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从头到脚谈养生大全集
19372900000043

第43章 正确使用人体,先从经络开始(8)

脾虚遗尿。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华之源,脾阳健旺,自可制水,升清降浊。脾阳虚则胃蠕动减少,胃排空时间延长,致胃分泌值降低,唾液淀粉酶及胰淀粉酶减少,致胃纳不佳,水谷运化不良,气血生化无源而不能涵养先天之本,致肾虚、膀胱虚而遗尿。

肺虚遗尿。肺主气,又为上水之源,具有宣通肃降的功能,如肺气虚则失宣降,水液运行泛滥致膀胱失约而自遗;如肺火上炎必然灼伤阴液致升腾之水不能下降,必致下焦炽热,导致大便干燥、膀胱湿热、小便短少,素有痰湿内蕴,入睡沉迷不醒,呼叫不应,常可遗尿。

了解了遗尿的病因后,我们就可以对症治疗了,这时肾俞、肺俞、中极的作用就凸显出来了。

肾俞是补肾的要穴,前面多次讲过,这里就不多说了,只要每天早晚按揉5分钟就可以了。

中极在肚脐正下方4寸处,是膀胱经的募穴,是膀胱之气在胸腹部集中的穴位,直接对应膀胱,可以说是治疗遗尿的特效穴位。每天用手指按揉此穴,每次1分钟,晚上临睡前用艾条灸此穴5分钟,然后再按揉5分钟,对膀胱功能的恢复有很好的治疗作用。

肺俞是补充肺功能的首要穴位,它在背部膀胱经上面,当第三胸椎棘突下,左右旁开2指宽处。每天早上起床后和晚上临睡前各按揉5分钟,就可以加强肺主气的功能和肃降的作用,从而增强对水的控制,治愈遗尿症。

治疗尿毒症,锻炼胃经才是根本

尿毒症实际上是指人体不能通过肾脏产生尿液,将体内代谢产生的废物和过多的水分排出体外,从而引起的毒害。现代医学认为,尿毒症是肾功能丧失后,机体内部生化过程紊乱而产生的一系列复杂的综合征。而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称为肾功能衰竭综合征或简称肾衰。如果不幸得了尿毒症,除了不停地透析延续生命,似乎只剩下换肾一条路可走。但是,合适的肾源少之又少,换肾的费用极其昂贵。中里巴人却在他的《求医不如求己》中给我们指出了一条明路,尿毒症是清一色的胃经虚弱,治疗应从胃经入手。

他说,他在一个偶然的机会看了一组尿毒症患者的经络测试图,发现图中显示的结果是清一色的胃经虚弱,且虚弱程度极高,而肾经只是略为虚弱而已。从中医的角度来看,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金元时期的医学大家李杲说:“脾胃虚则九窍不通。”《黄帝内经》则云:“痿症独取阳明。”中里巴人老师认为尿毒症是肾痿之证,而阳明正是胃经,所以肾功能衰竭是由于脾胃气血供应不足造成的。而现在的西医治疗,通过透析只能暂时解除血液排毒的困境,却没有关注极度虚弱的脾胃。

关于尿毒症与胃经的关系,中里巴人打了个比方,他说:肾就好比是一台电风扇,打开开关它却不转,很有可能是停电了,或是线路出了故障,不见得是电风扇本身出了问题。气血就是电能,而胃经则是线路。只要气血充沛,经络通畅,肾脏得到了足量的气血供应,就能够正常工作,而没必要对“电风扇”本身修来换去。

所以,治疗尿毒症,从胃经着手才是根本。

第三节 儿童经络使用手册——增强孩子体质和智力的最佳方法。

摩腹和捏脊可以改善孩子的体质

两个孩子吃了同样的东西,一个生病,而另一个却没事。很多父母对这种情况都不理解,其实,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孩子的体质存在差异,体质好,对疾病的抵抗力就强;反之,就容易生病。作为父母,首先要增强孩子的体质。

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百病生于气”,提高小儿防病抗病能力就需重视调理气机和脾胃功能。而摩腹和捏脊便可能调理脏腑阴阳的平衡,改善小儿消化功能,大大提高孩子的体质。

1.摩腹

摩腹起源于唐代孙思邈的养生之道,他在其巨著《千金要方》中说:“摩腹数百遍,可以无百病。”摩腹,实际上就是对肚脐的一种按摩。肚脐附近的丹田,是人体的发动机,是一身元气之本。经常给孩子按摩肚脐,能刺激孩子的肝肾之经气,达到祛病的目的。具体方法如下:

在孩子进食以后30分钟开始摩腹,顺时针进行,注意力量一定要轻柔,稍微带动皮肤就可以了,速度不要太快,每分钟30圈就可以了。如果孩子出现腹泻,就要改变摩腹的方向,要做逆时针方向的按摩。

2.捏脊

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发育是父母最关心的问题。捏脊是促进孩子生长发育、防治多种疾病的妙法。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让孩子取俯卧位,父母用双手的拇指、中指和食指指腹捏起脊柱上面的皮肤,轻轻提起,从龟尾穴开始,边捻动边向上走,至大椎穴止。从下向上做,单方向进行,一般捏3~5遍,以皮肤微微发红为度。

