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卡尔威特的教育,蒙台梭利的教育,斯托夫人的教育大全集
19374300000008

第8章 婴儿的成长发育(2)

根据事实,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1岁以前的孩子能够在他们周围的环境中获得足够的深刻体验,而且能从一些图片中认出所熟悉的环境。但随着我们进一步的注意,这种体验一旦获得,他们就再没有强烈的兴趣了。当第二年还在们看到了一些漂亮的物体和颜色时,他们就不再欣喜若狂,也没有了那种好奇心理。我们注意到,那种激动就是敏感期内的一些特征,但是孩子们对于我们平时不注意的小东西却发生了极大的兴趣。可以说他们开始对那些不起眼的小东西发生了极大的兴趣。

我首先在一个只有15个月大的小女孩身上找到了这种敏感性。我听到她在花园里放声大笑,对这么一个小孩来讲太不寻常了。她自己走出去,坐在平台的砖头上,看起来完全沉醉于一种发现的愉悦中。附近有一个美丽的花坛,种着的天竺葵在骄阳下看起来十分娇艳,但这个小女孩并没有看着花,而是把眼睛盯在地面上。但地面上没什么可看的东西,我看到了儿童的一种无法捉摸的奇特兴趣。我慢慢地走近她,仔细地看着这些砖头,却没有看到任何好玩的东西。但是这个小女孩却严肃地对我说:“那里有一只会动的小东西。”她指给我看,我看到了一只跟砖头一样颜色、小得几乎看不出来的昆虫,它正在飞快地跑动着。原来,激起这个小女孩开怀大笑的是一个小生物,它会动,会跑,她在欢乐的叫嚷声中满足了好奇心,叫声远远高过她平常的声音。这种欢乐并不是从太阳来的,不是从花朵来的,也不是从鲜艳的色彩来的。

还有个类似的故事,这里也给大家说一下。同样是个15个月大小的男孩,给我留下了比较难忘的记忆。他正在把玩着母亲的明信片,因为他的母亲是个明信片收集者,所以很多明信片看起来十分花哨。这些收藏品似乎引起了这个小孩的兴趣,于是他拿来给我看。他用孩子的话对我说:“叭叭。”他用来表示“汽车”。于是我知道他邀请我来看汽车的图片。他的图片很多,也很漂亮,很容易看出他母亲把这些东西收集起来,既是为了哄他高兴,同时也试图用这种方式教育孩子。在这些明信片上画着长颈鹿、狮子、蜜蜂、猴子、鸟等许多种类的动物;还有一些明信片上画着讨儿童喜欢的家畜绵羊、猫、驴子、马和母牛等;还有一些明信片则画着各种景物,比如房子、动物和人。使我觉得奇怪的是,在收藏的这些明信片中——我没有发现汽车的图片。我对这个孩子说:“我看不到汽车啊。”当时他看着我并指着一张明信片得意地说:“在这里哦!”这幅图画的中央可以看到一只漂亮的猎狗,远处有一个肩上扛了一把枪的猎人。可以在一个角落里看到一座小屋,还有弯弯曲曲一条线,好像是一条路,在这条线上还可发现一个黑点。这个小男孩指着这黑点说:“叭叭。”这个黑点很小,几乎看不到,但我看出来这个小黑点确实可以表示一辆汽车。汽车被画得如此小,简直很难发现,这小小的汽车却引起了这个小男孩的关注,所以他觉得有必要指给我看。我想,也许这个小男孩还没有注意到其他明信片上那些漂亮和实用的图画。我挑出一张明信片,上面画有长颈鹿,对他说:“看这长长的脖子。”这个小男孩脸色很不愉快地说:“长颈鹿。”于是,我继续讲下去的勇气没有了。

可以这样说,大多数儿童在两岁左右的时候,就已经可以依靠天性逐渐引导智力的发展了,这种活动会一直持续下去,直到有一天他们对周围环境中的东西有了充分的了解。我还记得这样一个例子。我曾经帮着一个20个月大小的男孩子看一本成人题材的书,封面是完全是那种十分漂亮的风格。这是一本《新约全书》,由多雷配的插图。书中还嵌入了一些经典的绘画作品,比如有一幅就是拉斐尔的《主的荣光》。这个小男孩在我的引导下认真地看完了这幅画,上面正好还有一幅耶稣呼唤小孩到他身边去的画面,我便向他解释道:“耶稣怀里抱着一个小孩子,你看别的小孩子是多么爱他啊!他们都把头靠在耶稣的身上,并且目不转睛地仰视着他。”

