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卡尔威特的教育,蒙台梭利的教育,斯托夫人的教育大全集
19374300000003

第3章 怎样对待初离母体的婴儿(2)

有人说,难道要对孩子不闻不问、听之任之吗?不,绝对不是这样的。对孩子好是一回事,但不能忽略了孩子所犯的每一个错误。应该尽可能让孩子自然地成活与成长,提供给他成长所需要的,找出避免他犯错误的方法。当你给孩子们提供了属于他们自己的环境之后,就可以在一旁静静地观察了,什么都不需要你做。你会发现孩子们为了把事情做好,总是显得非常沉静,非常认真,自得其乐。在蒙台梭利教育学校,老师已经成为了一个观察者的角色,不像一般的学校那样常常占据主动角色。事实上,好的教师就应该让孩子自己成长或者发展,教师仅仅在旁边观察。

我记得我们学校曾发生过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有一次,校工忘记了把学校大门的锁打开,孩子们因此不能进入学校,心情自然不太好。最后教师对他们说:“你们可以从窗户爬进去,但是我进不去。”于是,孩子们一个一个地从窗户爬进了教室,教师则心甘情愿地守在门外看着孩子们在里面玩耍。所以,我们应该建立一个能够引导孩子并提供他们锻炼能力的适当环境,允许教师暂时离开。这样一个环境的设立就是教育上的一大进步。

了解孩子出生的秘密

有一种说法,文明是人类逐渐适应自身生存环境的最有效方法。这个说法如果成立的话,没有谁比婴儿更能敏锐地感受到环境的变化了。我们成年人想要在瞬间适应环境,那一定感到相当困难,但是婴儿却可以从一个世界降临到另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适应能力实在惊人。通过以往的试验我们知道了这样一个可怕的事实,那就是一个人在婴儿期受到的不良影响将会影响到他的整整一生,这一观点已经得到了世界各地专家学者的认可。不但如此,胎儿时期和儿童阶段的成长变化,会对他成年后的健康状况产生决定性影响。大家都知道分娩对产妇来说十分危险,其实对婴儿来说那更是至关重要的一刻。

这其实并不难理解,从婴儿诞生的那一刻起,他就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不再依附于母体而生存,需要独自抵抗外界病毒的侵袭和天气冷暖的变化。一个在母亲肚子里的小生命,突然遭遇了这么大的变故,这本来就让人难以想象。可是我们人们的精力更多地放在了产妇身上了,谁会在意婴儿此时的感受?即便是护士小姐,也只是粗略地检查一下,确定母子平安就算是大功告成了。而当了父母的小夫妻此时肯定在忙着向亲戚朋友报喜,彼此互相庆贺,他们没有太多精力关心这个刚刚经历生死瞬间的小家伙是否适应房间里的光线、温度,谁也不会注意这个小家伙刚刚也经历了一场艰苦的磨难。

我们甚至见到过动物非常警惕地将自己的孩子藏起来,使他们避开强光,还用身体给他们的幼兽保暖。不让其他动物碰触自己的孩子,连看一眼都不行。可是我们人类对待婴儿的方式可迥异得很,婴儿呱呱坠地那一刻起,就马上被厚厚的包裹给包上,可怜他们柔弱的四肢,如何才能摆脱这种束缚呢?

你当然可以说,健康的孩子完全有抵御外界侵害的能力,自然界万物都是如此,没必要大惊小怪。既然人类有这么强的适应能力,干吗冬天还要穿着厚厚的棉衣呢?为什么整天围在温暖的火炉或者暖气前足不出户呢?别告诉大人比婴儿还脆弱!其实,整个人类社会都有一个盲点,就是对人类生命的理解。我们必须彻底了解婴儿的出生,从他生下来那一刻起就悉心照料,这样才能稳稳跨出生命中的第一步。没有丰富的婴儿养护知识,你很难满足婴儿自身的需求。好比一个刚刚做父亲的男人,即使对孩子百般呵护,却因为没有掌握正确抱孩子的姿势而使得孩子哇哇大哭。

此外,我们最好能够在孩子出生到满月这段时间给孩子一个安静的环境。在保证室温的情况下别给孩子穿衣服,也不要包裹,让婴儿在室温下自然调节。因为穿衣服对婴儿来说没有实质性帮助。有人可能对这一论点有非议,认为我忽略了各个国家已经存在的传统育婴方式。我其实对各国的育婴方式都一定的了解,虽不敢说到了专家的程度,不过确实做过一些深入的研究。这些传统的育婴方式存在心灵上的缺憾。也就是说,他们没有为孩子的降生做好心理上的准备。这让他们在养育婴儿方面看起来十分狼狈,常常扮演“救火队员”的角色。他们生怕孩子打乱自己的生活秩序,生怕孩子把房间搞得脏乱不堪,随时抢救那些可能被孩子破坏的东西。大人们千方百计地想让孩子变乖,成为一个有教养的绅士,这样一来就对孩子束手束脚,抑制了孩子们随心所欲的性情。

