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不生病的智慧大全集
19372600000134

第134章 今世养生,来生如佛(1)

第一节 上士养心:勤动脑体不动心

要养生,养心需先行

药王孙思邈认为:“安心是药更无方”,这句话强调了养心的重要性,中医也认为养生要先养心。因为,心为神之居、血之主、脉之宗,在五行属火,配合其它所有脏腑功能活动,起着主宰生命的作用。心的主要生理功能有两个:

1.心主血脉

心主血脉包括主血和主脉两个方面:全身的血,都在脉中运行,依赖于心脏的推动作用而输送到全身。脉,即血脉,是气血流行的通道,又称为“血之府”。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它推动血液在脉管内按一定方向流动,从而运行周身,维持各脏腑组织器官的正常生理活动。中医学把心脏的正常搏动、推动血液循环的这一动力和物质,称之为心气。另外,心与血脉相连,心脏所主之血,称之为心血,心血除参与血液循环、营养各脏腑组织器官之外,又为神志活动提供物质能量,同时贯注到心脏本身的脉管,维持心脏的功能活动。因此,心气旺盛、心血充盈、脉道通利,心主血脉的功能才能正常,血液才能在脉管内正常运行。

如果心主血脉的功能失常,即可产生相应的病理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心气不足:即心的精气虚少,推动血液运行的功能减低。可见心慌心跳,面色无华,脉虚无力等。

(2)心血瘀阻:若心气不足,血运无力,可导致心脏血液瘀阻。可见心悸,心前区憋闷疼痛,面色灰暗,口唇青紫,脉搏节律不整等。

(3)心血亏虚:心主血脉的功能正常,以心气强健、血液充盈、脉道通利为基本条件。如果心血虚少,脉道不充,则可见心悸、面色口唇苍白,脉细无力等。

2.心主神志

心对于人体,如同君主在国中处于主宰地位;九窍各有不同的功能,正如百官各有自己的职责一样。如果心能保持正常,九窍等各器官也就能有条不紊地发挥其作用;如果心里充满着各种嗜欲杂念,眼睛就看不见颜色,耳朵就听不见声音。所以说心要是违背了(清静寡欲的)基本规律,各个器官也就会失去各自应有的作用。

因此,养生之道,不在求仙丹灵药,而在养心。鉴此,我们要注意心理卫生,学会从以下几个“心”做起:

1.静心:就是要心绪宁静,心静如水,不为名利所困扰,不为金钱、地位勾心斗角,更不能为之而寝食不安。

2.定心:每个人都有一本难念的经,但事在人为,乐在创造。要善于自我调整心态,踏实度日,莫为琐事所烦忧。豁达乐观,喜乐无愁。纵有不快,也一笑了之,岂非惬意?

3.宽心:要心胸开阔。宰相肚里能行船,心底无私天地宽。让宽松、随和、宁静的心境陪伴您,岂非是快乐每一天?

4.信心:面对生活中的失意与坎坷,不灰心、不气馁,对生活抱有十足的信心,坚信通过努力,发挥自己的智慧和潜能,就能渡过难关。

5.善心:要有一颗善良之心,时时处处事事都能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好善乐施献爱心,向需要帮助的人伸出热情的援助之手,自己的心境也会得到慰藉。

延年益寿之本在于养心调神

很多老人在谈到长寿之道的时候,总是让我们很惊讶,都说吸烟有害身体健康,可是有的老人几乎烟不离手,还是活到100多岁;都说生命在于运动,有的老人却偏偏不爱运动也能高寿;还有嗜好喝酒的、尤喜吃肉的、长期吃素的等等,都有长寿的代表,于是很多人就郁闷了,到底哪种长寿之道是正确的呢?

其实,真正的长寿之道是《黄帝内经》中谈到的:“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也就是说要学会掌控自己的身体和欲望。虽然说,人之初,性本善,但是人在成长过程中会不可否认的出现贪婪和欲望,所谓欲望无止境,如果不懂得节制,迟早会被埋葬在欲望之火中。所以,掌控自己的身体和欲望才是长寿的不二法门。谁见过哪个斤斤计较、心事重重、杂念丛生、心胸狭窄的人是能够长寿的?

