商品和服务质量差,而且假货横行,因为商家和顾客没有“下一次”的博弈机会。旅客因为质优价廉而再次光临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因而,大多数人的选择是 “一锤子买卖”,不赚白不赚。一次性买卖往往发生在双方以后不再有买卖机会的时候,特点是尽量谋取暴利并且带有欺骗性。而靠“熟客”、“回头客”为主要顾客群的厂商,他们一般会通过薄利多销的行为使得双方能继续合作下去,他们一般不会选择“宰客”。

实际上,我们也可以借用博弈论来解释夫妻之间的一些行为。夫妻之间的博弈不是一次博弈,而是多次博弈。也正是由于夫妻之间博弈的重复性,所以在博弈过程中,只要双方还有理智,谁也不敢动真格地整治对方,只是吓唬吓唬而已。丈夫打妻子,他不敢真正下狠手,而妻子一般也不敢闹得太过分,因为他们都明白,仅为一时出口气而给对方造成的伤害,到头来还得自己来承担。也正因为这样,夫妻之间都知道:“别看你现在这么凶,其实你并不敢真的把我怎么样。”所以有许多家庭,只要一方挑起事端,另一方就会积极应战,夫妻之间的博弈就时断时续。所谓“争争吵吵,相伴到老”,其实就是对这种博弈情形的形象写照。因为对于夫妻而言,博弈的目的不是为了在分手时能得到更多的“好处”,而是希望能更好地维持合作的稳定性,从而缔结连理,白首偕老。

一般而言,在经历多次的博弈之后,会达到一个均衡点——纳什均衡。在纳什均衡点上,每个参与者的策略是最好的,此时没有人愿意先改变或主动改变自己的策略。也就是说,此时如果他改变策略,他的收益将会降低,每一个理性的参与者都不会有单独改变策略的冲动。因此,在经历了多次的重复博弈后,博弈的双方都不希望这种最优状态发生改变,这种相对稳定的结构会一直持续下去,直到博弈的终点。

【经济学点睛】

在重复博弈中,合作的长期性能够纠正人们短期行为的冲动,为长期利益考虑,人们往往选择合作的方式。

高山流水——朋友价值千金

【寓言典故】

春秋战国时期,俞伯牙琴艺高超,没有几个人能够懂得他的琴音。有一次,伯牙在楚国乘船沿江游历,琴兴大发,便在江边的船上弹起琴。突然发现江边有个樵夫听得很入神,这个樵夫便是钟子期。伯牙把子期请到船上,两人互通了姓名,伯牙说:“我为你弹一首曲子听好吗?”子期立即表示洗耳恭听。伯牙弹琴心中想到高山时,子期赞叹道:“多么巍峨的高山啊!”伯牙弹琴想到流水,子期称赞道:“多么浩荡的江水啊!”伯牙又佩服又激动,对子期说:“这个世界上只有你才懂得我的心声,你真是我的知音啊!”于是两个人结拜为生死之交。伯牙与子期约定,第二年这个时节再来此地弹琴听琴。第二年,伯牙如约前来,但是子期已经不幸因病去世了。伯牙悲恸欲绝,奔到子期墓前为他弹奏了一首充满怀念和悲伤的曲子,然后站立起来,将自己珍贵的琴砸碎于子期的墓前。从此,伯牙与琴绝缘,终身没有弹过琴。

(选自《吕氏春秋》)

【趣味解读】

现代人把好朋友称为知音,就来源于这个故事。一个没有任何朋友的人,恐怕并不多见。人为什么要交朋友?在这背后还有一定的经济学道理。

为什么朋友对自己如此重要呢?用经济学的观点来说,就是与朋友交往能给人带来效用。在孤独的时候,朋友能帮助消除寂寞;在困难的时候,朋友能帮助渡过难关,这就是朋友所带来的效用。

每个人在选择朋友的时候,总是选择能给自己带来最大效用,有共同的志趣和爱好的朋友,和这样的人在一起能使自己获得最大的快乐或者满足。有的人风趣幽默,把笑声与欢乐带给别人;有的人乐于助人,用温暖帮人渡过难关;有的人善解人意,帮助别人解开心里的疙瘩。这些人总是能给别人带来正效用,当然他们会拥有很多朋友。相反,有的人自私自利,遇到利益总是先考虑自己,遇到责任先要推给别人;有的人骄傲自大,目中无人;有的人小肚鸡肠,斤斤计较。这些人给别人带来的是负效用,他们能交到的朋友总是不多。所以,当一个人埋怨自己朋友少时,不要在别人身上找原因,而应该首先看看自己给交往的人带来了什么样的效用。

