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移植的由来
早在19世纪末就有人试图用骨髓来治疗某些血液病,但效果都不理想。1939年,奥斯古最早实行了骨髓移植,虽然没能成功,但从此开始了用骨髓移植的方法治疗再生不良性贫血。1945年7月,美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之后,由于原子武器的射线损伤可导致骨髓功能衰竭,引起人们对骨髓移植的真正重视。研究人员发现同基因骨髓对动物的这种衰竭有治疗作用,并认定这种作用来自供体。到20世纪50年代末,人们在继续进行动物试验的同时,开展了骨髓移植的临床试用,但成功率极低。这种失败主要由对人的组织相容性抗原系统的认识不足,试用对象多为晚期病人,其他支持手段也不完备等原因造成。20世纪60年代初,人们发明了在体外超冷冻条件下妥善保存骨髓的技术,为自体骨髓移植的发展创造了条件。60年代末,人类在组织相容性抗原系统(主要是HLA系统)方面的认识与鉴定方法上有了飞跃性的突破,大大促进了骨髓移植工作的开展。60年代至70年代中期,异体骨髓移植技术发展较快,自体骨髓移植的进展相对缓慢。到80年代,自体骨髓移植的技术取得了很大进步。至今,异体骨髓移植仍在不断前进,骨髓移植已成为治疗某些致命性造血系统疾病的唯一有效方法。
知识小链接:需要骨髓移植治疗的疾病
骨髓移植是根治白血病的主要方法。各种急、慢性白血病,以及多发性骨髓瘤、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等造血系统疾病都可用骨髓移植的方法治疗。骨髓移植是建立在放、化疗基础上的治疗方法,所以它也是治疗恶性淋巴瘤、肺癌实体肿瘤的根治性办法之一,在国外,骨髓移植已经成为这些疾病的首选治疗方法。这几年来,骨髓移植治疗重症自身免疫疾病也取得了很好的疗效,如系统红斑狼疮、风湿性关节炎等。
医院的由来
西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黄河流域一带瘟疫流行,皇帝刘衍下令,腾出一些房屋,设置医生、药物,免费给百姓治病。这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居民隔离医院。此后,唐朝开元二十二年(公
元794年),设有“患坊”,收容贫病的残废人和乞丐;还有“疠人坊”,专门隔离及医治麻
风病人。
欧洲创立医院晚于我国五六个世纪。最早是在法国的里昂和巴黎,两地分别于6世纪和8世纪建立医院;英国伦敦是在7世纪建立医院的。13世纪以后,办医院的风气大盛,欧洲的许多城市都先后建立了医院。
知识小链接:“卫生”一词的由来
从词语构成上看,“卫生”一词本意即为“维护生命”或“保护身体” 医学史研究认为,“卫生”是个医学名词,意为“养生”。《庄子·庚桑楚》中有“卫生”一词:“愿闻卫生之经而已矣。”
也有人认为“卫生”一词来自希腊神话。“hygeian”是指神话中的“健康女神”。西欧
学者用此词表示“卫生”或“卫生学”。
现今,“卫生”一词指讲究清洁,预防疾病,有益于健康。
“大夫”一词的由来
大夫是对医生的尊称。为什么称医生为“大夫”?大夫在古代是一种官职,读作“dà fū”但不是医官。古代时,天子及诸侯都设立这种官职,分为上大夫、中大夫、下大夫三级。秦汉以来,有御
史大夫、谏大夫、太中大夫、光禄大夫等名。到了宋朝,开始设置大夫以下的官阶。医官中
最高级是大夫,其次为郎,又称郎中.以下便是医效、祗侯等。后世之人,因为大夫是医官中最高的职位,所以把大夫作为医生的尊称。为了区别于官名,将称医生为“大夫”的“大”
读成dài,而不读dà。
知识小链接:“郎中”一词的由来
