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左手《国富论》,右手《道德情操论》
19370100000008

第8章 左手《国富论》:“利己”的奠基之作(7)

原生产物中的第三类是指那些人类劳动对其数量增加有限的或不确定的物品。因此,尽管这类原生产物真实价格在社会改良进程中趋于上升,但根据各种偶然事件使人类劳动增加产量的努力的成功程度,其实际价格有时下降,有时不变,有时则上升。

有一些原生产物,其性质决定了它们成为其他原生产物的附属品。因此,前者的数量必然要受后者的限制。以羊毛或皮革为例,任何一个国家能够提供的羊毛或皮革都要受到该国所维持的牛羊数量的支配,而牛羊的数量又必然受该国社会改良程度及农业性质决定。

有人认为,在社会改良进程中,那些逐渐使鲜肉价格提高的原因应当对羊毛和生皮的价格具有同样的效果。如果在技术改良的原始阶段,毛皮市场、鲜肉市场同样局限于狭窄的范围之内,那么这种说法可能就会成为事实。然而,它们各自的市场通常是极不相同的。

在进步的社会里,任何法规只要想降低毛皮价格,就必须提高兽肉价格。农民饲养牲畜,其价格必须足以支付地租及普通利润,否则他们马上就会停止饲养。牲畜的价格必须分摊在其躯体的不同部位上,从毛皮价格中摊得少了,必然要从鲜肉的价格中多摊一些。

人类对于增加羊毛和皮革产量所做努力的功效,就其依靠本国牲畜的产量而言必定是受限制的,就其依靠外国牲畜的产量而言又必定没有多大把握。就第二点来讲,与其说是依靠外国出产的羊毛及皮革的数量,倒不如说要依靠外国不自行加工的羊毛及皮革的数量,同时还要取决于那些国家是否对这类原生产物的出口采取禁止政策。由于这些情况完全与国内工业无关,它们必然使人的勤劳的作用变得不能确定。所以,在增加此类原生产物的生产中,人的勤劳的作用不仅是有限的,而且是不确定的。

除此之外,人类的勤劳在增加鲜鱼上市的数量上,效果同样是有限且不确定的。它要受当地地理位置的限制,比如距离海洋远近、内地江河湖泊多少,以及这些海洋、江河湖泊中鱼的蕴藏量是否丰富,等等。

随着人口的增长,土地和劳动的年产量越来越大,买鱼的人越来越多了,而这些买鱼的人也有比以前更多的其他各种货物,或者说,有数量更大、品种更多的货物可以来买鱼。但是,如果不比之前小市场的时候雇用更多的劳动力,也就不可能供应这个已经扩张的市场。

虽然一天可以捕多少鱼很难确定,但就一年或几年来讲,如果当地的情况不变,则人类劳动在把一定量的鱼送往市场中的一般效力,可以说是相当确定的。可是,由于这个效力取决于国家财富及人民勤劳状态的少,取决于地理位置的多,因此,即使两个国家改良的程度不同,在渔业上人类勤劳的功效却可能相同;而即使改良的程度相同,这个功效却可能大不相同。也就是说,捕鱼的功效与社会改良状态的关系并不确定。

技术改良对制造品真实价格的影响

几乎所有制造品的真实价格的逐渐降低是技术改良的自然结果。伴随技术改良,所有制造业的费用毫无例外地降低了。机械的改善、技巧的进步,以及分工的细化,都是改良所带来的,这使得制造一件产品所需的劳动量比过去锐减。同时,由于社会日益繁荣,劳动的真实价格大大提高,但必要劳动量的大量减少通常远远超过对价格的上涨的补偿。

的确,有些制造品从改良上所得到的一切利益,还不足以抵偿其原料真实价格的上涨。比如许多木器的制作,能以最好的机器、最先进的技术及最完善分工得到的一切利益,恐怕还比不上木材真实价格由于土地改良而引起的上涨。

但是,在原材料的真实价格或完全没有上涨,或上涨不多的情况下,制造品的真实价格却下降了很多。

近两个世纪以来,在原材料为贱金属的那些制造业中制造品价格的下降最为显著。一个较好的手表机件,在20世纪中叶前后大概要卖20镑,而现在可能只需要20先令。刀匠和锁匠的制造品以及所有以贱金属为原料制作的玩具在同一时期内价格都有极大的下降,虽然没有大到钟表制造业那样的程度,但它已经足以使欧洲其他各地的工匠们感到吃惊了。他们在许多场合承认他们过去即使以两倍、三倍的价钱也生产不出质量同样好的产品。