有时候我们会把孩子随心所欲的特性当做是任性的表现。其实,孩子一点也不任性,只不过我们对他的了解太少了,我们常常因为不太了解孩子的性情,而在教育过程中犯下一些错误。举例说吧,孩子从一岁到两岁的时候特别容易有一种倾向,就是希望看到每样东西都摆在他所熟悉的位置上,并且他对每一样东西都有特定的使用方法。如果有人打破了这种习以为常的生活秩序,他会感到非常沮丧,甚至会想尽办法把东西放回原来的地方,然后他的心情才会平静下来。

每个孩子都有那种“物归原主”的要求,即使他年龄再小也不例外。蒙台梭利学校就发生了这样的事情。有一次,一个孩子呆呆地站在那儿,低头看地上的沙子,他妈妈发现了,随手抓起一把沙子扬掉了。没想到孩子当时就大哭起来,他边哭边把散落的沙子集中起来,捧回原地。这时,妈妈才明白孩子为什么突然哭起来,遗憾的是她还把孩子的这种需要当成“不乖”的表现。

还有一件令人捧腹大笑的事情,是一个孩子的妈妈告诉我的。有一次,因为天气暖和,她把外套脱下来挽在手上,这时她的孩子却哭闹起来,没有人知道孩子为什么会如此伤心,直到他妈妈把外套穿上了,孩子才安静下来,大家这才恍然大悟。

看到了吗?是孩子不乖还是我们没有彻底了解孩子呢?影响孩子情绪的原因无非就是那个物品已经不在他所熟悉的位置了。这几乎不是什么缺点,完全没有必要因此处罚孩子,随着他年龄的慢慢长大,这些缺点也会跟着消失的。

最后再告诉大家一个例子:我的邻居有一个两岁的孩子,保姆每次都在同一个浴缸里,用同一种方式帮他洗澡。有一天,这个保姆有事必须离开了阵子,另一个保姆代替她照顾孩子。当新保姆帮孩子洗澡时,孩子就哭闹不停,大人们搞不清楚到底是怎么回事。直到原来的保姆回来后问孩子:“为什么一洗澡你就哭呢?那个阿姨不是很好吗?”孩子回答说:“她是个好阿姨,可是她每次帮我洗澡都倒着来。”原来,这个保姆每次洗澡都是先给孩子洗头,而新保姆是从孩子的脚丫子开始洗。洗澡的先后次序对孩子来说,是不可以改变的生活规则,他在尽力维护着这个规则。然而,孩子这样的表现,却常常被大人看做是“不乖”。

儿童成长的不同阶段

许多心理学家都认为,一个人从出生到大学毕业这段时间,他的心理变化也可以分为不同的几个阶段。先前人们普遍认为新生婴儿阶段没什么研究价值,现在发现那种观念有些过时,也不尽科学。人在不同的成长阶段,其心理阶段也都一样,并且每个阶段都有明显的界限,与身体的成长发育密切相关。一个阶段的结束,即意味着另一个阶段的到来,是一个不断再生的过程。

第一个心理发展阶段是从出生到6岁,这个时期的心理类型基本一致。这个阶段又可以分为0~3岁和3~6岁两个不同的时期。第一个时期是0~3岁,这个阶段的儿童心理我们无法了解,也不能直接对他施加影响。这个年龄的儿童不能上学,事实上,也没有会接受0~3岁儿童的学校。

第二个时期是3~6岁,这个时期儿童的心理类型没有发生多大变化。不过,儿童的人格已经出现了很大变化,非常容易受到成人的影响。也许父母感觉不到这种变化,不过,只要把6岁的孩子与新生婴儿对比一下,就会发现变化是惊人的。我们先不谈这种变化是怎样发生的,只需要承认一个事实,就是6岁的孩子可以到学校接受教育了。

心理成长的第二个阶段是6~12岁。这个阶段相对平稳,儿童处于一个稳定的发展期,表现得健康、强壮、快乐。对这个年龄段的儿童,心理学家罗斯有如下描述:“这种在精神上和身体上表现出来的稳定,是儿童阶段后期的一个明显特征。这种稳定与成年时期非常相似。不难想象,假如一个外星人初次来到地球,在没有碰到成人之前,很可能以为这些10岁左右的孩子就是成人。”

