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吃错会生病,吃对不吃药
19372700000072

第72章 顺天应时食为养,违背自然食为伤——适时变化是养命的根本(14)

人体活动时,皮肤与衣服之间、衣服与衣服之间互相摩擦,便会产生静电。随着家用电器增多以及冬天人们多穿化纤衣服,家用电器所产生的静电荷会被人体吸收并积存起来,加之居室内墙壁和地板多属绝缘体,空气干燥,因此更容易受到静电干扰。

由于老年人的皮肤相对比年轻人干燥,以及老年人心血管系统的老化、抗干扰能力减弱等因素,因此老年人更容易受静电的影响。心血管系统本来就有各种病变的老年人,静电更易使病情加重或诱发室性早搏等心律失常。过高的静电还常常使人焦躁不安、头痛、胸闷、呼吸困难、咳嗽等。

为了防止静电的发生,室内要保持一定的湿度,要勤拖地、勤洒水或用加湿器加湿;要勤洗澡、勤换衣服,以消除人体表面积聚的静电荷。发现头发无法梳理时,将梳子浸入水中片刻,等静电消除之后,便可以将头发梳理服帖了。脱衣服之后,可用手轻轻摸一下墙壁,摸门把手或水龙头之前也要用手摸一下墙,将体内静电“放”出去,这样静电就不会伤你了。对于老年人,应选择柔软、光滑的棉纺织或丝织内衣、内裤,而且尽量不穿化纤类衣物。

“秋冻”要适当,千万别冻坏身体

老百姓常说“春捂秋冻”,意思是说春天棉衣要晚脱一段时间,以免受凉生病;秋天则相反,厚衣服要晚些穿,多经受寒冷的刺激,从而增强机体抵抗力。不过,不同的人群、人体的不同部位,都应区别对待,一味地秋冻就会把身体冻坏。

首先,要因人而异:年轻人血气方刚,对外界寒冷的适应及抵御能力都比较强,可以冻一冻;而老年人大多肾阳衰微,禁不起太冷的刺激;还有一部分慢性病患者,如心血管和哮喘病人,他们对寒凉的刺激更加敏感,稍不注意就会引起疾病发作。因此,这些人不仅不能“秋冻”,还应采取一些保暖措施。

其次,对身体的不同部位要区别对待:有4个部位一定要注意保暖。第一个是腹部,上腹受凉容易引起胃部不适,甚至疼痛,特别是有胃病史的人更要加以注意;下腹受凉对女性伤害大,容易诱发痛经和月经不调等,经期妇女尤其要加以重视。有些女孩爱穿露肚皮的时装,我们建议秋冬季节最好不穿。第二个是脚部,脚是人体各部位中离心脏最远的地方,血液流经的路程最长,而脚部又汇集了全身的经脉,所以人们常说“脚冷,则冷全身”。全身若受寒,机体抵抗力就会下降,病邪就有可能乘虚而入。第三个是颈部,这个部位受凉,向下容易引起肺部症状的感冒;向上则会导致颈部血管收缩,不利于脑部供血。第四个是肩部,肩关节及其周围组织相对比较脆弱,容易受伤。

最后,要领悟“秋冻”内涵。对于“秋冻”的理解,不应只局限于未寒不忙添衣,还应从广义上去理解,诸如运动锻炼,也要讲求耐寒锻炼,增强机体适应寒冷气候的能力。不同年龄可选择不同的锻炼项目。无论何种活动,都应注意一个冻字,切勿搞得大汗淋漓,当周身微热,尚未出汗,即可停止,以保证阴精的内敛,不使阳气外耗。

秋季,别让“五更泻”缠上你

进入秋季,天气逐渐转凉,因季节转换和昼夜温差带来的疾病逐渐增多,在这个时节中老军人尤其要预防“五更泻”的发生。

“五更泻”是指发生在黎明时分的腹泻。其主要症状是黎明的时候,肚脐周围发生疼痛,肠鸣即泻,泻后则安。中医认为这种慢性腹泻多是肾阳虚的一种表现,所以有“肾泻”之称。

“五更泻”多发于中老年人,主要是肾阳虚衰,命门之火不能温煦脾土,即不能帮助脾胃消化吸收,运化失常就会出现腹泻。五更时分正当阴气最盛、阳气未复之际,在这种特定环境下,虚者愈虚,因而形成了“五更泻”。若夜晚盖不好肚腹,使之受寒凉所袭,更易发生。

要预防“五更泻”的发生,平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注意保暖。由于老年人自身调节功能下降,在季节变换时要当心着凉,注意腹部及下肢的保暖。

2.饮食要规律。饮食以清淡、易消化、少油腻为原则,避免因无规律饮食而致肠道功能紊乱。

3.讲究饮食卫生。不吃生冷不洁食物,避免诱发或加重腹泻。

4.要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心胸宽广,情绪乐观,性格开朗,遇事豁达。平常要注意加强锻炼,如散步、慢跑、打太极拳等,以增强体质。