因此,养生之道,关键就在于养心调神。就拿武则天来说吧,她是中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从不起眼的宫女逐渐爬上皇帝宝座,日理万机,竟能活到81岁。究其长寿的秘诀,有两点是至关重要的,一是她豁达大度,胸襟开阔,既有主见和魄力,又能集思广益,倾听群臣的不同呼声,哪怕是逆耳的诤言。骆宾王曾随从徐敬业在扬州起兵反对她,在《讨武氏檄》中责骂她“秽乱春宫、狐媚惑主”等,共罗列罪状二十余条,她却认为:“如此人才未获,使其流落不通乎?宰相之过也!”可见其心胸之豁达。二是她善于养心调神,武则天自幼受笃信佛教的母亲熏陶及后来三年出家为尼的经历,使其养成了修身养性、以静制动、“坐禅”养心的习惯。她长期坚持闭目静思,调息养神,使她既使在总揽朝政的百忙中依然精神抖擞,神清智明,对各种关键大事能当机立断,应付自如。

可见,武则天的长寿与她常年坚持养心是分不开的。在《黄帝内经》中,心被称为“君主之官”,就好比是一个国家的皇帝,掌管的是神。皇帝是至高无上的,是统领一切的。同样,人的身体也好比一个国家,心这个“皇帝”所主管的神也是最重要的、统领一切的。我们常会听人说,这个人心神不安,心神不定,那就是指狭义的神,是指人的思维、意识、精神活动。《黄帝内经》反复讲,神安则心安,心安人就安了。所以,我们要再次重申,养心调神才是延年益寿的根本所在。

养神:子时不能失眠,午时要小睡

在十二个时辰中,中医特别重视子时与午时,认为子时与午时是相对的。子时是一阳生,午时是一阴生。这正是中医的高妙之处,并不单纯地看事物的表象。而子时睡好觉,午时小憩片刻,对于养心调神是大有裨益的。

首先说子时,子时是夜里11点到1点这段时间,是一天中最黑暗的时候,这时人体中的阴气最盛,阳气初生,力量很弱小。“阴气盛制寐”,所以在这个时候最容易入睡,而且睡眠质量是最好。睡眠充足了,体内的阳气才能生发起来,如果你不睡觉,而是继续学习或者工作,它就生发不起来,进而影响一天的精神状态。因此夜晚在子时以前上床,可在子时进入最佳睡眠状态。

中医认为肾属水,心属火,正常情况下肾水心火是相济的,这就叫心肾相交。如果心肾阴阳失调就会形成水火不济,引起心肾不交而导致失眠。子时失眠,则肾水必亏,心肾相连,水亏则火旺,最易伤神。此外,如果睡觉时胡思乱想,睡时如有思想,在枕上转侧思虑,睡不踏实,也会耗费心神。

而午时,是上午11点到下午13点这段时间,是心经当令之时,这也是上下午更替、阳气与阴气的转换点。此时的养生重点就是养阴,且尽量不要去干扰这个天地自然的阴阳交界过程。此时可静坐一刻钟,闭目养神,则心气强。

古人就很注重午时练功以达到心肾相交。所谓心肾相交就是要让心火与肾水相交,阴阳调和。但是心在上,为火,容易往上飘,而肾在下,为水,容易向下走,这样心肾不相交,心火会让人一直很精神,处于兴奋状态,睡不着,这就是失眠。现代人不练功,午睡就是让心肾相交的一个方法。

但是现在更多的年轻人、上班族午休时间很短甚至根本没时间午休,中午能在桌子上趴着歇会儿就已经算奢侈的了。其实这对健康是很不利的。所以,在午时,就算没有地方躺下好好睡一会儿,哪怕是静静地坐着,哪怕只有十分钟的时间,也应该尽量闭上眼睛休息一会儿,养一养自己,这对健康是很有好处的。

可见,睡好子午觉非常重要,这是一天中最重要的两个时间段,这两个时段休息好了,对养生是非常有益的。

心气平和是健康的最佳状态

古人的养生观,强调一个“和”字。清代戏曲理论家李渔曾在《闲情偶记》中说:“心和则百体皆和。”和,概括了心理与生理相交相融的深刻内涵。

心气平和就是健康的最佳状态。试想,一个人每日处在浮躁、烦躁甚至暴躁之中,久必情绪失调、脏腑失和。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往往无法避免,但用心平气和来达到处事平和,则必须要心胸开阔,宽善待人,遇愁不愁,逢怨不怨,以理智驾驭感情,以平和调节心志。这样不仅可以避免因忧郁而破坏了自身的免疫功能,更会使血流贯通,真气舒达,一和百和,身泰寿延。

“药王”孙思邈活到了一百多岁,最根本的养生秘诀就是他倡导的“十二少”,即“少思、少念、少事、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好、少恶、少欲、少怒”。同时还提出了他所忌讳的“十二多”。即“多思则神殆,多念则志散,多欲则志昏,多事则形劳,多语则气亏,多笑则脏伤,多愁则心摄,多乐则意溢,多喜则忘错混乱,多怒则百脉不定,多好则专迷不理,多恶则憔悴无欢”。按他的养生理论,他所倡导的“十二少”是养生的真谛,而这“十二多”是丧生之本。只有将两者紧密地结合起来,有所倡又有所忌,才能达到真正的养生的境界。

