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活学活用心理学
19369300000025

第25章 学会人际交往的技巧(3)

心理学家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们故意在公用电话里放置一枚硬币,假装是前一个人忘掉的。这时被试者忽然发现了这个硬币,感到非常高兴。这时,试验者抱着一堆书籍之类的东西从他跟前走过,故意让书突然掉到地上。而刚从电话亭里出来的这个心情好的被试者,大多会帮他捡起地上的书。而对于没有捡到额外钱币的人,帮助陌生人捡书的概率则小得多。

心理课堂

我们知道,人逢喜事精神爽,但是,或许不知道,在人们心情好的时候会更乐于助人。上面的那个实验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过类似的体会。当你遇见一件好事,顿时会觉得生活特别美好,觉得自己非常幸运。这种情况下,为什么不能帮助一下没你那么幸运的人呢,为什么不能让世界有更多的美好呢?

心理视点

有很多人懂得这个心理规律,总是在别人遇到喜事临门、有意外收获的时候,让别人请客或帮忙做一些事,当然,这个人比平时更容易答应。

比如,一位男士中了几十万的大奖,兴高采烈。此时,朋友们让他请客,他会很豪爽地请大家到高档酒楼吃一顿海鲜。而要是在平时,朋友让他在小吃摊上请客,他也要算计算计。

一位厅长换届时连任,他肯定高兴。你拿着过去很长时间里他都没来得及批的申请报告找他,请他在上面签字,他多半会爽快地答应。这也是好心情定律使然。

因此,要记住,在别人心情好的时候请求帮助,很可能会让你如愿以偿。这个定律反过来就是,对方心情不好时,本来挺简单的事,他可能也不愿帮你的忙。所以人们爱说:“出门看天气,进门看脸色。”就是教人们看别人的脸色再对其采取合适的策略。

要求完美的女青年为何孑然一身——人们不喜欢完美无瑕的人

经典案例

有一位女青年,具有高学历,长得很漂亮,事业上也很有成就。她在方方面面都对自己严格要求,在很多人眼里,可以说是一位相当完美的人。当然,她在择偶方面的标准也相当高,稍有缺点的就看不上,觉得配不上自己。她觉得婚姻是终身大事,不能马虎,宁可等着,也不能将就。结果,抱着这样的观念,一晃四十了,还是孑然一身。她自己感到很奇怪,像她条件这样好的人,为什么就不能被好男人发现呢?

心理课堂

其实,她不知道,也许正是她的“完美”把许多男士吓着了。每个人固然希望自己的对象能具有较多的优点,可是如果这个人真的十全十美,却也让人受不了。首先,会怕自己配不上对方;其次,因为对方要求高,你稍有缺点,他(她)就要求你改正,你肯定会活得很紧张、很累。

美国心理学家阿伦森发现,一个能力非凡而又完美无缺的人的吸引力,远不如一个能力非凡但身上有着常人的缺点的人强。这恐怕是人们认为太完美反而缺失人情味,倒不如有个性棱角、有小毛病的人更贴近人性。

与十全十美的人相比,能力出众但犯错误的人最有吸引力,是人们最喜欢交往的对象。这种现象就是“犯错误效应”。

犯错误效应很好地证明了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现象:有一些看起来各方面都比较完美的人,却往往不太讨人喜欢;而讨人喜欢的,却往往是那些虽然有优点,但也有一些明显缺点的人。

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因为,一般人与完美无缺的人交往时,总难免因为自己不如对方而产生自卑。如果发现精明人也和自己一样有缺点,就会减轻自己的自卑,感到安全,也就更愿意与之交往。你想,谁会愿意和那些容易让自己感到自卑的人交往呢?所以,不太完美的人,更容易让人觉得可亲、可爱。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世界上不可能存在真正完美、没有缺点的人。如果一个人总是表现得很完美,倒很容易让人怀疑其中有造假的成分。或者说,故意把自己表现得很完美,这本身恐怕就是一个缺点。

心理视点

追求完美的人,一定活得比一般人累,而且与他们生活在一起或合作的人,也容易因为被他们要求,而活得比较累。

如果让人们选择是活得累而完美,还是活得轻松而有缺陷,恐怕大多数人会选择后者。因为我们都知道自己不是神仙,我们认可自己的缺点。

实际上,缺点和优点也要辩证地看。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往往是因为他有这个优点,才导致他有另一个缺点。比如一个慷慨大方的人,可能也有大大咧咧、容易粗心的毛病;一个爱干净、处处完美的人,也容易显得小气和斤斤计较。很多时候,就看你选择什么,放弃什么。往往你选择一个优点,就必须放弃另一个优点。

古人说:“水至清则无鱼。”接受自己和他人的缺点,是一种实事求是,也是一种达观的表现。

“刺猬哲学”的启示——与人交往需保持一定的距离

经典案例

一位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在一个刚刚开门的阅览室里,当里面只有一位读者时,心理学家就进去拿椅子坐在他或她的旁边。实验进行了整整80人次。结果证明,在一个只有两位读者的空旷的阅览室里,没有一个被试者能够忍受一个陌生人紧挨着自己坐下。在心理学家坐在他们身边后,被试者不知道这是在做实验,更多的人很快就默默地到别处坐下,有人则干脆明确表示:“你想干什么?”

