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民间养生密码:民间养生大智慧
19368300000003

第3章 民间谚语中的养生智慧(2)

还有人认为保健品应该没有副作用,因此非常青睐一些复合维生素。当然,维生素A可以保护眼睛,对泌尿系统也有一定作用,还能维护皮肤的健康;维生素B1能避免毒素在各种器官中沉积,防止对神经和心脏的破坏;维生素C能保护牙齿、骨骼、皮肤的健康,并能促进铁的吸收……但是,如果过量服用维生素A一个月,可能导致肾脏排泄困难而中毒;服用大量的维生素B1,会出现头昏眼花、心律失常,甚至浮肿等症状;过量服用维生素C,能导致肾炎、尿路草酸盐结石等,长期大量服用还可引起坏血病;服用维生素E过量,会引起生殖功能障碍,还可以使胃肠道不适、疲乏无力等。

所以说,“是药三分毒”,药物的主要功效与它的副作用往往是相伴相生的。在治疗疾病选取药物时,一定要按医嘱,不能随便服用,尽量服用副作用少的药物,这样才有利于身体的尽快康复。

“民以食为天”,民间关于饮食养生的谚语

药补不如食补

大家经常会听到这样一句话“药补不如食补”。那么药和食物到底有什么区别呢?前面我们已经谈到“是药三分毒”,药物是有偏性的,不能乱吃药,长期吃就会在你的身体里形成毒素,也可以说药是用来赈灾的,只有当人生病以后,才可以通过药物来解决人体阴阳偏盛或偏虚偏盛的问题。

而食物恰恰相反,通过食物强健自身能够起到预防疾病的作用。《黄帝内经》中讲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奇经八脉就是藏元气的地方。在所有的中药书里,没有一味药能入奇经八脉。也就是说,没有一味药可以补元气,只有食物能补益元气,天天吃东西才可以补益我们的身体。

食补既方便又实惠,人们乐于接受,一般没有副作用,而且有药物起不到的作用,比如一个食欲不振、倦怠乏力的气虚体质者,如果情况不是很严重,只要适量食用羊肉、牛肉、蛋类、花生、核桃之类具有补气效果的食物就能改善体质。如果不分轻重就盲目服用人参、冬虫夏草等助热生火的大补药物,反而会引发体内其他功能的失调。

需要注意的是,通过食补来改善体质,必须根据体质情况适当进补,如年老肾虚可多吃些补肾抗老的食品,如核桃、栗子、猪肾、甲鱼、狗肉等;防止神经衰弱,推迟大脑老化,可多吃些补脑利眠之食品,如猪脑、百合、大枣等;高血压、冠心病应多吃些芹菜、菠菜、黑木耳、山楂、海带等;防止视力退化应多吃蔬菜(尤其是胡萝卜)、猪肝、甜瓜等。通过食补能使脏腑功能旺盛,气血充实,使机体适应自然界的应变能力增强,抵御和防止病邪侵袭,即中医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民以食为天,食物要天天吃,药物只是用来救急的,要想身体好,还是要靠日常的食物滋补,把身体养好,这才是养生的根本之道。

人可三日无餐,不可一日无水

民间谚语说,“人可三日无餐,不可一日无水”,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也说:“水为命脉也。”这都是在强调水的重要性,人体中水的含量占总重量的70%左右,水是人体生理代谢不可或缺的唯一介质载体。

水贯穿于人体内食物的消化、吸收、血液循环,以及废物排泄等每一个生命过程。同时,水能保持人体一定量的血容量,如果大量失水,饮水量小,就可以使血液减少、浓度变稠。长此以往,就形成了心脑血管疾病。

水还是关节肌肉和体腔的润滑剂。人如果平时饮水量不足,则会导致消化吸收、血液循环、关节活动、体温调节、器官健康等会受到影响。所以,水能对人体各器官和组织起到一定的缓冲和保护作用。

更重要的是:水是医疗三大法宝之一。生病的时候,病人为了排出体内的病源代谢物和多余的废物,就需要大量饮水以便产生尿液、汗液,将病源排出体外,同时,促进药物的代谢、减少药物的毒副作用。

水如此重要,我们每天都离不开水,但是喝水也要有讲究,对健康才会有好处。

每天起床后,先空腹喝一杯水,过十几分钟后再吃早饭,这是第一杯水。

在早上九、十点的时候再喝一杯水,在午饭前半小时再喝一杯水,有助于润肠。这是早上三杯水的喝法。

下午时间较长,可以在一点到两点喝一杯水,三点到四点喝一杯水,然后在饭前半小时再喝一杯水,这样是六杯水。

晚上在七点到八点之间喝一杯水,然后在睡前半小时再喝一杯水,这样一天八杯水就喝完了。有的人在睡前喝水,第二天眼睛有浮肿现象,这样的人可以减去睡前的这杯水。

此外,还要注意的是真正有效的饮水方法:一口气将一整杯水(约200~250毫升)喝完,而不是随便喝两口便算,这样才可令身体真正吸收、利用。

饭前先喝汤,胜过良药方

人们常说“饭前先喝汤,胜过良药方”,这话是有道理的。因为,从口腔、咽喉、食道到胃,犹如一条通道,是食物的必经之路。吃饭前,先喝几口汤,等于给这段消化道加点“润滑剂”,使食物能顺利下咽,防止干硬食物刺激消化道黏膜。

