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大学时期最重要的9个决定
19375000000048

第48章 第六决定:书籍是枚“双面币”,你该选择哪“面”读?(4)

教你几招读书心法

读书要反复思考

阅读的目的是解决问题。只有解决了问题,或者为解决问题提供了思路和条件的阅读,才是有意义的阅读,这就要求你在阅读的过程中要反复地思考,不断地获得一种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不是为了解决问题的阅读,不管阅读者的阅读方法如何“正确”,例如,在读、抄、想,眼到、心到、手到等方面无可挑剔,但是,这种阅读活动的全部意义,不外乎是将书本上的已有知识,转存到人的大脑神经中。这如同将一本书的知识抄到白纸上,毫无现实价值。在这种没有“问题导向”阅读意识的阅读过程中,读者所读到的和抄到的知识,从原来在书本中有一定结构的状态,变成在自己头脑中松散的无结构的状态,他既缺乏把各种知识形成结构的想法,也缺乏这样做的能力。他所辛辛苦苦阅读得来的知识反作用于他本身,影响了他的主体意识和思维方法。结果,造成“胸中撑塞如乱麻”(郑板桥诗)的状态,俗话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读书本为求知,如果不假思索地接受不想反被书误。同时,你也要注意不要过分遵循所读书的内在逻辑,领会其精神,因为这同样包含着另一种更隐蔽的危险,即萧伯纳所称为能“让自己的头脑成为别人的跑马场”。毛泽东也曾说过:“读多了,又不能消化,也可能走向反面,成为书呆子。”没有自己的思想结构和知识结构,苦读一生,充其量只是古典知识的收藏家和玩赏者,这是我们前人中许多“学问家”的悲剧之所在。

有一位擅长画虎的画家,由于画技高超,笔下的虎都栩栩如生,画家被人们誉为“虎王”。

不过,这位画家性格比较古怪,一生只带了两个徒弟。

一天,画家把二徒弟叫到跟前,说:“你可以出师了,你不但学到了我画虎的全部技巧,而且还在很多方面超过了我。”二徒弟说什么也不愿意离开师傅,但画家态度坚决,二徒弟只好含泪辞别了师傅。

大徒弟见此,便心急火燎地找到画家说:“师傅,我也要出师,你为什么只让师弟出师呢?要知道我比他还早来半年呀!”

“的确,你跟我学画的时间比他长一点,但是,你这一辈子,恐怕永远也出不了师。”画家严肃地说。

“为什么?”大徒弟极为不解。

“你跟我学画,只知模仿,却没有任何创新,也就是说,你是在用手画画。而你师弟呢,则是用脑子画画,他画的虎在很多细节方面已超越了我。你的基本功虽然很扎实,但不善于思考,不善于用脑,这就是你永远出不了师,也永远无法超越你师弟的原因。”大徒弟听后,不服气地走了。

若干年后,大徒弟画的虎在市场上无人问津,而二徒弟则成了远近闻名的“虎神”。人们都说他画的虎已超过了他师傅。

读书与“画虎”一样也应当蘸着自己的思想去品味、感悟,如张载的“学贵心悟,守旧无功”。只有让读书的感悟融入自己的血肉与精神,才能取其精华化作自己的智慧。

读书要专而有恒

海洋是无限的,而人生是有限的,这“无限”和“有限”之间的矛盾,可以说是制定阅读战略的客观依据,它要求人们不能忽视“专而有恒”的阅读战略。我国古代学者对这一阅读战略特别重视。孟子有一句名言:“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这体现了广中求精、博中求专的阅读战略。在大学早期,是专业理论框架形成时期,这时获得的知识和学习方法的训练,影响到今后的专业素质。所以要反复啃熟经典性的专业书,从而造就一定的专业眼光,俗话说,“一经通,百经毕”。著名学才高亨等就把真正“读通”一种重要古籍作为治学之中的第一步。他早年在清华大学研究院读书时,选定《韩非子》一书作为钻研的对象,潜心攻读,这成为他日后研究先秦古籍并取得卓著成绩的重要起点。从研究院毕业后的几十年间,他的阅读研究范围遍及周秦重要古籍,兼治文、史、哲,再从广博的基础上突破一点,于是便取得了成绩。