结论

社会的一切改良都有一种倾向,即直接或间接地提高真实地租,增加地主的真实财富,进而增加其对劳动或他人劳动生产物的购买力。我将以对这一倾向的评述来结束这一章。

社会改良和耕地的扩大会直接提高土地的真实地租。因此地主所得生产物的份额,必然随着全部生产物的增加而增加。

土地原产物中有些部分的真实价值的上涨,首先是改良和耕地扩大的结果,同时也是改良和耕种进一步扩大的原因。例如,牲畜价格的上涨也会以更大比例提高土地的地租。地租份额的真实价值,即地主对他人劳动的真实支配力,不仅随着生产物的真实价格上涨,而且其份额对全部生产物的比例也会随之上升。在生产物的真实价格上涨后,收集生产物所需要的劳动力并不比以前需要得更多,所以其中较小的比例就足以补偿雇佣劳动的资金及其平均利润。因此,其中较大的比例必然属于地主。

劳动生产力中的所有改进都会降低制造品的真实价格,因而会间接提高土地的真实地租。地主用超过自己消费的那一部分原生产物去交换制造品。凡是降低制造品真实价值的事情,都会提高原生产物的真实价值。等量的原生产物等于更大数量的制造品。这样地主就能购买更多的便利品、装饰品或奢侈品。

社会真实财富的增加,社会中雇用有用劳动数量的增加,会间接提高土地的真实地租。这种劳动量有一部分必然会归于土地。以更多的人和牲畜来耕种土地,生产物就会随着用来生产它的资本的增加而增加,而地租则随着生产物的增加而增加。

如果与上述情况相反,例如对耕作及改良的忽视,原生产物真实价格的低落,因技术退步和产业凋敝而引起的制造品真实价格上涨,以及社会真实财富的衰落等,都会降低土地的真实地租,减少地主的真实财富,使地主对于他人的劳动或劳动生产物只有较小的购买力。

前面已经提到,每个国家土地和劳动的全年生产物,或者说全年生产物的全部价格,自然分解为土地地租、劳动工资和资本利润三部分。这三部分构成三个阶级人民的收入,即以地租为生、以工资为生和以利润为生这三种人的收入。这三个阶级,构成文明社会的三大主要和基本阶级。一切其他阶级的收入,归根结底都来自这三大阶级的收入。

由此可见,三大阶级中第一个阶级的利益同社会的一般利益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任何事情凡是促进或妨碍前者,必然会促进或妨碍后者。当公众商讨有关商业和政治的规定时,土地所有者从促进本阶级的利益出发,是不可能起误导作用的,至少是在他们对这种利益有相当认识的时候。不过,他们确实太缺乏这种初步认识了。他们在三个阶级中是唯一的这样一个阶级:他们的收入既不需要自己劳动,也不要自己操心,而仿佛是自然而然地跑到他们手中。由于他们处境的容易和安全所自然形成的懒惰,使得他们常常不仅是无知,而且不会思考,因而不可能预见和理解任何公共法规可能产生的效果。

第二个阶级即靠工资生活的人的利益,和第一个阶级的利益一样,也是和社会的利益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如前所述,劳动者的工资,当对劳动的需求不断增加时,就会达到从来未有的高度。而当社会财富处于停滞状态时,其工资不久就会降到只够养家糊口的地步。当社会衰落时,工资甚至还会降到这个水平以下。土地所有人阶级从社会繁荣的所得或许比劳动者阶级更多,但是没有一个阶级比劳动者阶级从社会衰落中受到的损害更大。尽管劳动者的利益和社会利益密切关联,但他却既不能了解这种社会利益,也不能理解它和自身利益的关系。他的处境让他没有时间去接受必要的信息,即使有了充分的信息,他所受的教育和所形成的习惯一般也使他不适于做出判断。所以,在公共讨论中,他的声音很少被人听到或较少受人重视,除非在某种特殊的情况下,他的大声疾呼受到他的雇主们的鼓动、激起和支持,不是为了达到他的目的,而是为了达到雇主们自己的目的。