在经济学家的眼里,朋友就是资源和信息源,一个朋友就是一份资源,一个人的朋友越多,他所拥有的资源也就越多。他在进行资源配置的时候,就能做到游刃有余,让资源配置达到最优化。

比如你在外地有朋友,你去办事,就会得到朋友的照料,给你节约远行的成本和办事成本;你有教师做朋友,就有人给你为培养孩子出谋划策;在政府有朋友,就会比别人更了解政策动态;在商场有朋友,你会轻松买到价廉物美的商品。有句话说得好,如果你有财神做朋友,就不会有金钱挡路。

在经济学家的眼里,朋友就是信息。一个人对某种事物所掌握的现有信息和这种事物的所有信息总是不对称的,正是由于信息的不对称,给人们判断、选择和决策带来了难度。而能从朋友处所得到的信息是一种活信息,是一种更为可靠的信息,比如你从电视上看到一则致富的信息,可能并不以为意,但是如果朋友郑重其事地介绍这个信息,你就一定会有所思考。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就是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资源优势,而朋友就是这样一种能够用他的优势弥补你的劣势的资源,即资源优势互补。如果你的朋友很少,或者只是某一领域的,就意味着你办事的途径很单一,无法在众多的事情上游刃有余。

朋友多了会产生乘数效应。比如你的一个朋友带你去参加他的聚会,参加聚会的很多人你几乎不认识,但通过朋友的介绍,你和大家都认识了,然后你们也成为朋友。朋友的介绍就相当于信用担保,如果他不信任你,就不会把你介绍给所有人。有了朋友的信用担保,几乎不用花什么成本,朋友圈子就扩大了。

现代人讲人脉,其实就是人际关系资源。美国史丹福研究中心发表的一份权威报告显示,一个男人一辈子所赚的钱,仅有12.5%来自知识,其余都来自关系。人常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今天对别人真心相助,说不定什么时候你也会求助于人。人际关系的投资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投资,因为要用心去投资。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朋友多了好办事。

拥有一个稳固的朋友圈,不仅可以给我们带来心理上的安全感,还能够给我们提供很多信息源。多交些朋友,我们在困难的时候,就能够在更广的范围内求得解决的办法,因此多交朋友是很有必要的。

【经济学点睛】

从经济学角度来说,结交朋友不仅能能给人带来效用,朋友本身还是一种资源和信息源。

妻妾对哭——爱情已经变质了吗

【寓言典故】

齐国有一个人,家里有一妻一妾。丈夫每次出门,必定是吃得饱饱的,喝得醉醺醺地回家。他妻子问他一道吃喝的是些什么人,他说都是些有钱有势的人。他妻子告诉他的妾说:“丈夫出门,总是酒醉肉饱地回来;问他和些什么人一道吃喝,据他说来全都是些有钱有势的人,但我们从来没见到什么有钱有势的人物到家里来过,我打算悄悄地看看他到底去些什么地方。”

第二天早上起来,她便尾随在丈夫的后面,走遍全城,没有看到一个人站下来和她丈夫说过话。最后他走到了东郊的墓地,向祭扫坟墓的人要些剩余的祭品吃;不够,又东张西望地到别处去。这就是他酒醉肉饱的办法。

他的妻子回到家里,告诉他的妾说:“丈夫是我们仰望而终身依靠的人,现在他竟然是这样的!”二人在庭院中咒骂着、哭泣着,而丈夫还不知道,得意洋洋地从外面回来,在他的两个女人面前摆威风。

(选自《孟子·离娄下篇》)

【趣味解读】

这则寓言说的是齐人和他的妻妾的故事。现代人不禁要问:齐人的妻妾面对无能的丈夫,为什么不提出离婚? 这个故事给人们提供了一个新鲜的命题:结婚是为了什么?离婚又是为了什么?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人们之所以要结婚,其目的在于从婚姻中获取最大效用。结婚给人带来的收益是十分明显的,大体上可以归纳为五个方面:

