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不生病的智慧大全集
19372600000067

第67章 每个季节都有暖您心窝的养生法(6)

“五更泻”是指发生在黎明时分的腹泻。其主要症状是黎明的时候,肚脐周围发生疼痛,肠鸣即泻,泻后则安。中医认为这种慢性腹泻多是肾阳虚的一种表现,所以有“肾泻”之称。

“五更泻”多发于中老年人,主要是肾阳虚衰,命门之火不能温煦脾土,即不能帮助脾胃消化吸收,运化失常就会出现泄泻。五更时分正当阴气最盛、阳气未复之际,在这种特定环境下,虚者愈虚,因而形成了“五更泻”。若夜晚盖不好肚腹,使之受寒凉所袭,更易发生。

要预防“五更泻”的发生,平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注意保暖。由于老年人自身调节功能下降,在季节变换时要当心着凉,注意腹部及下肢的保暖。

2.饮食要规律。饮食以清淡、易消化、少油腻为原则,避免因无规律饮食而致肠道功能紊乱。

3.讲究饮食卫生。不吃生冷不洁食物,避免诱发或加重腹泻。

4.要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心胸宽广,情绪乐观,性格开朗,遇事豁达。平常要注意加强锻炼,如散步、慢跑、打太极拳等,以增强体质。

第五节 冬天养生注意养“藏”

养肾防寒——冬季养生的重中之重

冬三月草木凋零、冰冻虫伏,是自然界万物闭藏的季节,人的阳气也要潜藏于内。因此,冬季养生的基本原则也当讲“藏”。由于人体阳气闭藏后,人体新陈代谢相应降低,因而要依靠生命的原动力——“肾”来发挥作用,以保证生命活动适应自然界变化。冬季时节,肾脏机能正常,则可调节机体适应严冬的变化,否则,即会使新陈代谢失调而产生疾病。因此,冬季养生重要的一点是“养肾防寒”,以下几点是贯彻这一原则的要点。

1.调养情志动静有度

祖国医学认为,肾主水,藏精,在志为惊与恐,与冬令之气相应。《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脏象论》说:“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心主火,藏神,只有水火相济,心肾相交,方可神清心宁。因此,在冬月闭藏之时,应调养心肾,以保精养神。《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就是要人们避免各种干扰刺激,处于淡泊宁静状态,方可使心神安静自如,含而不露,秘而不宣,给人以愉悦之美。

由于冬季朔风凛冽,阴雪纷纷,易扰乱人体阳气,变得委靡不振。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冬天易引发抑郁症,使人情绪低落,抑郁寡欢,懒得动弹。这就要求在情志养生方面,应做到:在风和日丽的天气到外面晒太阳,坚持适度锻炼和参加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注意动静结合,动可健身,静可养神,体健神旺,可一扫暮气,精神振奋,充满朝气。

2.起居有常心身安康

冬三月,应以敛阳护阴,养“藏”为原则。《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早卧晚起必待日光。”清代石成金在《养生镜》中告诫人们:“冬三月乃水藏闭涩之时,最宜固守元阳,以养真气。”这就要求在起居方面,做到作息有时以顺乎自然规律。早睡以养人体阳气,待日出后起床以养阴气,有利于人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在穿戴睡卧上要注意防寒保暖,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有“冬衣伸足卧,则一身俱暖”的名言,穿的内衣、棉袄、棉裤以纯棉布为宜,和暖贴身,再套上外衣,可抵御寒冷;冬季手脚易冻,外出要戴手套;鞋袜宜保暖透气、吸湿性好,鞋底要防滑,脚暖则一身皆暖和舒畅。冬季北方多睡火炕,近些年来用电热毯者日益增多,无论采取哪种,以温度适宜为好。同样,无论是用火炉、暖气或空调,室温宜18℃~20℃左右,切忌温度过高,以免内扰阳气,使之外泄,或积热于内,形成阴虚火旺,痰热淤血,至春就会发温病、时病,或诱发宿疾复来。此外,冬令养生要特别注意节制房事,以固护阴精。

3.冬练三九筋骨强健

“冬练三九”,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锻炼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俗话说:“冬天动一动,少生一场病;冬天懒一懒,多喝药一碗。”实践证明,冬天怕冷,终日紧闭门窗,恋床、睡懒觉,或在空气污染的室内通宵打麻将、玩扑克,极易导致体质迅速衰退,抵抗力下降,容易患感染性疾病。而长期坚持冬季锻炼的人,耐寒力强,不易患感冒、支气管炎、肺炎、冻疮等病,也是预防中老年人骨质疏松的良方。

冬季锻炼,要因人因地制宜,如身体较弱的中老年人或有慢性病不宜外出者,可在室内锻炼,做强身按摩、导引、练气功、保健功、在阳台上打太极拳等;凡是身体好者都应积极到户外锻炼,如长跑、竞走、武术、滑冰、滑雪、做健身操、打球、冬泳等。少年儿童可选择跳绳、踢毽、跳橡皮筋、做游戏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冬泳,这是一项融空气浴、日光浴、冷水浴为一体的锻炼方式,当肌肤受到冷空气、冷水的刺激后,会急剧地收缩,随后又扩张,皮肤变得潮红。请莫小觑这一现象,它是极好的血管体操,对改善和增强血管的弹性,促进血液循环,保护心血管健康大有裨益;能提高中枢神经系统对体温的调节功能,抵御寒冷的侵袭;还可使造血机能得到加强,预防贫血,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