这个阶段不仅在心理上与第一阶段明显不同,而且身体上的变化也很明显,最明显的就是儿童换牙齿。

心理成长的第三个阶段是12~18岁,在这段时间内,孩子会发生很大的变化。这个阶段也可以分为两个时期:一个是12~15岁,一个是15~18岁。

通常情况下,人的身体到了18岁之后就完成了发育,身体不会随着年龄发生明显的变化。一般学校的教育对此已经有一定的认识,可惜做得还远远不够。

他们很显然是认同0~6岁这个阶段的,因为孩子到5~6岁的时候就可以去学校上学了。因为这时他们已经懂事了,否则他们听不懂老师的话,不会走路就无法跟其他同学在一起生活。这个变化是被大家所认可的。

第二个阶段可以说也得到了一定的认可,这是因为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儿童12~13岁就进入了中学,这也意味着人们普遍认识到,6~12岁是适合接受基础教育的最佳年龄。这显然不是什么巧合,而是基于大家对于儿童心理发育的普遍认知。这个年龄的儿童在心理上非常适合上小学,不仅能够接受教育,而且还会影响他们身体发育。因此,这是一个接受文化教育的绝好时期。

12岁之后,孩子就要接受一种新的学校教育,这说明各国的官方教育也认识到了,儿童的心理发展已经进入一种不同的类型。这个时期也可以分为两个小阶段。与此相对应的是,中学教育也分成初中和高中。通常,初中为三年,高中是三年或四年。对我们来说,这样划分是否合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一事实,即12~18岁这六年的教育通常分成两个阶段。青少年教育受到心理学家的一致关注,因为12~18岁这个年龄段与0~6岁相似,心理变化更加显著。这个阶段不像前一个阶段那样简单,而且也不再平静。这个时期,青少年的性格很不稳定,而且有一种反叛倾向。在身体发育方面,也没有前一个阶段稳定。

让人不安的是,很多学校往往对这些漠不关心,他们似乎更喜欢以强制的形式来实施教育。早已经给你安排好了课程表,从来不过问有多少人是喜欢这样的安排,不管你愿不愿意,都必须接受这样的安排。学生们不得不长时间地在教室里听老师喋喋不休地讲课。按说大学教育是整个教育的最高级别,但事实上和中小学教育并无太大区别。依旧是老师们在课堂上讲,学生端坐在下面听讲。他们虽然已经长大成人,可依旧被当作小孩一样对待,不能随意上街、不能抽烟喝酒,考试一旦没考好,一样会受到老师或父母的责骂。

谁来开发他们的智慧?社会需要的是有头脑和社会经验的人才,他们或许只是考试机器,却并非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这些大学生将来可能是医生、律师或工程师,他们能够在社会上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吗?他们能够养活自己吗?还是看看纽约街头那些失业的大学生吧!没有哪个企业愿意将一个大项目交给这个年轻的工程师来做,也不会轻易找个年轻的律师来帮着打官司。为什么会这样?这是因为他们多年来都是在听别人讲,而不是自己真正去干,没有任何实战经验。所以不难理解,一个医学院毕业生要通过几年的实习期,年轻的律师要通过向老律师学习办案经验。事情远没有这么简单,他们可能还需要别人的推荐或者帮助,毕业生就业问题一直都很尴尬。我们的教育虽然认识到这些基本的阶段,却没能给我们带来质的改变,我们依然无法摆脱传统习惯的束缚。

我们甚至无法理解,为什么教育从幼儿园起就已经开始,大学却还是老样子,没什么实质性的变化。大学生可都是智力出众的一群人,否则还不一定能够上大学。许多心理学家开始了这个问题的研究,得出的结论和我一样,我们都相信教育的最重要阶段不在大学,恰恰相反,是在0~6岁这个阶段。这个阶段是智慧的形成时期,并且人的心理也是在这个时期定型。这个时期对人格的形成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科学家通过对婴儿的研究,发现新生婴儿身上有着无限的潜能,这是人类过去完全不了解的。我们都知道,婴儿期一种创造性的潜能一直在发挥作用。这是很明显的,刚出生的婴儿没有任何知识,什么都不知道,可是一年之后,就什么都知道了。而动物就有着不同与人类的本能,比如小猫一生下来就会“喵喵”叫,牛犊和刚孵出来的小鸟一落地就发出和它们父母一样的叫声。初生的婴儿没有这种能力,他们只能发出哇哇的哭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