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世界历史未解之谜大全集
19371200000055

第55章 文化名人离奇死亡之谜(1)

莫里哀死于何因

在最后一次演出的时候,莫里哀倒在了舞台上,由于咳嗽挣破了喉管,当掌声尚未平息时,他的生命已结束在舞台上了……

莫里哀是法国17世纪古典主义文学最重要的作家,古典主义喜剧的创建者,他在欧洲戏剧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1659年,莫里哀创作《可哭的女才子》,辛辣地讽刺了资产者的附庸风雅,抨击了贵族社会所谓“典雅”生活的腐朽无聊,因而触怒了贵族势力,遭到禁演。但莫里哀并未被吓倒,连续编演了《丈夫学堂》和《太太学堂》。《太太学堂》因宣扬新思想,要求冲破封建思想牢笼而被指责为“淫秽”、“诋毁宗教”,又遭到禁演。莫里哀奋起还击,写了《〈太太学堂〉的批评》和《凡尔赛宫即兴》两出论战性短剧。1664年,莫里哀写成杰作《伪君子》,1668年,他又创作了另一部力作《吝啬鬼》。

莫里哀20岁时开始从事戏剧事业,直到他51岁死,他一直勤奋刻苦,不断努力,使自己的艺术水平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但是,几十年来的生活并不平坦,复杂艰苦的斗争和数不清的磨难锻炼了他的意志,也影响了他的身体健康。

为了维持剧团开支,他不得不带病参加演出。1673年2月17日的晚上,法国巴黎剧院上演一部喜剧《无病呻吟》,担任主角的是莫里哀。开演前,他妻子恳切地劝他不要登场,然而,他却以惊人的毅力,忍着病体的疼痛,在舞台上坚持到最后。他那高超的剧作和精湛的演技,时时博得台下观众一阵阵热烈的赞扬声和欢呼声。然而,莫里哀在台上,一边表演,一边忍不住咳嗽,难受得直皱眉头。观众还以为这是他主演“心病者”的绝妙表演,急忙投以热烈的掌声。由于咳嗽挣破了喉管,当掌声尚未平息时,他的生命已结束在舞台上了,终年51岁。由于教会的阻挠,他的葬礼冷冷清清,只有两个教士参加,没有任何观众,而且是在日落黄昏之后,悄悄地进行。

莫里哀的死是文学界的重大损失,也是法国的重大损失。莫里哀死后,许多人对他的死因进行了探讨。但是,莫里哀到底死于何因,长期以来一直是一个悬而未解的谜。

在很多人看来,莫里哀是剧咳不止而死,因此有人认为莫里哀得了一种“想象”不到的病,但人们不知道他究竟得了什么可怕的病。

还有人认为,由于莫里哀长期带病演出,加之晚年遭受的种种不幸,使他因积劳成疾而染上了肺病。1671年冬季,莫里哀曾因病情严重而病倒了好几个月。1672年2 月,他的健康状况刚有好转,又遇上了巨大的打击:他在戏剧事业上长期合作的老朋友玛德隆·贝扎尔去世。噩耗传来,使莫里哀悲痛不已,又加重了他自己的病情。在这种情况下,莫里哀仍坚持写戏、坚持演出,最后病死于肺病。

还有人综合了莫里哀的各种情况,认为他的死因是多方面的,绝非仅肺病一种。他长期的创作、紧张的排演和疲劳的巡回演出严重损害了健康;艰辛的生活、痛苦的流浪、晚年丧友丧子折磨了他的身心。同时,莫里哀还面临错综复杂的政治角逐,特别是1672年冬他与其老朋友、音乐家吕理发生争执,被国王路易十四免去了文艺总管的职务,国王对他的宠信日减,这一切不幸使晚年的莫里哀更是雪上加霜,大大加重了他的病情,最后使他丧生。

莫里哀死于剧烈的咳嗽是不容置疑的,但究竟何种原因使这位伟大的艺术家命丧舞台,还有待于研究。从另一个方面说,莫里哀也是死而无憾了,因为他倒在了他热爱的舞台上,倒在了喜爱他的观众面前,他将永远被人们所铭记。

普希金决斗的背后

普希金为爱所困,最终死于一场决斗,遗憾地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令许多人怀疑的是,他的死是一场政治阴谋。

1799年,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出生在莫斯科一个贵族地主家庭。他一生倾向革命,与黑暗专制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他的思想与诗作,引起沙皇俄国统治者的不满和仇恨,他曾两度被流放,始终不肯屈服。1837年2 月,普希金在沙皇政府的阴谋策划下与人决斗而死,年仅38岁。

1828年12月,普希金在莫斯科一个舞蹈教师举办的家庭舞会上结识了“莫斯科第一美人”娜塔莉娅·尼古拉耶芙娜·冈察罗娃,两人一见钟情,不久便正式宣布结为夫妻。当时,诗人正在沙俄政府外交部供职。他的夫人经常出入上流社会。1835年6月17日,普希金夫妇在偶然间遇到丹特士。随后,在沙皇的支持下,丹特士开始疯狂追求娜塔丽娅,一时间,娜塔丽娅与丹特士之间的流言在当时俄国上层社会流行开来。为了自己的妻子,也为了自己的荣誉,普希金最终选择了决斗的方式来了结同丹特士之间的恩怨。