锻炼时要注重自我保健,冬天早晨外出锻炼,以太阳出升后为宜;不要在寒潮过境时的大风、雨雪、大雾中锻炼。冬季锻炼要注意预防感冒、冻伤,尤其是中老年人、儿童不要在冰雪路滑的场地上跑步、玩耍,以免摔伤和发生骨折。锻炼前应做好准备活动,活动肢体,以防止肌肉、筋腱拉伤和关节扭伤。开始锻炼时不可脱衣服,待运动至身上暖和时再脱去厚衣服,运动后要及时穿上,如内衣被出汗浸湿应更换衣服。外出活动时应戴帽子、耳套和手套,以防皮肤冻伤。

4.科学饮食、正确进补

冬季饮食上应以保阴潜阳为原则。元代营养学家忽思慧在《饮膳正要》中指出冬气寒,宜食以热性治其寒。主张进热食,并给予温补阳气类膳食,故多选用羊肉、狗肉、虾、韭菜、麻雀蛋、木耳、龟等食物。不可食用生冷食物,宜食用菠菜、豆芽等新鲜蔬菜。冬季饮食宜少咸增苦,以养心气。因为冬季肾水正旺,咸属水,心属火,多食咸味则助水克火,令心受病。心属苦味,多食苦味之品,以保心肾相交。

冬是肾主令之时,要顺应肾主闭藏,藏精及冬至后阳气萌生的自然规律,适度地冬令进补,可滋养五脏,扶正固本,培育元气,以促使体内阳气的升发,增强抵抗力,起到预防开春瘟疫流行的作用。

进补者应根据机体的阴阳盛衰、虚实寒热,因人而补。如偏于阳虚者,以羊肉、鸡肉等温热食物为宜,可起到温中益气、补精填髓之功效。偏阴虚者,以食鸭肉、鹅肉为好。鸭肉性甘寒、有益阴养胃、补肾消肿、化痰止咳作用。鹅肉性味甘平,鲜嫩松软,清香不腻。

冬季阳气“收藏”,与太阳一起起床

冬季寒风凛冽,万物蛰伏,大自然中阳气潜藏,阴气旺盛,因此冬季养生要从养阴藏阳着手。

动物在这个季节大多数都冬眠了,人在这个季节的各种活动也减少了,因此难免有人会产生孤立甚至绝望等负面情绪。因此,我们要像动物那样,寻求一种安静的精神状态,注意调摄七情,这样才能潜藏阳气,养护阴精。

冬季排汗较少,因此不宜吃太咸的食物,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可有效补充维生素;热量较高的食物往往是滋阴潜阳的佳品,比如羊肉、龟、鳖等。人们在冬季应保持充足的睡眠,最好早睡晚起。

人是有惰性的,谁也不愿意在天寒地冻的环境里跑步,但是养生贵在坚持,如果不能持之以恒,则会前功尽弃。所以,在冬天也应坚持运动,滑雪、滑冰、冬泳等都是较好的运动项目。但要注意的是,如果地表气温低于上层气温,则空气污染较为严重,此时不宜进行户外锻炼。

冬季由于气温较低,所以人易出现脾胃虚寒、腹泻、腹部疼痛等病症,因此要适当做好保暖工作:要添加衣服但不宜过厚,要升高室内温度但不宜过高,否则出门时易感冒。此外,腮腺炎、麻疹、流感等疾病在这个季节易高发,对付它们的好办法就是注意锻炼身体,提高抗病能力。当然,也可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中药来预防疾病,如可用板蓝根来预防流感。

今年冬令进补,明年三春打虎——冬季进补也应讲原则

俗话说“今年冬令进补,明年三春打虎”,这是在强调冬季进补对健康的益处,而传统中医也认为冬季进补助于体内阳气的发生,能为下一年开春直至全年的身体健康打下基础,但是冬季进补也是要讲原则的,如果胡乱进补,不但不能强身健体,还会损害健康。

1.不要随意服用,无虚滥补。一个人如果身体很好,对寒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在冬季就不要刻意进补,过多进补不但对健康无益,反而会产生一系列副作用。如服用过多的人参,会出现烦躁、激动、失眠等“人参滥用综合征”。

2.平素胃肠虚弱的人,在进补时应特别注意。药物入胃全靠胃肠的消化吸收,只有胃肠功能正常,才能发挥补药的应有效应。对于这类病人,可先服用些党参、白术、茯苓、陈皮之类调理胃肠的药物,使胃肠功能正常,再由少至多地进服补药,这样机体才能较好地消化吸收。

3.在感冒或其患有其他急性病期间,应停服补品。尤其是有些体质虚弱的人,应该等急性病治愈后再继续进补,否则会使病症迁延难愈。

4.在滋补的同时,应坚持参加适当的体育运动,这样可以促进新陈代谢,加快全身血液循环,增强胃肠道对滋补品的消化吸收,使补药中的有效成分能够被机体很好地利用。

冬季寒冷,老年人应防关节炎

关节炎又称增殖性关节炎,俗称老年性关节炎,一般多发生在50-6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本病特征为关节软骨变性和唇样骨质增生,常发病于某一关节,尤其是负重大、易于劳损的大关节。

老年性关节炎发病缓慢,虽多发病于某一关节,但也有膝、腰、髋关节同时患病的可能。症状为关节酸痛和关节动作僵硬感,尤其休息后开始活动时最为明显,而适当活动后僵硬感便可减轻或消失,但天气变冷或着凉、受潮湿、持物过多劳累时均可使关节酸痛症状加重。加重时关节活动时常可听到摩擦音,关节局部有轻度压痛,但常无肿胀。

患有骨关节炎的老年人,应特别注意天气变化,因冬季气候寒冷可使关节疼痛症状加重,使您活动困难。此时应避免关节的过分活动或持重物以免造成关节劳累再损伤。急性发作期剧烈疼痛时应限制活动,适量运动或卧床休息,局部热敷、按摩、理疗均可减轻症状,再加上通络片、活络片(丸)等药物治疗,一定会取得较满意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