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听南怀瑾讲《论语》全集
19374800000004

第4章 真聪明与假糊涂——做人是一生的学问(3)

商容疾据说是纣王时的大夫,因屡次直谏荒淫无道的纣王,结果遭到贬谪。后来纣王剖比干,囚箕子,逐微子,商容疾感到心寒,便躲进深山之中,避世隐居,不问世事。武王灭亡商朝后,天下大定。周室表彰商容闾里,想召他出山,商容婉言谢绝。他遗世独立,静心养性,修得一副道骨仙颜,虽然年岁已过数百,仍然精神矍铄,面色如童。到了春秋末年,老子降世,商容疾知道他不是平凡人物,便收他为弟子,传授他天地玄机、处事妙道,所以老子后来成为一代圣人。

却说有一次,商容疾得了重病,自知将不久于人世。老子匆匆赶来问候老师。他先询问了老师的病情,然后对老师说:“先生的病确实很重了,有什么教导要嘱咐弟子的吗?”

商容疾说:“乘车经过故乡的时候要下车,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老子说:“过故乡而下车,大概是表示要不忘故乡吧?”

商容疾说:“对了!那么,经过高大的古树的时候,要快速地走过,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老子说:“经过高大的古树要快速地走过,这大概是说要尊敬德高望重的长者吧?”

商容疾说:“是啊!”然后张开嘴给老子看,说:“我的舌头在吗?”

老子说:“在。”

商容疾又说:“我的牙齿还在吗?”

老子说:“不在了。”

商容疾说:“你知道这是什么道理吗?”

老子说:“舌存而齿亡,这不是说刚强的东西已经消亡了,而柔弱的东西还存在吗?”

商容疾说:“说得好啊!天下的事理正是这样。你没看见那水吗?天下万物,没有什么比水更柔弱的了。然而积水为海,则广阔无际,深不可测,大至于无穷,远极于无涯。百川灌之,无所增加;风吹日晒,没有减少。上天则为雨露,下地则为润泽。万物没有它不能生长,百事离开它不能成功。奔流起来不可遏止,无形无状不可把握。剑刺不能伤害它,棒击无法打碎它。刀斩不会断,火烧不能燃。锋利无比,可以磨灭金石;强健至极,可以承载舟船。深可渗进无形之域,高可翱翔于缥缈之间。涓涓细流回旋于川谷之中,滔滔巨浪翻腾于大荒之野。水为什么能够具有如此大的威力?因为它柔软润滑,所以能够出于无有,入于无间,攻坚克强,无可匹敌。弱而胜强,柔而克刚,世上没人不知,然而无人能行。你明白了吗?”

老子说:“先生说得太好了!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确实是万世不易的定理。人活着的时候,身体柔软脆弱,死后尸体就变得僵硬坚挺。草木活着的时候,又柔又软,一死就变得枯槁坚硬。所以,刚强的东西是走向死亡的东西,柔弱的东西是生机勃勃的东西。军队太强大,容易被消灭;树木太坚硬,容易被吹折。两国相争,弱国胜;两仇争利,柔者得。皮革太坚固,容易破裂;牙齿比舌头硬,所以先消亡。坚强的东西能胜不如自己的东西,柔弱的东西则克超过自己的东西。所以强大的东西处于劣势,柔弱的东西居于上风。积弱可以为强,积柔也就变成刚。欲刚必以柔守之,欲强必以弱保之。”

商容疾面露慰藉的笑容,说:“你已经得到大道了。天下之理都已被你说尽了,我还有什么需要留给你的呢!”

其实圣贤的道理有很多都是相通的,有异曲同工之妙。《易经》中也谈到了太刚易折的道理,所以天下最厉害的事物往往不是最刚强的,而是看起来最柔软的,因而才有柔能克刚之说。我们每个人每天都要和众多的人交往,借助语言的沟通人们才得以互相了解与帮助,而说话就显得尤为重要,稍微不慎就会引起他人的不满。语言就像是一把双刃剑,用得不好就会伤人伤己。就像是一则寓言里所表达的寓意一样,能让人甘心脱下衣服的不是寒冷的北风,而是温暖的南风。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论语·卫灵公》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句话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名言警句。南怀瑾先生说孔子的意思是这样的:一个人如果做事情鼠目寸光,不是深谋远虑,那么他一定会受到事情的困扰。这个道理很多人都理解,但是等到我们真的要去决定一件事的时候,又会常常犯了目光短浅的错误。要说做到运筹帷幄而决胜千里的,倒是有两个人值得我们一学,他们就是辅佐齐桓公建立霸业的管仲和清朝中兴之臣曾国藩。

管仲与鲍叔牙以及召忽三人很要好,决心在事业上互相合作。他们曾经合作做过生意,但他们更想合作治理齐国。

当时齐王有两个儿子,一个叫纠,一个叫小白。召忽认为公子纠是长子,一定能继承王位,因此对管仲和鲍叔牙说:“对齐国来说,我们三人就像大鼎的三条腿,缺一不可。既然公子小白不能继承王位,那干脆我们三人一同辅佐公子纠吧。”管仲说:“这样等于吊死在一棵树上。万一公子纠没继位,我们三人不是都完了。国中的百姓都不喜欢公子纠的母亲和公子纠本人。公子小白自幼丧母,人们必定可怜他。究竟谁继承王位很难说。不如由一个人侍奉公子小白,将来统治齐国的肯定是这两个人中的一个。这样,不管哪一个当了齐王,我们当中都有功臣,可以相互照顾,进退有路,左右逢源。”于是他们决定由鲍叔牙去辅佐公子小白,由管仲和召忽辅佐公子纠。

后来,管仲射杀小白,鲍叔牙叫小白装死。管仲以为小白已死,从容地陪公子纠回国继位。不料公子小白已先回国当了国王,成了齐桓公,鲍叔牙成了功臣,管仲和召忽成了罪人。

正因为管仲事先想到了退路,所以,鲍叔牙可以在齐桓公面前说情。齐桓公不但没杀管仲,反而让管仲当了宰相,协助自己干出一番霸主的事业。

与管仲的谋略相比,曾国藩则更显出过人的智慧与冷静。

曾国藩带湘军围剿太平天国之时,清廷对其是一种极为复杂的态度:不用这个人吧,太平天国声势浩大,无人能敌;用吧,一则是此人手握重兵,二则曾国藩的湘军是曾一手建立的子弟兵,又怕对朝廷构成威胁。在这种指导思想下,对曾国藩的任用经常是用你办事,不给高位实权。苦恼的曾国藩急需朝中重臣为自己撑腰说话,以消除清廷的疑虑。

忽一日,曾国藩在军中得到胡林翼转来的肃顺的密函,得知这位精明干练的顾命大臣在西太后面前荐自己出任两江总督。曾国藩大喜过望,咸丰帝刚去世,太子年幼,顾命大臣虽说有数人之多,但实际上是肃顺独揽权柄,有他为自己说话,再好不过了。

曾国藩提笔想给肃顺写封信表示感谢,但写了几句,他就停下了。他知道肃顺为人刚愎自用,很有些目空一切的味道,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有才气也有脾气。他又想起西太后,这个女人现在虽没有什么动静,但绝非常人,以曾国藩多年的阅人经验来看,西太后心志极高,且权力欲强,又极富心机。肃顺这种专权的做法能持续多久呢?西太后会同肃顺合得来吗?

思前想后,曾国藩没有写这封信。后来,肃顺被西太后抄家问斩,在众多官员讨好肃顺的信件中,独无曾国藩的只言片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