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黄帝内经》养生智慧大全集
19372500000003

第3章 流传千年的养生大道——走进《黄帝内经》的神妙世界(2)

因此,《黄帝内经》整本书很少涉及什么病怎么治,而是在讲一个“道”,就是养生之道,如何让自己的人体更好地适应大自然,达到人体内部的和谐和人体与自然的和谐。只要领悟了《黄帝内经》的内涵,并且真正运用到生活中去,就能达到天人合一,长命百岁。《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将养生调摄方法归纳为“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也就是说养生应做到:适应周围环境,避免外邪侵袭;锻炼身体,强壮体魄;节制饮食,注意起居;保养精神,保持精气充足,等等,这些都是。归纳概括起来,主要就是下面三点:

1.阴阳平衡

阴阳平衡的人就是最健康的人,养生的目标就是求得身心阴阳的平衡。身体会生病是因为阴阳失去平衡,造成阳过盛或阴过盛,阴虚或阳虚,只要设法使太过的一方减少,太少的一方增加,使阴阳再次恢复原来的平衡,疾病自然就会消失于无形了。我们讲究起居有节、作息有时、节制情欲、调理饮食等都是为了达到平衡。

2.天人合一

人是天地的产物,养生要随着四时的气候变化,寒热温凉,做适当的调整,我们所说的“春捂秋冻”就是天人合一养生观的体现。

3.身心合一

中医养生注重的是身心两方面,不但注重有形身体的锻炼保养,更注重心灵的修炼调养。你见过一个斤斤计较、心事重重、杂念丛生、心胸狭窄的人长寿吗?没有。身体会影响心理,心理也会影响身体,两者是一体的两面,缺一不可。

总之,《黄帝内经》是适合老百姓的养生宝典,是每个家庭的福音,是每个家庭成员的保健武器,不管你是男人还是女人,是老人还是孩子,是妻子还是丈夫,掌握《黄帝内经》的养生之道,并真正运用到生活中去,那么你就能健康,就会少生病。

《黄帝内经》是医书,更是生活之书

《黄帝内经》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是医书。然而,它并不像西医书籍那样讲数据,谈病理以及普通人看不懂的指称,恰好相反,《黄帝内经》一开篇即讲东南西北、春夏秋冬……这都是老百姓耳熟能详的事物。

《黄帝内经》不仅涉及医学知识,还涉及一种文化。它所说的大多来源于对天地自然的感悟,它力求让人们的身体顺应自然,把整个身体与大自然相联系,做到天人合一。与其说《黄帝内经》是部医书,倒不如说是一本生活之书。学习《黄帝内经》,可以让我们更深刻、更轻松地领悟和了解世界以及世界上存在的各种事物和现象。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不懂医学,但却每天都在用这些东西,这叫“日用而不知”,但是如果学习了《黄帝内经》,你就可以领悟其中的因果以及来龙去脉。这是因为中华文化,大部分都能通过中医来体现,实际上,中华医道是中国文化最集中的体现,明白医道了,中国文化里面的很多东西就都能懂了。例如,大家都知道北京东边是崇文门,西边是宣武门,崇文门是文官走的门,宣武门是武官走的门,为什么会那么讲究呢?东边的崇文门,只可以走一种车,就是酒车,大家都喝酒,都要应酬,实际上酒在中国文化的概念里是具有生发的性质,而宣武门一方面是武官走的路,另外一方面只可以走一种车,就是刑车,说明宣武门守着肃杀之气。这是按气机来运行的。还有,做地产的人比较注重风水,而风水是大有讲究的,住东边的房子和住西边的房子,对你的人生观和世界观都有改变。经常住在东边的房子,会培养一种朝气蓬勃的心态,你会对人生充满了希望;经常住西边的房子,就有可能会随着夕阳西下的时候,易引发你对人生的感慨和消极,慢慢影响你的人生。

《黄帝内经》是一本包罗万象的巨著,学习它就能参透人生,参透万事万物。此外,学习《黄帝内经》还可以使我们更多地向内看,向内的去观察我们,是在培养我们向内看的能力。中医是很伟大的,它能通过人体的外在表现来了解人体的内部运行状况,而这种能力又是非常难培养的,这也是《黄帝内经》所特有的在国学经典里边最为寂寞的一项,自古圣贤皆寂寞,就是说向内看实际上是很痛苦且很难的。

在西方社会,追求的目标是认识自己,而我们中国社会,是要天人合一,就是外面这个天和人、大宇宙和小宇宙的和谐,而这种和谐,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程度越高就越接近于至善。所以关键要看这种和谐度,这就是向内看的问题。

