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不生病的智慧大全集
19372600000063

第63章 每个季节都有暖您心窝的养生法(2)

天之气是晴朗光明的,天所隐藏的德行不曾停止,因而不会下显于地。如果天之德行显露于外,那么就会日月不明,就像人体真阳外浮,会导致阳气失去固守之用而使外邪侵入人体。

如果违背了春季的养生原则,那么人体内的少阳之气就不能生发,从而使肝气抑郁发生病变;如果违背了夏季的养生原则,人体内的太阳之气便不能旺盛,就会发生心气内虚的病症;如果违背了秋季的养生原则,体内的太阴之气便不能收敛,就会发生肺热喘息胸闷的病症;如果违背了冬季的养生原则,体内的少阴之气便不能闭藏,就会发生肾气虚惫的病症。

自然界四时阴阳之气的变化,是万物生长收藏的根本。因此圣人才会注重春养生、夏养长、秋养收、冬养藏。如果悖逆了这些原则,那么就会伤伐其根本,会耗损人体的天之真气。养生之道就在于此,顺应四时的阴阳有序变化,就能延年益寿;悖逆它,就会疾病丛生甚至死亡。正因为如此,圣人才不会等到疾病找上门来才去治疗,而是注重防患于未然。这和未雨绸缪是一个道理。

气候变化了,身体也会做出反应

现在,气候对健康的影响已经引起了人们的重视,研究发现77%的心肌梗死患者,54%的冠心病患者,对气候变化的感受性升高。在高气压控制下的气候条件里,特别在冬季寒潮天气里,急性心肌梗死发病最多。这主要是寒冷刺激,使人体血管收缩、周围血管阻力增加、血压升高、心肌需要的指数(心率与血压的乘积)相应增高,加之患者本身的冠状动脉狭窄,导致心肌缺血、缺氧现象加重,所以到了冬初,心肌梗死发病者特别多。

患有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肺心病等慢性肺部疾病者,在秋末冬初季节气候突变时,容易使旧病复发或加重。这是因为寒冷会降低人体呼吸道的抵抗力,破坏其防疫功能。由于全身受凉、呼吸道温度降低、毛细血管收缩、血液流量减少,加之寒冷使黏膜上皮的纤毛活动减慢,气管排出细菌、异物的功能减弱,因而易引起感染或使原有的疾病复发及加重。

关节炎病人对气候的变化更加敏感。人体各个关节虽然对气候的变化有一定的适应能力,但是这种适应能力由于年龄和健康状况的不同而有明显的差异。若病人关节的功能已遭到破坏,每当风雨到来之前,常常会出现疼痛。研究发现,关节疼痛的诱发并不是个别气象因素的作用,而是气象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其中影响最显著的是气压和温度的变化。如果气压低、温差大,则多数病人的症状会明显加重。

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病也具有季节性复发的特征。溃疡并发症常因天气骤变而诱发。病变部位虽在胃及十二指肠,但致病原因往往与神经系统的功能有关。当大脑皮质和自主神经的调节功能因骤冷、雨淋、气压变化而失调时,就可引起胃酸及胃蛋白酶分泌增加、胃壁紧张性收缩及蠕动增强、局部血管痉挛、胃黏膜营养障碍,从而使溃疡加重。医学研究人员分析了345个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并发出血或穿孔的病例,发现天气变化越突然越急骤,所引起的生理、病理反应也越大,主要表现是胃酸分泌和黏膜的改变。

气候变化与癌症也有一定的关联。美国科学家克拉斯诺指出:“子宫颈癌及肺癌的发生与较高的气温有关,而消化系统的恶性肿瘤往往是在较冷气候下频频发生。”英国研究人员在对大不列颠、瑞典和挪威妇女乳腺癌的发病率进行研究后发现,恶性肿瘤往往在较冷的气候条件下发生更为频繁。一些科学家认为,某些病毒性癌症媒介只有在特定的温度下才能幸存。

许多人都会有这样的体会,即气候阴晴冷热的变化,往往对人的情绪产生一定的影响。每当秋高气爽或风和日丽的时候,人们的精神往往乐观通达、心情舒畅;当寒风阴雨、干燥闷热的天气,人们的心情就会变得烦躁易怒或抑郁低沉。这是因气候的突然变化影响人体的生理功能,生理功能的变化又能影响人的精神状态。

气候的变化对身体健康的人影响也很大,最突出的是不良的气候条件很容易使人着凉感冒。感冒虽然一年四季都会发生,而发病较多的是冬春两季,在这期间又以寒潮袭来时发病最多。寒潮袭来时,气温大幅度下降,如保暖不及,机体容易着凉感冒,特别是老年人及体弱多病者,由于身体的抵抗力差,更容易发病。另外,如果冬季气候该冷不冷,空气中的多种细菌、病毒就趁机大量繁殖,从而可增加传染病的感染机会。