一是获得性的满足和情感的寄托。康德认为,婚姻的意义在于“合法使用对方的性器官”。婚姻使性伴侣长期化、稳定化,使性生活安全化。二是通过男女互补,促进资源的充分利用,实现规模经济,获取规模经济效益。具有不同专业优势的、在能力与收入方面存在差别的男女,通过婚姻的形式可以使双方的收益达到最大,是一个互补双赢的方案。最明显的例子是,一个人和两个人的生活开销并没有太大的差别,比如住房和家具,一个人生活用一套,两个人生活也是用一套。三是互相提供信用,协调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比如一个人支持另一方做生意,最后实现总效用的增加。四是起到防灾保险的作用,比如印度农村流行女儿远嫁,明显具有防止农业歉收风险的功效,两家不在一个农业区,同时受灾的可能性较小。五是可以分享家庭商品增值。婚姻的某些独特效用会逐步显现出来,比如情感的寄托、家庭的福利、知识和智慧的交融、小孩带来的乐趣,等等。有了那么多的好处,大多数人当然选择结婚了。

为什么结婚之前的情侣恨不得天天黏在一起,而结婚后双方却在家庭琐事当中变得陌生?我们可以用经济学来解释。

大量的调查显示,现代人的离婚率在逐年上升。作家柏杨曾经说,爱情是会变的,谁要是不相信这句话,谁就得付出不相信的代价。

经济学家用效用来阐释这个问题。人们追求爱情,是因为爱情能够人们带来效用,即生理和精神上的满足。当一个人连续消费某一种物品的时候,其边际效用是递减的。热恋中的男女,纵使爱得死去活来,但是随着彼此付出的越来越多,其给对方带来的边际效用就会越来越少,到了彼此厌烦的地步,边际效用就成了负的。

作家刘震云在《一地鸡毛》中讲述了普通市民小林的故事。小林和老婆本是大学毕业生,但结婚之后,便陷入了单位和家庭的琐事当中,正如一地鸡毛。

自从小林两口子有了孩子后,生活越来越繁杂,几次折腾搬家,老婆也变得爱唠叨了,甚至为了多接两桶水故意不关紧水龙头。小林很奇怪,当初的一个大学生什么时候变得这么市侩?

用经济学可以做出如下的解释:结婚之前双方并不是天天见面,每一次约会都有新鲜感,效用不会递减;结婚后天天生活在一起,效用递减也就出现了。一方面双方在一起过平淡无奇的日子,日复一日没有什么改变,从婚姻中得到的效用在递减。另一方面,是对方的品质下降了。一些女性结婚尤其是有了孩子之后,从内到外都忽视了“保鲜”,不再像恋爱时那样注意自己的形象了,而一些男性在结婚后可能也会恢复自己的“本性”。随着天天相处,给对方带来的效用是下降的。现代人离婚率越来越高,就是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起作用。

面对现代爱情边际效用的递减,不允许离婚显然不可能,刻意增加两个人的距离,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不现实的,倒是鲁迅说过的那句“爱情需要时时更新”的话,对我们很有启发。现代婚姻有“七年之痒”之说,爱情消费到了一定的时候,其边际效用就递减了,如果不及时更新,夫妻间的爱情恐怕真的不容乐观了。

如果有一天忽然发现你的爱人正在疏远你的时候,不要埋怨世风日下,而应该首先从经济学的效用入手,看看你的对他(她)的边际效用是不是递减了。

【经济学点睛】

人们之所以要结婚,其目的在于从婚姻中获取最大效用;人们之所以要离婚,根源在于从婚姻中得到的边际效用递减。

运斤成风——建立合理高效的家庭制度

【寓言典故】

楚国的国都郢都有一人,不知道他的名字,称为“郢人”。郢人有个好友,是位匠人,不知是姓石还是名石,人们都叫他“匠石”。

郢人和匠石,两人有一套绝技:郢人在鼻尖上用白粉涂上苍蝇翅膀似的薄薄一层,匠石能用斧子把这层白粉轻轻削去。匠石在表演这套绝技时,态度从容,抡起大斧,顺着郢人的鼻尖削下,只听得斧子在空中呼的一声,白粉就完全被削掉,而郢人的鼻子却丝毫不受损伤。郢人也脸不变色,若无其事。

宋国的宋元君得知此事,感到很惊奇,想亲眼看看。他托人找到匠石,恭敬地请了来。不料匠石说:“对不起,现在没法表演了,因为我的好朋友郢人已经去世,我失去了表演绝技的唯一伙伴了!”