若饭前不喝汤,则饭后会因胃液的大量分泌使体液丧失过多而产生口渴感,这时才喝水,反而会冲淡胃液,影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但是这饭前要喝的是什么样的汤呢?刘纯太医强调,要喝肉汤。这里的肉汤可以是鸡汤、牛筋汤、猪蹄汤、鱼汤、肉皮汤、羊蹄汤、牛肉汤、排骨汤等。不同的汤可以起到不同的抗病防疾效果。

鸡汤抗感冒:鸡汤,特别是母鸡汤中的特殊养分,可加快咽喉部及支气管膜的血液循环,增强黏液分泌,及时清除呼吸道病毒,缓解咳嗽、咽干、喉痛等症状。煲制鸡汤时,可以放一些海带、香菇等。

排骨汤抗衰老:排骨汤中的特殊养分以及胶原蛋白可促进微循环,50~59岁是人体微循环由盛到衰的转折期,骨骼老化速度快,多喝骨头汤可收到药物难以达到的功效。

鱼汤防哮喘:鱼汤中含有一种特殊的脂肪酸,它具有抗炎作用,可以治疗呼吸道炎症,预防哮喘发作,对儿童哮喘病最为有效。

所以,饭前喝汤是日常养生的一个重要细节。但这并不是说喝得越多就越好,要因人而异,一般中晚餐前以半碗汤为宜,而早餐前可适当多些,因经过一夜睡眠后,人体水分损失较多。进汤时间以饭前20分钟左右为好,吃饭时也可缓慢少量进汤。总之,进汤以胃部舒适为度,饭前饭后切忌“狂饮”。

最后,我们再讲一下应该如何熬制营养而又鲜美的肉汤。

1.熬汤用陈年瓦罐效果最佳

熬汤时,瓦罐能均衡而持久地把外界热能传递给里面的原料,而相对平衡的环境温度,又有利于水分子与食物的相互渗透,这种相互渗透的时间维持得越长,鲜香成分溢出得越多,熬出的汤就越鲜醇,原料就越酥烂。

2.火候要适当

熬汤的要诀是:旺火烧沸,小火慢煨。这样才能把原料内的蛋白质浸出物等鲜香物质尽可能地溶解出来,使熬出的汤更加鲜醇味美。只有文火才能使营养物质溶出得更多,而且汤色清澈,味道浓醇。

3.配水要合理

水温的变化,用量的多少,对汤的营养和风味有着直接的影响。用水量一般是熬汤的主要食品重量的3倍,而且要使食品与冷水共同受热。熬汤不宜用热水,如果一开始就往锅里倒热水或者开水,肉的表面突然受到高温,外层蛋白质就会马上凝固,使里层蛋白质不能充分溶解到汤里。此外,如果熬汤的中途往锅里加凉水,蛋白质也不能充分溶解到汤里,汤的味道就不够鲜美,而且汤色也不够清澈。

4.熬汤时不宜先放盐

因为盐具有渗透作用,会使原料中的水分排出、蛋白质凝固,鲜味不足。

5.熬制时间不要过长

长时间加热能破坏煲类菜肴中的维生素;加热1~1.5小时,即可获得比较理想的营养峰值,此时的能耗和营养价值比例较佳。

若要身体壮,饭菜嚼成浆

“若要身体壮,饭菜嚼成浆”,是讲吃饭时要细嚼慢咽,这是很细节的问题。细嚼慢咽只是一种单纯的口腔动作,但并不只是关系到口腔的问题,它对于人的健康与疾病的防治都有很大的影响。如果人们能在吃饭时养成细嚼慢咽的习惯,也是养生之妙道。

我国历代医学家和养生家都非常看重吃饭时的细嚼慢咽。唐代名医孙思邈在《每日自咏歌》云:“美食须熟嚼,生食不粗吞。”明朝郑瑄的《昨非庵日纂》云:“吃饭须细嚼慢咽,以津液送之,然后精味散于脾,华色充于肌。粗快则只为糟粕填塞肠胃耳。”清代医学家沈子复在其书《养病庸言》中说:“不论粥、繁、点心、肴品,皆嚼得极细咽下,饭汤勿作牛饮,亦徐呷徐咽。”这些说的都是进食时应细嚼慢咽,狼吞虎咽不可取。