郎中是医生的别称。何以称医生为“郎中”?郎中本是官名,即帝王侍从官的通称。其职责为护卫、职从,随时建议。后世遂以侍郎、郎中。员工外郎为各部要职。称中医师为郎中是从宋朝以后民间开始的。当时,有位官至郎中的人,名叫陈亚,曾以中药名写诗百首,时人誉为“药诗”,以后便有学者以读陈亚的“药诗”为乐事,郎中也渐渐成为中医师的名称。
病历的由来
病历的起源和欧洲的宗教有着密切的关系。早在公元前6世纪,在古希腊阿戈利斯湾的东海岸伯罗奔尼撒半岛的一个村子里,竖立着一尊石像,这个石像就是传说中的医神阿克勒庇斯。这里几乎每天都有不少病人前来顶礼膜拜,祈祷自己的病情早日得到根治。为此,庙内的祭司们便专门腾出一间房子来,为这些虔诚的病人治病,并将每个病人的病情、症状、治疗结果一一记录在案,作为病人档案妥善保管起来。这就是世界上最早的病历。
在我国,最早的病历出现于公元前3世纪,当时称为“诊籍”。一位叫淳于意的著名医生每次给病人看病,总是将病人的姓名、住址、病状、处方、日期等详尽地记录,同时还认真记载了治愈和死亡的病例,作记忆资料。这就是我国病历的由来。
知识小链接:人体小常识
1.人体共有骨206块,约占体重的20%,分别为颅骨29块,躯干骨51块,上肢骨64块,下肢骨62块。
2.人体肌肉数量多、分布广,约占体重的40%。
3.人的消化管由口腔到肛门,共长约9米。
4.人有乳牙20颗,恒牙32颗。
5.人的胃特别充满时容量约有3000毫升。
6.小肠全长约5~7米,大肠约1.5米,阑尾约7~9厘米。
7.肝重。我国男性为1230~1450克,女性为1100~1300克。
8.人的气管长11~13厘米。
9.膀胱容量300~500毫升,最大容量可达800毫升。
10.人的外耳道长约2.5厘米,人的眼睛可辨别800万种深浅不同的色调。
11.心脏的2/3在身体正中的左侧,1/3在右侧,体积略大于本人的拳头。
护士的由来
护士在医院出现的时间并不长。19世纪初,英国虽然设立了许多较大规模的医院,但还没有专门的护士,只是由仆役兼管一些护理工作。1836年德国有一位青年宗教人士开设了一所医院,并训练了一批年轻的姑娘专门负责病人的护理工作,这就是最早的护士。在1852年到1856年间,沙皇俄国与土耳其之间在克里米亚发生战争,双方伤亡惨重,大量的伤病员无人照顾。当时,英国有一位具有医学专业知识的女士名叫佛洛伦斯·南丁格尔,她自愿组织战地救护队,率领38名女救护队员负责伤病员的护理。在她的领导下,医院建立了管理制度,提高了护理质量,使伤病员死亡率迅速下降。1860年,她又在英国的圣多马医院办起世界上第一所护士学校。每年的5月12日,是国际护士节。这就是为了纪念近代护理学科创始人佛洛伦斯·南丁格尔(1820~1910)而设立的。
不久,许多国家都相继开办了专门的护士学校。以后由于护士教育与技术水准的提高,各大医院都设有专科护士,也都有护士从事对病人的护理工作了。
知识小链接:白大褂的由来
1868年,英国著名外科医生列斯特把“巴斯德消毒法”应用于医学。在他主持下的格拉斯哥医院里,医生、护士由原来的戴灰礼帽穿大礼服,改为戴白布瓜皮帽,穿白大褂。白大褂就是这样来的。
红十字会的由来
19世纪中期,欧洲商业经济日益繁荣的各国,为了争夺市场,不断以兵戎相见,各国的陆军医疗部门无力单独解决战地伤病兵员的救护和治疗问题。有个名叫让·亨利·杜南(1828-1910)的瑞士人,1859年6月25日在前往晋见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的途中,抵达意大利北部伦巴第地区。此时拿破仑皇帝正率法军和撒丁军一道与奥地利陆军为争夺伦巴第地区相继在马根塔和索尔弗利诺两地血战。索尔弗利诺之战,双方伤亡四万多人,大批伤兵被遗弃在战场上,状况十分凄惨。杜南目睹这一情景,出于对人的同情和怜悯,当即号召该地居民同他一道组织起来,抢救和看护被遗弃的伤兵。
