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卡尔威特的教育,蒙台梭利的教育,斯托夫人的教育大全集
19374300000038

第38章 应该怎样爱孩子(3)

我的一些教育方法在世界各地都引起了极大的反响。紧接着很多地方都成立了蒙台梭利学校。我的教育方法在各个国家受到了的重视,这就证明了儿童和成人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是一个十分普遍的现象。从孩子降生的那一刻起,成人的压制也就随之而来,我们之中的许多人却不以为然,认为那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身处文明现代的社会,却遭受种种条条框框的束缚,这是大多数孩子们的悲哀,他们受到了过多的强制性约束。

身处于成年人的控制之下,这个孩子的许多需求势必得不到满足。这里不单指生理上的,更重要的是心理上的。孩子的心理需求能否得到满足,将影响他一生的命运。孩子被家长强大的力量压制着,不但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还不得不去适应一个自己讨厌的环境,这一切都是因为大人们天真地认为这样做是在帮助孩子学会在社会上立足。

差不多所有的教育都是命令式的,披着“教育”的外衣,在进行着野蛮、粗暴的行为,他们以此来约束孩子,迫使他们适应这个社会的生活方式。这种方法的基本特征是要求孩子必须无条件服从从大人的指令。这就等于否定了孩子作为一个独立个体存在的必要,这对孩子来说非常不公平,他们因此而受到的身心伤害,是成人都难以忍受的。

家长制可以说根深蒂固,即便是那些富裕家庭的孩子也依然无法逃脱家长权威的压制。这种家规森严的情况,甚至比学校更厉害。“国有国法,家有家规”这种老掉牙的体罚,在许多豪门望族中都有发生过。学校有组织的强权行为使孩子们提早适应了成人的社会,这种教育的目的无非也是为了让孩子早点配合大人的生活。事实上,学校里严格的课业标准和强制性的规定,是与孩子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格格不入的。来自学校的压力,使得他们的日常生活充满了紧张和焦虑。学校和家长同时对孩子施压,这种权威式教育对那些抵抗力稍差的孩子来说,无疑是一种强大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发出了胆怯不安的求救声,却从未引起任何人的关注。孩子们期待有人能够听听他们的意见,但是他们也不愿再碰壁,弱小的心灵受到了严重的伤害。久而久之,他们变得肆无忌惮,放任自己的行为,甚至是自甘堕落。

如果我们以教育的名义去牺牲孩子的幸福和前途,这是多么不人道的做法啊!其实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让他们在其中自由发展,这并不难。为什么一定要给孩子施压呢?为什么一定要压抑他们的性格呢?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都应该使孩子们免受到成人世界的干扰,它应该像孩子们的避风港,或是沙漠中的绿洲,成为孩子心灵的寄托,时时刻刻保证孩子们健康成长。

由于家长制的极度泛滥,孩子受压制这几乎是整个世界的问题,它普遍存在于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历史上受到强权压制的人,有奴隶、仆人和工人,他们都属于弱势群体,他们翻身的唯一办法就是依靠社会的改革,而社会的改革通常发生于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间的较量之后。美国南北战争的目的是废除黑奴制度;法国大革命则是为了推翻统治阶级,建立新制度……

可是我们的孩子,他们却没有这种能力,只能接受处处被压制的现实。一个只会在大人身边扮演附庸角色的孩子,不可能在社会环境中独立生存,大人们不顾孩子权益的做法破坏了一个社会的整体性。被当成大人附属品的孩子手无缚鸡之力,更无法为自己争取权益。所有关心儿童福利的人已达成共识:孩子是无辜的受害者,他们需要得到全社会的同情。

久而久之,人们常常会拿那些不幸和幸运的孩子们作对比,拿出身贫寒的孩子和有钱人家的孩子进行比较,拿被遗弃的孩子和被宠爱的孩子作比较。这些比较的结果都表明,人的个性差异在童年时期就已经表现出来了,而且童年时期的经历对其成年之后的生活确实有着深远的意义和重大的影响。

孩子只是父母生产出来的产品?他们甚至要比奴隶更加服从父母的指令?儿童的权益几乎一致都被无视。假如我们是公司职员,至少下班的时候还可以有自己的自由,但是孩子对成人的服从是24小时的。也许,没有一个人会愿意处在孩子的地位,他们被大人用严格的规定限制着,什么时间必须做功课,什么时间才可以玩,都得遵从大人的规定。这个社会从来不曾将孩子看做是一个独立的人。因此,在一个家庭里,妈妈负责洗衣做饭,爸爸外出工作赚钱,他们只要捎带着照顾孩子就行了。大家始终认为,这样的安排就是能够为孩子提供的最好照顾。

