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每天学点怪诞行为学大全集
19371900000084

第84章 日常生活原来是这么的不可思议(11)

德国心理学家林格曼曾经做过一个让众人拉网的实验。结果,每当拉网的人数增加,每个人出的力就会减小一点。原本,我们认为人数的增加会发挥相乘效应,即每个人出的力会增加,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当人数越多时,人就越会感觉“我只不过是其中一分子”,于是拉网的时候就不那么卖力了。当人数逐渐增加时,每个人所用的力量反而越来越少,并没达到力量累加的效果。这种“林格曼效应”,也叫“社会性逃逸”。就像一群人围观需要某个帮助的人,却很少人真正伸出援手一样。这是因为人一多,责任感就分散了,不由自主地产生“这么多人在,即使我不帮忙,也会有别人帮忙”的想法。俗话说的“鸡多不下蛋,人多瞎胡乱”也是这个道理。美国心理学家拉特耐和古利也做过类似的实验。他们将参加实验的人(受验者)分别置于独立的房间中,然后让他们戴上耳机,通过麦克风举行讨论会。受验者处于独立的房间中,互相看不到对方,只能听到别人的声音。在讨论开始后不久,心理学家安排一个人假装哮喘发作,而受验者可以通过耳机知道有人哮喘发作了,看最后有多少人会帮发病者向会议主办方求救。

结果,得到了一组有趣的实验数据:只有一名受验者和一名装病的人开会时,在装病的人发病后的3分钟内,100%的受验者都发出了求救信号;当有两名受验者和一名装病的人开会时,有60%的受验者发出求救信号;当受验者增加到6人时,只有30%的人发出求救信号。有别人在场时,人总会想:“即使我不求救,也会有别人求救的”。在现实社会中,有困难的人得不到救助,很多情况下都是这种心理效应起作用的结果。

在现在备受社会道德舆论谴责的佛山“车碾女童”事件中,小悦悦被两车碾压,18路人竟然视而不见,令全社会哗然。人们纷纷在道德上谴责这些见死不救者。然而,这18个人并非大奸大恶之徒,平常生活中也不一定是无情无义之辈,而跟你我一样,是社会上的普通老百姓而已。而这就是袖手旁观的社会从众心理的典型案例。

所以,这就需要我们呼吁社会爱心,呼吁更多的人能够关注和爱护社会,对这个社会多一些责任感和道义感,那么,这样的社会冷漠有可能逐渐地走出人们的视野。

好奇害死猫

好奇杀死猫其实源于西方谚语:Curiosity killed the cat。西方传说猫有九条命,怎么都不会死去,而最后恰恰是死于自己的好奇心,可见好奇心有时是多么的可怕!在很多西方人眼里,猫 (cat) 是好奇心 (curiosity) 和神秘 (mystery) 的象征。 当人们讲Curiosity killed the cat时,其实不是真的讲好奇心把猫杀死了,而是说好奇心可能使自己丧命的。

小时候跟父亲出去打猎,猎取的对象是现在已成保护动物的黄羊,那是内蒙古大草原上生存的一种野羊。好在我们枪法奇臭,转了一整天也没有打到一只羊。晚上就寄宿在一户牧民家中。在闲谈中得知,此户人家中有一个叫柴登(音)的小伙子,年方十五,据说枪法极佳。在许诺了一定的报酬之后,柴登同意帮我们打羊。

第二天,柴登领着我们悄悄来到离家不远处的一座小山上,上面有一块大大的岩石,我们就隐蔽在岩石的背后。视线越过一条窄窄的山沟,对面就是另一座小山的山顶,山顶上同样有一块突出的岩石。

等了大约一个多小时,一只黄羊越上了对面的岩石,此时柴登的枪响了,那只黄羊一头栽了下来。山的对面扬起了一片尘土,想必那一群黄羊听到枪声已经逃跑了。我们几个欢呼起来,正准备冲过去拾取猎物时,柴登马上摆手让我们安静。他说:这黄羊十分好奇,过一会儿它们肯定会回来看个究竟。

果然没多久,一只黄羊又越上了对面的岩石……

从这个故事看来,好奇是动物的普遍性,也是动物的某种天性,只是在不同的物种进化中,好奇心起到了不同的作用。黄羊因为好奇而送了性命,人类却因为好奇而发明了步枪,结果射杀了黄羊。生物学的研究表明,生命等级越高,好奇心也就越重,一群蚂蚁的好奇心,远远不如一只大象。海豚的好奇心很强,所以它成了海洋中最聪明的动物。