现代社会患口腔疾病的人越来越多,这与所吃的食品太精细以及狼吞虎咽不无关系。而细嚼慢咽则对人体的健康有着许多好处。

1.预防口腔疾病。反复咀嚼可让口腔有足够的时间分泌唾液,而唾液中含有多种消化酶及免疫球蛋白,不但有助于食物的消化,还有杀菌作用,可预防牙周病。

2.利于营养吸收。充分咀嚼让食物变得细小,使之与消化酶完全混合,被分解成分子更小的物质,便于人体吸收。

3.增强食欲。细嚼慢咽可让人的牙齿和舌头感受到食物的美好滋味,从而对中枢神经产生良好的刺激,产生食欲。

4.减少胃肠道疾病。通过细嚼慢咽的食物,因在口腔中已对食物作了精细的加工,所以可减少胃肠道加工的负担,有利于胃肠道的健康。

5.有利于减肥。狼吞虎咽者因血糖值上升较慢,只有在胃中充满食物时才有饱腹感,由于进食太多,必然促使肥胖。

6.促进血液循环。多咀嚼具有改善脑部血液循环的作用。咀嚼时,下颌肌肉牵拉该部位的血管,加速了太阳穴附近血液的流动,从而改善心脑血液循环。

7.有利于防癌。唾液中含有过氧化酶,可去除食物中某些致癌物的致癌毒性。经过实验发现,唾液腺的分泌物与食物中的黄曲霉毒素、亚硝胺、苯并芘等多种致癌物接触32秒钟以上就有分解其致癌毒性的作用。细嚼慢咽使口腔分泌更多的唾液,并与食物中的致癌物充分接触,可以减少致癌物对人体的危害。嚼的次数愈多,抗癌作用愈强。

那么,怎样才能达到慢食的要求呢?你可以饭前喝水或淡汤以增加饱感,或者多吃耐咀嚼的食品,如红薯条、鱼干、带骨鱼、带刺鱼、鱼头、鸭头、鸡头、螃蟹、牛肉干、甘蔗、五香豆、玉米等。

另外,吃饭的时候要专心,不要一边看电视、看书一边吃饭,或者边吃边说,这样就会忽略对食物的咀嚼,也会阻碍食物营养的摄入,甚至会营养不良。

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

民间有句谚语“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很多人可能会不解,冬天很冷为什么还要吃凉的萝卜,夏天很热为什么还要吃很热的姜呢?

冬天的时候,人体气机慢慢开始外散,到夏天的时候,所有的阳气已经外散到了末梢,就会出汗。由于夏天阳气到了末梢,人体内部就形成了一个寒的格局,就是说我们的五脏六腑里面是寒虚的,是阴的格局,所以夏天的时候要吃点热的东西。但是很多人在夏天觉得热,就会喝很多的冷饮,其实这是错误的。喜欢喝冷饮实际上是胃里有胃寒,热就会出来攻这个寒,所以就会形成一种燥热,而这个时候越喝冷饮就会越渴,反而喝一点温水还更好。在古代,夏天不主张吃肉,即使吃也要剁得特别的碎。冬天吃萝卜的道理跟夏天吃姜的道理正好相反,吃萝卜就是用这种比较清凉通气的东西,把内热的局面稍微地通调一下,达到阴阳平衡,这是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

另外,自古以来,民间就很讲究吃东西养生。春天的时候,一定要吃粮食。因为春天的粮食基本上是前一年的种子,要想养春天的生发之机,一定要靠粮食种子去养,因为种子是最有生发的力量的。而夏天,就一定要喝温水才不会损伤胃气,到了冬天,人们的居住环境、穿衣都以保暖为主,这时体内是一个热的格局,所以可以适当吃一些凉的东西,来改变内热的状况。

四季不离蒜,不用去医院

大蒜是人们烹饪中不可缺少的调味品,是由汉朝张骞出使西域时引进的。它既可调味,又能防病健身,因此常被人们誉为“天然抗生素”。

大蒜没有任何副作用,是人体循环及神经系统的天然强健剂。数千年来,中国、埃及、印度等国将大蒜既作为食物也作为传统药物应用。在美国,大蒜素制剂已排在人参、银杏等保健药物之首,它的保健功能可谓妇孺皆知。

大蒜能保护肝脏,调动肝细胞脱毒酶的活性,可以阻断亚硝胺致癌物质的合成,从而预防癌症的发生。同时大蒜中的锗和硒等元素还有良好的抑制癌瘤或抗癌作用;大蒜中的有效成分具有明显的降血脂及预防冠心病和动脉硬化的作用,并可防止血栓的形成。

紫皮大蒜挥发油中所含的大蒜辣素等具有明显的抗炎灭菌作用,尤其对上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霉菌性角膜炎、隐孢子菌感染有显著的功效。另据研究表明大蒜中含有一种叫“硫化丙烯”的辣素,其杀菌能力可达青霉素的十分之一,对病原菌和寄生虫都有良好的杀灭作用,可以起到预防流感、防止伤口感染、治疗感染性疾病和驱虫的功效。

从大蒜的诸多功效可以看出,长期使用大蒜对身体的保健是有很多益处的。所以,民间才会有“四季不离蒜,不用去医院”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