(选自《庄子·徐无鬼篇》)

【趣味解读】

这则寓言故事说明,如果没有密切的配合,再高的技能也无法施展。故事中的“郢人”与“匠石”,因为相互配合的亲密无间,才能让“匠石”得以施展自己的技艺。其实,我们也能发现生活中的夫妻二人能够“运斤成风”,这是因为合理的家庭制度让夫妻之间的配合达到了天衣无缝的程度。

男女双方为什么会组成家庭?因为,双方结合组成家庭,是最经济的生存方式,它以最低的成本,实现了男女双方收益的最大化。一是通过男女分工互补,提高了效率,尽可能地创造物质财富,满足生活需要;二是夫妻之间以最低的成本交流互通,满足双方的感情需求和性需求。因此,家庭是一种社会组织,更是一种经济组织。而这个组织的高效运转,也就是家业兴旺的条件是什么?条件是家庭制度。

最早的经济学思想就是从家庭的经济活动产生的,英文中“经济“一词最早源于希腊语,原意就是家庭经济管理。在人类社会的产生、发展过程中,家庭是最早的也是最基本的经济活动单位。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经济学家加里·贝克尔重新将经济学的视角深入家庭等微观生活领域,创立了家庭经济学,他本人也因此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

在一个具体的家庭内,家庭的整体行动与每个成员都有一定的行为准则,应该做哪些事,不应该做哪些事,还有如何创富、消费等,其实都是一种制度安排。有些家庭只是说说,而有些家庭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但可以肯定的是,每个家庭或多或少总是有些制度。一个家庭和一个国家、一个单位一样,没有制度,就会陷入混乱之中,丈夫可以夜不归宿,妻子可以好吃懒做,孩子可以逃学游戏,这样的家庭迟早会解体的。

艾莲和老公都属于白领阶层,每月有固定的收入,“一开始也没有专门强调要AA,只是工资卡各自掌管”。为了每月交水电费以及房屋按揭方便,艾莲和老公办了一个公共的银行卡,每月往里面存足够的钱,其余的就自由支配。“老公交际、应酬、健身或者是偶尔给我个小惊喜,花多花少都是他自己掌握。我和朋友泡吧、买衣服、化妆品什么的也是我自己付账,从来没有向老公伸手要过。”因为双方各自都有足够的钱自由支配,觉得这样的生活方式顺其自然,结婚3年多,从来没有为“钱”字产生过口角。不知不觉间,艾莲发现自己的家庭已经成为一个“AA制”家庭。

在现代社会,家庭规模越来越小,男女双方自由平等。即使如此,夫妻双方在整体收入与开支上仍然有一定的制度安排。有些家庭内部兴起的AA制,则是在新的社会环境下的一种新的家庭制度安排。

在一个家庭中,合理的家庭制度可以激励家庭成员,更好地协调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纵观那些成功的家庭,都有合理的制度安排,如夫妻之间分工合理、相敬相爱、勤劳节俭等。一个没有原则和约束的家庭很难成为令人羡慕的家庭。

合理高效的家庭制度,和夫妻双方的文化、修养、品质、性格、能力等关系密切,一般而言,有文化、有知识、有良好品质修养的夫妻双方,能够设计、执行比较好的家庭制度。其实,好的家庭制度就是良性的家庭文化。这种优质的家庭制度又可以增强家庭成员的凝聚力,使家庭成员尽可能享受生活。

【经济学点睛】

双方结合组成家庭,是最经济的生存方式,它以最低的成本,实现了男女双方收益的最大化。家庭组织的高效运转,需要建立合适的家庭制度。

弥子瑕失宠——不可替代才能让别人稀罕

【寓言典故】

弥子瑕是卫国的美男子,他很讨卫灵公的喜欢。

有一次,弥子瑕的母亲生了重病,可是京城离家甚远,为了尽快赶回家去替母亲求医治病,弥子瑕假传君令,让车夫驾着卫灵公的马车送他回家。卫国的法令规定,私驾君王马车的人要受断足之刑。卫灵公知道了这件事,反而称赞道:“真是一个孝子!为了替母亲求医治病,竟然连断足之刑也无所畏惧了。”又有一次,弥子瑕陪卫灵公到果园散步。弥子瑕伸手摘了一个又大又熟的蜜桃,当他吃到一半的时候,想起了身边的卫灵公。弥子瑕把吃剩的一半递给卫灵公,让他同享。卫灵公毫不在意这是弥子瑕吃剩的桃子,说:“你忍着馋劲把可口的蜜桃让给我吃,真是对我好啊!”