在地球上所有动物当中,人类的好奇心是最重的。如果一个人在大街上呆呆地抬头看天,可能不久满大街的人都会抬头望着天,这就是好奇心。好奇心是人类走到今天的根本动力之一,因为好奇,牛顿发明了万有引力,同样是因为好奇,人类从蒸汽机时代一步步走到了原子能时代。好奇心让人类积累了无数的知识,成就了一代又一代的文明。

人们常用“所答非所问”来回应那些不正面回答问题的人,因为在人们的大脑逻辑中,“问”与“答”必须有某种逻辑关系,答是对问的回应。在空山之中,我们大喊一声:“你好吗?”山谷会回应我们同样一句话,这就是问与答的必然关系。

换句话说,回答都来自提问,有什么样的提问,就会有什么样的回答。假如我们将这个结论扩大到人类的认知领域,必然会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人类今天的所有知识,都是自然对我们提问方式的某种回应。

然而,如果说,“人类的知识都来自自然对我们提问方式的回应”,这样就会产生两个问题:

第一、由于自然只是被动地在回应提问,也就是说自然的回答很可能并不是自然的全部,它只回答了能够满足人们提问的一小部分。一个完整的蛋糕由奶油、面粉、巧克力、糖、水、鸡蛋等等构成。如果问蛋糕:你有多少巧克力?它会回答说:有234克巧克力。此时你知道了蛋糕中的巧克力成分,但绝不会知道其他的成分。

第二、由于提问与回答之间存在着某种必然关系,全面、准确的提问,是获得真理的前提条件,而相对于无限的宇宙而言,我们的提问总是有限的。比如,我们认识一个人,都来自我们时时的提问:这个人是男是女?品质如何?有多少潜能?发展方向如何……但即使我们不断地提问,不断得到回答,但最终我们还是很难彻底了解这个人。这说明即使我们不断地提问,但我们的所有提问还是有限的。

不过,一切的好奇都起源于提问,在这方面任何一个孩子都是我们的老师,因为孩子是提问的高手,他们一天到晚总有问不完的问题。我们的知识就来自不断的提问:为什么天是蓝的?为什么地球是圆的?为什么鱼可以在水中游?为什么宇宙中有辐射背景存在?为什么基因是双螺旋结……于是有了战国时期屈原的《天问》,有了现代的《十万个为什么》。

为什么女人的谎言比男人的更难识破

关于撒谎,英国近年有这样的统计数据:平均每人每天撒谎4次,每人每年要撒谎1500次。有四分之三的人认为,女人比男人更擅长撒谎。曾经大家说“男人天生爱撒谎”,现如今,这观点正开始动摇,似乎,女人要战胜男人,成为新任的“说谎大王”!很多人都认为:虽然男人爱撒谎,但是女人比男人更会撒谎。男人的谎言往往一眼能识破,女人的谎言则要破费些力气。

在男女的互动中,以下“谎言”是女人最常说的:

1.“我不生你的气”

听到女人对男人说这句话,通常表明:她嘴上虽说不生气,实际上心里还是生气了。因此,男人不要认为自己可以轻易过关,这是处在恋爱阶段的女人最常说的“谎言”之一。说这句话的女人,显然在生活中受到了男人的情感伤害,但这种伤害很可能是无意的。比如,一个男人忘了自己女友的生日,或者在她面前不小心叫了前女友的名字,或者犯了一些日常小错误。对于这些无意的伤害,女人通常不会就此罢休,她们会念念不忘。她们不会承认自己内心受到了伤害,她们假装对这事儿全然不在意。但实际上,她是在意的,并且非常在意,只是不想让自己看上去那么斤斤计较,所以她就用一层易被识破的面具来掩饰自己的真实想法。

2. “我不想现在交男友”

为了缓和拒绝别人的语气,在这句话上可能会附加一些另外的借口,比如“我刚刚从一段糟糕的恋爱中走出来,不想再次受到伤害”,或是“我现在工作太忙了,没时间交男朋友。”实际上,如果一个女人是单身的,并且对一个男人很有兴趣,她当然会觉得这种交往机会是不容错过的,并会想方设法地挤出时间来和这个男人约会,这是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

3.“今晚我来付账吧”

这种“谎言”虽然不适用于所有的女人,但女人通常总是希望男人付清账单,特别是在男人第一次把她约出来吃饭的情况下。她们会暗暗地想,如果他设法逃避付账,那么这种男人肯定不够慷慨大方,不值得与他继续交往。因此在约会时,男人最起码应该付清两人一起吃饭的账单。如果女人极力主张分担费用,那么两人可以来个“AA制”;如果女人只是很随便地建议一下,那么她就是出于礼貌才说的,男人应该全部买单。

4.“我不介意你去舞厅”