劳动者的雇主们构成第三个阶层,他们靠利润为生,他们把社会的大部分劳动投入运行,他们投入资金是为了获取利润。雇主们的计划和设计调控着所有重要的劳动活动,而获取利润是那些计划和设计的目的。但是,利润率并不像地租和工资那样随社会的繁荣而上升,随社会的衰退而下降。相反,它在富裕的社会里相当低,而在穷困的社会里非常高,而且它总是在最快地走向毁灭的国家中最高。所以,第三阶层的利益并不像其他两个阶层一样,与社会的总体利益有紧密的联系。在这个阶层中商人和制造业主是通常投入资本最多的两个阶层,他们通过他们的财富把公众绝大部分的尊敬吸引到自己身上。不过,由于他们通常主要思考的是他们自己特殊部分的利益,而不是社会的利益,所以他们的判断可能更多地偏向于他们的特殊部分的利益。他们对乡绅的优势主要不在于他们对公众利益的认识上,而在于他们对自身利益的认识。正是由于他们对自身利益认识的优势,他们常常利用乡绅们的慷慨,同时从一个极其简单但诚实的信念出发——他们的利益,而不是别人的利益,才是公众的利益——以说服乡绅们放弃他们自身的利益。不过,买卖人的利益在任何一个商业或制造业部门总是在某些方面与公众利益不同,甚至相互对立。扩大市场和缩小竞争总是买卖人的利益所在。扩大市场可能时常与公众利益相一致,但是缩小竞争则与公众利益相违,而且只会为买卖人服务,使买卖人把他们的利润提高到高于它们应有的高度,同时为了他们的利益对其他的同胞则课以荒谬的税收。因此,听取这个阶层提出的任何关于商业新法或法规的建议应当极为审慎,而且在没有经过长时期的认真考察后不应轻易接受。同时,在考察时不仅应抱以细心,还应抱以怀疑。

卷二资产的性质、积累和用途

绪论

在原始社会状态下,没有分工,人们也很少交换,大家都竭力依靠自己的劳动来满足自身的需要,因而也不会有人预储资财以满足社会需求。

在实行分工之后,一个人的劳动产物只能满足自身需要的极小部分,而其他大部分则必须依靠他人的劳动产物来供给。这种产物必须通过购买才能得到,而购买手段就是他自己的劳动产物,或者说,他自己劳动产物的价格。然而,在购买以前,不仅需要自己劳动产物已经完成,而且还要已经卖掉,所以在这两件事情能够办到以前,这个人必须先储备好各种货物以维持他的生活,同时还要提供材料和工具供他使用。例如,织布匠在纺织物没有织成或在纺织物没有卖掉以前,他手中必须有所积蓄或在他人手中有所储蓄,使他能够生活、购买材料和工具,否则他就无法织出布匹。显然,这种积累必须在他开始工作以前完成。

预先积累的资产越多,分工就会越细密,而分工越细,同一数量工人所能加工的材料就会按更大的比例增加。由于每个工人的操作日益简单,各种新的机器便应运而生,使得操作更为方便、简单、迅速。所以,当分工进步之后,在雇用工人数目不变的情况下,所必须储备的食物供应要和在分工进步前相同,而必须储备的材料和工具却要比在分工进步前多。况且,一种行业分工越细,其工人数量往往越多。确切地说,正是工人数量的增加才使分工越来越细。

由于资产积累是改进劳动生产力所必需的,因而资产积累也自然会导致劳动生产力的改进。把资产投入维持这种劳动力的人当然希望他的投资能够生产出最大量的产品。因此,他对工人的劳动分工力求适当,他所购买的机器也力求精良。他在这两方面能力的大小,通常与其资产或其雇用的工人数量成比例。所以,每一个国家的劳动量不仅随着雇用劳动力的资产的增长而增长,而且由于资产增加的结果,同样的劳动量能生产出更多的产品。

在这一卷里,我将竭力阐明的是资产的性质、资产积累对各种资本的影响、资产的用途及其影响。本卷共分五章。我们知道,一个人或一个社会的资产,会分成几个部分,在第一章我要尽量说明这些部分都有哪些。在第二章里,我将尽量说明被视为社会总资产的一个特殊部门的货币的性质及作用。积累起来的资产可以个人使用,也可借给他人。在第三章和第四章里,我将尽量说明的是资产在这两种状况下的运作方式。另外,第五章我将讨论的是资本的不同用途对国民产业量、土地,以及劳动的年产量所产生的不同影响。

资产的分类

如果一人所有的资产只能维持几天或几周的生活,他必然不太会想用这笔资产获取收入。他会谨慎地使用它,并且尽可能地节约,使其在用完之前通过自己的劳动得到一些补充。于是,这个人的收入完全来源于他的劳动。这就是世界上大多数劳动者所过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