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藏医养生密码:藏医养生大智慧
19368400000014

第14章 藏医独特的精神养生法

精神内养是统摄全局的第一大法

藏医强调精神调养,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人生活在世上,就要认识、接触周围的事物,与他人交往,在这过程中必然会出现这样那样的情绪,这就需要我们注意调养精神,维持一个平稳、积极的心态。

藏医认为,人的精神活动和生理功能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良好的精神状态和精神面貌可以使生理功能达到最佳状态;反之,不良的精神状态则会扰乱人体的生理功能,从而诱发各种疾病。

藏医认为:人的情绪变化有贪、嫉、愤、痴、悲、忧虑、寡言、惊恐、心情不快等。人的情绪如果过于激动、敏感、忧虑、兴奋、愤怒等,都会导致疾病。所谓情喜伤心、惊恐伤肾、悲忧伤肺、思虑伤脾、愤怒伤肝,就是说人的不良情绪对人体的健康不利,直接影响健康。藏医养生学认为:过于悲哀、憔悴不安、愤怒、忧虑,可以导致人体七情内伤致病早衰;精神耗损造成早逝。所以,调解情绪、修养德性是保护身体、防病和养生的重要方法之一。性格开朗、活泼外向,无忧无虑的人,大都健康长寿,且很少有病痛的原因也在于此。

一个人如果不重视精神调养修养,脑子里经常被名利私心所桎梏,终日胡思乱想,寝食不安,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吃遍山珍海味灵丹妙药,也无法延年益寿,只会加速机体的衰老。从这个意义上我们也可以看出,有时候精神调养要比身体调养还重要。

那么,正确的精神内养应该达到怎样的境界呢?《四部医典·身体哲理》中有“情忠奔巴住于心脏间,心广自豪做事按意愿”,“病之哲理”中说“忧心生悲使得容颜衰”,“身之恶兆”中也讲到“无故豁达丰美呈焕发。”强调人应该有良好的精神状态,有利于身体健康,也就是说调摄精神,要避免情感的大起大落,防止气息逆乱,阴阳失调,这样方能够有效地预防疾病。

养生先养德——最根本的养生方法

藏医认为,养生先养德是最根本的养生方法,这里的德不仅体现在一个人的精神操守方面,更体现在一个人的行为方面。藏族的医学理论与其宗教信仰密不可分,所以他们更加强调道德的实践,也就是正法行为。

藏医学认为,一个人要想长寿,首先就要与人为善,做有利于他人的事。最近,美国耶鲁大学和加州大学的专家跟踪调查了加州阿拉米达县的7000位居民,与此同时,密西根大学调查研究中心也对2700多人进行了14年的跟踪调查,三所大学提出相同结论并向世人宣布:善恶影响人的寿命。研究人员在以“社会关系如何影响人的死亡率”为课题的研究中惊讶地发现:一个乐于助人且和他人相处融洽的人,其预期寿命显著延长,在男性中尤其如此;相反,心怀恶意、损人利己、和他人相处不融洽的人其死亡率比正常人高出15至2倍。不同种族、收入高低、体育锻炼以及生活作风都不能影响这个具有普遍性的正确结论。

善良正直的人,与人相处时心地坦荡,遇事出于公心,凡事为大家的利益着想,没有私心,这样便心无烦忧,吃得香、睡得好,能促进体内分泌一些有益的激素、酶类和乙酰胆碱等。这些物质能把血液的流量、神经细胞的兴奋程度调节到最佳状态,从而提高肌体的抗病能力,促进健康长寿。

其次,要尊敬别人,尤其是师长、老人、僧尼、父母。

第三,不要骂人,不能讲脏话,不要议论别人的长短,不要欺诈。

第四,注意保护环境,特别劝告人们不要砍伐大树。

第五,遵纪守法,不要犯罪,而一旦犯了罪就要立即悔改。要切实按照佛教所讲的“十吉祥”,也就是十戒去做,即不偷盗、不打人、要诚实、有礼貌、不强占别人的钱财、不食言、不诅咒别人、不杀生、不淫、不饮酒等。

此外,藏医还提出修德要做到行宽心和、动静有礼、不取非分、心无狡诈、仁慈谦让、内修孝悌等。元丹贡布在《四部医典》中也提到,日常行为中,要注重德行的修养,为人处世应“详察在先事后可为善。千言无凭善为作体察,万语先虑自我经要严。莫听妇道之言重子嗣,对于慈善之人可直言……”的养生箴言与行为规范。

在我国现当代文学界,提到叶圣陶叶老,人们无不钦佩他的高风亮节。叶老1894年出生于苏州一个平民家庭。他从1912年起就从事教育工作,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和教育家,于1988年2月16日去世,享年94岁。叶老为人宽厚仁慈。著名诗人臧克家曾经说过:“温、良、恭、俭、让,这五个字是做人的一种美德,我觉得叶老身上兼而有之。”他对人一向坦诚,为朋友们办事尽心竭力,实在办不成的也要向朋友解释清楚,绝不推诿。他热心助人,乐于提携后进。20世纪20年代他以长篇小说《倪焕之》蜚声文坛,后任《文学周报》和《小说月报》等期刊的主编,这一时期他扶植了一大批文学青年,如茅盾、巴金、丁玲、施蛰存、戴望舒等,他却从不以老资格作家自居。

叶老为人豁达,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当他发现中小学的语文教材的质量需要提高时,就把主要精力转向了对语文教学的研究。虽然这种繁重的工作影响了他的文学创作,但他却不在意。叶老的这些美好品德有助于消释心中的块垒,使他心胸开阔,能容人、助人和体谅人,自然就排除了不必要的干扰,保持了泰然的心境,从而坦然地面对生活,和善地对待人生,总是保持平和、愉悦的心境,保持身心健康。这也正可谓是欲延年须先养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