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黄帝内经》养生智慧大全集
19372500000050

第50章 一年之中如何养生——《黄帝内经》四季健康顺养法则(5)

秋季干燥,要防止静电伤身

在气候干燥的秋季,我们常常会碰到这种现象:晚上脱衣服睡觉时,黑暗中常听到噼啪的声响,而且伴有蓝光;见面握手时,手指刚一接触到对方,会突然感到指尖针刺般疼痛,令人大惊失色;早上起来梳头时,头发会经常“飘”起来,越理越乱;拉门把手、开水龙头时都会“触电”,时常发出“啪、啪”的声响……这就是人体的静电对外放电的结果。

人体活动时,皮肤与衣服之间、衣服与衣服之间互相摩擦,便会产生静电。随着家用电器增多以及冬天人们多穿化纤衣服,家用电器所产生的静电荷会被人体吸收并积存起来,加之居室内墙壁和地板多属绝缘体,空气干燥,因此更容易受到静电干扰。

由于老年人的皮肤相对比年轻人干燥,以及老年人心血管系统的老化、抗干扰能力减弱等因素,因此老年人更容易受静电的影响。心血管系统本来就有各种病变的老年人,静电更易使病情加重或诱发室性早搏等心律失常。过高的静电还常常使人焦躁不安、头痛、胸闷、呼吸困难、咳嗽等。

为了防止静电的发生,室内要保持一定的湿度,要勤拖地、勤洒水或用加湿器加湿;要勤洗澡、勤换衣服,以消除人体表面积聚的静电荷。发现头发无法梳理时,将梳子浸入水中片刻,等静电消除之后,便可以将头发梳理服帖了。脱衣服之后,可用手轻轻摸一下墙壁,摸门把手或水龙头之前也要用手摸一下墙,将体内静电“放”出去,这样静电就不会伤你了。对于老年人,应选择柔软、光滑的棉纺织或丝织内衣、内裤,而且尽量不穿化纤类衣物。

秋冬调养“老肺病”的饮食要点

1.慢性支气管炎:应保证足够的营养。属于热证、实证者,忌食高脂肪和过于甘甜的食物,可常吃些瘦肉、鱼、鸡及豆制品。还应多吃些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如萝卜、山药、白菜及苹果、梨、橘子等。日常吃参苓粥、猪肺粥可以增强呼吸系统的防御功能。严禁饮酒及吃刺激性的辛辣食物。

2.支气管哮喘:要保证足够的热量。发作时应以清淡易消化的软食为主,缓解期要注意营养,可食用黄芪炖鸽肉,或以冬虫夏草炖胎盘等,起到健脾补肾、增强体质、调节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平时多吃富含维生素A、维生素C、维生素E及富钙食物,维生素A有润肺、保护气管上皮细胞的功能,如猪肝、蛋黄、胡萝卜、杏、南瓜等;钙能增强气管抗过敏能力,如猪骨、豆制品、芝麻、红枣、芹菜叶、柚子、柑橘等。

3.肺气肿:应注意补充蛋白质类食品。肺气肿病人因血液偏酸性,应增加食用含碱性的食物,多吃富含B族维生素、维生素C的蔬菜和水果,避免吃容易引起过敏的食物,如鱼、虾、蛋等。急性发作期,应少吃脂肪,禁饮酒和浓茶,忌食辛辣之品。有水肿的病人要予以低盐饮食,每顿不宜吃得过饱,因过饱会增加心脏的负担。病情缓解期,饮食应多样化,可增添些含蛋白质高的食物及新鲜蔬菜、水果。

4.肺心病:宜食用低盐、高维生素、中度蛋白质、适量碳水化合物的饮食。少食多餐,适当吃些柑橘类水果,以补钾排钠。饮食不宜太精细,要掺杂一些粗粮,吃些富含嫩纤维的蔬菜和水果,既有助消化,又可预防便秘,以免因便秘诱发心力衰竭。饮水一次不宜过多,以防因血容量突然增加,加重心脏负担。

秋季可用当归把冻疮拒之门外

虽然冻疮常常发生在冬季,但其防治应从秋末开始,以当归为主的汤药最为有效。

中医认为,冻疮虽然病在皮肤上,其实多为体内阳气不足,外寒侵袭,阳气不伸,寒凝血淤而致。因此,在治疗上常采用温经散寒、活血化淤、消肿止痛的方法。

方药以当归为主,可选择“当归四逆汤”。制作方法:当归15克,桂枝12克,赤芍10克,细辛6克,通草6克,甘草6克,大枣8枚,煎服。本方可使阳气通,寒气散,气血通畅,对治疗冻疮非常有效。

除内服中药外,还可外用“红灵酒”。制作方法:当归60克,红花30克,川椒30克,肉桂60克,细辛15克,干姜30克,樟脑15克,用95%酒精1000毫升浸泡7天后外搽患处。或用鲜红辣椒3~5个放入75%酒精或高度白酒250克内,浸泡7天制作的辣椒酊,都有较好疗效。新发冻疮未溃破者,还可用麝香止痛膏贴患处,也可用红花油、活络油等外搽。若冻疮瘙痒,不能用手抓搔,以免抓破感染。

