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做人要小心(人一生必须避免的99个失误)
19369900000018

第18章 小心,路上的雷(1)

即使艰难也要坚持做完有些时候,我们仅仅需要坚持一小步就可以成功;有些时候,成功就在某个转弯的地方,我们只需多走几步就到了。

有些人一天一个主意,但事情总是没有开头就结尾了,理想在他们的眼里就是泡沫,美丽绚烂但就是不能长久。

有一个年轻人好不容易得到一份工作,被派到一个海上油田钻井队。首次在海上作业时,领班要求他在限定的时间内,登上几十米高的钻油台,将一个包装盒子交给最顶层的一名主管。他小心翼翼地拿着盒子,快步登上狭窄的阶梯,将盒子交给主管。主管看也不看就在盒上签了个名,然后又叫他立即送回去。他无奈又快步地跑下阶梯,将盒子交给领班,领班同样也在盒子上面签了个名,又叫他送上去交给主管。他满腹狐疑地看了领班一眼,但还是依照指示硬着头皮送上去。

第二次爬到顶层的他已经气喘如牛,主管仍旧默不作声地在盒子上签了个名,示意要他再送下去。他心中开始有些不悦,悻悻地转身拿起盒子送下去。他再度将盒子交给领班,领班依旧签了名后又让他再上去一趟,此时他已经有些发火,他瞪着领班强忍住没有发作,抓起盒子生气地往上爬。到达顶层时他已经全身都湿透了。他将盒子递给主管,主管头也不抬地说:“将盒子打开吧!”此时他再也忍不住满腔怒火,重重地将盒子摔到地上,然后大声地对主管道:“老子不干了!”

这时主管从位子上站了起来,打开盒子拿出香槟叹了口气对他说:“刚才你所做的一切,叫做极限体力训练。因为我们在海上作业,随时可能会遇到突发的状况及危险,因此每一位队员必须具备极强的体力与配合度来面对各种考验。刚才好不容易前两次你都顺利过关,只差最后一步就可以通过测试了,实在很可惜!看来你是无法享受到自己辛苦带上来的香槟了,现在,你可以离开了!”

故事中这个小伙子的遭遇可谓令人惋惜。因为他已经非常接近成功了,他只需要把自己的事情再坚持一下,让自己的努力完整地呈现出来就好了。可是他对自己不信任,对别人不信任,一味地发泄自己满腔怒火,最终让成功在眼皮底下溜走了。

我们再来看看哥伦布是如何发现美洲的。

哥伦布年轻的时候,曾经过着海盗的生活,这不是什么值得惊奇的事。因为当年一些良好的家庭,都愿意把孩子送到海盗船上去工作,使孩子可以增长一点见闻,体验人生,而且还可以多赚一点钱。在他们看来,这种事情不被官方捉住,也就无所谓羞耻与卑贱,要是不幸被逮着了,也只好自叹命运不济了。

后来哥伦布进入学校求学,偶然读到一本毕达哥拉斯的著作,知道地球是圆的,他就牢记在脑子里。经过很长时间的思考和研究后,他大胆地提出,如果地球真是圆的,那么绕着地球航行就可以回到原来的地方。

1492年8月,哥伦布率领三艘帆船,开始了划时代的航行。航行没几天,就有两艘船坏了,接着剩下的一艘船又在几百平方公里的海藻中陷入了进退两难的险境。哥伦布亲自拨开海藻,才使船得以继续航行。

船队在浩瀚无垠的大西洋中航行了67天,也不见大陆的踪影,水手们都失望了,他们要求返航,否则就要把哥伦布杀死。哥伦布用鼓励和强压手法,总算说服了船员。

天无绝人之路。在继续前进中,哥伦布忽然看见有一群飞鸟向西南方向飞去,他立即命令改变航向,紧跟这群飞鸟。因为他知道海鸟总是飞向有食物和适应它们生活的地方,所以他预料到附近可能有陆地。果然哥伦布很快发现了美洲新大陆。

当他们返回欧洲的时候,又遇上了四天四夜的大风暴,船只面临沉没的危险。在十分危急的时候,哥伦布想到的是如何使世界知道他的新发现,于是他将航行中所见到的一切都写在羊皮纸上,用腊布密封后放在桶内,准备在船毁人亡后,使自己的发现能够留在人间。哥伦布他们很幸运,终于脱离危险,胜利返航了。哥伦布的探险成功了。

做事最忌半途而废,成功与失败往往只是一步之差,如果多坚持一秒钟,就会多迈一步,这一步就决定了你成功。遗憾的是,很多人往往在最后一秒钟的时候放弃了——这也许就是失败者比成功者多的一个重要原因。

