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卡尔威特的教育,蒙台梭利的教育,斯托夫人的教育大全集
19374300000050

第50章 深刻认识生命之初(4)

另外,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对什么都觉得好奇,总是不停地问这问那,要求大人给他解释,这些问题接连不断,像空中投下的炸弹,常常把大人轰得晕头转向。只要大人不表示厌烦,一一给以答复,孩子就会非常高兴。不过有一点要记住;孩子不喜欢长篇大论。而成人却偏偏喜欢唠叨。

一个小男孩曾经问他爸爸,为什么叶子是绿色的。他爸爸认为这是智力高的一个标志,所以就给他冗长地讲述了关于叶绿素及其如何利用阳光进行光合作用的道理。但是,后来他无意中听到儿童自言自语地嘀咕:“我想知道的仅仅是叶子为什么是绿色的,而不是有关叶绿素和阳光的大段废话!”

我们都知道,好玩、富于想象力、问问题是这个年龄孩子的主要特征。孩子们确实有很多不明白的事情,他们的问题也不是那么容易回答的。孩子可能会问:“妈妈,我是从哪里来的呀?”一个聪明的母亲就会这样回答:“你是我的孩子呀,当然是我生的啦。”

这个母亲的回答很简练,却又满足了儿童的愿望。也许过了一年,她会对孩子说,“我就要生另一个孩子了”,出了产房之后,她让孩子来看弟弟,并对他说:“你看,他是你的弟弟,他和你都是妈妈生出来的。”

但是,到此时,该男孩要满6岁了,他提出了强烈的抗议。“你为什么不告诉我,我们到底是怎样来到这个世界的?现在,我已经长大了,我可以知道了。因此,你为什么不把真相告诉我?自从你告诉我你正在创造另一个婴儿时开始,我就一直在仔细地观察你,可你什么也没有做啊?”把真相告诉给他并不像看起来那么容易。教师和父母都需要具备知道如何发挥幼儿想象力的特殊机智。

尽管满足儿童的好奇心并不容易,但是我们和父母都要有足够的耐心和才智,使儿童的渴望得到满足。这需要进行必要的训练,因为儿童的问题很难用通常的方式回答,因为你必须放弃所有自以为是的做法,使用一些适合3-6岁孩子心理的技巧,而这恰恰是我们缺乏的。幸运的是,儿童自己从环境中学到的东西,远多于从成人这里学习的东西。

到目前为止,我们对很多问题的答复并不能满足儿童的要求,这表明我们对儿童心理存在着很多误解,还是用自以为是的方式去指导儿童,这种做法往往行不通,原因在于我们对儿童缺乏了解。我们必须放弃先入为主的做法,寻找了解他们的途径。方法其实很简单,只有儿童自己才能教我们如何了解他们——通过他们的行为方式。观察发现,儿童不仅渴望有趣的事情,而且也想知道怎样去做这些事情,由此可以推断,在儿童的广泛兴趣之中存在下意识的目的,这就是协调自己的运动,使之处于自己的控制之下。

另一个极端重要的观察表明,当儿童对一件工作着了迷的时候,他会一次又一次地重复相同序列的动作。再也没有什么比观看一个儿童津津有味地从事所谓“实际生活练习”更令人吃惊的了。比如,他全神贯注地擦拭铜制器皿,并且小心翼翼地按着指示去做,直到把它擦亮,紧接着,他又马不停蹄地全部从头开始把每一个细节都重复一遍,直到把擦得发亮的铜制器皿擦拭数遍方才罢休!这就说明,外部目标仅仅是一种刺激。真正的目标是满足潜意识的需要,这就是他的活动具有形成性的原因,因为儿童重复同样动作的目的是为了在其神经系统里建立一个崭新的控制系统,换言之,是为了建立肌肉之间的新协调,此种协调并非本性赐予,而需后天习得。

成人也是一样,我们需要通过各种游戏、运动来锻炼自己,我们打网球、踢足球,目的不只是从中得到乐趣或者提高球艺,而是通过这项运动提高我们的运动能力。我们把儿童的很多活动称为游戏,这些游戏对儿童的意义和运动对成人的意义相同,就是从中获得所需要的能力。适应生活环境的需求是生命的本能,这对任何生物都一样。处于发育时期的儿童必须培养自身的能力,以便适应生活的需求。儿童时期是培养生存能力的最好时期,正是基于这个原因,我们说儿童的模仿能力是他们完成自我建设的前提条件。