捏脊能很好地调节脏腑的生理功能,特别是对胃肠功能有很好的调节作用,可提高孩子的抵抗力。但给孩子捏脊时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

1.应沿直线捏,不要歪斜。

2.捏拿肌肤松紧要适宜。

3.应避免肌肤从手指间滑脱。

坚持给孩子做摩腹和捏脊,一段时间后,你就会发现自家孩子胃口好了,身体也变得壮实起来。

孩子得了夜啼症,推拿经络就会好

许多父母可能有过这样的体会,孩子白天好好的,可是一到晚上就烦躁不安,哭闹不止。年轻的父母没有经验,不知道孩子到底是哪儿不舒服,只有干着急,整宿睡不好觉,被孩子弄得疲惫不堪,以致睡眠不足,精神委靡,脾气也越来越不好。

这样的孩子就是得了夜啼症,一般见于3个月以内的幼小婴儿。中医认为小儿夜啼的发生与心脾有关,多由脾胃虚寒、乳食积滞、心火亢盛、遭受惊吓所致。采用经络推拿法可有效治疗夜啼症,让孩子踏踏实实睡到大天亮,也还父母一个安稳的睡眠。

具体操作方法:补脾经、清心经、清肝经各200次;让患儿取仰卧位,家长用掌心顺时针摩腹、揉脐各3分钟;按揉足三里穴1分钟。

在临床上,夜啼的具体病因又分为多种,如脾虚型、心热型、惊恐型、食积型等,当父母们明确了孩子的确切病因后,就可采取更为有针对性的经络疗法。

1.脾虚型

临床表现:夜间啼哭,啼哭声弱,腹痛喜按,四肢欠温,食少便溏,面色青白,唇舌淡白,舌苔薄白。

常用手法:

(1)揉板门300次,推三关50次。

(2)掐揉四横纹10次。

(3)按摩中脘穴3分钟。

2.心热型

临床表现:夜间啼哭,哭声响亮,面红目赤,烦躁不安,怕见灯光,大便干,小便黄,舌尖红,苔白。

常用手法:

(1)清天河水、推六腑各200次。

(2)清小肠300次。

3.惊恐型

临床表现:夜间啼哭,声惨而紧,面色泛青,心神不安,时睡时醒,舌苔多无变化。

常用手法:

(1)按揉神门、百会穴各1分钟。

(2)揉小天心100次,掐威灵5次。

(3)掐心经、肝经各50次。

4.食积型

临床表现:夜间啼哭,睡眠不安,厌食吐乳,嗳腐泛酸,腹胀拒按,大便酸臭,舌苔厚腻。

常用手法:

(1)揉板门、运内八卦各100次。

(2)清大肠300次。

(3)揉中脘3分钟。

治疗小儿夜啼,除采用经络疗法外,日常生活调理也非常重要,首先应从生活护理上找原因如饥饿、太热等,其次应排除其他疾病如发热、佝偻病等。还应培养孩子按时睡眠的良好习惯,平时要寒暖适宜,避免小儿受惊。喂养小儿要有时有节,定时定量,以防食积。

按摩经络,保护好孩子的囟门

刚出生的婴儿头顶有块没有骨质的“天窗”,摸上去很柔软,好像是脑袋上的一扇窗户,仔细观察还可发现其随着心脏的跳动而搏动,这个部位就叫囟门。

在古人眼里囟门是灵魂来回出入的地方,是天眼,其实囟门是观察孩子健康状况的重要窗口。通过观察这个小窗口,就可及早发现多种疾病,从而让宝宝早日得到诊断和治疗。

1.囟门鼓起

囟门原本是平的,如果突然间鼓了起来,尤其是在宝宝哭闹时,并且用手摸上去有紧绷绷的感觉,同时伴有发烧、呕吐,甚至出现抽风现象,那么孩子可能是患了各种脑膜炎、脑炎等疾病。

2.囟门凹陷

如果是6个月以内的孩子,囟门微陷,属于正常现象。2岁以下的孩子,囟门如果还是凹陷的,并见身体瘦弱,精神委靡,则可能是脾胃虚弱,营养不良,气阴不足。父母要注意给孩子捏脊和摩腹,因为这可增强脾胃功能。此外,当婴儿呕吐频繁或腹泻时没有及时补充水分,也可导致囟门凹陷,这种情况下,父母要马上为宝宝补充液体。

3.囟门闭合晚

婴儿的囟门一般在1岁时闭合,最迟在1岁半时也应闭合,否则就属于囟门晚闭。这类孩子经常会出现形体消瘦、精神委靡、食欲不振等,严重的还会出现双目凹陷,四肢冰冷,手足震颤等。

当孩子囟门闭合晚时,父母可采用按摩法,从孩子的中脘穴开始缓缓向下揉至气海、关元穴,往返5分钟。双掌相叠轻轻按压孩子腹部,并震颤双手1分钟,然后双掌突然抬起,如此一按一松,反复操作5次。孩子俯卧,以大拇指指腹按揉背、腰部肌肉,重点按揉脾俞、胃俞、肾俞穴,反复操作2分钟。按揉足三里、太溪穴各1分钟。

