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黄帝内经》养生智慧大全集
19372500000072

第72章 身体的守护神就是我们的心意——善养神的人才能长寿(1)

第一节 生有喜,活有乐——《黄帝内经》中的神养之道

养生之道,养神先行——“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众所周知,吸烟有害健康,但是很多老人在谈到长寿之道的时候,着实让人感到惊讶和不解,因为有的老人几乎烟不离手,还是活到100多岁;还有,生命在于运动,有的老人却偏偏不爱运动也能高寿;还有嗜好喝酒的、尤喜吃肉的、长期吃素的等,都有长寿的代表,于是很多人就郁闷了,到底哪种长寿之道是正确的呢?

其实,真正的长寿之道是《黄帝内经》中谈到的:“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也就是说要学会掌控自己的身体和欲望。虽然说,人之初,性本善,但是人在成长过程中会不可否认地出现贪婪和欲望,所谓欲望无止境,如果不懂得节制,迟早会被埋葬在欲望之火中。所以,掌控自己的身体和欲望才是长寿的不二法门。在生活中,我们很难看见哪个斤斤计较、心事重重、杂念丛生、心胸狭窄的人是能够长寿的。

在中医的养生之道中讲究“养心调神”,这与《黄帝内经》中的论述是一致的。扁鹊也是养心调神养生论的支持者,他非常提倡淡泊名利,不求闻达,追求心灵的内在平衡与和谐。

但是要做到“养心调神”却是非常不容易,首先要保持良好的情绪。人的情感活动和心理健康与身体的健康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心理精神因素对身体健康的影响更大,甚至超过了生理因素。医生在就诊的病人中发现,一些机能性疾病是由精神心理因素造成的,如神经官能症、偏头痛、消化不良等,可以称之为心因性疾病。某些器质性疾病,如溃疡病、高血压、冠心病的产生和加重,也与心理因素有密切的关系,有时甚至造成危及生命的严重后果。

养神之要在养德——“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在调摄情志,倡导养生中,如何养性是古代养生家非常重视的一个问题。养性,又称养德,系专指道德修养的意思。

孔子强调:“修身以道,修道以仁”、“大德必得其寿”,说明只有具备高尚道德修养的人,才能获得长寿。孟子发展了孔子的学说,对修身养生的具体内容作了补充和发挥。他提倡“不动心”,“寡欲”,“收心”,以达到养“浩然之气”的目的。

孙思邈在《千金要方·养性序》中指出:“养性者,所以习以成性,性自为善……性既自善,内外百病皆不悉生,祸乱灾害亦无由作,此养生之大经也。”他认为,如果不能活到百岁的人,主要是不注重道德修养,“所习不纯正”所致。

美国哈佛大学曾做过有趣的实验:让学生们看一部反映妇女帮助病人、穷人的影片,看后立即收集学生的唾液进行分析,发现A种免疫球蛋白有所增加,抗呼吸道感染的免疫力提高。现代生理学研究证实,当人在充满信心和乐观时,大脑产生的大量内啡呔,使人轻松愉快,且促进血液循环,增进食欲,降低疲劳;内分泌系统活跃,分泌有益健康的酶、激素和神经递质等,使人达到最佳状态,促进健康。

同时,心理学家研究则表明,道德品质低劣的人名利熏心,遇事斤斤计较,总想算计别人,又怕别人报复,终日不得安宁,处在一种紧张、愤怒和沮丧的情绪之中。这种不良情绪,使机体内各系统功能失调,免疫力下降,容易患各种疾病。例如,嫉妒心理易导致神经、消化、内分泌系统紊乱和失调,产生失眠、心悸、心痛、头晕、食欲减退、疲乏无力等症状;愤世自私、暴怒会使内分泌物中氧基皮质酮上升,导致高血压、心脏病;长期心理矛盾、焦虑不安,易患肿瘤和癌症等。

那么,注重养性,为什么会使人健康长寿呢?《黄帝内经》中解释说:一个人不谋私利,不患得患失,始终保持乐观的态度,机体内的生理活动就能始终按规律进行。如此则形体健壮,精神饱满,形与神俱,便能尽终其天年。养性,养德能养神,从而维护元气,使人长寿。因而,孔子的“仁者寿”是有很深医理在内的。

至于如何养性,概括起来有这样八个字:即性善,仁礼,知足,忍让。《养老奉亲书》中说:“百战百胜不如一忍,万言万当不如一默。”也有养生家说道:神强者长生,气强者易灭。谦和辞让,敬人持己,免除忧患,不使形神受伤,可以延年。

做人需要几分淡泊——“志闲而少欲”