事后,杜南将自己的亲身经历写成了《索尔弗利诺回忆》一书。在书的结尾他建议:(1)在各国成立伤兵救护组织;(2)召开一次国际会议,研究制定一项保护伤兵和伤兵救护组织权益的国际公约。他的倡议获得了欧洲各国的热烈支持。1864年,欧洲各国就交战双方伤兵救助问题,举行了第一次日内瓦会议,拟出草案。草案在杜南建议的基础上,增加了设立野战医院和医疗救助的措施,并以“白底红十字”的瑞士国旗为参照,设计出“白底红十字”的标志,这就是红十字会的起源。
1880年,“救护伤兵国际委员会”改称“红十字国际委员会”。此后,许多国家都成立了红十字会。1919年,又诞生了各国红十字会联合组织——国际红十字会协会。
知识小链接:红十字标志的禁用
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标志使用办法》规定,红十字标志不得用于:(一)商标或者商业性广告;(二)非红十字会或者非武装力量的医疗机构;(三)药店、兽医站;(四)商品的包装;(五)公司的标志;(六)工程设计、产品设计等。
绿色手术服的由来
手术服为什么是绿色的?这是有科学道理的。
人眼在长时间内观看一种色彩时,视神经易受刺激而疲劳。为了减轻这种疲劳,视神经便会诱发出一种补色作自我调节。例如,若长时间地盯着一张用鲜红的颜色在白纸上绘制的表格
后转向另一张空白纸,你会发现这张白纸上出现了一幅和刚才一样的表格,只不过它的颜色
变成了浅绿色,因此说红色的补色是浅绿色。
医生在手术过程中,眼睛看到的总是鲜血淋漓的血迹。时间一长,偶尔把视线转移到同伴的白大褂上时就会看到斑斑点点的“绿色血迹”,使视觉产生混乱而影响手术效果。采用浅绿色的衣料做手术服,就可以消除绿色错觉,确保手术的顺利进行。
知识小链接:种痘术的由来
天花是由天花病毒所引起,是一种烈性疾病。正常人一旦接触患者,几乎无不遭受感染。即使侥幸不死,也免不了在脸上长满麻点,样子很难看。
种痘术最早在16世纪中叶由我国提出。
在明朝隆庆年间(1567~1572年),我国的中医在世界上率先找到了对付天花的方式,那就是人痘接种。在《张氏医通》(1695年)和《医宗金鉴》(1742年)两部医学著作中,记述了痘衣法和鼻苗法两种人痘接种方法。到了清朝,康熙帝大力提倡种痘术推行全国。不久,很多国家派人来中国学习。
“避孕套”的由来
避孕套在英文词汇中,称其为Condom,这是根据它的发明者,17世纪晚期的一位英国医师约瑟夫·康德姆(Joseph Condom)的名字命名的。康德姆发明的避孕套,是采用小羊的盲肠制成的。康德姆由于发明了避孕套,而被英国国王查理二世封为骑士勋爵,他的发明被国人誉为“愉快的发明”。
然而,历史资料表明,康德姆并不是避孕套的鼻祖,因为,类似的东西在古埃及和古罗马时代的艺术品上均有描绘。
1492年,哥伦布的水手们把梅毒从美洲的海地带回了西班牙,10年后,这种病毒便征服了整个世界。对此,人们很快做出了反应。意大利帕多瓦大学的解剖学教授加布里瓦·法卢拜(1523~1562年)发明了一种用亚麻布套制成的避孕套。法卢拜声称这项发明的目的,是为了预防性病,其次是用来避孕。1551~1562年间,他曾对1100名使用这种避孕套的人进行了调查,结果令人满意。因此,有学者认为,避孕套的发明权应归于法卢拜。
早期的避孕套,大多是用亚麻布或羊肠制作的,进入19世纪后,逐渐为乳胶质避孕套替代。
知识小链接:避孕套的新功能
有的女性对精子会产生抗体,导致“精”与“卵”排斥而不孕。如果男方用一个时期的避孕套后,女方体内的抗体就会逐渐消失,再脱去“外套”,就可能受孕得嗣。因此,避孕套在这些人中,却成了“促孕套”。
据报道,使用避孕套的夫妇,女方宫颈癌的发生率明显减少,其防癌作用已在医学界被肯定。这时的避孕套又成了“防癌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