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青少年成长课堂:决定一生的8种习惯
19375800000008

第8章 习惯七 谦虚好学 勤勉自励

——坚持勤奋好学的习惯

知识就是力量

1.读书的方向

学而不思则罔。如果你想从读书中获得更多的益处,便应当在读书的时候,多问自己一些“为什么”。比如你可以问自己:“为什么我要读这本书?”每个人读书的动机不同,所以读书时要因人而异。如果你把自己读书的动机弄清楚了,那么你就可以更有目的性地选择对于自己有意义的书来读。

你想专门研究某一学科的知识吗?那么,你就要专门找一些这样的书来读。在确定了读书的计划之后,你就应当尽快地去实施这个计划。你应该明确自己的读书计划,包括杂志、百科全书、索引、参考书等。同时你只需要读那些与你的学科有关的内容,而不必整本书都读。如果一个人研究某一种学识,每本书都是整本地去读,那便是浪费时间的做法,除非那本书是专门讨论你这门学科的。

有一次,发明家爱迪生想要了解一下打字机某一部分的构造。告诉他的助手说,到图书馆里去,将凡是论述这种机器的书全都找出来,送到他的办公室里。于是,他的助手替他找了几尺高的书。

一般人认为,这么多的书得花多少时间才能读完啊!难道他值得为了这一件事,坐下来花大量时间读完这许多书吗?决不能这样,如果这样做,不知要花多少个星期。聪明的爱迪生只在每本书中选读他所需要的,而忽略其他的。他这样去做,只花了一下午工夫,他就将他所要了解的,从这些书中找出来了。

如果你只是情有独钟于某门学问,那么就应当专门选择与此有关的书读,而忽略其他对你无用的材料。

2.利用零碎时间读书

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人,尽管他们的资质很好,却一生平庸,原因是他们不求进步,在工作中惟一能看到的就是眼前实用的利益。因此,他们前途黯淡,毫无希望。

一个人的知识储备愈多,才能愈丰富,生活愈充实。

有这样一个年轻人,他出门的时间比在家的时间还要多,有时乘火车,有时坐轮船,但无论到什么地方,他总是随身携带着一包书籍,以供随时阅读。一般人浪费的零碎时间,他都能用来自修、阅读。结果,他对于历史、文学、科学以及其他各国的重要学问,都有相当的见地,成为一个学识渊博的人,从而促成了自己一生的成功。但是,大多数人却在浪费自己的宝贵零碎时间,甚至在那些时间里去做对身心有害的事情。

自强不息、随时求进步的精神,是一个人卓越超群的标志,更是一个人成功的征兆。

人类历史上教育的价值之高,莫过于今天。今天的社会中,竞争非常激烈,生活更显艰难。所以,就更要求人们善于利用时间,来增长自己的知识。

许多人最大的弱点就是想在顷刻之间成就丰功伟绩,这显然是不可能的。其实,任何事情都是渐变的,只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只有一步一步地增长知识的做法,才能有助于一个人最后达到成功。

3.养成终生读书的习惯

一个没有书籍、杂志、报纸的家庭,等于是一所没有窗户的房屋。时至今日,每个家庭都有书报杂志,这渐渐成了现代人生活的必需品。

在学校里最应该养成的一种能力,就是去选择各种有用的书籍。在图书馆中,从汗牛充栋的藏书中选出几部最有价值的书本,以供阅览。这种能力对于你的一生不无裨益。这仿佛是一个人在选择适当的工具,从事知识开拓与社会服务。

“各界人士,如商业界、运输界、制造界的人士,都曾告诉我,他们最需要、最欢迎的大学生,就是那些有选择书本的能力以及善用书本的人。”耶鲁大学的校长海特莱说:“这种选择书本、善用书本的能力,最好是在家庭中养成。”

如果家庭中具备不少的辞典、百科全书、参考书以及其他种种有益的书籍,儿童往往会在不经意中学到知识。而这种教育的代价,只是书籍的购备,要比学校教育所费的代价便宜十倍以上。而且,家庭中有了各种书籍,必能蓬荜生辉。