在食疗方面,也以当归为主,可多食牛羊肉、生姜、胡椒、肉桂等热性食物,常服“当归生姜羊肉汤”对预防和治疗冻疮有较好疗效,制作方法:当归30克,生姜20克,羊肉500克,加水适量煎煮,亦可适当加些盐、调料等。久服补血活血,温阳益气,强身健体。中药酒:生姜、当归、红花、川芎各10克,同浸于500毫升白酒中,一周后即可服用,每次饮酒10毫升,每日2次。

另外,入冬以后,要注意全身及手足保暖和干燥,衣服鞋袜宜宽松干燥。一旦发生冻疮,应当先用温水浸泡,不要立即烘烤或用热水烫洗,否则容易导致局部溃烂;伏案工作者,久坐后要适当起身活动,以促进气血流通。

白露不露身,寒露不露脚

秋季是从夏季向冬季的过渡季节,气温凉热交替,气温逐渐下降,不要经常赤膊露身,以防凉气侵入体内。“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这是一条很好的养身之道。要随着天气转凉逐渐增添衣服,但添衣不能太多太快。

俗话说“春捂秋冻”,秋天适度经受些寒冷,有利于提高皮肤和鼻黏膜的耐寒力,对安度冬季有益。秋天的早晚凉意甚浓,要多穿些衣服。秋季是腹泻多发季节,应特别注意腹部保暖。

秋季神经兴奋,食欲骤增,要防止过食,要少吃辣味和生冷食物,多吃酸性和热软食物,以利于消化。不吃霉变和不洁食物,避免感染肠道传染病。中秋之后天气干燥,易出现口渴、咽干、唇燥、皮肤干涩等“秋燥病”,应多吃水果,常喝开水、绿豆汤、豆浆、牛奶等,以满足肌体的需要,提高抗燥病能力。

深秋体内精气开始封藏,年老体弱之人可对症选择补品。

在秋季宜早睡早起,保证睡眠充足,注意劳逸结合,防止房劳伤肾。初秋白天气温高,电扇不宜久吹;深秋寒气袭人,既要防止受寒感冒,又要经常打开门窗,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在条件许可情况下,居室及其周围可种植一些绿叶花卉,让环境充满生机,又可净化空气,促进身体健康。

秋天虽没有春天那样春光明媚、生机勃勃,但是秋高气爽、遍地金黄,另有一番动人景象。到公园、湖滨、郊野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可增强体质。秋游也是一种很好的活动形式,既可调节精神,又可强身健体。

为什么“饥餐渴饮”不适合秋季养生

渴了饮水,饿了吃饭,似乎天经地义。但是不能用它来指导秋季养生,这是因为秋燥,即使不渴也要喝水。因为秋季的主气为燥,它又可分为温燥和凉燥。深秋季节凉燥尤重,此时天气已转凉,近于冬寒之凉气。燥的结果是耗伤阴津,导致皮肤干燥和体液丢失。

正常人体除三餐外,每天需要另外补充1500毫升的水。天热出汗多时,饮水还要增加。“不渴也喝水”对中老年人来说尤为重要。如果中老年人能坚持每天主动喝进适量的水,对改善血液循环、防治心血管疾病都有利。

秋凉不能不吃早餐。有些人贪图清晨的凉爽,早上起床晚,又要赶着上班,早餐不是不吃就是吃不好。长时间不吃早餐,除了会引起胃肠不适外,还会导致肥胖、胆石症、甲状腺机能障碍,甚至还会影响到一天的心绪。

养生要防“伤春悲秋”。深秋天气渐凉,人们的胃口普遍变好,但也会有一部分人由于季节性情感障碍的缘故,变得“悲秋”,而后者又与饮食互为因果,即营养不良或饮食不当可以诱发季节性情感障碍。季节性情感障碍又会影响到人的脾胃功能,产生厌食或食欲亢进。从养生的角度上讲,入秋后应当抓住秋凉的好时机,科学地摄食,不能由着自己的胃口,饥一餐饱一顿。三餐更要定时、定量,营养搭配得当。

总之,秋季养生要有积极的心态,科学地调配自己的饮食,这样才能增强体质,预防各种疾病。

初秋时节应怎样防中风

初秋是老年人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大幅上升的时节,特别是患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的中老年人,初秋一定要当心脑中风。专家认为,在日常生活中采取下列措施,可有效预防或减少脑中风的发生。

1.早晚喝杯救命水

脑中风的发生与老年人血液黏稠度增高有关。人们经过一夜睡眠、出汗和排尿后,人体水分减少,血液黏稠度会升高。所以夜晚入睡前及早晨起床后,应喝下约200毫升白开水,可以降低血液黏稠度,起到预防中风的作用。