弥子瑕年纪大了以后,容颜逐渐衰老,卫灵公就不那么喜爱他了。弥子瑕有得罪卫王的地方,卫灵公不仅不再像过去那样迁就他,还要历数弥子瑕的不是:“这家伙过去曾假传君令,擅自动用我的车子,目无君威地把没吃完的桃子给我吃,至今他仍不改旧习,还在做冒犯我的事!”

后来卫灵公终于找了一个借口,把弥子瑕治了罪。

(选自《韩非子·说难篇》)

【趣味解读】

弥子瑕前后遭遇截然不同的待遇,是因为以前他的美貌获得卫灵公的喜欢,后来容颜衰老就不再获得卫灵公的喜欢。换句话说,以前他是不可替代的,后来则成为可替代的人。这其实涉及经济学上的替代效应。

什么是替代效应?由于一种商品价格变动而引起的商品的相对价格发生变动,从而导致消费者在保持效用不变的条件下,对商品需求量的改变,称为价格变动的替代效应。比如,你在市场买水果,一看到橙子降价了,而橘子的价格没有变化,在降价的橙子面前,橘子好像变贵了,这样你往往会多买橙子而不买橘子了。

替代效应在生活中非常普遍。我们日常的生活用品,大多是可以相互替代的,萝卜贵了多吃白菜,大米贵了多吃面条。一般来说,越是难以替代的物品,价格越是高昂。艺术品价格高昂,就是因为艺术品是一种个性化极强的物品,找不到替代品。王羲之的《兰亭序》价值连城,就是因为它只有一幅。

有这样一个寓言故事:一天,克尔姆城里的补鞋匠把一个顾客杀了,于是,他被带上了法庭,法官宣判处以绞刑。判决宣布之后,一个市民站起来大声说:“尊敬的法官,被你宣判死刑的是城里的补鞋匠!我们只有他这么一个补鞋匠,如果你把他绞死,谁来为我们补鞋?”克尔姆城的市民这时也异口同声地呼吁。法官赞同地点了点头,重新进行了判决。“克尔姆的公民们,”他说,“你们说得对,由于我们只有一个补鞋匠,处死他对大家都不利。城里有两个盖房顶的,就让他们其中的一个替他去死吧!”

这个故事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在现实生活中,为什么在同一个单位里,大家都是同样上班下班,却由于岗位的不同使薪水有了很大的差异?有些人干着最脏最累的活,拿的钱却远远不及那些既轻松又体面的工作呢?

在我们的工作中,替代效应总是在发挥作用。那些有技术、有才能的人在企业里是香饽饽,老板见了既是加薪,又是笑脸,为什么?因为这个世界上有技术、有才能的人并不是很多,找一个能替代的人更是不容易,而普通员工,企业很容易从劳务市场上找到替代的人。因此,对于别人的薪金比自己高,不要吃惊和不平,只要使自己具有不可替代性,待遇自然会提上来。

很多人慨叹,说自己刚进公司时,老板对自己是器重,当把才华全都献给公司的时候,自己的末日也就来了。这其实也怨不得老板,是替代效应在起作用。市场是无情的,面对员工的止步不前,如果老板不让新员工替代才能用尽的老员工,市场就会让别的企业替代这个企业。在错综复杂的市场中,如果你总能做到思维超前,自然不会被别人替代。

企业间的竞争,就是让自己的产品替代别人的产品。情场如战场,无非是围绕替代效应进行的一场场爱情角逐。人际关系敏感微妙,也是替代效应在发挥作用,增强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位置,其实就是增强在他人心目中的不可替代性。

现实生活中,成为“无可替代”的“稀缺”非常难,因为社会在发展,任何人或者事物都面临着可能被替代的后果,就算是唯一的“断臂的维纳斯雕像”也可能面临着可能和大卫——被称为是西方美术史上最值得夸耀的男性人体雕像之一—PK价值的机会。所以,不要奢望自己总是独一无二的,我们的社会在创新,企业在创新,我们也要时刻为自己充电创新。只有努力学习和更新自己,让自己在一定时间内、一定空间内具有不可替代性,自然就能成就自己的不凡人生。

【经济学点睛】

由于一种商品价格变动而引起的商品的相对价格发生变动,从而导致消费者在保持效用不变的条件下,对商品需求量的改变,称为价格变动的替代效应。在我们的工作中,替代效应总是在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