一个老人在池塘种了一片莲花,莲花盛开的时候,惹来众人驻足,啧啧称赞。突然一夜狂风暴雨,第二天池塘里的莲花不再,留下一片狼藉,惨不忍睹。围观的人们纷纷感叹,无比惋惜。有好心人安慰老人,说老天不作美,没有体验到你种植的辛苦,你真是太可怜了。老人却宽心一笑,说:这没什么遗憾,更谈不上可怜,我种莲花是为了种植的乐趣,乐趣我早已得到,而莲花的衰败是迟早的,何必为此感伤呢?众人闻言无语。

的确,做人需要几分淡泊,只有如此才能豁达地面对人生的得失。说到淡泊,那是一种境界,是一种从容不迫的生活态度。有时候现实中的失去或者追求的目标因能力所限无法达到,并不能代表真的就没有获得或距离成功就真的很远,只要思想达到了,结果必然是一样的。坦然地面对生命中的荣辱、得失、进退其实是人生命中最为可贵的品格。大师说过,淡泊不是一种消极,而是一种主观,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主观。我们所看到的世界,被我们渐染了内心的色彩,如果我们先把内心描绘的五彩缤纷,色彩斑斓,世界就是光明和美好的。

人生贵在淡泊,古往今来多少名士终其一生心中都在向往或是操守着淡泊的心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算得上是个淡泊者;“一箪食,一瓢饮,不改其乐”,凭着淡泊,颜回成了千古安贫乐道的典范;钱钟书学富五车,闭门谢客,静心于书斋,潜心钻研,著书立说,留下旷世名篇;齐白石晚年谋求画风变革,闭门十载,破壁腾飞,终成国画巨擘。

拥有淡泊的人是幸福的,淡泊使人心更加宁静,更加自由,没有羁绊。淡泊是不慕名利,远离喧嚣和纠缠,走向超越。淡泊是在遭受挫折时仍有与花相悦的从容,淡泊是别人都忙于趋本逐利时仍然保持恬静。只有淡泊,才可以使你真正地享受人生,在努力中体验欢乐,在淡泊中充实自己。

淡泊的人生是一种享受,守住一份简朴,不再显山露水;认识生命的无常,时刻保持一种既不留恋过去,又不期待未来的心态。宠辱不惊,去留无意。走一程蓦然回首,你会发现,其实幸福离你只有一个转身的距离。淡泊人生,并非消极逃避,也非看破红尘,甘于沉沦。淡泊是一种境界,要做到真正的淡泊,没有极大的勇气、决心和毅力是做不到的。

拥有一份淡泊的心境,不是做现实主义的逃避者,而是在工作和学习之余,多一份清醒,多一份思考。在人的生命历程中,轰轰烈烈是暂时的,大部分的时间都在平淡中度过。只要怀有淡泊的心境和一生一世永不放弃的追求,就一定能获得生活馈赠的那份幸福和快乐,成功赋予的那份慰藉和乐趣。

一切随心而为,嬉笑怒骂皆自由才是生活的本意,亮化自我心灵,放眼悠悠天地,淡泊之心自然高远。

放下是一种自由和觉悟——“各从其欲”

我们都知道放下的好处,但要想真正做到放下,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放下”是一种觉悟,更是一种自由。如果不懂得“放下”的艺术,我们就难免变得心胸狭隘。

两个和尚一道到山下化斋,途经一条小河,两个和尚正要过河,忽然看见一个妇人站在河边发愣,原来妇人不知河的深浅,不敢轻易过河。一个年纪比较大的和尚立刻上前去,把那个妇人背过了河。两个和尚继续赶路,可是在路上,那个年纪较大的和尚一直被另一个和尚抱怨,说作为一个出家人,怎么背个妇人过河,甚至又说了一些不好听的话。年纪较大的和尚一直沉默着,最后他对另一个和尚说:“你之所以到现在还喋喋不休,是因为你一直都没有在心中放下这件事,而我在放下妇人之后,同时也把这件事放下了,所以才不会像你一样烦恼。”

其实,生活原本是有许多快乐的,只是我辈常常自生烦恼,“空添许多愁”。许多事业有成的人常常有这样的感慨:事业小有成就,但心里却空空的,好像拥有很多,又好像什么都没有。总是想成功后坐豪华游轮去环游世界,尽情享受一番。但真正成功了,仍然没有时间、没有心情去了却心愿,因为还有许多事情让人放不下……

对此,台湾作家吴淡如说得好:“好像要到某种年纪,在拥有某些东西之后,你才能够悟到,你建构的人生像一栋华美的大厦,但只有硬件,里面水管失修,配备不足,墙壁剥落,又很难找出原因来整修,除非你把整栋房子拆掉。你又舍不得拆掉。那是一生的心血,拆掉了,所有的人会不知道你是谁,你也很可能会不知道自己是谁。”仔细咀嚼这段话其中的味道,我辈不就是因为“舍不得”吗?