这句话听上去似乎相当美妙,但仍然不是真的。实际上,对于男友单独去那些有很多女人的公开场合并且不带上她们,所有的女人都会介意,其中的差别只是介意的程度不同而已。这是女人炮制出来的又一个“谎言”,令她们看上去占有欲和嫉妒心不是那么强烈。但是一般来说,女人会非常注意提防男友单独出入那种充满罗曼蒂克的场合。在这种情况下说这样的话,通常她只是想保全自己的颜面,或是在测试男友的言行。

对比男人经常撒的一些很容易就看破的谎,可以看出女人撒谎显然更高明一些。男人谎言和女人谎言有共通点:都是为了能让自己看起来更出色。若是没了虚荣心,谎言根本无生根的土壤。但男人谎言和女人谎言的内容还是有不同:男人谎言更倾向于解决问题,女人谎言更倾向于追求心安。这也是女人的谎言比男人的更难识破的重要原因。因为即便是谎言,女人也比男人更重视,一点点瞎话,女人会在心内计算良多,女人天生心细,心细之人,谎话自然也描补的更逼真。

男人都怕隐藏的对手,但女人,宁可有人暗中作对,也不要他们公开挑战。女人害怕全世界都与自己为敌,可以说,好男人也不介意做坏人,但即便坏女人也希望能维持“好人”的姿态。

女人对自己的谎言,永远有她独特的注解:“谎言是为了让我们心里能更好过一些。”

女人的谎言,很多时候是为了避免伤害。怕伤害对方,更怕伤害自己。

因为害怕直面事实的真相,于是,谎言就成了紧要关头的一针缓冲剂。女人谎言不是为了去伤害谁,而是为了尽力去维持一种平衡状态。女人知道,一旦人际中的某种平衡状态被打破,那就意味着自己身边多了公开的敌对。

我们几乎可以得出结论:男人的谎言是为了应对危机。女人的谎言是为了寻求慰藉。

为什么双胞胎多有心灵感应

灵异现象一直是人们孜孜不倦热心议论的话题,而当人们谈论起灵异现象时,总会想到同卵双胞胎之间有一种神秘的精神纽带相互牵连的这一点。全世界双胞胎平均出生率为1∶89,双胞胎一般可分为同卵双胞胎和异卵双胞胎两类。同卵双胞胎指两个胎儿由一个受精卵发育而成,这样的双胞胎一定是性别相同,外貌极为相似,在性格爱好方面也非常相近。在日常生活中,双胞胎考试分数相同往往被当作“心灵感应”的确凿证据。

这样的例子也屡见不鲜。如在2001年的全国高考中,江苏扬中市的童茳、童葶孪生姐妹双双获得600分的好成绩。2004年上海卷高考中,双胞胎姐妹陈修文、陈修明也考出了“双胞胎”分数479分。更令人称奇的是,她们的单科成绩也非常接近。可是,双胞胎在高考中考出相同的分数,能够证明“心灵感应”的存在吗?很多双胞胎都有这样的经历:二人虽然身处异地,可是他们的情绪状况却常常很相似。有些时候,连他们自己都会怀疑是不是他们之间真的有“心灵感应”。

许多超自然能力的拥护者认为,那是出于心灵感应。另一方面,怀疑论者认为,那是因为双胞胎有相同的基因,又在同样的环境下抚养长大,所以思维方式很接近,当他们作出相同的决定时,在外人看来,就好像他们彼此心灵相通一样。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心理学家邀请了六对双胞胎和六对普通的兄弟姐妹参与实验。实验分为两部分进行。第一部分是一个简单的心灵感应测试,每对成员之一扮演心灵感应的发射者,另一个人则作为接收者,提供给发射者的信息是随机选择的,比如1到10的数字,一个物体,一张照片,发射者被要求在精神上传输这些信息给相应的接收者。

实验结果表明,不论是双胞胎,还是普通的兄弟姐妹,在他们之间都找不到心灵感应的证据。

在实验的第二部分,心理学家要求发射者将他们脑海里出现的第一个数字、任意的图像,或在四张照片中选出一张,然后从精神上发送给他们的接收者。结果,现实忽然发生了改变。和持相似论的人预料的一样,双胞胎之间的信息传递准确率远高于非双胞胎的兄弟姐妹。比如,在传输数字信息时,有20%的双胞胎选择了同样的数字,只有5%的非双胞胎传输和接收到了相同的数字。在传输图片信息时,双胞胎们的成功率是21%,而普通的兄弟姐妹的成功率只有8%。

总之,这些证据表明,双胞胎的心灵感应是出于高度相似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并不是什么心灵感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