初秋时节应怎样防中风

初秋是老年人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大幅上升的时节,特别是患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的中老年人,初秋一定要当心脑中风。专家认为,在日常生活中采取下列措施,可有效预防或减少脑中风的发生。

1.早晚喝杯救命水

脑中风的发生与老年人血液黏稠度增高有关。人们经过一夜睡眠、出汗和排尿后,人体水分减少,血液黏稠度会升高。所以夜晚入睡前及早晨起床后,应喝下约200毫升白开水,可以降低血液黏稠度,起到预防中风的作用。 

2.每天吃2根香蕉

研究发现,每天吃1~2根香蕉,可使中风发病率减少40%。香蕉中含有丰富的钾盐,钾对于增强心脏的正常舒缩功能具有重要作用,还可抗动脉硬化,保护心血管。此外,香蕉中还含有降血压、润肠通便的物质。 

3.保持大便畅通

老年性便秘不仅会延长排便时间,还会因排便用力导致心脏负担加重和血压升高,甚至诱发脑中风。为保持大便通畅,应常吃红薯、菠菜、竹笋、芹菜、大白菜等富含粗纤维的食物,促进肠道蠕动,同时应养成定时排便的良好习惯。必要时可服用一些如润肠丸、果导片等药物。 

4.早晚散步

散步是老年人最安全的有氧代谢运动,长期坚持可使血压下降、血糖降低,起到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作用。夏天锻炼时间最好选在清晨和黄昏,宜在平坦的地面行走。每次30~40分钟,距离为1.5公里。可以进行做操、打太极拳等运动量不大的体育锻炼。但不宜进行剧烈活动。

另外,在初秋季节,要注意随时增减衣服,夜间防止受凉。阴天下雨少外出,并应勤观测血压。

第五节 冬季养“藏”——勿感伤,以暖为宜,使阴气得和,肝气得柔

寒水结冰,冬天养生注“藏”

《黄帝内经》中有:“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祛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冬季养生的八益

1.保暖。冬要“祛寒就温”,预防寒冷侵袭很重要,但不可保暖,应保持温度恒定。

2.健足。经常保持脚的清洁干燥,袜子要勤换,每天坚持用温热水洗脚,经常按摩足底穴位,每天坚持活动双脚。一双舒适、暖和、轻便的鞋子也很重要。

3.多饮。冬日大脑与身体各器官的细胞需要水分滋养,保证正常的新陈代谢。冬季一般每日饮水不应少于2000毫升。

4.防病。冬天是心脏病、慢性支气管炎等疾病的高发季节。体弱的人要注意防寒保暖,特别是预防大风降温天气对机体的不良刺激。还应重视耐寒锻炼,提高御寒和抗病能力。

5.调神。冬天人往往情绪低落,最佳的调整方法就是活动,如慢跑、跳舞、滑冰、打球等,在家练习“五禽戏”更是好方法。

6.早睡。冬日白天短,阳气弱,要“早卧迟起”。早睡以养阳气,迟起以固肾精。

7.通风。冬季门窗紧闭,室内空气很差,要经常打开门窗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清新。

8.粥养。冬季饮食忌黏硬生冷。服热粥能养胃气,特别以羊肉粥、小米牛奶冰糖粥、八宝粥等最为适宜。

冬季锻炼的四不宜

①不宜用嘴呼吸:冬天雾气重,空气中会有很多的粉尘,用口呼吸会让病菌直接进入肺部,而鼻腔能过滤空气,所以应养成用鼻子呼吸的好习惯。

②不宜突然进行:冬季锻炼要慢慢适应,不能突然开始,否则对人体的消耗较大,容易出现疲劳和受伤的情况,在锻炼前要先做好准备活动。

③不宜空腹进行锻炼:人在清晨时血糖往往偏低,心脏功能处于较弱的状态,空腹锻炼会使因低血糖、心脏疾病猝死的可能性增加。

④不宜忽视保暖:很多人认为锻炼就不怕冷,这是错误的。锻炼时要慢慢减衣,身体微热后减衣最好,锻炼结束就要立即穿上衣服,以防着凉。

再者,冬季养生也可以用些中医疗法。

1.搓鼻法:将两手拇指外侧相互摩擦,有热感后,用拇指外侧沿鼻梁、鼻翼两侧上下按摩30次,然后按摩鼻翼两侧的迎香穴(位于鼻唇沟内,横平鼻翼外缘中点)15~20次。每天摩鼻1~2遍,可增强鼻的耐寒能力,亦可治伤风、鼻塞不通。

