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世界历史未解之谜大全集
19371200000129

第129章 奇异风俗中不为人知的秘密(5)

此外,关于对印度敬牛的解释还有一个传说,据巩珍《西洋番国志》记载,在印度的古里国,有一次,一个国王外出到别国去,出国期间让他的弟弟撒没嚟摄政。撒没嚟野心勃勃,他铸了一条铜牛,假称此牛就是圣主,若能崇敬它,当日便可获赏,国人因此以敬牛为重。国王回来后知道了详情,便废去其牛,并欲加罪弟弟,其弟便乘一大象遁去。但国人已经对神牛深信不疑,期盼着撒没嚟能回来,自此便形成了敬牛的传统。这种解释又见于明黄省曾着《西洋朝贡典录》和马欢《瀛涯胜览》。当然,这只是一个传说,其中的原委并不可以当真。

不管怎样,牛在印度所获得的崇敬是无可置疑的,作为牛,能生在印度,也算是一生的幸运了。

古罗马角斗士表演盛行之谜

角斗也许是世界上最为血腥的娱乐项目,可是它却在古罗马流行了几百年,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罗马人对角斗士表演如此热衷呢?他们难道没有悲悯之心吗?

提起角斗士,人们可能会首先想起古希腊英雄斯巴达克,斯巴达克在一次战争中被罗马人俘虏,被卖为角斗士奴隶。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斯巴达克和其他角斗士揭竿而起,并多次战胜罗马军队。但是后来由于起义队伍内部出现分歧,军队被击败,斯巴达克也阵亡了。

公元前264年,第一次正式的角斗比赛开始于罗马,罗马贵族马可·白鲁斯特和狄西墨·白鲁斯特兄弟在父亲的葬礼上,让三对角斗士相互厮杀以作纪念。从此,角斗士表演流行开来。角斗士表演是古罗马人所酷爱的一项娱乐,但是它充满了暴力与血腥。奴隶主驱使受过专门训练的角斗士,手持剑、匕首和三叉干,在角斗场上互相拼死格斗,或者强迫角斗士与饥饿的猛兽厮杀,以博得观众的愉悦。对于古罗马人来说,纯粹的体育技巧应经毫无新鲜感,他们需要这种更大的刺激。因此古罗马各地角斗风气很盛,每个较大的城市都建有角斗场,大的甚至能容纳5 万观众,不知有多少人死在那里。

最初的角斗是人与人之间的拳斗,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人与老虎、狮子、熊、豹、野牛等猛兽的肉搏。到了后来,为了寻求更大的刺激罗马人有了真正的剑斗士:两个斗士手里拿着利剑或三叉戟、盾牌或网套,相互刺杀,甚至再现一场大规模的海战。

角斗士的表演无疑是极其残忍的,但又有罗马人的喜爱,这种角斗士表演在古罗马一直延续到6 世纪。直至有一次一位富有同情心的基督教徒冲进正在厮杀的角斗场,高举双手大声疾呼停止这种野蛮的行为,角斗才逐渐在古罗马绝迹。

古罗马人为什么爱好观看这种极其残忍的娱乐?各种解释说法不一。据说这种做法是罗马人从邻近民族伊达拉里亚人那里学来的。有的学者认为角斗与祭祀和宗教活动有关。古罗马人相信死者可以用血来赎罪,因而在葬礼上人们要杀战俘和奴隶祭祀祖先。为了纪念亡故的亲人,在角斗中宗教仪式的成分较明显。试验角斗士是否真死的人打扮得像信使神墨丘利,拖尸体的人都模仿阴间的鬼怪。由此看来,古罗马人举行角斗与追念先祖有关。也许角斗活动最初真的带有明显的宗教色彩,只是到了后来,这种宗教色彩逐渐变淡,成了世俗化的表演。

有人认为,角斗的盛行与古罗马人尚武斗勇的风气有关。罗马人是一个好战的民族,如同斯巴达人,他们的文化实际上就是战争的文化。古罗马人长时期内一直致力于对外扩张。罗马帝国最兴盛时控制了整个地中海地区,势力范围扩及欧亚非三洲,统辖的地区有5000多万人。因为长年在外打仗,他们的生活始终与征服的历程相连,残忍好战的本性使得这种娱乐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再者,为了在和平时期保持罗马人的尚武精神和战斗传统,就要制造人为的战争作为公共娱乐培养嗜血的风气,这是在古罗马角斗盛行的原因。因为角斗是尚武的表现,有些武艺高强的角斗士成为很有影响的人物,甚至一些皇帝也兴致不减地亲自披挂上阵,尼罗和康茂德都这样做过。个别获胜的角斗士成为少女们争夺的对象,有些出身高贵的妇女也出于对角斗的喜爱自己上角斗场格斗。也就是说,在和平时期,战争演变成为一种以残酷、暴力、流血和死亡的方式反复进行的表演,以此来维持秩序。