2.每天吃2根香蕉

研究发现,每天吃1~2根香蕉,可使中风发病率减少40%。香蕉中含有丰富的钾盐,钾对于增强心脏的正常舒缩功能具有重要作用,还可抗动脉硬化,保护心血管。此外,香蕉中还含有降血压、润肠通便的物质。

3.保持大便畅通

老年性便秘不仅会延长排便时间,还会因排便用力导致心脏负担加重和血压升高,甚至诱发脑中风。为保持大便通畅,应常吃红薯、菠菜、竹笋、芹菜、大白菜等富含粗纤维的食物,促进肠道蠕动,同时应养成定时排便的良好习惯。必要时可服用一些如润肠丸、果导片等药物。

4.早晚散步

散步是老年人最安全的有氧代谢运动,长期坚持可使血压下降、血糖降低,起到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作用。夏天锻炼时间最好选在清晨和黄昏,宜在平坦的地面行走。每次30~40分钟,距离为1.5公里。可以进行做操、打太极拳等运动量不大的体育锻炼。但不宜进行剧烈活动。

另外,在初秋季节,要注意随时增减衣服,夜间防止受凉。阴天下雨少外出,并应勤观测血压。

秋季洗手不宜过勤,水温不宜过热

生活中,手部不仅要从事繁杂的工作,还经常曝露在日光下,每天频繁清洗,或是经常使用含消毒杀菌成分的香皂,都会对我们的手部造成损伤。如果洗手不当,最容易造成损害的是手掌心,这个部位角质层厚,皮脂腺稀少,稍不注意就会粗糙、干裂,甚至脱皮;手背皮肤柔软、细嫩,比脸颊的皮肤还薄,也极易老化、松弛。

因此,在秋季,我们一定要掌握正确的洗手方法:第一,避免频繁洗手,在清洗衣物时,不要让双手长时间浸泡在水中。第二,洗手时水温不应过热,否则会破坏手部表面的皮脂膜,促使角质层更加干燥甚至皲裂,最佳水温应该在20℃~25℃之间。第三,洗手时应选用无刺激性的中性洗手液,最好含有维生素B5、维生素E或羊毛脂、芦荟等滋润型护肤成分,尽量不使用肥皂等碱性较强的清洁用品。最后,手洗干净后,不能任其自然风干,因为在干燥的空气中,手部皮肤内的水分,会伴随未擦干的水分一起蒸发掉。

正确方法是洗手完毕,用干净、柔软的毛巾擦手,在皮肤未干时,涂抹具有保湿功能的护手霜,以及时锁住皮肤内的水分。

上一堂秋天护足的必修课

受秋季气候的影响,足部很容易干燥、裂口、长茧,如何保护好足部,让自己举步生春呢?

足部的干裂、长茧,其原因是秋季汗腺分泌减少,皮肤干燥,同时由于角质层增厚,失去弹性,再加上外力牵扯、挤压所以形成裂缝。因此双足护理重在预防,在日常洗足时,特别在天气寒冷的季节,不要用太多的碱性强的肥皂和药皂。可常用热水泡足,较简易的保健泡脚法是用花椒煎汤泡洗,它不仅祛除里寒,而且扶助阳气。在杀菌、消毒、止痛、止痒、消肿方面效果理想。

还可用消毒好的刀片削去容易发生裂隙部位的粗糙皮肤,再涂上凡士林、植物油或润肤霜等。也可口服维生素A、E以及多食新鲜蔬菜、水果等。

在鞋、袜的选择上,鞋不易太紧太窄,否则影响足部血液循环,并注意脚部按摩,适当揉搓双足,保持脚部正常状态。坚持每日洗脚换袜,鞋、袜一天一换。

秋季护足可分六步走:

第一步,检查脚趾关节是否长硬茧,趾甲周围有无起皮或倒刺。

第二步,双足在倒入足浴露的温热水中浸泡10分钟,擦干后按摩脚趾。

第三步,充分按摩脚面,脚两侧,并用大拇指按压足底。

第四步,易干裂的脚后跟是应重点护理的部位,反复按摩,使血液更流畅。

第五步,选择保湿效果好的滋润护脚霜,均匀涂于脚部,不要遗忘细小的地方。

第六步,在脚后跟多涂抹些保湿类的护足霜,这里应给予特别的滋润。

第四节 冬天养“藏”,正是补养身体的好时节

冬季要和太阳一起起床

传统养生学强调,人体要“顺应自然”,即人生于天地之间,其生命活动要与大自然的变化相一致,并根据四季气候变化改变日常的生活规律。

《黄帝内经》中说:“冬三月,此谓闭藏”,“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也就是说,从自然界万物生长规律来看,冬季是一年中的闭藏的季节,人体新陈代谢相对缓慢,阴精阳气均处于藏伏之中,机体表现为“内动外静”的状态,此时应注意保存阳气,养精蓄锐。尤其是老年人一般气血虚衰,冬季的起居更应早睡晚起,避寒就暖,绝不提倡“闻鸡起舞”,而应该和太阳一起起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