1837年1月27日下午4时,普希金在一家甜食店里喝完了他一生中最后一杯咖啡,然后在朋友丹扎斯的陪同下,走出店门,乘上雪橇来到小黑河畔。这一天,天空布满了阴霾,在凛冽的寒风中,普希金与丹特士选择以中世纪式的决斗来了结他们之间的恩怨。在丹扎斯的公证下,丹特士获得了首先开枪的权利,死一般的静穆下,一声清脆的枪声响起,曾经胜过一次决斗的普希金这次没有那么幸运,腹部中弹。两天后,“俄罗斯诗歌的太阳”从此陨落,年仅38岁。

普希金死后,几乎所有的人都认定凶手就是丹特斯,人们在怀念普希金的《诗人之死》中写道:“一个法国纨绔子弟,用罪恶的手,扼杀了美、自由和诗。整个俄罗斯在哭泣,全体俄罗斯人愤怒了:交出丹特斯!还我普希金!”

但是,谋杀普希金的凶手难道仅仅是丹特斯一个人吗?有关专家通过对大量史料的详尽探究,提出了与众不同的见解。

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尼古拉·亚历山德·罗维奇·罗曼诺夫二世后,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历史学家捷尔斯基·费科克斯·埃德蒙多维奇花了整整20年时间,查阅了沙皇时期留下的大量秘密档案资料,认定普希金与丹特士男爵决斗是沙皇尼古拉一世杀人的阴谋。因为普希金写了大量的诗歌和小说。有相当一部分揭露了沙皇尼古拉一世的专制统治,鼓励人们去追求自由、民主和光明,使沙皇尼古拉一世非常不满。1827年1月27日,受到莫斯科警察总监波里斯·安得罗·戈拉维夫的审讯和指控,并准备将普希金流放到西伯利亚弗兰格尔岛。后来沙皇尼古拉一世又想方设法接触普希金的妻子莫斯科第一美人,冈察洛娃·娜塔丽娅·尼古拉耶芙娜,希望得到娜塔丽娅的爱情,这些都是沙皇尼古拉一世策划法国贵族后裔丹特士男爵通过决斗,因而杀害了普希金。

也有人说,当时在位的沙皇尼古拉一世也为诗人妻子的美丽姿色所倾倒,为了让冈察罗娃能够经常参加宫廷晚会,沙皇特地在1834年底任命普希金为“宫廷近侍”,陪伴沙皇的左右。普希金表面上不敢违抗指令,但心中为此事感到屈辱不平。尼古拉一世也对普希金越来越感到不满,专门委派心腹暗中监视他的言行举动。后来,法国逃亡者乔治·丹特斯在各种社交场合公开追求普希金的妻子冈察罗娃,就是受到沙皇的暗中支持与纵容。

为了谋害普希金,沙皇就利用丹特斯这件事在彼得堡上流社会大肆造谣中伤,散布小道传闻,并且授意布置了丹特斯与诗人之间的血腥决斗。当诗人普希金在决斗中不幸遇害之后,悼念追忆诗人成就的各种文章在报刊上发表,一时成为声讨沙皇黑暗暴政的战斗檄文。面对群众的抗议浪潮,沙皇尼古拉一世做贼心虚,担心诗人的葬礼会引起更大的事端、秘密派人趁夜色掩护把诗人的灵柩悄悄从准备举行葬礼的教堂中运走,送到远处一座偏僻的圣山修道院里草草埋葬了。

虽然事实的真相还有待于研究,但几乎所有人都认定沙皇对于普希金之死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普希金英年早逝是沙皇尼古拉一世的阴谋诡计的牺牲品。参与杀害他的直接凶手和幕后谋划者,包括将永远被人们所唾弃,因为他们杀害了一个举世无双的文坛巨匠。

谁是导致莱蒙托夫死亡的罪魁

普希金因决斗致死后,莱蒙托夫以一首《诗人之死》表达自己最为沉重的哀悼,同时也痛斥政治势力的黑手。却不曾想到,这一首诗似乎也预示了莱蒙托夫的命运:和普希金一样在决斗中重伤死亡。到底谁该为莱蒙托夫之死负责呢?

诗人殒没了!——光荣的俘虏——

他倒下了,为流言所中伤,

低垂下高傲的头颅,胸中

带着铅弹和复仇的渴望!