一句箴言:如果你不想自己所做的所有事情白费力气的话,那么请坚持把它做完。

让自己弯曲一下适当地让自己弯腰面对事实,是为了更有效地完成自己的目标。

“克己忍让”,就是克制自己,忍让别人之意。人们在社会交往中,难免会发生各种各样的矛盾和冲突,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互不忍让,必将使矛盾激化,冲突升级,加重双方的对抗心理。即使一方凭借权力或武力去压倒对方,那也只能造成压而不服,或面服心不服的状况。而高明的方法应该是克己忍让,礼让三分,让事实来表明自己,一旦你这样做,你的高风亮节必然会激起对方的羞愧之心,打心底里由衷地佩服你的度量,这样,也就能够化干戈为玉帛,化敌为友,你不仅不会失去名望,而且还能获得真诚的赏识者、拥护者。

一位留美计算机博士学成后在美国找工作。有个博士头衔,求职的标准当然不能低。结果,他连连碰壁,好多家公司都没录用他。想来想去,他决定收起所有的学位证明,以“最低身份”再去求职。

不久他就被一家公司录用为程序输入员。这对他来说简直是高射炮打麻雀,大材小用。但他仍然干得认认真真,一点儿也不马虎。不久,老板发现他能看出程序中的错误,不是一般的程序输入员可比的。这时他才亮出了学士证,老板给他换了个与大学毕业生相称的工作。又过了一段时间,老板发现他时常提出一些独到的有价值的建议,远比一般大学生要强。这时他亮出了硕士证书,老板见后又提升了他。

再过了一段时间,他对公司的长远发展提出了独到的见解。老板觉得他还是与别人不一样,就对他“质询”,此时他才拿出了博士证。这时老板对他的水平已有了全面的认识,毫不犹豫地重用了他。

这位博士最后的职位,也就是他最初理想的目标。虽然直线进取失败了,后退一步曲线再进,终于如愿以偿。

以退为进,由低到高,这既是自我表现的一种艺术,也是生存竞争的一种方略。跳高,离跳高架很近,想一下子就跳过去并不容易。后退几步,再加大冲力,成功的希望可能更大。人生的进退之道就是这样。

这个博士的办法是聪明的,他先降下身份和架子,甚至让别人看低自己,然后寻找机会全面地展现自己的才华,让别人一次又一次地对他刮目相看。如果刚一开始就让人觉得你多么的了不起,对你寄予了种种厚望,可你随后的表现让人一次又一次的失望,结果会被人越来越看不起。这种反差效应值得任何人注意。人家对你的期望值越高,越容易看出你的平庸,发现你的错误,如果人家本来并不对你抱有厚望,你的成绩总会容易被发现,甚至让人吃惊。

许多刚从学校毕业的年轻人,不懂得这种心理。他们往往希望从一开始就引人注目,夸耀自己的学历、本事、才能,即使别人相信,形成心理定势之后,如果你工作稍有差错或失误,往往就会被人瞧不起。试想,如果一个本科生和博士生做出了同样的成绩,人家会更看重谁?人家会说本科生了不起。心理定势是难以消除的。所以,刚走上新岗位的人,不应当过早地暴露自己,当你默默无闻的时候,你会因一点成绩一鸣惊人,这就是深藏不露的好处。如果交给你一项工作,你说“我保证能够做好”就几乎和说“我不会”一样糟糕,你应当说:“让我试试看。”结果你同样做得很好,可得到评价会大不相同。

前面所讲的那位留美计算机博士的求职艺术堪称精妙,最初对理想目标追求得太迫切,倒不如先克制自己再求胜局,走一条曲线成功之路。以退为进,这种曲线方式,有时比直线的方式更有效。

一句箴言:弯曲一下是为了伸得更直,更有爆发力。

有些事即使不愿意也要坚持做完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信念能让你收获人生的美丽,也会让你认识到生命的不易。

多走几步需要耐性,而有些人缺乏的正是耐性。做人需要耐着性子与人交往;做事需要耐着性子与人周旋。其实,耐性往往是解决难题的“杀手锏”。

美国一位经销《百科全书》公司的推销员,在上门推销一部儿童《百科辞典》时,碰上了一位非常固执的太太。她说什么也不愿掏钱为孩子买一部《百科辞典》。下文摘录的只是推销员与这位太太的一小部分对话。

“先生,我的孩子对书根本不感兴趣,为他花那么多钱买一部《百科辞典》,这不是浪费吗?”太太说道。

推销员看这位太太如此固执,决定攻一攻她,他环顾了一下太太家中的陈设,说道:“太太,我敢担保,您的这幢漂亮的房子至少已有50年以上的历史了,可它至今仍这样坚固,当初地基一定打得好。要想孩子长大有出息,就得从小打下良好的基础才行,而我们的《百科辞典》,正是为孩子们打基础用的。”

“我的孩子讨厌读书,请您不要逼我花冤枉钱吧!”