要减轻气候对健康的影响,注意天气预报是最简便的方法。根据气候变化来增减衣物,调整心态,才能降低气候对自身健康的影响。

天气变化也与我们的健康息息相关

健康与环境密切相关,人生活在大气中,我们时时刻刻都要受到天气变化的影响,人要保持健康就要注意遵行天气的变化来调整自己的起居饮食,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

一般来说,天气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影响我们的身体健康:

1.气压与健康的关系紧密

在高湿环境下,气压每上升100帕(百帕为气压单位),多死亡2人,而自然风速每增大1米/秒,少死亡7人。当气压下降、天气阴沉时,人的精神最容易陷入沮丧和抑郁状态,表现为神情恍惚、六神不安,婴幼儿还可能产生躁动哭闹现象。当气压下降配合气温上升、湿度变小时,最容易诱发脑溢血和脑血栓。气压陡降、风力较大,患偏头痛病的人会增多,干燥的热风由于带电,能使空气中的负离子减少,这时候往往心神不安,反应迟钝,办事效率下降,交通事故增多。

2.气温与健康的关系最为密切

人的体温恒定在37℃左右,人体感觉最舒适的环境温度为20℃~28℃,而对人体健康最理想的环境温度在18℃左右。人体对冷热有一定的适应调节功能,但是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对人体健康有不良影响。冬季环境温度在4℃~10℃之间时,容易患感冒、咳嗽、生冻疮;4℃以下时最易诱发心脏病,且死亡率较高。春季气温上升,有助于病毒、细菌等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增加了被虫咬的机会,传染病容易流行;夏天当环境温度上升到30℃~35℃时,皮肤血液循环旺盛,人会感到精神疲惫、思维迟钝、烦躁不安。35℃以上时容易出汗,不思饮食,身体消瘦,体内温度全靠出汗来调节由于出汗消耗体内大量水分和盐分,血液浓度上升,心脏负担增加,容易发生肌肉痉挛、脱水、中暑。

3.日照对健康也有一定影响

适量的阳光照射,能使人体组织合成维生素D并且促进钙类物质的吸收。生长中的幼儿,如光照不足易导致软骨病。阳光对人的精神状况也有很大影响:阴雨笼罩的日子容易产生烦恼,阳光普照时心情往往比较舒畅。在炎热的夏季,如果阳光照射时间过长,有可能得日射病,发病急骤,头痛头晕、耳鸣眼花、心烦意乱,并可诱发白内障等疾病。太阳光作用于眼睛可影响人的脑垂体,调节抗利尿素、控制人的排尿量。

4.风对健康的影响不容忽视

风作用于人皮肤,对人体体温起着调节作用,决定着人体的对流散热,并影响人体出汗的散热率;当气温高于人体皮肤温度时,风总是产生散热效果,当气温高于人体皮肤温度时,对人体起到加热和散热两个相对的作用。

5.湿度与健康关系也很密切

夏天湿度大(尤其是我国南方),汗水聚集在人体皮肤表面,蒸发散热困难,造成体温升高、脉搏跳动加快,使人感到闷热难受,食欲下降,容易出现眩晕、皮疹、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当气温在26℃以上,空气湿度大于70%时,人容易发怒。当气温升到30℃时,湿度大于50%时,中暑人数会急剧增加,冬季空气干燥,鼻黏膜、嘴、手、脚皮肤弹性下降,常常会出现许多微小裂口。冬季呼吸道疾病、肺心病发生率最高。

当阴雨天气来临,气压和气温下降,湿度上升时,风湿性关节炎和有创伤的部位会发生与天气相应的变化,这时患者能感觉到隐隐作痛。在阴雨连绵、烟雾笼罩的梅雨和秋雨季节,能使人意志消沉,沮丧抑郁。不过久晴之后遇上一场暴风雨,空气中湿度的负离子大量增加,可使人头脑清晰、情绪安定欢快。

气象环境因素引起的疾病大多具有季节性,天气突然变化时,往往在几天内骤然增加许多感冒、哮喘、胃溃疡穿孔以及咯血的病人。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机体难以随气候的变化及时调节而诱发疾病。

医学科学研究不仅已经证实了风湿性关节痛与天气有关,而且还发现高血压、冠心病每到秋冬时节的发病率骤增;哮喘病多发生在阴冷干燥的寒冬季节;偏头痛大多出现在湿度偏高,气压骤降,风力较大之时。

让你终生受益的二十四节气养生要诀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人民为适应“天时”、“地利”,取得良好的收成,在长期的农耕实践中,综合了天文与物候、农业气象的经验所创设。