所谓“专”,也不是仅仅局限在一处,而忘记了吸取多方面的知识。不断地“博”,是学习者一辈子的任务。但是,到了一定的时候,在“博”的同时,要注意“专”。夸美纽斯早就说过:“聪明的人不是知道得多的人,而是知道什么是有用处的人。”报纸上报道过一个外国人,到75岁时,获得了第五个博士学位,可谓不简单矣,但没有一点自己的贡献,并不是真正的科学家。皓首穷经,博而不专,终究是无用的。

同时,我们对于“专”,应该有新的理解,也就是说,把精力完全集中到本专业的学习上并不等于就是“专”。由“博”到“专”,并不排斥经常阅读一些专业之外的书,关键是要真正系统、全面地掌握本专业的知识结构,弄清其中的主次位置、内在联系,并熟记于心。更重要的是要善于利用广博的知识,跳出本专业的框框,运用相关专业或不相关专业的知识及其思维方法,研究技巧,从多种角度来探讨本专业的问题,从而获得属于自己的独特见解,甚至发明创造。这才达到你“专”的目的。

其次,读书要“专而有恒”,要咬定目标,不达目的,绝不读其他的书,尤其是不相干的书。今后,你可能还会涉猎一些其他方面的知识,正是考虑到这点,从现代史中抽出几个特别重要而且你又对它有兴趣的年代作为精读的重点,认真梳理,深入研究。准备工作就是尽可能把那些跟重大事件相关的书都搜寻过来,除此之外的书就不要去管了,再循序渐进,读些可信度比较高的史书、文件、回忆录、文献等,并且相互参照,分析比较。

你在涉猎这些重大历史事件时一定要专注,但并不一定硬要把它作为一门学问来研究。当然,你要是还有比这更好的学习方法,更能有效地利用你的宝贵时间,那自然更好了。同样是读书做学问,与其全面撒网、遍地开花、多头并进、八方涉猎,不如选准主题、咬住不放、深入探索、系统梳理,这样更见成效。

读书,能持之以恒、坚持终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不少人读到一定的阶段就偃旗息鼓,“紧急刹车”,再不愿深化、前进了。

其实,读书求知如逆水行舟,不奋力前行,就会功亏一篑,被社会淘汰。只有不断勤勉地更新知识、充实自我的人,才有希望向新领域迈进,获取新的成果。

读书贵在专而有恒,要一步一个脚印,一本一本地吞食。虚浮、轻飘、浅尝辄止、作表面文章,或以卖弄学识自耀,或以书装饰门面,都是读不出名堂来的。

读书要经世致用

现代人需要以现代意识、以自我为中心,以有结构的眼光,在每时每刻层出不穷的有序或无序信息中,选择、汲取和制作自己所需要的知识。作为大学生,在进行阅读时,必须有“问题导向”的战略,毛泽东同志曾说过,我们是为了要解决中国革命的理论问题、策略问题而到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那里找立场、找观点、找方法,而不是为了单纯地学理论而学理论,不能只起留声机的作用,忘记了自己认识新鲜事物和创造新鲜事物的责任。问题导向,意味着把阅读目标同人生目标联系起来。只有把阅读目标同人生目标联系起来,学习者才能表现出自己的主体性,才不会被信息的海洋淹灭。那么,我们当代大学生阅读的“问题导向”应该是什么呢?最重要的还是你读的书能够经世致用,为你未来踏入社会或是进一步深造尊定基础。

我国古有“书麓”的谑称,法国也有“Bookworm”(书虫)的雅号。果戈理在《死魂灵》中塑造了一位叫彼得尔·希加的书虫,他嗜书如命,整天毫无选择、毫无目标地阅读,这样的“读书人”,成了人们批评“阅读的浪费”时常用的典型。

在这个世界上回报率最高的投资应该是投资学习。因为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区别是来自于脖子以上的部分。班哲明·富兰克林说:“用钱袋里的铜板去填满你的内心,你的内心会把你的钱袋注满黄金。”而读书也是一种学习,俗话说“事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皆文章”,当你的头脑被有价值的书籍填满的时候,你便可自如地与人交往。

当有人向一个亿万富翁请教成功的秘诀时,他微笑着说:“事实上,赚钱是很容易的事情。”这话不错,对一个资产60亿的人来说,他赚钱当然很容易。那到底是什么使他赚了这么多钱?他说:“不少人只看到我赚钱的结果,但是他们不知道我赚钱的根本原因。这就是因为我不断地学习,不断地阅读。”

他说:“有一次,我投标一家大型购物中心的区域代理权,跟我竞争的还有另外一家公司,资产超过我公司的十倍。”

“这个厂商来自英国的一个企业,是个中国通。我跟这个总裁聊天,聊的过程中问这个总裁是喜欢打高尔夫球,还是喜欢游泳呢,或者还有其他爱好?”

