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国学养生密码:国学精粹与百姓养生
19368500000027

第27章 《黄帝内经》:培本固元,养生有“道”(1)

《黄帝内经》究竟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在中国,黄帝的名字家喻户晓,但是很多人却不知道《黄帝内经》。那么,《黄帝内经》究竟是一本什么书?它到底是不是黄帝写的?书中隐藏了什么秘密?它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有什么关系呢?现在,就让我们一层层揭开它的神秘面纱。

1.《黄帝内经》的由来

在国学经典中,《黄帝内经》是唯一一部以圣王命名的书,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其作者不详,写作年代不确定,最后人们决定用“黄帝”来命名。“黄帝”之名彰显了它在祖国医学中的地位之重要,这也是古人希望用“黄帝”的权威确保这本书可以永世流传,惠及祖孙万代。

《黄帝内经》以生命为中心,记载了天文学、历算学、生物学、地理学、人类学、心理学,并运用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对人体的解剖、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与预防,做了比较全面的阐述,确立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成为中国医药学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源泉,为人类健康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黄帝内经》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素”就是素质,一个人本来的体质,在这里就是生命的本质。“灵”是神灵,“枢”是枢纽,是关键。灵枢的意思就是神灵的关键,生命的枢纽。《黄帝内经》分为162篇,《素问》、《灵枢》各占81篇。古代以阳数为王,而九为阳数之最,“九九八十一”,81表示最大的阳数,也是最大的“王”。

在中华文化里,很多经典之作都是以“经”命名的,比如《道德经》、《易经》、《神农本草经》等,还有《黄帝内经》。怎么理解呢?“经”在古代是指丝线,丝线的原始意象是脐带。我们知道脐带是连接先天和后天的根本,所以它也是我们人的根本。看过织布,或者是见过地球仪的人,都会知道南北为经的概念。织布时先拉过来的那条线叫经,经线有个特性,就是一旦被拉过来,它就永远不许再动,所以,经书都是亘古不变的特性。这也说明《黄帝内经》一书的地位之独特。

那为什么又叫“内经”,而不叫“外经”呢?有人说内经就是讲内科的,讲内在人体规律的,其实《黄帝内经》是一部讲“内求”的书,要使生命健康长寿,它主张的不是求医问药,而是要往里求、内炼,通过调整气血、经络、脏腑来达到健康,达到长寿。

另外,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中国很多经典之作都是以对话的形式记载并流传的,《黄帝内经》也是如此。它主要采用问答形式,记录了黄帝与岐伯、伯高、雷公等大臣的对话,以与岐伯的对话为主,也因此,《黄帝内经》又叫“岐黄之书”。

2.《黄帝内经》是医书,更是生活之书

众所周知,《黄帝内经》是一本医学巨著。但它不像西医书籍那样讲数据、谈病理,以及普通人看不懂的指称,恰好相反,《黄帝内经》一开篇即讲东南西北、春夏秋冬……这都是老百姓耳熟能详的事物。

《黄帝内经》不仅涉及医学知识,还涉及一种文化。它所说的大多来源于对天地自然的感悟,它力求让人们的身体顺应自然,把整个身体与大自然相联系,做到天人合一。与其说《黄帝内经》是一部医书,倒不如说是一本生活之书。学习《黄帝内经》,可以让我们更深刻、更轻松地领悟和了解世界以及世界上存在的各种事物和现象。

此外“取象思维”的运用,更是《黄帝内经》的聪明之举。“取象思维”就是打比方,例如,“心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没有直接说出心的形状、功能,但一个比喻,把心的重要性说得很形象,读者也会很明白。《黄帝内经》在描述一个概念:一种器官的时候,从不像西医那样直接解释某某是什么,用大概念来压人;而是说它像什么,通过挖掘生活的点滴来映照人们的心灵,留下足够的空间让读者自己去感悟。由此可见,《黄帝内经》是一部接近老百姓的书,是一本值得我们反反复复去揣摩阅读的书。

3.领悟《黄帝内经》:养生有“道”,自然长命百岁

古代具有高度智慧的人,对于疾病,不着重于治疗,而是着重于预防疾病的发生。正和治理国家一样,不是国家出了乱子才去整治,而是在平时加以很好的防范。假如已经发生了疾病再去治疗、国家出了乱子才去整顿,这样做就像口渴了才去挖井、打仗了才去铸造武器一样,为时已太晚了。《黄帝内经》恰恰正是提倡这种思想,《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认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兵,不亦晚乎?”