从古人对节气最早的命名,如《尚书》记载的“日中”、“宵中”等,可知二十四节气的形成与太阳有着密切的关系。“节”的意思是段落,“气”是指气象物候。

每个节气的专名均含有气候变化、物候特点和农作物生长情况等意义,而同在蓝天下,人其实是和农作物一起生长的,所以养生完全可以随着节气走。

1.立春(2月4日)

立春养生要注意保护阳气,保持心境愉悦的好心态。此时生活在北方地区的人不宜太快地脱去棉服,应多参加室外活动,克服倦怠思眠状态。

饮食调养方面宜食辛甘发散之品,不宜食酸收之味,有目的地选择大枣、豆豉、葱、香菜、花生等进食。

2.雨水(2月28日)

雨水节气着重强调“调养脾胃”。

饮食调节:多吃新鲜蔬菜、多汁水果以补充人体水分,少食油腻之物,以免助阳外泄,应少酸多甜,以养脾脏之气。可选择韭菜、百合、豌豆苗、荠菜、春笋、山药、藕等。

3.惊蛰(3月5日)

惊蛰节气的养生要根据自然物候现象、自身体质差异进行合理的调养。

(1)阴虚者:形体消瘦,手足心热,心中时烦,少眠,便干,尿黄,不耐春夏,多喜冷饮。饮食要保阴潜阳,多吃清淡食物,如糯米、芝麻、蜂蜜、乳品、豆腐、鱼等。太极拳是较为合适的运动项目。

(2)阳虚者:多形体白胖,手足欠温,小便清长,大便时稀,怕寒喜暖。宜多食壮阳食品,如羊肉、狗肉、鸡肉、鹿肉等。散步、慢跑、太极拳、五禽戏及日光浴都是适合的锻炼项目。

4.春分(3月20日)

由于春分节气平分了昼夜、寒暑,人们在保健养生时应注意保持人体的阴阳平衡状态。此时人体血液和激素水平也处于相对高峰期,此时易发非感染性疾病,如高血压、月经失调、痔疮及过敏性疾病等。饮食调养应保持机体功能协调平衡,禁忌偏热、偏寒、偏升、偏降的饮食误区,如在烹调鱼、虾、蟹等寒性食物时,必佐以葱、姜、酒等温性调料,以达到阴阳互补之目的。

5.清明(4月5日)

清明乃天清地明之意,是高血压的易发期。在调摄过程中应当减轻和消除异常情志反应,保持心情舒畅,选择动作柔和、动中有静的太极拳作为首选锻炼方式;避免参加带有竞赛性的活动和负重性活动。饮食应定时定量,形体肥胖者,应多食瓜果蔬菜。老年高血压者应特别强调低盐饮食。

6.谷雨(4月20日)

谷雨节气以后是神经痛的发病期,如肋间神经痛、坐骨神经痛、三叉神经痛,等等。肋间神经痛在治疗上离不开疏肝行气、活血通络的原则。坐骨神经痛病因不外乎风、寒、湿邪侵袭经络,应辨证施治,使营卫调和而弊病得解。三叉神经痛常突然发作,呈闪电样、刀割样难以忍受,针灸对此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7.立夏(5月5日)

在整个夏季的养生中要注重对心脏的特别养护。立夏节气常常衣单被薄,即使体健之人也要谨防外感,一旦患病,不可轻易运用发汗之剂,以免汗多伤心。老年人更要注意避免气血淤滞,以防心脏病的发作。故立夏之季,情宜开怀,安闲自乐,切忌暴喜伤心。清晨可食葱头少许,晚饭宜饮红酒少量,以畅通气血。具体到膳食调养中,我们应以低脂、低盐、清淡为主。

8.小满(5月21日)

在小满节气的养生中,我们要特别提出“未病先防”的养生观点。小满节气是皮肤病的高发期,饮食调养宜以清爽、清淡的素食为主,常吃具有清热、利湿作用的食物,如赤小豆、绿豆、冬瓜、丝瓜、黄瓜、藕等;忌食膏粱厚味、甘肥滋腻、生湿助湿的食物,如动物脂肪、海腥鱼类等。

9.芒种(6月5日)

芒种节气里要注意增强体质,避免季节性疾病和传染病的发生,如中暑、腮腺炎、水痘等。起居方面要晚睡早起,适当地接受阳光照射(避开太阳直射,注意防暑),中午小憩可助消除疲劳,有利于健康。

10.夏至(6月21日)

养生要顺应夏季阳盛于外的特点,注意保护阳气。“心静自然凉”是夏季养生法中的精神调养。

11.小暑(7月7日)

小暑之季,气候炎热,人易心烦不安,疲倦乏力。在自我养护和锻炼时,我们应按五脏主时,夏季为心所主而顾护心阳,平心静气,确保心脏机能的旺盛,故夏季养生重点突出“心静”二字就是这个道理。

12.大暑(7月23日)

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也是养生保健“冬病夏治”的最佳治疗时机,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腹泻等阳虚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