家庭是一个人最主要的生活训练场所。我们要在家庭中养成习惯,形成志趣,而这些习惯、志趣将影响我们的一生。

如果你的经济状况不是很好,你可以在吃饭、穿衣上节俭,但千万不要在购买书籍上节俭。

迈克一家,父母子女相约每晚留出一部分时间,为读书或别种自修之用。晚饭吃完,他们共同休息及游戏。在一小时之内,或谈笑戏谑,或做各种玩意儿,极尽欢娱。一小时后,轮到读书的时候了,他们各就各位,静默到连细针坠地都可听见,或阅读,或写字。即使其中有一个人觉得不舒适、不高兴、无意自修,他也当静默着,不去干扰他人。

在他们中间有一个和谐的、统一的意志——读书。凡足以分散注意力、打断思路或使他们心猿意马的一切,都已被防止或消灭。就事实而论,一小时聚精会神,不被干扰的读书,其成效确要大过常被干扰与心不在焉的两三小时的读书。

无论一个人生活怎样忙碌。但他总有很多光阴是虚度的、浪费的。这些虚度的光阴,假使能善加利用,那也能获得重大的益处。

中国有句古话叫“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前任哈佛大学校长爱略特曾说:“如果人能养成每天读10分钟书的习惯,那每天10分钟,20年之后,他的知识程度,前后将判若两人,只要他所读的都是好的书籍,也就是大众所公认的世界名著,不管是小说、诗歌、历史、传记或其他种类。”

只有时常激励自己,不断努力,保持不断进取的精神,才能够在工作中更上一层楼。不断进步,不断学习,这一点无论何时何地都不能改变。艺术界的知名演员,都是很有天赋的人,但他们仍会分秒必争地为提高自己演技而认真学习。如果报纸上的影评、剧评指责他的缺点,他会一夜不眠地思索自己的缺点。就因为这样,我们才能欣赏到完美的表演。对一个青年来说,平时认真地学习和进步也很重要。缺少不断地学习和进步,绝对培养不出自己的信心和增强自己的实力来担任成大事者的工作。

4.自学也能成才

如果你真的有上进的志向,真的渴望成就自己,真的要决心补救早年的失学,那么你必须认识到,无论遇到什么人都会对你有所助益,会使你增加一些知识与经验。如果你遇见了一个泥水匠,他会告诉你关于建筑的方法;遇到了一个印刷匠,他会告诉你很多印刷的技术;遇见了一个农夫,他会教给你农业上的种种知识。

要想知识广博,就要从各种可能的途径吸取知识。从他人的知识中获益的人,才能使自己的学识更为广博和深刻,使自己的胸襟更开阔,使自己的趣味更广泛,也才能使自己应付各种各样的问题。

大部分人都有过分重视大学教育的心理,而那些不曾受过大学教育的人则更加感觉到有一种自卑感。他们却不知道,世上有许多负有盛名的学者从没有进过什么大学,甚至有许多人连中学的大门都没有跨进过呢!

爱迪生上了3个月的学,高尔基上学到五年级,华罗庚才是个初中生,而这些名人,是如何成就自己的事业的呢?其实,这都是他们勤于自学、博览群书的结果。

有人认为,一过最宝贵的青年时期便失去了求学的机会,一到晚年则更没必要再去求学了。其实不然,实际上随时随地都有学习的机会。只要能寻求机会,能利用自己全部的空闲时间,努力进修,全神贯注来摄取知识,那么就完全可以补救青少年时期的失学,甚至会成为某一个领域的专家或学者。

人的一生都是受教育的时间,而我们所置身其中的世界就是一所大学校。我们所遇见的人、所接触到的事、所得到的经验,都是这所大学校里最好的学习资料。只要我们开放自己的耳目,则在每一天、每一小时、每一分钟、甚至每一秒里,随处都可以吸收很好的知识。然后,在空闲时间里,把吸收来的知识反复思考、反复咀嚼,就可以将那些零碎的知识整合成为更精湛、更有意义的学问。

5.学习要靠勤奋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学习要靠勤奋,才可能有所成就。至于那些智商一般的人,则更需要以勤补拙,所谓“笨鸟先飞”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早动手、勤动手,将自己的先天不足用勤补回来。