此外“取象思维”的运用,更是《黄帝内经》的智慧之所在。“取象思维”就是打比方,例如,“心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没有直接说出心的形状、功能,但一个比喻,把心的重要性说得很形象,读者也会很明白。《黄帝内经》在描述一个概念、一种器官的时候,从不像西医那样直接解释某某是什么,用大概念来压人;而是说它像什么,通过挖掘生活的点滴来映照人们的心灵,留下足够的空间让读者自己去感悟。由此可见,《黄帝内经》是一部接近老百姓的书,是一本值得我们反反复复去揣摩阅读的书。

第二节 中医就在你身边 ——《黄帝内经》与日常生活

从常见的“东西”、“南北”谈起

《黄帝内经》里的很多内容都蕴藏在生活当中,很多人每天都在用但自己却体会不到,用古人的话说就是“日用而不知”。比如,它一开篇即讲到东南西北、春夏秋冬,力求让人们的身体顺应自然,把整个身体与大自然相联系,做到天人合一。这其中,就涉及了一个我们平常所说的“东西”与“南北”的问题。

中国骂人也是很讲究的,两个人在吵架骂人时,我们常常可以听到“你这个人真不是东西”。不过,大家是否想过,为什么说“这个人不是东西”,怎么不说“这个人真不是南北”呢?我们来看一下《黄帝内经》中的东西南北方位图就明白了。

东西南北方位图

南归属于火,北归属于水,骂人的候,说你不是东西,那既然不是东西就只能是南北了,南为火,北为水,水火是无情的,说你不是东西,其实就是说你这个人无情无义。

再比如购物,我们不说“购物去”,而常常说“买东西去”,为何是“买东西”而不是“买南北”?

在《黄帝内经》的方位图里,我们可以看出东归属于木,西归属于金。从某种意义上说,木和金都是可以用手拿得到的,而南为火,北为水,而火和水是用手拿不走的,所以中国人说“买东西”而不说是“买南北”。

宋代王安石,有一次上朝,路遇提篮的购物者,问曰:何往?答曰:买东西。“为何买东西不买南北?”购物者哑然。王安石笑了笑,答曰:“东通于木,西属金,南为火,北为水,中间是土,提篮金木能盛,水火土不能盛也,故曰买东西。”王安石的意思其实就是说金和木为可盛受之物,是用手就可以拎着去以物换物的,而水、火、土是不能盛受之物,是不能用来盛东西的。

诸如此类情况还有很多。由此可见,中国的有些东西是很有文化内涵的,而不是毫无意义的,学习《黄帝内经》恰恰能让人领悟到这种文化的内涵。

为什么说“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

民间有句谚语“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有很多人可能不理解,冬天很冷为什么还要吃凉的萝卜,夏天很热为什么还要吃很热的姜呢?其实,《黄帝内经》中所说的“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恰恰解释了这个问题。

在《黄帝内经》看来,冬天的时候,人体气机慢慢地开始外散,到夏天的时候,所有的阳气已经外散到了末梢,就会出汗。由于夏天阳气到了末梢,人体内部就形成了一个寒的格局,就是我们的五脏六腑里是寒虚的,是阴的格局,所以夏天的时候要吃点热的东西。很多人在夏天觉得热,就会喝很多的冷饮,其实这是非常错误的。喜欢喝冷饮实际上是胃里有胃寒,热出来攻这个寒,所以就形成一种燥热,而这个时候越喝冷饮就会越渴,反而喝一点温水更好。在古代,夏天不主张吃肉,即使吃也要剁得特别碎。冬天吃萝卜的道理跟夏天吃姜的道理正好相反,吃萝卜就是用这种比较清凉通气的东西,把内热的局面稍微通调一下,使之达到阴阳平衡,这是中医养生学的基本原则。

另外,古代特别讲究吃东西。春天的时候,一定要吃粮食。因为春天的粮食基本上是前一年的种子,要想养春天的生发之机,一定要靠粮食种子的力量去养。《黄帝内经》就是告诉我们:只要吃好了,睡好了、不要违背自然,身体就好了。所以,冬天可以吃一些凉的东西,而夏天一定要喝温水才不会损害胃气。

为什么人在哭泣时总是一把鼻涕一把泪

人在伤心的时候会流眼泪,如果再严重点就是一把鼻涕一把泪。这在生活中是再常见不过了,也正因为如此,所以很少有人会想其中的原因。其实,《黄帝内经》对此做了解释。

眼泪和鼻涕虽说一个出于肝,一个出于肺,但他们都是心之液,都能为心所动。《黄帝内经》里有,心是君主,是五脏六腑之主,眼睛是宗脉聚集的地方,是上液的流通渠道,嘴和鼻子是气息的门户,所以人一动感情,五脏六腑就会受到震动,宗脉也感受到了震动,泪道就会打开,眼泪鼻涕就一齐出来了。