这个小家伙显然对这些丝毫没有兴趣。这时候他扭动着自己的身体,像是在暗示我没有照管他。我翻看着这些图画,试图寻找另一幅图。这时候,小男孩突然对我说:“看,他在睡觉呢!”我对这个小男孩的话感到诧异:“谁在睡觉?”这个小男孩大声地说:“是耶稣啊!耶稣在睡觉!”他示意我把书翻回去。我又仔细端详这幅画,画面上的耶稣正站在高处俯视着儿童。他的脸低垂着,看起来的确像是在睡觉。这个细节被小男孩捕捉到了,而我这个成年人却丝毫没有注意到,现在想起来真是非常惭愧。

我想,还是继续把这个话题讲完吧。当我讲到一幅耶稣显现圣荣的图画时,我说:“快看啊,耶稣升天了,人们的表情是那么的惊恐。你看这个小男孩眼睛滴溜溜直转,那个妇女张开双手,不正是这样子吗?”我意识到了,我选的这些图画对儿童来说不太合适,这可能无法引起他们的兴趣。但让我欣慰的是,我又一次发现了儿童和成人对同一幅画的不同解读。这个小男孩漫不经心地嘀咕道:“嗯,继续往下翻。”但是他的表情上丝毫看不到那种兴奋和喜悦,他似乎毫无兴趣。我又开始不停地往下翻,这时小男孩突然抓住自己脖子上的那个类似于小兔子的饰物,大声叫道:“小兔子!”我心想,他可能是被这个饰物的形状给吸引了吧。突然,他又示意我往回翻。我就按照他的话,把书翻了回去。这时我彻底被震惊了:那幅《主的荣光》画面的一侧还真就是画着一只小兔子。我显然根本没有注意到这一点,这再一次说明儿童和成年人有着两种不同的观察视野。成人总是低估孩子的认知能力,习惯给他们一些再普通不过的东西,认为孩子什么都没见过。其实这就好比你以为某人是个聋子,然后大声给他讲话,当他特别反感的时候,就对你说:“我不是聋子,你说的话我都能听清楚!”这个时候,反而是你异常尴尬。

成人可能习惯了自以为是,觉得儿童只是喜欢色彩鲜丽、声音巨大的事物。强烈的刺激并不能给孩子带来注意力上的提升,比如歌声、钟鸣、飘扬的旗帜、绚烂的灯光等,因为这些强烈的刺激是转瞬即逝的。我们不妨把这种行为方式和成人做一个直接的比较。比如我们正在聚精会神地看书,此时有个管弦乐队正好从楼下经过,这时我们大概会把书放下,然后走到窗口去看看外面究竟发生了什么。因此我们推论出,孩子和大人一样,也容易被外在的响亮的声音极大地吸引,但这仅仅是一种附带产生的结果,与儿童心理生活的发展并没有重大联系。儿童相反会全身心地注意那些我们忽略的小东西,这一现象可以被看做是儿童心理生活存在的证明。儿童显然不是因为这些小东西特别醒目,特别吸引人,而是因为他们这时候更加专注于小的东西,并在全神贯注地看它的时候,显示着“爱与智慧”。

儿童的心灵对成人来说为什么就那么神秘呢?根源就在于,他们更注重观察表面现象,而不是从内心深处去挖掘。在儿童活动的背后,有一种可以理解的原因,对此我们必须考虑到。我们总是以为孩子的所有反应都是一时冲动,但是兴趣也同样包含着这样的因素。这是一个非常值得重视的问题,同时必须找到答案,这个过程快乐而充满着艰辛。成人必须一改以往的傲慢态度,对儿童重新审视,才有可能窥探到谜底。成人需要重新做回一个学习者,端正那种蛮横专断的态度,克服狭隘的心理,在与儿童的关系上不再是裁判者或领导者的身份出现。

我曾经和一群妇女们讨论过关于儿童书籍的问题,我们就在一间画室的角落里进行的。我发现一个1岁半左右的小男孩,他在妇女们身边安静地玩耍着。我们首先是从理论探讨,紧接着谈到了一些具体的事情,其中还谈到了小孩子的书籍问题。这时,这个小家伙就对他母亲说:“我有一本叫做《小黑人萨莫》的书。萨莫是个小黑人,在他生日那天,父母送给他许多礼物,这其中有帽子、长筒袜和颜色鲜艳的外衣。他的父母正在为他准备可口的饭菜,这个小萨莫却顾不上吃饭,匆匆忙忙地去街上炫耀他的新衣服了。小萨莫在街上碰到许多动物,他想安抚一下他们,就送给每个动物一件东西。他把帽子送给了长颈鹿,把鞋子送给了老虎……最后,他光着身子,流着眼泪回到家。这个故事的结尾是很愉快的,因为父母宽恕了他。这从这本书的最后一幅画他面前摆着丰盛的饭菜上可以看出来。”