儿童天生具有完成自身的能力。周围人的行为能够激发儿童的兴趣,他们模仿这些行为,培养各种能力。那么,儿童通过行为到底培养了哪些能力呢?以语言为例,这些能力就像纺织机上的经线,这些经线并非所要织的布,而是织布的基础。形象地说,这些经线上布满了具有韵律感的词汇的声音,这些声音如同语法规律一样有序地排列着,经过一系列生活经验的促动,这些经线奠定了某一民族的基础,整匹布是在3~6岁织完的。所以,6岁以前的儿童阶段非常重要。这这段时间培育起来的各种能力将会伴随人的一生。人的行走方式、做事方式都是在此期间定型的,并且成为个性的一部分,它们将决定人是属于社会底层还是上层社会。不同阶层的人的差别不仅体现在社会方面,而且也体现在个性方面,就像民族的区别在于语言一样。

因此,一个出身卑微之人,即使环境改变,爬进了社会上层圈子里,也不能甩掉出身刻画的痕迹。同样,一位贵族即使把自己乔装成一位工人,其行为习惯和言谈举止中的某种东西也会使他原形毕露。就语言方面来说,该年龄阶段正是方言定型的时期。因此,即使某人是一位习惯于使用高度专业性词汇的大学教授,其口音也会千真万确地表明其原籍。

确实如此,高等教育可以大大丰富人的思想,却无法抹掉婴儿时期形成的东西。因此,这个年龄的经历对社会教育也非常重要。假如儿童在第一个阶段遇到了一些障碍,导致人格偏执,在3-6岁还来得及补救,因为这个时期处于儿童心理发展的收尾阶段。另外,如果使用科学方法,可以对这个时期的儿童进行教育,缩小不同国家、种族之间的差别,这样能使人类更加和睦地相处。

换句话说,人类创造的文明可以改变人类自己,就像人类能够改变创造自己的自然环境一样。同样,儿童的个性也将指引他的发展,这种作用会通过儿童的行为表现出来,我们也能在儿童的各种活动中发现它。那么,应当怎样培育儿童的感觉能力呢?感官是我们和环境之间的接触点,心灵可以凭借感官体验变得极其灵巧,正如一位钢琴家可以在同一批琴键上奏出最优美的旋律一样。比如,缫丝工人能够获得惊人的触觉辨别力,他们能够区别出其手指下的一股丝线是由一根丝还是两根丝所拧成。一个野蛮部落的成员能够听到一条蛇爬行时发出的沙沙声,此种声音微弱得几乎听不见。

人与生俱来的各种能力,都受到日常生活的影响。如果缺乏智力和运动的促进,对感觉能力的教育就无法进行。正是这些内在因素导致了不同的兴趣,不同兴趣带来的感觉经验形成了个体差别。换句话说,人生来就有某种兴趣倾向,它会根据自然规律促成个体的发展,形成不同的个性。

我们的感官材料能给我们的观察提供向导,因为它把每种感官所能接收到的印象进行分类:颜色、乐音、噪音、形状、大小、触觉、嗅觉和味觉。毋庸置疑,这也是一种陶冶,因为它使我们不仅要注意我们自己,而且还要注意周围的环境。作为一种熏陶,它并不亚于言语和书写,它完善我们的人格,充实我们的天赋能力。同时,和儿童的高级能力有关的一切都能变成一种刺激,此种刺激能开动其创造力,延伸其探索心灵的兴趣。

感觉器官是人获得知识的通道,人对世界的认识离不开它。为了训练儿童的感觉能力,我们专门为他们制作了一些小物件,以便他们能够了解更多事物的细节。现在,普通学校的教师们经常开所谓的“直观教学课”,这种课要求儿童枚举某一特定物体的各种特性,比如颜色、形状、结构,等等。但是,尽管世界上的物体形形色色,不可胜数,但它们的特性却屈指可数。因此,这些特性类似于字母表中的字母,它可以构成不胜枚举的单词。