《黄帝内经》整本书很少涉及什么病怎么治,而是在讲一个“道”,就是养生之道,如何让自己的人体更好地适应大自然,达到人体内部的和谐和人体与自然的和谐。只要领悟了《黄帝内经》的内涵,并且真正运用到生活中去,就能实现天人合一,长命百岁。《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将养生调摄方法归纳为“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也就是说养生应做到:(1)适应周围环境,避免外邪侵袭。(2)锻炼身体,强壮体魄。(3)节制饮食,注意起居。(4)保养精神,保持精气充足。只有做到这些,才能使精神与形体相称协调,享受天赋的自然寿命。

《黄帝内经》是一本非常了不起的书,作为祖国传统医学的理论思想基础及精髓,在中华民族近两千年繁衍生息的漫漫历史长河中,它的医学主导作用及贡献功不可没。另外,它奠定了我国养生学的理论基础。没有《黄帝内经》的中华民族是难以想象的,不遵循《黄帝内经》中的养生之道的人也是难以健康长寿的。

日常养生保健总原则:法于阴阳,和于术数

在《黄帝内经·素问》中有这样的记载:

一天,黄帝问岐伯:“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

岐伯答道:“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知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法于阴阳,和于术数”,这八个字就是《黄帝内经》提出的日常养生保健的总原则。所谓“法于阴阳”,就是按照自然界的变化规律而起居生活,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随四季的变化而适当增减衣被等。所谓“和于术数”,就是根据正确的养生保健方法进行调养锻炼,如心理平衡、生活规律、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不过度劳累等。

数千年前所提出的这些原则与方法,讲起来通俗易懂,做起来简单易行,但要真正做到却并非容易。因为现代人,特别是城市人的生活压力都很大,要供房供车,即使不买房买车,也要辛苦地工作以避免在激烈的竞争中被淘汰,所以经常要加班、熬夜、应酬。还有,现代人都很喜欢夜生活,很晚了也不睡觉,还在上网、K歌、蹦迪,觉得不这样就不够刺激,不这样就感受不到生活的乐趣。所以说,很多人往往是在失去健康的时候才懂得健康的重要,快要失去生命的时候才知道生命的可贵。老年性疾病的日益年轻化,中青年猝死人数的不断增加,都为我们敲响了警钟。

“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实际上整部《黄帝内经》都在诠释这八个字,这个养生之“道”不是抽象的、虚空的,它就实实在在地表现在我们每一个人普普通通的日常生活中。希望那些不注重自身健康的人要学会“法于阴阳,和于术数”,不要等到失去健康再后悔不已。

最健康的生活方式:饮食法地道,居处法天道

现代文明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达,使人们的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一个奇怪的现象出现了,那就是与古人相比,现代人似乎变得更容易生病了,甚至还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疑难杂症、不治之症,这是怎么回事呢?

其实,通过研究现代人的生活状态,很容易得出结论:大多数疾病都是由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导致的。与古人相比,现代人少了很多禁忌,没有不敢去的地方,没有不敢吃的东西,生活内容也变得丰富多彩,很多人觉得这是一种进步,其实从某种程度上说,这实际上是一种倒退。因为人们对于自然、对于天地缺少了应有的敬畏之心,这就为很多疾病的入侵打开了缺口。那么,怎样的生活方式才是健康的呢?《黄帝内经》给出了最朴实也最根本的答案:饮食法地道,居处法天道。