“我怎么会逼您呢?”推销员柔声说道,“夫人,热爱孩子难道不是母亲的天性吗?如果您的孩子得了感冒,或四肢发育不良,您会对他不闻不问吗?您一定早就带他去医院诊治了,就是花再多的钱,您也是愿意的,您说对吗?”

“这又有什么相干?”

这时推销员脸色严肃起来:“怎么不相干呢?感冒和四肢有病,这是身体的病。一个人头脑也会得病,会得种种看不见的病。孩子的厌读症就是其中的一种。我们的《百科辞典》正是医治

孩子厌读症的良药。您看,这本书的插图多漂亮,故事多有趣!为了医治您孩子的厌读症,您难道就不愿意花这一点钱?您就愿意让他变成一个头脑简单、没有出息的人?哪怕权当智力投资,您也该为孩子买一部儿童《百科辞典》呀。”

“我真服了你了,你真会绕!”这位太太露出了笑脸,问道,“这套书一共多少钱?”

推销员成功了。他在对方表示不愿购买后没有泄气,也没有直接说服。而是用了一个巧妙的比喻,把话题引开,最后又自然引到让对方买书上,水到渠成。

因此,耐性实为一种绕着成功的方略。

赵展夫妻两地分居多年了,一直没有解决这个问题。听说今年有几个指标,于是他找到主管此事的领导说明情况,这已经是第5次提出申请了。主管领导好好劝慰了他一番,说:“我们一定按照程序办理。”赵展去年就听说有些指标给了其他企业走后门了,他决定今年采取不等不靠的方针,主动出击。从前的送礼已经试过了,效果并不明显,经过痛定思痛后,他决定放下架子,采用以情感人的方式。

每个星期总有三次,赵展准时到领导家坐一坐,向领导诉说自己的为难之处。从自己的妻子开始,到自己的孩子,到自己的父母,再说明如果再不解决将会面临的困难等。后来领导出于厌倦,只好到点准时出走,但是赵展还是在其家中向其妻子诉说。最终,为了获得一份安宁,领导同意了他的请求。

赵展通过软磨硬泡终于如愿以偿,达到了自己的目的。遇到办事推托时,首先了解情况,如果事情在领导“权”所能及的范围之内,而领导硬拖着不予解决,那就平心静气地多与领导周旋,以申明自己的难处,领导心里有愧,几个回合下来,必然“克服困难”把事情妥善地为你解决。凡事同理,任何事情都要坚持一下,足够的耐性几乎可助你办成任何事。

一句箴言: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与朋友交往也应掌握“火候”

过犹不及的道理,人人都知道。在与朋友相处的过程中,也应仔细掌握“火候”,不

然自己搭上一片心意,还丢掉了朋友,岂不是很可惜。

著名俄国寓言作家克雷洛夫写过一篇著名寓言——《杰米扬的汤》。寓言说的是有位善做鲜鱼汤的杰米扬,为了款待老友福卡,做了一锅味美可口的鱼汤,一盆接一盆地敬劝老友多喝,直喝得老福卡大汗如注,叫苦不迭。可是杰米扬还是一个劲儿地劝:“喝得痛快!

好,再来一盆吧!”结果尽管福卡很爱喝汤,也不得不赶紧拿起帽子、腰带和手杖,用足全力跑回家去,从此再也不敢登杰米扬的家门了。

这则寓言告诫人们,事情做过了头,好事也会变成坏事。《杰米扬的汤》以生动的形象揭示了这条辩证法。我们处理人际关系,应当时刻记住这个真理。坦诚、热情、谦逊、活泼、谨慎等,无疑都是待人之道的必不可缺的品格。然而,这里同样也有一个“度”的问题,即要注意掌握分寸,特别是在朋友关系中,尽量做到恰到好处,否则极易失度,从而影响人际交往。

奥斯特洛夫斯基说过:“所谓友谊,这首先是诚恳。”的确,人际交往如果不胸怀坦荡,真诚恳切,而是相互戒备,“见面只讲三分话,绝不全掏一片心”,连正常交往尚且谈不上,又怎能指望相互推心置腹,以诚相见呢?但是,所谓坦诚,也要适度,要讲实际效果。如朋友之间,“胸无芥蒂,无话不说”固然不错,但是,坦诚也应留有余地。说话办事透彻、痛快当然无可非议,不过,应该注意留有余地,必要的避讳还是需要的。有时为避免意外的发生,向当事者暂时保密,不吐露真情,也是人之常情,不宜把它同坦诚对立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