“总裁说:‘所有的成功者都是阅读者,所有的领导者都是阅读者。我当然是最喜欢阅读。’”

他又问这个总裁:“那你最喜欢读哪方面的书籍?”总裁很坦直地说:“我最喜欢研究中国的哲学。喜欢读老子的《道德经》。”

恰巧,这位富翁对老子颇有研究,他们两个人就谈起老子来,而且谈得这个英国总裁不亦乐乎。于是,这个区域代理权自然被他成功取得。

虽说读书、做学问不可急功近利,但是,今日你的阅读必然为你以后的发展蓄积能量,如果你所阅读的书籍对以后毫无用处的话,那么你的阅读便是被荒废了。

毛泽东说:“我一生最大的爱好是读书。”他的一生是革命战斗的一生,同时也是笃志好学、博览群书的一生。

他也常说:“读书治学没有什么捷径和不费力的窍门,就是一要珍惜时间,二要勤奋刻苦。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毛泽东从少年起,就勤奋好学,酷爱读书,有浓厚的读书兴趣,而且他的读书欲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愈来愈强烈。

在硝烟弥漫的战场,在困难万端的长征途中,他也没有停止过读书。即使在患病的时候,他还躺在担架上读书。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身负党和国家的重任,日理万机,工作十分繁忙,但他仍利用饭前饭后、节假日、旅途中的间隙,甚至上厕所的片刻时间读书。

毛泽东读书十分注意持之以恒。在患白内障之后,他的视力极弱,只能用放大镜看书,或由工作人员读给他听。1975年,做完眼睛手术后,视力有所恢复,他又开始了大量的读书活动,有时竟然一天读上十几个小时,甚至躺在床上量血压时,仍是手不释卷,真是读书成癖。

毛泽东说过:“人有了学问,好比站在山上,可以看到很多东西。没有学问,好比在黑暗中走路,摸索不着,那会苦煞人的。”所以,他在读书学习上始终无止境地追求着,一步一步开拓自己的知识领域。毛泽东的这种读书习惯,为他指导中国革命胜利和建国后的社会主义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走出校门之后你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回报社会、贡献社会,因此,你只有在大学中广泛阅读相关书籍才能做到更有效地为社会贡献力量。

读书要文理兼融

在高中时,我们因不同的爱好和追求而选择了理科或文科进行学习。进入大学后,起初理科班的学生进入了更专业的理工类院系学习,而文科生则进了人文社料类的院系中学习。虽然“术业有专攻”,但是大学毕竟是一个学术思想自由开放的地方,再加之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不仅仅局限于某一个专业的领域中,因此,你在阅读的过程中,有必要打破所学专业的局限,尝试吸取其他领域的知识。

这是有目的地使自己的知识形成一定的知识结构的关键。鲁迅先生说过:“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他还说:“专看文学书,也不好的。先前的文学青年,往往厌恶数学、理化、史地、生物学,以为这些都无足轻重,后来,变成连常识也没有,研究文学固然不明白,自己做起文章来也糊涂,所以我希望你们不要放开科学,一味钻在文学里。”鲁迅先生的这些话,即说明读书要文理兼融。

读书要做到文理兼融,宽打基础窄打墙,是较好的方法之一。具体讲,这种方法是将知识基础打得宽博扎实些,涉足多学科知识,走“通才”之路,正是对现代人才的要求。唯有如此,才有独立走向社会获取成功的坚实后盾。

没有综合化,就不会产生伟大的文化和伟大的人物,这已是当代许多志士能人的共识。一个新型人才,就要有举一反三的能力,具有扩大甚至转换专业的适应性和灵活性,要有分析、综合能力,能分清轻、重、缓、急的综合能力,往往比分析能力更为重要。要能适应交叉性内容的工作。要尽可能掌握多学科、多专业的知识和方法,学贯文理做到视野开阔,思维活跃而敏捷,能够在形势和任务多变的情况下善于在群体的协同工作中,对跨学科领域的问题进行综合考察和分析,成为使问题求得最合理解决的综合性复合型人才。

在求学阶段,要广涉群科,坚实基础,文理兼容,这是一个十分重要而现实的问题。进入创造阶段,单有某一专业的知识,必然捉襟见肘,而阅读面广、知识量大的人即显出特有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