此外,父母要经常带孩子到室外走走,晒晒太阳,呼吸点新鲜空气,以防孩子囟门关闭过晚。

按揉穴位,是治愈小儿鹅口疮的好方法

鹅口疮又名“白口糊”,是由白色念珠菌感染引起的。鹅口疮主要发生于长期腹泻、营养不良、长期或反复使用广谱抗生素的婴幼儿。也可经消毒不严被污染的食具如奶瓶、奶头感染而得病。临床表现为口腔粘膜附着一片片白色乳凝状物,可见于颊黏膜、舌面及上颌等处,有时可蔓延至咽部,不易擦掉,强行揩去,容易出血。如病变累及食道、气管、支气管、肺泡时,会出现吞咽困难、恶心呕吐、咳嗽、呼吸困难、声音嘶哑等症状。

中医认为,脾开窍于口,口部的疾病多由脾功能失调引起。所以孩子得了鹅口疮,父母可以给孩子按摩清天河水300次,推六腑300次,清肝经300次,清心经300次,清胃经50次,揉板门50次。然后,从横纹推向板门20次,按揉大椎穴1分钟。这也是治疗孩子鹅口疮的常用手法。

如果孩子有如下症状:口腔黏膜布满白屑,白屑周围红晕较甚,伴心烦口渴、面赤、口臭、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尖红、苔黄,则说明孩子心脾郁热,按摩时要用常用手法加清脾经200次,清心经加至500次,推下七节骨300次,按揉心俞、脾俞各1分钟。

如果孩子有如下症状:口腔黏膜布满白屑,周围红晕色淡,伴面色白、身体瘦弱、四肢欠温、口唇色淡、大便溏薄、小便清长、舌质淡、苔白腻,则是脾虚湿盛,按摩时要用常用手法加摩中脘5分钟,补脾经300次,揉板门加至100次,按揉脾俞、胃俞穴各1分钟,按揉足三里穴1分钟。

此外,父母要注意孩子的口腔卫生,喂母乳的妈妈,喂奶前把乳头擦洗干净,食具应严格消毒。多让孩子饮水,不要给其食用过冷、过热及过硬的食物,以减轻对口腔黏膜的刺激。

孩子得了疳积,针挑四缝最管用

小儿疳积是脾胃消化功能障碍引起的脏腑失养,形体消瘦,饮食减少,影响小儿生长发育,为病程较长的一种慢性疾病。民间又称“奶疳”、“饭疳”等。临床以腹泻或便秘、呕吐、腹胀为主要症状,多见于1~5岁儿童。

中医治疗小儿疳积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针挑四缝穴。四缝穴是经外奇穴,位置在食指、中指、无名指及小指中节,是手三阴经经过之处,与三焦、命门、肝和小肠有内在联系,针刺四缝穴能健脾和胃、通畅百脉、消食导滞、化痰祛湿、调和脏腑、通畅百脉、解热除烦。现代医学研究证明,针刺四缝,还可改善胃肠血液循环,刺激胃液分泌,可使肠中胰蛋白酶、胰淀粉酶和胰脂肪酶的含量(消化强度)增加,加强胃肠道蠕动,促进肠黏膜的吸收等作用。

具体操作方法:取一根三棱针(或圆利针、缝衣针),先用高压消毒,或煮沸20分钟消毒,把患儿的手掌洗净,在四缝穴处消毒,然后用针对准四缝穴,快速地向中心方向斜刺一分深度,稍提摇,然后出针,针口可见少许黏黄液体(也有清稀液体渗出量多),用指挤压,把黏液挤尽,一直到看见鲜血为止。患儿两手的8个手指的四缝穴都要挑刺,挤尽黏液。

健康、饮食正常的小儿针刺四缝穴后是挤不出黏液的。厌食、疳积患儿针刺四缝穴后往往能挤出白色或黄色的黏液。病情轻者,能挤出黏液的指数少,黏液量不多,黏液质清稀透明无色,不能牵丝;病情重者,能挤出黏液的指数多,黏液量多,黏液质稠浊,色黄或灰白,能牵丝。因而,刺四缝能否挤出黏液,可作为诊断厌食、疳积的指征,根据黏液的量、质地、色泽可判断病情的轻重。

疳积患儿在接受刺四缝,挑疳积治疗后,随着患儿食欲改善,饮食增多,再刺四缝穴时,能挤出黏液的指数减少,黏液量减少,黏液质由稠浊变清稀。待患儿饮食正常,再刺四缝穴时,是挤不出黏液的,这表明患儿的疳积已经治愈了。

治疗中应注意饮食调理,疳积患儿必须忌口一个月,如豆类制品、麦类制品、糕饼,以及各类零食如花生、瓜子、芝麻、冷饮、巧克力等,以免胀气;鱼肉以清蒸为宜,易于消化;增加新鲜蔬菜、水果;补充营养,保证充足睡眠,经常进行户外运动,多晒太阳,增强体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