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投资巴菲特投资思想大全集
19371000000016

第16章 巴菲特的聚焦投资术内容(7)

1988年巴菲特第一次购买可口可乐股票时,可口可乐股票价格是其收益的15倍,巴菲特支付了账面价值的5倍来购买这家收益率仅为6.6%的企业。当别人问他可口可乐公司价值何在时,他说价值和价格无关,这是由可口可乐公司未来存续期间可能产生的所有者收益总额,根据适当的利率折现决定的,。果不其然,在接下来的20多年里可口可乐股票为巴菲特赚进了巨额利润。

2.以合理价格购买

巴菲特的投资目标是寻找收益高于一般水平的公司,在其价格低于内在价值时购买公司的股票。格雷厄姆教会了巴菲特只在股票价格与价值间的差额代表安全边际时购买。这点很重要,至今仍是巴菲特的投资原则。

从童年开始,巴菲特就一直关注着可口可乐。当年他花了25美分从祖父的杂货店里买了6杯可乐,从此他就开始观察可口可乐公司的发展,但是他一直没有购买可口可乐股票。直到1988年6月,可口可乐公司的股价跌倒每股约10美元,巴菲特才认为投资的时机到了。巴菲特在接下来10个月的时间内以10.23亿美元购买了9340万股股票。1991年可口可乐股票就升值到37.43亿美元,1997年底巴菲特持有可口可乐股票市值上涨到133亿美元,10年赚了10倍。仅仅一只股票就为巴菲特赚取了100亿美元,这是巴菲特最传奇最成功的股票投资案例。

选择投资的企业时,要认真分析企业的内在价值,并且选择合适的时机购买。在最佳的购买时机还未出现前,请耐心等待。连股神巴菲特都需要等可口可乐那么多年,我们有什么好着急的呢?

像树懒一样,懒散正代表着我们的投资模式

【巴菲特如是说】

无所作为像明智的行为一样推动着我们……我们和大多数的公司的经理都不会因为预测联邦储备局的折扣利率发生小小的变动,或者因为华尔街某位专家对市场的观点发生变化,就幻想着对高盈利的下属公司进行疯狂的交易。那为什么我们在优秀的公司中持有少数的股份,我们的行动就不一样了呢?

——1996年伯克夏·哈撒韦年度报告

在巴菲特的投资生涯中,他买入过数十只股票,但其中只有少数股票持有时间较短,大部分持有期限都长达数年甚至几十年,如可口可乐、富国银行、《华盛顿邮报》、吉列等企业的股票,自买入后巴菲特就一直持有着。

巴菲特说:“树懒天生特有的懒散正代表着我们的投资模式:1990年我们对于6只主要持股中的5只没有买入也没有卖出1股。唯一的例外是富国银行这家拥有超一流的管理、很高的回报率的银行企业,我们将持股比例增加到接近于10%,这是联邦储备委员会允许的最高持股比例。”这种类似树懒的长期投资方法,不仅为巴菲特带来了以高于平均水平的速率增加资金外,还为巴菲特带来了两个重要的好处。

1.降低交易成本

对于长期持有来说,交易的次数少使交易佣金等交易成本在投资总额中所占的比重很少。而短期持有频繁买进卖出,交易佣金等交易成本累计起来将在投资总额中占较大的比重,相应会减少投资收益。

1998年,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教授伦斯奥丁和布雷德鲍伯分析了1990年-1996年内的7.8万个家庭的股票交易记录。这些家庭平均的年收益率达到了17.7%,略高于17.1%的平均市场收益率。然而扣除佣金后,净投资收益率为15.6%,比市场平均水平还低了1.5%。他们还发现交易最频繁的20%家庭的年净收益只有10%,而交易次数最少的家庭年品均收益率高达18.5%。如果以复利计算,经过10年或20年,这种收益率的微小差别将对投资者的财富造成巨大的差别。由此可见,频繁交易不是什么好事,只会增加交易成本。

2.增加税后收益

几乎所有的投资者都要缴纳资本利得税。但资本利得税只有在出售股票并且卖出的价格超过你过去买入的价格时才需要交纳。因此,资本利得税也是交易成本之一。

巴菲特曾在1989年的伯克希尔年报中举过这样一个例子:投资者只有1美元进行投资,但它每年可以获得1倍的收益。如果投资者每年出售投资,付税,然后把净收益再投资,持续这种行为20年,那么在20年后,总共要缴纳给政府13000美元,投资者可以赚到25250美元。如果投资者一直持有这项投资20年,从来不出售,那么到第20年末的时候根据35%的税率缴纳约356500美元的资本利得税之后,还可以获得692000美元。不同的交易方式,得到的利润差别如此之大,真令人惊讶。