很多时候,我们舍不得放弃一个放弃了之后并不会失去什么的工作,舍不得放弃已经走出很远很远的种种往事,舍不得放弃对权力与金钱的角逐……于是,我们只能用生命作为代价,透支着健康与年华。但谁能算得出,在得到一些自己认为珍贵的东西时,有多少和生命休戚相关的美丽像沙子一样在指掌间溜走?而我们却很少去思忖:掌中所握的生命的沙子的数量是有限的,一旦失去,便再也捞不回来。

自在的快乐道是佛家所说的那种境界,“要眠即眠,要坐即坐”,如果一个人茶饭不宁,百种需求,千般计较,自然谈不上是真正的放下,又如何去感受快乐?

情绪宜疏不宜堵——“气以从顺”

不良情绪是破坏心理健康的常见原因,是健康的大敌。保持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及时排解不良情绪,把心中的不平、不满、不快、烦恼和愤恨统统及时倾泻出去。请记住,哪怕是一点小小的烦恼也不要放在心里。如果不把它发泄出来,它就会越积越多,乃至引起最后的总爆发,导致一些疾病的产生。

良好的情绪可以成为事业和生活的动力,而恶劣的情绪危机对身心健康产生极大的破坏作用。据医学界研究,对健康损害最大的情绪依次是抑郁、焦虑、急躁、孤立、压力等。长期持有这些消极情绪,很容易引起各种疾病,或使病情加重。

过平静、舒适的生活是人们的愿望,人人都希望生活中充满欢笑。然而事实上,人世间事物不可能尽善尽美,皆遂人愿,“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失败、挫折、矛盾、不幸,从不放过任何人,并对人们的精神状态产生各种影响。古人云:“忍泣者易衰,忍忧者易伤。”如果你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令人烦恼、怨恨、悲伤或愤怒的事情,而又强行将它压抑在自己的心里,就会影响你的身心健康。因为人的声调、表情、动作的变化、泪液的分泌等,可以被意志所控制,而心脏活动和血管、汗腺的变化,肠、胃、平滑肌的收缩等随着情绪而变化,不受人的主观意志控制。

因此,当人们遭遇负面生活事件并引起不良情绪时,千万不要强硬压制自己的感情,应当学会自我解除精神压抑。

怎样才能最有效地解除精神上的压抑呢?手段之一是发泄,即在不危害社会和他人,不影响家庭的情况下,发泄一下自己的情绪。可采用以下方法:

1.一分为二法

在人生的历程中不可避免会有挫折和失败,在遭遇挫折和打击时,要有坚强的意志和承受能力,要让自己的心理处于乐观、理智、积极的状态中,这样才能迅速走出情绪的“低谷”,以保持身体的健康。

困境和挫折,绝非人们所希望的,因为它们会给人带来心理上的压抑和焦虑。善于心理自救者,能把这种情绪升华为一种力量,引至对己、对人、对社会都有利的方向,在获得成功的满足时,清除心理压抑和焦虑,达到积极的心理。古之文王、仲尼、屈原、左丘、孙子、吕不韦、韩非、司马迁等,之所以为后世传颂,就在于他们在灾难性的心理困境中以升华拯救了自己,塑造了强者的形象。

2.补偿法

人无完人,一个人在生活或心理上难免有某些缺陷,因而影响某一目标的实现。人会采取种种方法弥补这一不足,以减轻、消除心理上的困扰。这在心理学上称为补偿作用。一种补偿是以另一个目标来代替原来尝试失败的目标。如日本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原是专攻钢琴的。他手指摔伤后十指的灵敏度受到影响,曾一度十分苦恼。后来他毫不犹豫改学指挥而一举成名,从而摆脱心理困扰。另一种补偿是凭借新的努力,转弱为强,达到原来的目标。希腊政治家狄塞西尼斯因发音微弱和轻度口吃,使他不能演讲,他下决心练习口才,把小卵石放在嘴里练习讲话,并面对着大海高声呼喊。最终,他成为世界闻名的大演说家。

3.不满发泄法

当不良情绪来临时要疏导、分解,而不能抑制、阻塞。释放可以是发泄,可以是倾诉,可以是表达。发泄可以是身体运动式的发泄,也可以是言语上的发泄,但要通过适当的途径来排解和宣泄,不能伤到他人,无论是从语言上还是行为上。

据说,美国某任总统的办公室内设一满装细沙的沙箱,用在必要时宣泄心中的怒气。这实在是明智之举,是智者和强者所为,因为这是陷入极度心理困境的即时性的最佳自救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