这个母亲给其他人建议说,你们可以让孩子看看这本书,但这个小男孩却摇着脑袋,一边插嘴说道:“不,Lola。”众人不解,什么意思呢?他们猜想这恐怕就是一个童年的谜吧!大家谁都没有在意,可是这个小男孩不断地重复说:“不,Lola!”这的确让人感到很费解。他的母亲这时候解释道:“是这样的,保管孩子的一个保姆就叫Lola,他可能有点想她了。”小男孩莫名其妙地大哭起来,一边哭一边大叫着“Lola”,好像是遭受了严重的不公平待遇或误解。直到最后,有一个人把书给他看,小男孩指着封面的背面后的最后一幅图。这幅图画着那个可怜的小黑人正在哭泣。这时人们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个小家伙所说的“Lo—la”的含义是西班牙语“llora(他在哭)”的意思,只不过是发错了音。

小男孩显然是想重申这样一个事实:这本书的结局并非皆大欢喜,而是一个彻底的悲剧。因为封底的小黑人萨莫正在伤心地哭泣。这个小男孩显然是对的,不过我们成年人都没有注意到这一点。因此,当小男孩的母亲说出“这个故事的结尾是很愉快的”时,小男孩试图去纠正母亲所犯的错误。他清楚地记着,这本书的结尾是萨莫正在哭泣,显然小男孩比他的母亲看书看得更仔细。虽然他无法完全理解妇女之间的谈话,他甚至还不能准确地表达一句话,但却能够显示出来敏锐的观察力,这不能不让人感到震惊。

儿童的性格与成人之间恰恰相反。因为成人知道选择,儿童却不明白,反过来认为成人多少有的无知。一个长期专注于细节的儿童,在他的眼中也会多少流露出对成人的轻蔑。由于我们对细节不感兴趣,所以儿童往往认为我们有些迟钝和麻木。如果儿童能够表达自己的观点,他们肯定会将成人批评的无地自容。这段时期他们不信任我们,就像我们对他们不信任那样。成人和儿童的思维方式不尽相同,因而出现问题也就在所难免。

孩子如何看待外部秩序

儿童往往是先了解他所处的外部环境,之后才更深入地了解外面世界的秩序,进而思考自身和外面环境的关系。如果说到儿童们最大的一个特点,那必然就是热爱秩序。他们有的只有一岁半或者两岁,却能够清楚地知名一些东西。值得人们思考的是,孩子们也许在更早的时候就已经掌握了这种能力,可惜大人的引导不到位,致使他们对于外部环境的秩序需求不是那么强烈。一个优秀的家庭妇女甚至都无法和一个热爱秩序的儿童相提并论。比如,人们常说:“我爱我家,我爱一个整洁的家。”事实上,他们只不过是嘴上那么一说,依旧是那种老样子。但是孩子却没对生活在混乱的环境里面有足够的耐心,这会使他们感到心烦意乱。他们往往歇斯底里地呐喊或者绝望地尖叫,以此来抗议,最后急出病来。婴儿显然能比大人更直接地、更敏锐地感受到外部环境的混乱,他们敏感性地受到外面环境的影响,然而长得越大,敏感性就越差,直至消失。成长过程中生物的敏感性会以周期的方式出现,这种现象我们叫做“敏感时期”。这一时期很神秘,也非常重要。

令人难以想象的是,孩子们考虑到外面秩序的敏感期,常常被人们认为是混乱不堪的。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我想是这个环境无法单独地被他们所拥有,所以小孩子在这个环境中的位置不太明确;而相同环境里面,比他们强大的还有学校的老师、大一点的同学或者家长,这些人不但不理解,甚至认为他们很任性。小孩子因此会毫不理会就大人们的安慰,仍然无缘无故地大呼小叫。这种情况可以说是很常见,这里面就有很多大人无法抵制的秘密藏在孩子们的心理。

我们在这里必须给大人们一些建议了。否则,你们怎么能够及时察觉到孩子内心的小秘密呢?怎么觉察到孩子是怎样用心展现这些小秘密呢?在学校里,我们如果有什么东西没有放回原处,一个刚满两岁的孩子看到了,他也一定会想办法放回原处的。学校里面要做好清洁工作,把一些不必要的东西及时清理掉,这样有助于孩子养成爱整洁的习惯。儿童只有在自由中,对于秩序的向往才会更加强烈。

我们学校的一些生活图片在旧金山博览会中心大厅展出。人们可以在图片上看到这样的情形:放学后,所有的桌椅都被一个两岁的小孩子整齐地放在墙壁的一侧。看起来,他是带着思考完成这样的工作的。那天,他无法处理靠着的一把椅子,他就开动脑筋,把这个大椅子放在通常摆放的地方,离其他椅子不远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