《黄帝内经》里说,汗、涕、泪、涎、唾五液都属于人体的元精,耗损过多,身体就会出现问题,所以一个人要是经常流眼泪就会“夺精”,久了会把眼睛哭瞎。

在生活中,我们常见有些人不哀伤也总是眼泪汪汪,人们称之为“含情眼”,《红楼梦》里的林黛玉就属此种。中医认为这是肺气不足、肝的收敛功能不足所致。肝主水道,而肺为水之源,肺气的宣发和肃降对体内水液的输布、运行和排泄起着疏通和调节的作用。当肝肺之气不足时,水气就会总在上面壅着,或者水道老收敛不住,就会眼泪汪汪的。

另外,还有一些人迎风就流眼泪,在中医看来这是肝肾阴虚的征兆,因为只有当肝肾阴虚,肾气不纳津,受到冷风的直接刺激后才会流眼泪。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男左女右”

不知道你有没有见过“伏羲女娲图”。伏羲在左,女娲在右,伏羲左手执矩,女娲右手执规,人首蛇身,蛇尾交缠;头上绘日,尾间绘月,周围绘满星辰。

传说,中华民族的始祖盘古氏化仙之后,他的身体器官化为日月星辰、四极五岳、江河湖泊及万物生灵。日神是伏羲,由盘古氏的左眼所化;月神是女娲,由盘古氏的右眼所化。这其实也是中国文化中“男左女右”习俗的由来。

在中国,男左女右,好像约定俗成地渗透到了生活的各个方面:公共厕所,男左女右;戴婚戒,男左女右;出席某些礼仪场合,男左女右;中医诊脉,男取脉于左手,女取脉于右手……

现在,让我们回过头来再看看《黄帝内经》的方位图,左边是主生发的,右边是主收敛的。男人要积极向上,努力在外赚钱养家糊口,女人要懂得持家,男人赚了钱交到你手中,你就要攒起来,不能随便乱花,从这个意义上说,男左女右看起来就很有道理了。

“男左女右”的习俗和古代人的哲学观关系非常紧密。我国古代哲学家认为,宇宙中通贯事物和人的两个对立面就是阴阳。自然界的事物有大小、长短、上下、左右,等等。古人将其归类分为大、长、上、左为阳,小、短、下、右为阴。阳者刚强,阴者柔弱。人的性格,男子性暴刚强属于阳于左,女子性温柔和属于阴于右。

在我国封建社会中,许多事物都有尊卑高低之分,古代把南视为至尊,而北象征失败、臣服。宫殿和庙宇都面朝正南,帝王的座位都是坐北朝南,当上皇帝称“南面称尊”;打了败仗、臣服他人称“败北”、“北面称臣”。正因为正南这个方向如此尊荣,所以过去老百姓盖房子,谁也不敢取子午线的正南方向,都是偏东或偏西一些,以免犯忌讳而获罪。除了南尊北卑之外,在东、西方向上,古人还以东为首,以西为次。皇后和妃子们的住处分为东宫、西宫,而以东宫为大为正,西宫为次为从;供奉祖宗牌位的太庙,要建在皇宫的东侧。现代汉语中的“东家”、“房东”等也由此而来。

中国文化是博大精深的,既然“男左女右”是老祖宗留下来的,是约定俗成的习俗,那么它就有存在的道理,我们要尊重它,不要轻易打破。

男人眼光长远,女人活在当下

中国传统文化认为,男人为阳,女人为阴。阴阳是事物的两个方面,《黄帝内经》里指出阳就是外面的、向上的、运动的、刚强的……而阴则是指里面的、向下的、静止的、阴柔的……而这恰恰说出了男人和女人的不同之处。

男人是家里的顶梁柱,是一家之主,应该自强不息,要去努力;女人是主内的,男的在外面拼搏,女的就要把家里的事情料理好,让丈夫安心工作。正因为这样,所以在生活中,我们常见一个现象就是男人在一起总是说我的工作怎样怎样,我的生意怎样怎样,我还想有什么样的发展,总是在畅想以后的事情;而女人在一起总是会说我老公怎样怎样,我们家孩子又怎样怎样,我最近又胖了瘦了,就是说当前的事情。这正验证了“男人眼光长远,女人活在当下”。

我们这么说可能会有人反对:女人不是这样的,很多女人也非常深谋远虑,丝毫不亚于男人。其实,我们这里只是从中医的角度来谈一个比较常态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