一勤天下无难事,天下只怕懒惰人。

我国历史上出于勤奋的天才举不胜举。

顾炎武是明末清初我国著名的爱国主义思想家和杰出的学者。他7岁进私塾,10多岁跟着祖父读《资治通鉴》及《孙子》、《吴子》等兵书。从小到老,几乎没有一天不读书,许多重要的历史著作,他都能背诵。他还阅读各朝的实录、野史、笔记、天文、地理、诗赋、词章等,特别注意研究当时的现实问题,搜集和阅读《明十三朝实录》及公文、奏议、邸报,甚至连一些州府县的地方志,都仔细研究,重要部分作上标记以便以后再读。顾炎武读破万卷书,博取各家之精华,成为一代学者。

宋代的著名科学家燕肃一心探究潮汐规律。虽然在燕肃以前的学者对潮汐的成因和规律,研究甚多,但众说不一。燕肃虚心学习前人知识,但他却不满足前人之说。为掌握潮汐规律,对潮汐做出正确的解释,燕肃踏遍广东沿海,花了10年时间,实地考察,详细记录,最后终于掌握了潮汐的涨退规律,提出了与前人不同的潮汐随日而应月的正确见解,并写成了研究潮汐的专著《海潮论》两卷,编绘了《海潮图》一书。

我们在治学时要批判继承地学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要学会灵活运用。

读书治学要有所成就,就必须能理论联系实际,否则就只能成为一个死抱书本不放的学究。其实,我们的为人处世,一要学,二要化,三要联系实际,四要善于总结实践经验。

勤能补拙,只有勤奋才能克服一切困难,成就一番事业。如果没有勤奋,就算有再好的条件,也很难取得最佳效果。

培养好学的习惯

1.善读“无字之书”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说人要有较多的知识和丰富的阅历。

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读书学习获取知识固然重要,但实践获真知也是必不可少的。

知识就是力量。尤其现在是知识经济时代,谁拥有了知识,谁就拥有了追求成功的第一要素。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打破了往日对知识的理解。

人们已认识到:知识与能力并不完全是相等的,知识并不等于能力。21世纪对能力界限的新要求,迫使人们重新审视自己所学的知识。

但不管时代怎样发展,你都应使头脑保持清醒,你必须清晰明了地理解知识与能力的关系。

培根在提出“知识就是力量”的口号以后,又明确地指出“各种学问并不把它们本身的用途教给我们,如何应用这些学问乃是学问以外的、学问以上的一种智慧。”

但有了知识,并不等于有了与之相应的能力,运用与知识之间还有一个转化过程,即学以致用的过程。中国古代有句谚语:学了知识不运用,如同耕地不播种。

如果你有很多的知识但却不知如何应用,那么你拥有的知识就只是死的知识。

因此,你在学习知识时,不但要让自己成为知识的仓库,还要让自己成为知识的熔炉,把所学知识在熔炉中消化、吸收。

你应结合所学的知识,参与学以致用的活动,提高自己运用知识和活化知识的能力,使你的学习过程转变为提高能力、增长见识、创造价值的过程。

你还应加强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并把两者的关系调整到黄金位置,使知识与能力能够相得益彰、相互促进,发挥出巨大的潜力和作用。

你要想读好“无字之书”,就必须脚踏实地,有深入调查及求实的精神。

要想读好“无字之书”,必须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红楼梦》第三回描写了黛玉初到贾府的情形,“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于是便“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也因此观察到了贾府很多“与别家不同”的地方。

只有那些有心人,才能以敏锐的观察力,在平凡之中见其奇特之处,并对其加以捕捉、触类旁通、窥知奥秘。

善读书,而不惟书,把“有字之书”与“无字之书”进行结合,这是获取更多精神财富,成就大事的一条准则。

2.才华取决于学习

一个人的一切成就和幸福,归根到底,取决于他身上所展现出的才能,这是他取得成功的真正资本。罗曼·罗兰告诉我们:“财富是靠不住的。今日的富翁,说不定是明日的乞丐。惟有本身的学问、才干,才是真实的本钱。”偶然的机遇和到手的财富不足以让人沾沾自喜、自高自大,惟一可靠的保障是才能。那么,才能从何而来呢?