当你选择到合适的企业后,不要被短期的股价所迷惑。如果你是在一个较低价格购买到优秀企业的股票,那么就不要希望明天就能获得利润,我们应该看远一点,三年、五年、十年之后,回头看看,也许你会发现原来钱是那么轻易赚来的。

巴菲特仍然没有投资高科技股票

【巴菲特如是说】

即使我们不得不承认它们所提供的产品与服务将会改变整个社会,但问题是——就算我们想破头,也没有能力分辨出在众多的高科技公司中,到底哪些公司拥有长远的竞争优势。

——1999年巴菲特致股东函

巴菲特不投资高科技股票世人皆知。在巴菲特看来,身为一个投资人,不必像专家那样同时研究许多公司,只要以合理的价格买进少数几家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内很容易了解且其盈余在未来5~10年内会大幅成长的公司股票就可以了。能力范围大小没有关系,但了解自己的能力范围非常重要。

巴菲特承认自己对分析高科技企业并不在行。在1998年伯克希尔的年会上,当巴菲特被问及是否考虑过在未来投资于高科技企业时,他幽默地回答说:“这也许很不幸,但答案是“不”。”巴菲特说,确实有很多高科技领域的公司在按百分比计算的成长性会比诸如可口可乐这样的公司发展要快得多,但是他可以理性地预测到投资可口可乐公司的现金流量,却没法预测到10大网络未来20年里的现金流量。他觉得既然他无法预测出未来的现金流量,那么就他无法知道这些网络的价值,也就不会随便投资这些高科技公司。

巴菲特和比尔盖茨是好朋友。巴菲特也公开称赞过比尔盖茨是当前全球商业界最聪明及最有创意的经理人,微软公司棒透了。但是,巴菲特说他不能很放心地去预估微软公司的未来盈余,无法计算微软的未来价值,所以他无法投资微软公司。当比尔盖茨和他说让他买点微软股票时,他仅仅买了100股,而且他还用的是自己的钱而非伯克希尔的钱。

巴菲特认为,“缺乏对科技的洞察力丝毫不会使我们感到沮丧。在很多行业诸如评估专利、制造工艺、地区前景等,我和查理都没有特别的资本分配技巧。我们唯一的优势在于我们能够认识到什么时候我们是在能力圈之内运作良好,而什么时候我们已经接近于能力圈的边界。在快速变化的产业中预测一个企业的长期经济前景远远超出了我们的能力圈边界。如果其他人声称拥有高科技产业中的企业经济前景预测技巧,我们既不会嫉妒,也不会模仿他们。相反,我们只会固守于我们的能力圈。伯克希尔公司总是有机会在我们已经画出的能力圈内做得很好。”

既然巴菲特都有自己不擅长的领域,那么作为普通投资者的我们,对某些产业不熟悉,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不懂不是什么丢脸的事情。我们没必要为了跟风去投资自己不熟悉的产业。我们应该首先了解自己熟悉的能力圈有哪些,然后在这些能力圈内进行投资。只有当我们熟悉我们所投资的企业时,我们才有更大的胜算获得不错的回报。

中小型公司也值得持有

【巴菲特如是说】

我们不在乎企业的大小,是巨型、大型、小型还是微型。企业的大小无所谓,真正重要的因素是,我们对企业、对生意懂多少,是否是我们看好的人在管理它们,产品的卖价是否具有竞争力。

——1998年巴菲特在佛罗里达大学商学院的演讲

巴菲特认为,他可以投资的企业都具有相同的特性:在熟悉的能力圈内、具有良好的竞争力、拥有诚实和能干的管理层。在他看来,企业不分大小,只要符合他投资的标准,他都会投资。

2008年初,巴菲特手里拥有数百亿现金,却苦恼不已。他找不到可投资的公司。有些人很纳闷,全世界的公司成千上万,巴菲特怎么就找不到合适的呢?