有史以来,人们就对于各种道德和哲学极为信奉,这些理论也都千篇一律地以成年人为主导,涉及儿童的有关社会问题常被忽略不计。没有人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也没有人替他们思考过种种困境,更没有人想过那些日后取得非凡成就的孩子,他们个别地需要是什么?大人还是一成不变地把他们看成思考力弱的小家伙,他们只会服从我的命令。令人痛心的是,谁回来关注孩子内心的苦难和折磨?浩瀚的历史长河之中,尚没有一个字是书写有关儿童工作或生活的记载。如果可以,我宁愿做第一人!

3岁的幼儿

常言说:“3岁看老”,这似乎是一个充满争议的话题,但却有一定的科学性。科学研究表示,孩子在成长过程中,3岁之前的生长发育会影响其一生。上天似乎也在孩子3岁的时候给隔了一堵墙,墙里墙外却成了截然不同的两部分。前者虽然很重要并充满创造性,但很快成了被遗忘的时期,因为孩子到了3岁才开始有意识和记忆。

前面我们提到过,儿童的有些活动在心理胚胎期是相互分开的,他们互不干扰,各自为政。比如语言和四肢的运动,又比如在产前时期,胎儿的身体器官一个接一个地出现,但是他自己却一个都不记得。3岁以前的孩子,还没有形成稳定的人格,等到身体部分构筑完整时,他才能将身体各给器官统筹起来。这个潜意识和无意识的产物,这个被遗忘的生命,似乎被人们从记忆中抹去了,当他满3岁出现在人们面前时,似乎是不可思议的。

孩子与我们正常沟通的能力也没有,除非我们知道他早期的生命进程,或认识他的本性,否则我们很可能不自觉地毁坏孩子已构筑好的部分。人们已经偏离了生命原来的道路而创造文明,受文明洗礼的人类只知道维护物质利益,却不知道保护自己的心灵,结果留给孩子的是充满阻碍的环境。

所有的孩子都是在监护人的监管之下成长起来的,所以他们势必要受到成人的极大阻碍。孩子必须依靠周围的环境得以发展,尽管3年来他们不断地遗忘许多事情,但是他的能力已经渗透到了意识的各个层次,这种能力可以借助生命的活动表现出来。智慧可以引导孩子在玩耍中执行心灵的意志。

3岁之前,孩子是用心在感知这个世界,3岁之后,他们则可以用手去触摸这个世界。他之前获得的能力,也会在3岁后得到进一步的完善。3岁的孩子在各方面的发展虽然已经趋于完善,但还是要继续扩充内容,直到四岁半,他们仍然具有心理胚胎期的学习能力,而且不知什么是疲倦;这时,双手成了直接接触事物的器官,扩充性的发展主要是靠双手的工作而不是用脚到处游走。3岁的孩子能连续玩耍很长时间,如果双手在不停地忙碌的话,他反倒有如鱼得水般的快乐。这是成人称之为最幸福的玩耍时期。市场上也设计了许多玩具来迎合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的游戏需求,结果孩子的房间里塞满了许多没有用的,并且不利于心智发展的玩具,孩子想要身边的每一件东西,但成人只给其中的一些,而拒绝其他要求。

孩子们在这个时期更喜欢接触的是大自然中的沙子,在没有沙子的地方,有钱人就会去买些回来。水也是孩子们喜欢玩耍的东西,只是大人们怕孩子弄湿衣服,索性只给他们一点点,这显然无法让他们尽兴。当孩子玩腻了沙子,大人就给他过家家的玩具,有小房子、玩具钢琴等,都不是真正能用的东西,他们看出孩子想学大人做家务,可是给的东西又都是假的,真滑稽!