西方学校有一门被称为“物体课”的课程,在上这门课时,我们要求每一个儿童举出某个物体的特性,例如物体的颜色、形态、纹理等。世界上的事物无穷无尽,但每一个只能具备某种物体的特性。这和词语的情况很类似,单词很多,而组成单词的字母却很有限。如果我们提供给儿童许多物体,而每一个物体具备不同的特性,这就像给了儿童一个认识世界的字母表,一把打开知识宝库大门的钥匙。因为,儿童不仅能够掌握这些东西的特性,而且还会从中发现事物的发展规律,这就为他们了解世界打下了基础。因此,可以说我们专门制作的小物件,是这个物质世界的“字母表”,其价值不言而喻。因为,正如前面已经说过的那样,文化不仅仅是知识信息的积累,同时也是人类个性发展的表征。这是能够直接感受到的,就拿从事教育事业的人来说,教一个感觉受过训练的儿童是一回事,教一个感觉没有受过训练的儿童又是一回事,两者之间的差别非常明显。对于感觉受过训练的儿童,一个物体、一种想法都会引起他的巨大兴趣,因为他们对事物的感觉很敏锐,能够区分细小的差别,如叶子的形状、花的颜色、昆虫的器官等。儿童的发展前景取决于所接触的事物,以及由事物引发的兴趣。就儿童而言,一个有准备的头脑就是一个优秀的我们,比其他东西都重要。由于我们制作的每个物件都有不同的特性,对儿童大脑的条理化也会有所帮助。

尽管程度上有所差异,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都能够对事物进行区分,并且掌握事物的不同特性,这是自然发展的结果。

虽然没有受过任何专门的教育,但是,每个人都能鉴别颜色、乐音、形状等特性之间的差别。显然,这与人类心理本身的结构有关。人类心理具有如下特征:它不仅能想象,而且还能收集和重组心理内容,比如,它能从我们遇到的不可胜数的外界事物中抽象出一张“特性字母表”。它是凭借其抽象思维能力来进行此种抽象活动的,字母表的发明者运用的就是此种能力。因为他们选择和发出了组成所有单词的几个语音。因此,字母表是一个抽象系统,因为只有那些实际存在的语音才是单词。除非人类能进行想象和抽象,否则他就不可能很聪明;或者他的智力就会与高等动物的不相上下,就是说,它只能刻板地固守某种特定的行为,因而它的发展就会受到阻碍。

尽管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很少运用抽象思维,但是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事物。要把握这些事物的特征和彼此之间的关系是离不开抽象思维的。而且抽象思维越准确,事物的价值也就越大。事实上,人类的思想来源于抽象思维活动。

想象力和抽象能力是大脑的两种主要能力,它们不仅能提供事物的本质特征,而且对人的心理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首先,语言学习离不开想象力和抽象能力,如果要丰富词汇或者提高语言的实用性,就需要不断地运用新的词汇,这些新词汇只能依照字母表和语法规则衍生出来,而这样的新词汇是无穷无尽的。其实,语言构建的规律也是大脑构建的一部分。

当你说“他是一个心理模糊的人。虽然他很聪明,但是却很模糊”的时候,你的言外之意是,虽然他的心理观念甚多,但却秩序混乱,模糊不清。关于另一个人,你可能说:“他拥有一个像地图一样的心灵。他的判断无懈可击。”因而,在工作中,我们给这部分用精确性建造起来的心理取了一个名字,叫“精确的心理”。这个术语是我从法国哲学家、物理学家和数学家帕斯卡尔那里引用过来的。他说,人的心理天生就是精确的,一切知识和进步都来自精确的观察。

前面提到过,人脑的构建和语言的构建相吻合。如同语言的基础是语音和语法规则,大脑的活动也存在一定的规律。人们对一些著名的发明进行研究,发现在发明的开始阶段,发明家的思想也有一定的规律。这也不奇怪,诗歌和音乐创作主要依靠想象力,可是在这个领域也存在一定的规律,因为诗歌和音乐要遵循一定的韵律和节奏。

因此,我们的教育必须同时训练大脑的这两种能力。虽然对某种性格来说,这两种能力的作用并不平衡,往往是一个大于另一个。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它们同时存在,并共同发挥作用。如果我们在教育中仅发掘儿童的想象力,就会造成两者之间的不平衡,影响儿童的个性发展,成为他们现实生活的障碍。

3~6岁儿童都有追求准确的倾向,这种倾向会以很多方式表现出来。其实,只要我们告诉儿童怎样准确地做一件事情,单是这种准确就会引起他们的兴趣,促进他们的发展。儿童在学校的学习,主要是训练行为的秩序和准确。

现在,如果我们考察一下能够使儿童全神贯注的感觉器官(三四岁的幼儿表现得尤为明显),那么毫无疑问,不仅可以把此种感觉器官看作探索环境的一种帮助,而且可以把它看作精确心理的一种发展。

用这些幼儿做实验所得到的结果和下面这一事实形成了奇妙的对比:在学校课程中,数学常常被认为是一种折磨,而不是一种快乐。大多数人对数学都有一种“心理障碍”。但是,如果把它深深扎根于吸收的心理之中,那么一切都将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