其实,像巴菲特这种拥有几十亿甚至上百亿现金的管理者进行投资时,他们发现自己碰到了瓶颈:似乎他们就只能迫使自己专注于大型资本公司,而忽略那些中小型资本公司。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很好解释。如果你管理着1亿美元的资金,想把5%的资金投入到一家市值10亿美元的小公司,那么你的5%的投资只占公司市值的0.5%,你很快就可以完成交易;但如果你管理的资金是100亿,那么你5%的投资就可以买下半个公司,可是要收购这公司50%的股票,你花费的时间也许是几周、几个月甚至几年,这就是为什么像巴菲特这样拥有大额资金的人不愿浪费时间和资金投资于小资本公司的股票的原因。

对于中小型公司,巴菲特不会轻易购买公司股票,因为他觉得没法购买足够数量的公司股票,使股票收益充分显露在伯克希尔的收益表中。但这并不代表巴菲特就完全不在乎中小型企业。当他发现有机会可以完全购买某个优秀的小公司时,他也会很快出手。巴菲特在衡量小公司是否值得投资的时候,采用的方法和原则也和可口可乐那些大公司一样,都是观察整个公司的业务、公司的管理层、公司的财务状况等。

在巴菲特的投资生涯中,也有很多成功的中小型公司收购案例。赛氏糖果店就是一个经典的例子。赛氏糖果店是出售用自家配方制作的巧克力。1972年巴菲特以2500万美元买下了赛氏糖果店。从1972年到1999年,这家装饰着独特的黑白格和玛丽赛标识的糖果店已经赢得了8.57亿美元的税前利润。1999年,赛氏的税前利润为7300万美元,它的运营利润占到24%,创下了纪录。在巴菲特的家乡奥马哈市,有家全国最大的家庭用品商店——内布拉斯加家具店。1937年,罗斯·布兰肯女士投资500美元创办了这家家具店,然后坚持“价格便宜、实话实说”的经营策略,生意蒸蒸日上。1983年,伯克希尔公司收购了该家具店80%的股票,其余20%留给布兰肯家族。虽然这个商店的营业面积仅仅只有20平方米,年销售额却高达1亿美元。

对个人投资者来说,如果你细心留意,也许会发现一些流动性不大,但其内在价值大于目前价格的股票。如果发现了,就把握机会赶紧买进吧,或许这就是被像巴菲特这样的大型投资者所忽略的。

将投资目标扩展到国际性公司

【巴菲特如是说】

在美国以外的任何国家采取大型并购活动的可能性相对较小,我很可能在中国和印度这些国家并购小型公司,但不排除购买大型公司的可能性。

——2008年巴菲特致股东函

巴菲特在其投资生涯的绝大部分时间里一直很少直接收购美国境外公司。但自2002年以来,巴菲特多次公开抱怨说,在美国没有适合伯克希尔公司的投资目标。巴菲特认为美国当前的贸易政策,早晚会拖累美元贬值。巴菲特希望减少美元现金比重,以增强赢利能力。巴菲特认为,将闲散资金投资海外企业,不失为对冲美元弱势的一种好方法。于是近些年巴菲特开始密切关注国际市场,以期寻找到好的投资企业。

其实早在几年前,巴菲特就开始了对外国公司的投资。1990年巴菲特就以3亿美元的价格购买了给尼斯PLC公司的3100万股票,这是巴菲特第一次实际性地投资于一家外国公司。1999年,巴菲特又一次进入外国市场。他购买了联合多麦公司2.2%的股份。最成功的例子就是巴菲特对中国石油的投资。

2002年和2003年,巴菲特以4.88亿美元购入中石油1.3%的股份,按当时价格,中石油的市值约为370亿美元,在中石油市值涨到2750亿美元,巴菲特将手中股份全部出清,大赚一笔。2006年巴菲特用40亿美元收购以色列伊斯卡尔金属制品公司的80%股权,这是巴菲特海外投入资金计划的第一步,伊斯卡也成为巴菲特首家于海外营运的公司。

2008年9月,巴菲特斥资18亿港元以每股8港元的价格认购了2.25亿股比亚迪股份,占比亚迪10%的股份。之后比亚迪公司股票大幅大涨,巴菲特所持有的股份账面获利已将近百亿港币。

2008年5月巴菲特还进行了一次欧洲之行,目的是通过这次出行能够寻找到一些具有优秀管理团队、业务易于理解的欧洲家族企业进行投资。

尽管如此,巴菲特的国外投资非常少,而且投资金额也不大。主要原因是投资于国际公司面临着几个方面的挑战:第一、每个国家的会计标准不太一样;第二、各国货币之间的汇率不定;第三、投资者和企业管理层会晤不太方便;第四、各国的政治、社会和经济背景不同,不容易估计公司的预期收益。不过巴菲特对投资国际公司还是抱有很大信心。巴菲特说过今后30~40年,伯克希尔公司可能超过一半的运营收入来自美国境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