在没有人陪孩子玩耍的时候,洋娃娃显然成了孩子最亲密的伙伴。当然洋娃娃不会说话,也不会回报小朋友给它的爱,只能勉强作为孩子生活中的代用品。玩具逐渐变得重要起来,因为人们认识到它有助于孩子智力的发展。这当然比没有东西玩好些,问题是孩子很快就厌倦了,又要新的玩具。孩子有时故意把自己的玩具弄坏,大人还以为他喜欢把东西拆得七零八落,或有破坏欲。这是因为孩子没有合适的东西可以摆弄,他不喜欢这些玩具,因为它们是假的。孩子会因此变得无精打采,不能专心致志做任何事,甚至人格也扭曲变形。其实这个时期的孩子很想在各方面认真地模仿大人,以便使自己更趋完美,可是这种努力总是被大人否定,这就使孩子陷入了误区。

我们观察到,越是在高度文明的现代社会,孩子的悲剧指数就越高。那些生活在简单社会之中的孩子,可以随心所欲地地使用周围的物品,因为那些物品并不昂贵,不用担心损坏它。当母亲洗衣服或烤面包时,孩子也可以参与进去。如果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事,孩子就能调理自己的生活。

实际情况就是这样,3岁的孩子必须要亲自动手了。如果你还给他一些简单的虚拟的东西,即便那些东西符合他们的身体比例,也无法吸引孩子。我的教育方式就是通过提供适合孩子力量、尺寸的用具,比如小香皂、小毛巾以及自行车等,以此引起他的兴趣。就好像成人在家或在田间工作的方式一样,孩子也应该有属于自己的小乐园。不用给他玩具,他需要的是一个家。不用给他洋娃娃,而是给他一群同伴,让他们一起去体验生活,一起健康成长。

一旦给孩子真实的东西,孩子的反应可能出乎意料。孩子会拒绝大人的帮助,清楚地表示要独立做事。父母、保姆、老师都会感到惊讶,这时候成人只能在一旁作观察者,因为现在孩子已经成了环境的主人。

在我们所进行的早期教育实验中,发现三个有利因素能促使孩子健康地成长:

第一,参加试验的家庭位于贫穷且生活比较艰难的城区边缘,那些孩子们虽然出身贫穷,但他们却因此得到了自由的自然天地,从而能够使内心的潜能得到发挥和锻炼。

第二,参加试验的孩子的父母大都是文盲,这些家长虽然不能给予孩子知识上的指导,但至少也减少了用自以为是的教育理念“毒害”孩子心灵的可能。

第三,试验中所任用的老师不是所谓的“专业教师”,所以他们在思想上是自由的,不曾抱有传统教育的偏见,更能顺利地实施这种教育法。

如果在几十年前的美国,其结果可能相反,当时传统的教育法就是要找最好的老师,而所谓的“好”老师只不过是扼杀孩子天性的刽子手,他们自己也承认在师范学校学了太多对孩子没有帮助的东西,而且满脑子都是与孩子天性相反的理念。尽管如此,他们仍然一味地把错误的教育理念强横地加在孩子身上,禁锢孩子的心灵,阻碍孩子的成长。

可以说,一个自由的小孩,能够跟随自然的引导走向完善。他往往会把自己感兴趣的工作做得很彻底。例如,我们原本只期望他能擦桌面,但让人意外的是,他连桌脚、桌边、底面和缝隙都擦得干干净净。

3岁的孩子具有一种自我成长的本能,他们的内心天生就有一位老师,始终无误地引导他。父母和老师所做的努力就是提供他们需要的环境,为他们的健康成长铺平道路。

大人的另一个偏见就是对疲劳的看法。每当孩子忙碌一段时间后,就强迫他们去休息。其实当孩子对某个活动兴趣浓厚的时候,是不会觉得累的。如果大人强迫孩子每隔几分钟就休息一下,会使他失去兴趣,反而更容易感到疲累。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当一个人能有机会拥有最大可能的满足,而且通过做某件事他将挑战和征服自己,这个时候无论多么累,他都会感到无比骄傲和快乐。这时,他在精神上会感到疲倦吗?不,事实上,他会感到自由和满足的。

与之相比,很多人在工作了一天后,回家就说:“我好累呀!”难道他们是真的做了很多工作累的不行了吗?不知你有没有注意过,过一会之后,他们就开始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如果他们真的感到很累的话,就会马上上床睡觉了。但是并没有,他们在自己的爱好上花费几个小时又几个小时,而且毫无怨言、不知疲倦,这是因为他们在爱好中获得了满足和精神上的放松。

正是由于在工作中无法满足成就感,他们才容易感到累,这只是一种“假累”而已。如果工作真的能够获取精神上的满足,那么当他们完成手头的工作之后,一样会感到觉得轻松自如,因为这样的工作并不是负担,生命的激情在工作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

如果一个人喜欢他的工作,把他的工作当作兴趣,每天都能以一种自我满足的心态积极工作,那么对他来说工作就不是什么痛苦的事情了,而变成了轻松而享受的游戏。这不仅让他感到了快乐,而且他的精神也会越来越好,根本不可能存在“假累”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