才能从学习中来,诸葛亮在《诫子书》中给出了这样的答案——“非学无以广才”。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成才。一个人,从一生下来就开始学习说话、学习走路、学习做事、学习一切。如果不学习,就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有本领的人。歌德说得好:“人不是靠他生来就拥有的一切,而是靠他从学习中所得到的一切来造就自己。”

清康熙帝是极有本领的一代帝王,当群臣称赞他无所不能,是“由天授,非人力可及”时,他立即予以批驳:“如虽古圣人,岂有生来即无所不能者,凡事俱由学习而成,凡事未有学而不能者。朕亦不过由学而能,岂生而能者乎!”即使是世界上最聪明的天才,他出生的第一声啼哭,也绝不会是一首美妙的诗。康熙还说,只要勤学苦练,人人可成圣贤。“古所谓圣贤,皆与人无异,故学一发千钧则可至于一发千钧,学舜则可至于舜。”人的本领差异,都是学习差异造成的。人的才能无论多高,都是学习的结果。

一代伟人毛泽东的本领,更得益于善于学习。他不仅善于读“有字之书”,而且善于读“无字之书”,善于总结经验,善于“从战争中学习战争”,从而使他由一个没进过一天军校的师范中专生成长为能统帅三军、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领袖。

今天,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了学习的巨大价值,学习渐渐地走进了每一个人的生活。学习不再只是小孩子的事,而是每一个想改变命运,想获取成功的人的事。

不管是在校的学习,还是社会上的充电,这些都并非学习的全部。只要具有强烈的学习意识,每时、每地、每事都能够学习。不仅可以接受专门的培训充电,还可以在工作之余进行自学,在工作中进行同步学习。如此一来,整个人生,会变成全程的学习人生,全程的能力发展人生。

将教育与学习进行比较:教育是由别人对个人施加的影响,学习是自身的一种教育性行为;教育是外在性的,学习是内在性的;教育是一种政府行为,学习是一种个人行为;承担教育任务的只是少数人,而承担学习任务的却是全社会每一个人。当好学习者,才能当好教育者。要始终是一个好的教育者,必须始终是一个好的学习者。由此可见,学习比教育更重要、更根本。教育与经济、科技相比,教育为本;教育与学习相比,学习为本。

3.学而方能知之

无论你承认不承认,你一辈子都在学习中度过。有时是有意识的,有时则完全是无意识的。有意识地学,是先有目标,然后才行动。因为方向明确,所以可以少走许多弯路。是不是每个人都会有意识地去学习呢?难说。

孔子曰:三人同行,必有我师。只要你愿意学,机会多的是。为人处世中,愿意学习和不愿意学习,其结果大不一样。有的人先天条件好,因而自得自满,这些人往往一事无成。所以说,劝人学是件善事,听人劝是件好事。

学而知之,是自古以来治学立身的良训,也是为人处世中能够有所成就的根本之策。但我们大多数人只是满足于一知半解或是浅尝辄止,这也是一种很可怕的心理状态。

学习主要在于一个“勤”字,只有肯于坚持勤学苦练、持之以恒,才能真正成为有用的人才。

“宁为有瑕玉,不做无瑕石。”玉虽有瑕但终归是玉,石虽无瑕但终归是石,玉、石不可同日而语。一个有真才实学的人,尽管他会有一些缺点、毛病,但瑕不掩瑜,终归是有真才实学的人。一个平庸的人,尽管表面上看起来无可挑剔,但终归是个平庸之辈。人生一世,具有真才实学才是根本。

4.好学的习惯使你终生受益

想成功必须培养好学的习惯,以此提高自己的判断、分析能力,为成功打下基础。

孔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说的是学习需要有一种精神,要有一种好学的习惯。因为学习是一个艰苦的过程,需要有争分夺秒的精神、不耻下问的态度和持之以恒的毅力。学习作为一个过程,在中国古人看来,其实就是一个性格磨炼的过程,是一个完善自我、塑造自我的过程。古人将学习比做“书耕”,书耕的意思是说像农民种地一样,不付出艰辛的努力,是不会有收获的。