2.摩颈法:上身端直,坐立均可,仰头,颈部伸直,用手沿咽喉部向下按摩,直至胸部。双手交替按摩20次为1遍,可连续做2~3遍。注意,按摩时拇指与其他四指张开,虎口对着咽喉部,自颏下向下按搓,可适当用力。这种方法可以利咽喉,止咳化痰。

3.按摩大椎法:两手搓热后轮流搓大椎(第七颈椎棘突下),冬季可每天早起后搓大椎,较冷时出门前也要搓热大椎,对防治感冒方便又有效。

4.捶背端坐法:腰背自然直立,双目微闭,放松,两手握拳,反捶脊背中央及两侧,各捶3~5遍。捶背时要闭气不息。同时,叩齿3~10次,并缓缓吞咽津液数次。捶背时要从下向上,再从上到下,沿背捶打,这种方法可以畅胸中之气,通脊背经脉,预防感冒。同时,有健肺养肺之功效。

冬季进补也应讲原则

俗话说“今年冬令进补,明年三春打虎”,这是在强调冬季进补对健康的益处,而传统中医也认为冬季进补有助于体内阳气的发生,能为下一年开春直至全年的身体健康打下基础,但是冬季进补也是要讲原则的,如果胡乱进补,不但不能强身健体,还会损害健康。

冬季饮食养生的总原则是:(1)适量进食高热量的饮食以弥补热量的消耗。(2)增加温热性食物的摄入量以增强机体的御寒能力。(3)补充足够的维生素和矿物质。也就是说,冬季除了应该适当多进食一些五谷杂粮外,还应该注意补充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及适量的脂肪类食物。

同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不要随意服用,无须滥补。一个人如果身体很好,对寒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在冬季就不要刻意进补,过多进补不但对健康无益,反而会产生一系列副作用。如服用过多的人参,会出现烦躁、激动、失眠等“人参滥用综合征”。

2.平素胃肠虚弱的人,在进补时应特别注意。药物入胃全靠胃肠的消化吸收,只有胃肠功能正常,才能发挥补药的应有作用。对于这类病人,可先服用些党参、白术、茯苓、陈皮之类调理胃肠的药物,使胃肠功能正常,再由少至多地进服补药,这样机体才能较好地消化吸收。

3.在感冒或其患有其他急性病期间,应停服补品。尤其是有些体质虚弱的人,应该等急性病治愈后再继续进补,否则会使病症迁延难愈。

4.在滋补的同时,应坚持参加适当的体育运动,这样可以促进新陈代谢,加快全身血液循环,增强胃肠道对滋补品的消化吸收,使补药中的有效成分能够被机体很好地吸收。

传统养生学认为,冬季应该多食用一些偏温热性的食物,特别是能够温补肾阳的饮食,以增强机体的御寒能力。

冬季喝御寒粥可预防疾病

冬季是各种疾病的多发季节,因此,保健就显得至关重要,喝粥是既方便有营养的选择。下面介绍几种可防病御寒的保健粥。

1.腊八粥:取粳米和各种豆类、干果、坚果同煮。豆类中含有很多优质植物蛋白,干果则浓缩了鲜果中的营养物质,坚果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E和多种微量元素,可提高人体免疫力、延缓衰老。

2.鸡肉皮蛋粥:鸡肉200克,皮蛋2个,粳米200~300克,姜、葱、盐等调味品适量。先将鸡肉切成小块,加水煲成浓汁,用浓汁与粳米同煮。待粥将熟时加入切好的皮蛋和煲好的鸡肉,加适量的调味品。它有补益气血、滋养五脏、开胃生津的作用,适用于气血亏损的人。

3.羊肉粥:选精羊肉200克,切片,粳米或糯米200克左右,姜、葱、盐适量,同煮成羊肉粥,早晚均可食用。此粥可益气养肾、暖脾护胃。

4.决明子粥:炒决明子10克(中药店有售),大米60克,冰糖少量。先将决明子加水煎煮取汁适量,然后用其汁和大米同煮,成粥后加入冰糖即可。该粥清肝、明目、通便,对于目赤红肿、高血压、高血脂、习惯性便秘等症有显著效果。

5.桂圆粟米粥:桂圆肉15克,粟米100~200克。将桂圆肉洗净与粟米同煮。先用大火煮开,再用文火熬成粥。桂圆肉性味甘温,能补益心脾,养血安神。适合中老年人食用。

6.山药栗子粥:山药15~30克,栗子50克,大枣数枚,粳米100克。栗子去壳后,与山药、大枣、粳米同煮成粥。山药性味甘平,能补脾胃、益肺肾,尤其适用于脾肾气虚者;但一次不宜多食,否则容易导致消化不良。

药食同源,冬季养生最便宜的“药”

人们在选择补品的时候往往存在一个误区,那就是越贵重越好,其实不然,因为补品的价值和价格根本就不成比例。俗语说:“药症相符,大黄亦补;药不对症,参茸亦毒。”因此,药无贵贱,对症即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