心理课堂

人与人之间需要保持一定的空间距离。任何一个人,都需要在自己的周围有一个自己把握的自我空间,它就像一个无形的“气泡”一样为自己“割据”了一定的“领域”。而当这个自我空间被人侵犯,就会感到不舒服、不安全,甚至恼怒起来。就像上面实验中的被试者一样。

叔本华曾经讲过一个“刺猬哲学”:一群刺猬在寒冷的冬天相互接近,为的是通过彼此的体温取暖以避免冻死,可是很快它们就被彼此身上的硬刺刺痛,相互分开;当取暖的需要又使它们靠近时,又重复了第一次的痛苦,以至于它们在两种痛苦之间转来转去,直至它们发现一种适当的距离使它们能够保持互相取暖而又不被刺伤为止。根据叔本华的这一比喻的延伸,人与人之间也应有一定的距离,即“身体距离”和“心理距离”。“身体距离”即“私人空间”;“心理距离”即“孤独感”。

所谓“私人空间”,是环绕在人体四周的一个抽象范围,用眼睛没有办法看清它的界限,但它确确实实存在,而且不容他人侵犯。无论在拥挤的车厢里还是电梯内,你都会在意他人与自己的距离。当别人过于接近你时,你可以通过调整自己的位置来逃避这种接近的不快感;如果挤满了人就无法改变,只能以对其他乘客漠不关心的态度来忍受心中的不快,所以看上去神态木然。

在车站、公园供人休息的长凳上,通常坐两端的人多,一旦两端位置都有人占据,就很少有人会主动去坐中间的位置。我们通常能够看到这种现象,最多能坐4个人的一排长凳,先来的人坐在凳子的正中,后来的人会坐在长凳的一边,而坐正中的人则会挪到长凳的另一端。于是,原本可以坐4个人的长凳,两个人就“客满”,难怪公园、车站都已改为长排单个座位。

心理视点

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制定了一个人际心理距离和空间距离相对应的尺度,为了便于了解,我们在这里将其绘制成一个简表,见下表。

空间范围表

密切区域熟人区域社交区域公共区域

15~46厘米46~120厘米120~360厘米360厘米以上

但是,人际交往的空间距离不是固定不变的,它具有一定的伸缩性,这依赖于具体情境、交谈双方的关系、社会地位、文化背景、性格特征、心境等。

我们了解了交往中人们所需的自我空间及适当的交往距离,就能有意识地选择与人交往的最佳距离;而且,通过空间距离的信息,还可以很好地了解一个人的实际社会地位、性格以及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更好地进行人际交往。

讳莫如深的小敏和“无话不谈”的小鱼——“自我暴露”要适度

经典案例

案例一:

在大学里,小敏是同宿舍中最擅长交际的,并且人长得也漂亮。但同宿舍甚至同班的其他女孩都找到了自己的男朋友,唯独漂亮的、擅长交际的小敏仍是独自一人。

为什么呢?她身边的同学都表示,她太神秘,谁也不了解她。和她有过接触的男同学也说,刚开始和她交往时,感觉她是个活泼开朗的女孩,但时间一长,就发现她很自私。

原来,小敏一直对自己的私生活讳莫如深,也从不和别人谈论自己,每当别人问起时,她就把话题岔开,怪不得同学们都觉得她神秘呢!

案例二:

小鱼是某大学的研究生,刚入学不久,她就把同班同学给震了。一天早上上课,第一节下课课间,坐在前排的她转过身向一位同学借笔记,还回来时笔记簿里竟然夹了一张男生的照片,并打开了话匣子,跟后面的同学聊了起来,说那是她在火车上认识的新男友,正热恋。她从她和男友在哪儿租了房子、昨天买了什么菜、谁做的晚饭,说到她如何如何幸福,甚至说到二人世界里亲密的小细节……

这样的事情有很多,而且她经常不分时间、场合随便就跟别人讲自己的一些私事。到后来,同学们一见到她就躲开了,大家都受不了她了。

心理课堂

生活中有一些人是相当封闭的,当对方向他们说出心事时,他们却总是对自己的事情闭口不谈。但这种人不一定都是内向的人,有的人话虽然不少,但是从不触及自己的私生活,不谈自己内心的感受。就像上例中的小敏一样。

有些人社交能力很强,他们可以饶有兴趣地与你谈论国际时事、体育新闻、家长里短,可是从来不会表明自己的态度。而一旦你将话题引入略带私密性的问题时,他就会插科打诨,转移话题。可见,一个健谈的人,也可能对自身的敏感问题有相当强的抵触心理。相反,有一些人虽不善言辞,却总希望能向对方袒露心声,反而能很快和别人拉近距离。

实际上,人和人在情感上总会有相通之处。如果你愿意向对方适度袒露,总会发现双方的共同之处,从而和对方建立某种感情的联系。向可以信任的人吐露秘密,有时会一下子赢得对方的心,赢得一生的友谊。

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应该至少让一个重要的他人知道和了解真实的你。这样的人在心理上是健康的,这也是实现自我价值所必需的。

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自我暴露要有一个度,过度的自我暴露反而会惹人厌。

事实证明,太少的自我暴露和太多的自我暴露都会引起环境适应方面的一系列问题。一个从不自我暴露的人不可能与他人建立起密切的关系;但是,总是向别人喋喋不休地谈论自己的人,会被他人看做是适应不良的自我中心主义者。

心理视点

在人际交往中,自我暴露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自我暴露应遵循对等原则,即当一个人的自我暴露与对方相当时,才能使对方产生好感。比对方暴露得多,则给对方以很大的威胁和压力,对方会采取避而远之的防卫态度;比对方暴露得少,又显得缺乏交流的诚意,交不到知心朋友。

(2)自我暴露应循序渐进。自我暴露必须缓慢到相当温和的程度,缓慢到足以使双方都不感到惊讶的速度。如果过早地涉及太多的个人亲密关系,反而会引起忧虑和不信任感,认为你不稳重、不值得托付,从而拉大了双方之间的心理距离。

请记住!真正的亲密关系是建立得很慢的,它的建立要靠信任和与别人相处的不断体验。因而,你的“自我暴露”必须以逐步深入为基本原则,这样,你才会讨人喜欢,才能交到知心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