作为中国最早也是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教育家的孔子,一直被尊为封建社会的圣人、贤哲。他的学说和理论都是通过艰辛的努力和刻苦的学习得来的。《史记》称“孔子贫且贱”。孔子自己也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他年轻时做过送葬的吹鼓手和几任小官,大部分时间是四处漂泊。孔子讲他“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孜孜不倦,遂成为大思想家,创出大学问。在孔子的思想中,“君子”是可以靠个人努力而达到的。对一个人来说,虽然“生死”、“富贵”等是由“天命”决定的,但靠自己的努力可以得到的是个人的道德修养、学问和才能。孔子说:不去修养道德,不去讲求学问,听到仁义不能去做,有了过错不能改正,这些都是我所忧虑的。

孔子认为,学问靠努力,才能靠学问。他说:“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成大器者需具备的知识

1.博览群书

人应该有志向,而志向的建立,又是需要与学识联系在一起的。成大事者,均有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就是博览群书,只有运用广博知识的力量,才能实现心中的目标。

汉代的王充,亦是通过敏而好学,刻苦努力而成功的。

王充,东汉时会稽上虞人,他出身“细门孤族”,一家过着清贫的日子。在《论衡·自纪篇》中,王充这样叙述自己的青少年时代:童年时与其他儿童游戏,不随便打闹,6岁开始识字,8岁进书馆学习。他请老师讲授《论语》、《尚书》,一天能背1000多字。约15岁时王充到京师洛阳进太学深造,他“好博览而不守章句”。即学习时不拘于经典词句,而是博览群书。由于家境贫寒,买不起书,他经常到洛阳的书肆中去看书。在热闹的街市里,他也能全神贯注,甚至暗暗背诵下特别好的词句。王充学成之后,回到故乡,一面授徒讲学,一面开始自己的著述。曾希望自己能当官出仕的王充有过相当大的政治抱负,希望自己能有所作为。但是,当时门阀豪族控制仕途,英俊皆为下僚,王充出身寒庶,其思想见解又不为当时的统治者赏识。所以,他只做过几次幕僚一类的小官,还常常因意见不合而被迫辞职。晚年生活困苦的王充在71岁时去世,而直到他去世也没有多少人知道他的著作。直到东汉末年,经过蔡邕、王朗等人的推许,一些著作才逐渐流传开来,这位伟大而杰出的古代唯物主义思想家的著作才得以流传后世,成为伟大而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这笔文化遗产,如果没有王充当时的勤奋学习,珍惜分秒的精神,就只会是“产”而不能“遗”了。

你应该相信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从现在开始,制定一个严格的学习计划,不断地努力,增加知识,增加能量。

著名心理学博士施瓦特曾说过:“只要你每天晚上在临睡前给自己15分钟的学习时间,我保证你一年之后便会成为我们中的一员。”

因此,不要为自己找借口,要养成好学上进的精神,不断完成学习目标,为成功打好基础。现在学习,一点儿都不晚,而且你的身边会有无数的机会。

从每个可能的地方努力摄取知识,这是使人知识广博的惟一方法,广博的知识可以使你远离狭隘、鄙陋,使你的胸襟开阔。这样的人才能够从多方面去“接触人生,领会人生”,而他的趣味,也是广大、深厚,他的人品将是宽厚的、仁和的。

2.把握一切学习的机会

很多学生在校时,学到许许多多的知识,但当踏上社会时,与实践不融,不能学以致用。这不能不说是现代教育体制的一种悲哀。传授知识是一回事,组织运用知识又是一回事。

美国拥有据称是世界最大的公立学校系统。然而,美国人并没有因为上学校和图书馆不用花钱,而对这两者有什么特别的印象。正因如此,很多人停学去工作以后,又发现有必要受点训练。这也是很多从业者会优先考虑录用那些在家进修过研读课程的人作为员工的原因之一。这些就业者,胸怀大志,愿意割舍闲暇,花时间在家读书,具有构成领导力的那些特质。

3.在现实中检验知识

社会上有一部分人,存心不良,总是利用那些不知怎样去保护自己财产的人的弱点,而骗取他们的金钱。他们知道,一种迷人的说辞,一种夸张的广告,一种措辞巧妙的传单,就可以将那些忠厚的人们辛苦赚来的金钱装进自己的钱袋。因为他们相信愚昧是无知造成的。

一个用汗水换来金钱的人,会在不经意间让自己辛苦积下的金钱从自己的手中漏到那种最不可靠的投资项目上。他们“舍得”将自己的金钱送给相隔千里不曾谋面、也毫不熟悉的人手中,实在太可怜,真是大怪事!