饮食法地道,“地道”就是节气,也就是说我们平时吃东西要遵照节气规律去吃,尽量吃应季食品,这才是正确、健康的饮食观念。可是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夏季的食品在寒冷的冬季也能轻易地得到,这使得人们对饮食上的季节观念越来越淡薄,从而忽略了食物本身的属性,比如西瓜,西瓜性寒,本应在炎热的夏季食用,以平衡阴阳、中和暑热,若在冬季食用,就给本来寒冷的环境更增添了几分寒意,对身体造成伤害。现在很多女孩有痛经的毛病,很大原因就是饮食上不注意造成的。

居处法天道,“天道”指日夜,是指人的起居应该顺应天地运转的自然规律,天亮就起床,让人体自身的阳气与天地的阳气一起生发。经常赖床的人会有这样的感觉,虽然早晨比平时多睡了一会儿,但是起床后并没有精神抖擞,反而不如早起的时候舒服,这就是由于赖床使体内阳气没有生发起来的缘故。同样,天黑了就应该睡觉,不要贪恋夜生活,不要经常熬夜,这样才能使阳气潜藏起来,以阴养阳。

另外,生活水平的提高也让很多人过着一种恒温的生活,夏天热了可以开空调,冬天冷了有暖气,鲜有机会出汗或感受寒冷,违背了自然规律的我们必然会受到惩罚,于是,一些所谓的富贵病接踵而至,让人们在享受高质量生活的同时也付出了昂贵的代价。一些人也意识到了生活中的这些问题,于是开始想方设法加以改变和弥补,如很多都市人开始利用节假日去郊外享受大自然,到农庄从事一些体力劳动,以缓解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带给自己的危害。从本质上说,这其实就是人们在长期远离自然以后的一种本能。

毫无疑问,《黄帝内经》是一部济世的经典之作,它所倡导的一些养生思想都是最基本、最朴实的,无论你的生活条件好与坏,贫穷还是富有,它都提倡人们过最简单的、清净自足的生活,按照天地自然的规律去生活,这就是养生之道的真谛。

《黄帝内经》核心思想:不治已病治未病

《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篇》的最后有一句话:“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大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意思是说,聪明的人不会在生病了再想着去治疗,而是未雨绸缪,预防在先,防病于未然,这在中医上叫做“治未病”。

“治未病”,就是当疾病尚未发生时,能提前预测到疾病的发展趋势,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方法,以杜绝或减少疾病的发生。《黄帝内经》的核心思想不是教我们去治病,而是怎么不得病,怎样防患于未然,对于健康我们要“治未病”。通俗一点说,“治未病”就是养生,注意预防,防治疾病入侵,这是《黄帝内经》的理论精髓。

《黄帝内经》有通经络、顺四时的养生方法,比如,春季,万物生长,人也要保养生机,所以《黄帝内经》提出“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夏季天气炎热,发生中暑的可能性相对就大,《黄帝内经》就强调“夜卧早起,无厌于日”养生方法,使中暑的发生减少。秋季气候干燥,咳嗽一类疾病的发病率相对较高,《黄帝内经》强调秋季以“养肺除燥”为主,多吃梨以生津解渴,从而使一些时令病的发生降到最低限度。冬季要“收藏”,注意保暖,早卧晚起,好好休息,等等。

“治未病”还体现在一个方面,就是在疾病的潜伏期及时发现,并扼杀它的滋长,使人体恢复真正的健康。相对而言,如今的医疗水平却只停留在应付“已病”的人群。可以用这样的比喻来说明“治未病”和“治已病”的区别,治未病就像是洪水暴发之前筑堤坝、泄洪的各项防护措施,而治已病就像在洪水泛滥以后再去堵窟窿一样,按下葫芦浮起瓢,根本无更多精力谈预防。很多人就是由于不注意预防导致疾病缠身,疲于奔命,因此,只有我们提早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把健康掌握在自己手中,人生才会充满自信与快乐。这也是中医治未病的最大意义。

用情志治疗情志,不用吃药的治病良方

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喜怒哀乐,都有七情六欲。有不良情绪并不可怕,关键是要善于控制它、调节它,要及时地排解它,而不能让它任意发展,否则就会受不良情绪的刺激和危害,而产生身体上的各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