另外一种看法则强调角斗与政治活动的关系。古罗马人的政治活动主要有三种场所:元老院、浴场和角斗场。当时有些浴场规模很大,除浴池外还有议事的场所和图书馆。角斗士表演无疑与政治活动关系密切,有野心的贵族以举办角斗讨好罗马平民,争取更多的人支持他们。贵族们相互竞争以赢得声望和政治资本,每一次表演都是贵族们炫耀社会地位的大屠杀。在罗马城大贵族马克家里供养着超过50对的角斗奴,每逢他宴请宾客,几对角斗士们就在其花园中央草坪特制的竞技台上进行表演,以便给参加宴会的客人助兴。

也许因为角斗是一个传统,至少是一种习惯,因此罗马人就习惯于这种比赛了。这也就像西班牙人的斗牛比赛,它如今成为西班牙文化的象征。但作为文明人类,为什么能充满兴致地观看血腥表演,的确是一个值得深究的问题。

法国国庆节来历如何

法国是一个富有革命传统的国家,他们的国庆节也是与法国大革命有关,可是法国人为什么把7月14里定为自己的国庆节呢?法国国庆节是怎么来的呢?

众所周知,7 月14日为法国国庆纪念日。每年的这一天,法国都要举行隆重的庆祝仪式。在这一天,全国放假一天。节日前夕,家家户户都挂起彩旗,所有建筑物和公共场所都饰以彩灯和花环,街头路口架起一座座饰有红、白、蓝一色布帷的露天舞台,管弦乐队在台上演奏着民间流行乐曲。13、14日晚上,狂欢的人群纷纷拥向街头,脖子上围着红、白、蓝三色彩带,随着音乐跳起欢快的卡马尼奥舞及其他民间舞蹈。不仅如此,法国政府还要在香榭丽舍大街上举行大规模的阅兵仪式,以此纪念这伟大的节日。那么,法国人为什么把这一天定为自己的国庆节呢?法国国庆节是怎么来的?

7 月14日是法国历史上不平凡的一天,1789年,法国爆发大革命,7月14日,富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巴黎人民举行武装起义,攻占了作为封建制度象征的巴士底狱,推翻了君主政权。因此,一般认为1789年7 月14日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拉开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序幕,这标志着旧的封建法国的灭亡和新的资本主义法国的诞生,因此后来法国人便把这一天定为自己的国庆节。

但是有的学者认为把7月14日作为节日来庆祝始于1790年,但是它不是以纪念大革命开始的形式出现的,而是以联盟节的形式出现的,法国国庆节是从大革命期间的联盟节演化而来的,是当时法国全国大联盟运动的产物。

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的消息传开后,市镇革命的浪潮遍及全国,各城市纷纷效法巴黎推翻旧的封建统治,建立起新的市政机关。为了增强新政权的力量,保护资产阶级刚刚从革命中获取的胜利果实,1789年11月29日,维瓦莱山和多菲内的国民自卫军在多菲内的埃图瓦镇举行了联盟活动,宣布双方联合起来,互相支持互相援助。于是,一场城市之间的联盟运动迅速遍及全国,并很快发展到省与省之间的联盟运动,直至后来的全国大联盟。1790年7 月14日,来自全国各省的国民自卫军在巴黎的马斯广场举行了全国国民自卫军联盟大会,任命拉法耶特为全国联盟军总司令。从此,7 月14日便成了举国纪念的联盟节。

因此,这些学者认为7 月14日被定为法国的国庆节是取其“团结、联盟、统一”之意,而非取其“开始革命”之意。大联盟是在革命的基础上形成的,国庆节取“统一”之意比取“开始革命”之意更为合理。也许是由于1789年7 月14日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拉开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序幕,从而使7 月14日这一天比其他日子更具有纪念意义,所以法国人才选这一天举行全国联盟活动,并且后来把7 月14日这天定为法国国庆节。

关于法国国庆日的起源目前还存在争议,但可以肯定的是,它是由法国大革命的爆发而来的。当然,由于法国的历史曲折变化,国庆日的形成也遭受了一些波折。1814年封建王朝复辟后,宣布7月14日为“国耻日”和“杀人犯的节日”。1870年,共和国恢复,1879年,共和党人成立了政府,议会由凡尔赛迁到了巴黎。翌年6月,法国议会正式通过法令,将1880年7月14日定为法国的国庆节,从此,7月14日成了法国最隆重的民众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