许多人因为将“代理”全权赋予律师或商务代办,而得到悲惨的结局。大多数不谙世故的人,都不明了“全权代理”的真正意义与重要性。所谓“全权代理”即是赋予别人以处理你的财产就像处理他自己的财产一样的权利,即是使别人代表你的人格。受你委托的人可以为了任何事情而代签你的名字。他可以随意支配你,他可以从银行中支取你的存款,他可以代表你做一切营生。至少,在处理营业事务上、法律上,都是全部代表着你。所以,要委人以全权代理,对于人选必须十分谨慎。除了品行、人格为社会所公认,其商业知识及对人、对物的经验都应极其丰富,否则不应轻加委任。

因此,不管你是从事何种职业的,千万不要忽略掉一种健全而完备的职业和社会知识训练!它可以使你避免上当受骗;免尝许多负累、痛苦与艰辛;可以使你免尝家道中落、倾家荡产的苦味;可以使你免为奸诈的骗子的傀儡。

知识是成功的“助燃剂”

1.获取知识的途径

首先要问自己一些问题,你的人生目标是什么?你最终想从事什么职业和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然后再根据你的目标选择专业知识,向朋友咨询,哪些知识的来源对你最有帮助,哪些知识是你靠得住的。其中最重要的是:

(1)每个人自身的知识和经验。

(2)经由智囊团,可以得到的经验和知识。

(3)名校、高校。

(4)公立图书馆。

(5)特定训练课程(夜校和在家研读的电大、函授课程等)。

所吸取的知识要能帮助你达到确切目标。

2.选择具有发展力的专业

专才已被越来越多的单位所青睐,在招聘公司员工时,招聘职位要为招募员工的公司所看好。例如,受过会计、统计训练的商学院毕业生、各类工程师、建筑师、化学师、新闻从业人员以及杰出的资深领导人员、活动人员等。

在校园中活跃的分子,能和各类人相处共容,较诸只懂学术的学生,肯定是近水楼台先得月。这些人当中,有些因为条件完备,得到好多个工作机会。

某家处领先地位的工业公司写信给摩尔,提到该公司需要的高年级学生时说:

“我们是想找出可以在管理工作上大放异彩的人。因此,我们强调人格特质、聪明才智以及操守品行,远甚于特定的教育背景。”

3.发掘知识的潜能

卡耐基说过:知识在没有到达能活用它的人的手中之前,它只能算是潜藏的力量,还不能算是利器。那些卓然有成的人之所以异于常人,乃在于他们知道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行动。

在美国,能扭转人生的特别知识俯拾即是。在每间书局、每家录像带店、每座图书馆里,从各类的演讲、研讨会、教学课程中,你都能得到所需的知识。书店的畅销书排行榜,更不乏追求个人成功的书籍,这样的书单日日增加,我们所需的知识亦在其中。然而,为什么有人卓然有成,有人却依然故我?为什么不是人人都能获得能力、快乐、财富、健康以及成功?

问题就在于仅仅拥有知识是不够的,我们在看到那些有不凡成就的人时,经常会有一种错觉,以为他们拥有某些特别的天赋。可是在深入探究后,我们就会知道,他们之所以异于常人,乃在于他们知道应该把知识这个潜藏的力量发掘出来,使它成为自己手中的利器,并勇往直前,进而把自己造就为时代的巨人。

你想有一个更好的学习环境、更好的人际关系以及获得更大的成就,这不难,只要你能善用书本所说的,就能得到上述一切,甚至更多。

4.有效学习的方法

孔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即学习要讲究方法,不讲方法的死读书,就算读一辈子也没有任何价值,更不用谈成功了。

学习的方法有多种,我们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兴趣法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就是说我们越喜欢某一事物就越喜欢接近和接纳它。

兴趣是人们行动的一种动力。只要对某些知识产生了兴趣,就会拼命地去理解、记忆、消化这些知识,并会在这些知识的基础上总结、归纳、推广、运用,从而做到精益求精、推陈出新,从而推动整个社会向前发展。因此,我们在学习某一知识之前,首先要建立对它的兴趣,以达到掌握的目的。