通俗地说,“十二少”与“十二多”的精华就是“心气平和”,从心理上、思想上尽量减少对身体不利的意念。

心气平和,就是保持体内平衡,心顺气畅。这样,紧张、恐惧、焦虑的情结就没有“市场”。这样,就不致过喜伤心,过怒伤肝,过哀伤肺,过乐伤肾。人体的免疫力就能增加,疾病就难上身,自然利于身体健康。

要做到“心气平和”还要戒浮躁之心,遇事要善于克制,自我排遣,淡化小恩小怨,处理好人际关系。

心气平和可平衡阴阳,调和六脉,祛病延年。甲拜衮桑在《西藏医学》中论述说:“要维护良好的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就必须对身体的活动、言语及思想有所节制。正如一个人不要到有险情的水中游泳,不要坐有危险的船一样。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都要想一想再做”。这句话阐明了“心气平和”,一切要从每一细微处做起,毋以善小而不为,毋以恶小而为之。为人处世,心中常存正大光明的意念。浩然正气常存我心,自然“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元气充沛,脏腑功能好。

笑声不断,自然笑到病除

“笑一笑,十年少”这句俗语几乎人人皆知,是说笑能防病、健身、延缓衰老,使人年轻化。不仅如此,笑还能治病。

有一次,李时珍被一个知府请去看病,李时珍把了脉后说:“老爷的病不是什么大病,只是经血不调,吃了我的药,包好不误。”

知府见李时珍满口胡说,派人把李时珍赶了出去。赶走了李时珍,知府越想越好笑。把个男人当成女人诊,这真是世上有五谷杂粮,人有千奇百怪。每天,他想起这件事就要大笑一阵,说也怪,往日他不感到饿,笑过以后就晓得饿了,要吃东西。开头还只是要吃粥,过两天就想吃干饭。一天,两天,十天半月,饭量越来越大,身体也越来越健壮,也没有再找郎中看病吃药,病就自己好了。

一天,知府正在后花园喝酒赏花。李时珍来要上次看病的钱。知府拍着桌子对李时珍说:“你哪给我看过病?莫不是敢讹老爷的钱不成?!”

李时珍说:“实话相告,老爷得的是气闷在胸,五焦不通的阴郁惘仲之症。这病只有用笑才诊得好。一笑百病除。自能散气顺心,通脉活血,疏郁愁为畅意,要是我直说病症,你就笑不起来,病也诊不好。我故意说你男人得了妇人病,你会觉得荒唐,想起来要笑,病才好得了。”

知府好半天才醒转过来,知道李时珍是医道高明的医圣,恭恭敬敬地把他送出了大门。

笑是不用花钱的良药。“一个小丑进城,胜过一打医生。”这句俗语充分肯定了笑在治病中的作用,小丑的形态引人捧腹大笑,许多病痛,特别是心理疾病会随着笑声而销声匿迹。

据说,英国的著名化学家法拉第由于长期的紧张工作,身心疲惫,经常头痛失眠。于是,医生让他常去看一些喜剧,过了不久健康状况果然明显好转。

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威廉姆·费赖伊是研究笑的先驱,他曾做过这样的测试,将四十八名心脏病患者分成两组,第一组每天观看三十分钟喜剧,另一组不做安排。一年后,第一组只有两人有发作过心脏病,另一组则有十人反复发作心脏病。美国加州大学,在一次笑疗试验中证实:笑对患有严重疾病,包括癌症的孩子有积极影响,可以缓解患者的不适和疼痛。

笑能防病、治病,是有科学原理的,因为笑能增强腹肌收缩,使经络疏通、血气和畅,提高人体免疫力;笑能使忧郁、焦虑心理得到放松,被压抑情绪得到释放,从而达到心理平衡,保持心理健康,这对防病、治病至关重要。此外,笑促进脑下垂体产生脑内肽,它是天然麻醉剂,如果笑到肚子痛,还能清肺、促进血液循环、释放天然的止痛药——内啡肽。

现代医学证明:笑是调节人体神经状态的最好方法。因为人在笑时肺部扩张,氧气可畅通无阻地到达全身,同时,笑相当于心脏按摩,有助于血液循环、胸肌伸展、增强免疫力。笑还可以减轻压抑和紧张情绪,增强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及植物神经系统的功能,减少偏头疼和后背痛的发生。

有位名人说过:“笑是世界上最好的维生素,愿天下人笑口常开,笑声不断,笑到病除。”

打坐——使人精力充沛的养心妙招

提起打坐,人们往往想起放松或内心的平静。据某杂志介绍,打坐除了这些好处之外,还能发掘出我们固有的源源不断的潜能,促进身体健康并改善大脑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