……

——莱蒙托夫《诗人之死》

1837年1月27日,普希金在与丹特斯决斗中受致命重伤,1月29日午后2点45分,普希金在圣彼得堡逝世。当时年仅23岁的骑兵莱蒙托夫愤然作《诗人之死》一诗,以极其深沉、哀痛的调子,诉说着俄罗斯人民对普希金的深深同情,同时也表达了写诗者的满腔悲愤,直言杀害普希金的罪魁祸首是俄国上流社会。这首诗震动了整个俄国文坛。莱蒙托夫也因此被流放至高加索。

坎坷的政治生涯并没有磨灭莱蒙托夫创作的热情,反而激发了他创作的热情,除写了《述怀》、《诗人》、《匕首》等一系列抒情诗外,还发表《波罗金诺》、《沙皇伊凡·瓦西里耶维奇》、《帆》等诗作,《年轻的近卫士》和《勇敢的商人卡拉希尼科夫之歌》两首长诗。他还在1839~1841年完成长篇小说《当代英雄》。他的著作强烈批判了当时黑暗的政治制度,也因此引起了沙俄政府的仇视。于是,莱蒙托夫这位被誉为“普希金继承人”的俄国19世纪上半叶的重要诗人遭遇了和普希金同样的命运——在一场决斗中重伤死亡。

1841年,莱蒙托夫因病到帕吉戈尔斯克疗养,7 月15日,诗人在同退伍少校玛尔廷诺夫的决斗中死亡。他们这对昔日同窗决斗的原因仅仅是因为莱蒙托夫的一句玩笑话。那么应该是说玛尔廷诺夫心理承受能力太差,还是说这就是一场谋杀呢?历史学家更多倾向于后者,认为可能是《诗人之死》一诗导致了莱蒙托夫之死。

但历史学家在谁是导致莱蒙托夫直接死亡的真正元凶这一问题上,有着明显的意见分歧,主要有三种看法:

1. 沙皇尼古拉一世

一些人认为,杀害莱蒙托夫的真正元凶应该是沙皇尼古拉一世,是他唆使手下人策划了这次决斗,最后导致莱蒙托夫之死。

之所以这样说,是根据莱蒙托夫坎坷的政治生涯:《诗人之死》一诗发表后,它像一面旗帜,在整个俄罗斯大地上回响。有一个情绪激昂的读者抄录了这首诗,并标上“革命的宣言”五个字,寄给了沙皇本人。于是恼怒和惊恐的沙皇下令逮捕了莱蒙托夫。经过几天的匆忙审查,沙皇尼古拉一世最后下了一道“圣旨”:调骑兵团旗手莱蒙托夫去尼席戈罗德龙骑兵联队。当时,这个联队正在高加索作战,这一调动无疑是想让莱蒙托夫死在战场上,以解沙皇心头之恨。然而,幸运的莱蒙托夫并未战死沙场,加上莱蒙托夫当时毕竟是名震俄国诗坛的著名诗人,使得沙皇也要考虑社会影响,没有马上采取进一步的过激行为。于是,沙皇命令手下人采取了决斗这一较隐蔽的谋害方式,以利其平息众怒、挽回社会影响。

2. 沙皇当局和贵族反动势力

一些人认为,现在并没有足够的证据能证明沙皇尼古拉一世是杀害莱蒙托夫的幕后真凶,而根据莱蒙托夫的政治影响来看,策划这次决斗、导致诗人之死的应该是沙皇当局和贵族反动势力。

这种说法的理论依据是:莱蒙托夫在《诗人之死》一诗中指出杀死普希金的凶手就是俄国整个上流社会,是沙皇周围一群小人策划的一个卑鄙阴谋,作者愤怒地对这些屠夫说,他们虽然躲在法律的荫庇下,但是人民的“裁判”在等着他们。由此诗人得罪了沙皇当局和贵族反动势力。在帕吉戈尔斯克疗养时,还有几个来自彼得堡的贵族,他们知道宫廷不喜欢甚至憎恨莱蒙托夫,便故意挑唆军官玛尔廷诺夫与诗人决斗。双方决斗的条件非常苛刻:不请医生,不备马车。很显然,这是预先布置好的凶杀。莱蒙托夫在决斗中被杀害后,凶手却受到了沙皇当局的庇护。

当然,也有人认为莱蒙托夫的死亡是一场意外,只是因为玛尔廷诺夫心理素质太差,过于仇视莱蒙托夫所致。

无论是哪一种说法,当年仅27岁的俄国伟大诗人莱蒙托夫就这么长眠在高加索山区那血浸的土地之中时,他的死已经注定给俄罗斯民族、给整个世界文学宝库带来无法估算的损失。

屠格涅夫死亡之谜

屠格涅夫的死无疑是文坛的巨大损失,他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作品。那么,他究竟是怎么死的呢?是患病而死,还是另有其因呢?

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是俄国伟大的作家,他创作了《罗亭》、《父与子》等著名小说,被誉为俄国文坛“三巨头”之一。

屠格涅夫出身于贵族家庭,彼得堡大学毕业后到德国留学,研究黑格尔哲学。早年醉心于浪漫主义诗歌。随着俄国农奴制危机的加深,他在别林斯基的思想影响下,发表了反农奴制的《猎人笔记》,走上批判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他曾担任《现代人》的撰稿人,但他始终是一个温和的贵族自由主义者,拥护沙皇政府的农奴制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