(2)动机法

动机,是推动人从事某种行为的念头,在动机的驱使下,人总会想尽一切办法为了这一愿望而努力奋斗,克服重重阻碍,最终达到目的。动机不同,产生的效果也会不同。好的动机有利于人本身的发展,坏的动机就会使事情向着坏的方向发展。如果你想走向成功,就要有一个良好的思想动机,使得事物的发展出现良性循环,使你在良好的动机下去学习,从而成就一番事业,为社会贡献出一份力量。

(3)理解法

人都有对事物进行判断的能力,对某一事物或某一知识有认识,就会很容易地把它变成自己的知识。比如说“井底之蛙”这一成语,我们可以想像一只健康的青蛙坐在一口深井里,眼睛直瞪瞪地望着井口发呆,而井口外面,则是白云、蓝天,井底则只有青草、水、昆虫。虽然这只青蛙本身健康,不愁吃喝,然而它却呆呆的,为自己见不到外面的大好风景而发愁。这样一理解,“井底之蛙”的含义就非常清晰了。

(4)联系法

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不是孤立的,而是有联系的。正如自然界的食物链:兔吃草,而兔又被鹰或狼吃,狼又被虎吃,而鹰和虎死后,其尸体又腐败变质,供草吸收其营养成分。在这几种动植物之间,就形成了一个食物链,它们就构成了互相联系的一个整体。如果草绝,兔就会亡,反之,如果兔多,草就会被大量食用,当草被食用过多时,兔就不免缺少食物而亡,这充分说明,自然界的万事万物,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整体。

知识,正是人类在长期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发现的,各种知识间也是相互联系的。当我们对某一事物缺乏了解和认识时,我们就可以从与其有联系的事物中来认识它。

(5)联想法

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根本,就在于人有思维。有了思维,人对自然和社会就不是无动于衷、无可奈何了,而是积极地创造条件,来解决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各种问题。而联想正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在我们的学习中,联想能使我们更好地掌握知识。

历史课本中的数字枯燥无味,但是,有些事件是和这些数字紧紧相联系的。因此记数字就可以与这些历史事件联系起来记,这样就避免了数字之间的相互干扰,同时也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起到了双重效果。

(6)对比法

从猿类进化成人类以后,人类就在地球的各个地方生活,而这些地方的环境和人类生活习性是有差异的,这些差异就导致了欧洲人与亚洲人身材、肤色、毛发等方面的不同。但在生理学上,均用“人”这个概念来记之。而实际上,欧洲人与亚洲人是有很多不同的。

在学习中,当两个概念或事物的含义相似的时候,我们往往容易搞混淆,而在这个时候,运用对比法就能够搞清楚二者之间的明显区别。也就是说,它们相同的地方我们暂时不讲,我们只比较它们之间不同的地方,这些不同的地方,就是某一事物的独特特征。理解了这些独特特征,也就抓住了这一事物的本质,从而也就能掌握这一事物的有关知识。

(7)复习法

人的大脑对知识的识记是有一定规律的,教育学家们曾用遗忘曲线来作一个形象的说明,指出如果在你的遗忘之前去复习、巩固它,那它就能迅速恢复并牢固记忆。孔子所说的“温故而知新”,是非常有道理的。

(8)综合法

如果把已有的知识像计算机一样,统统分成某几个类别,同一类别存入某一区域,到需要时再“取”出来使用,效果会更好,再把某几类的知识用来综合记忆分析,自然会得出更新的知识。

(9)目标激励法

目标是一个人奋斗的方向和准则。用目标来激励自己,不断地学习,应该是年轻人必备的一种学习方法。

陈景润是我们熟知的数学家,当他第一次在他的老师沈元那里听到“哥德巴赫猜想”时,就下定决心去攻克这个难题,并终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可见,有了目标,人就具有了前进的路标,就会不管道路多么泥泞艰难,都会向着目标一步步前进。获得知识,也应该这样,不停地用目标来激励自己前进、前进,不断地学习,才能使人们在求学的道路上,奋力拼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