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民间养生密码:民间养生大智慧
19368300000011

第11章 来源于民间的气养生经(2)

每年的5月6日是立夏,立夏表示夏天的开始。“夏”原意为“大”,立夏的意思就是万物都已长大。立夏以后,温度明显升高,炎暑将临,雷雨增多,农作物开始进入生长旺季。民间有畏忌夏季炎热而称体重的习俗,据说这一天称了体重之后,就不怕夏季炎热,不会消瘦,否则会有病灾缠身。江西一带还有立夏饮茶的习俗,说是不饮立夏茶,整个夏天就会很难熬。

立夏以后,天气渐热,植物繁盛。在中医理论中,人和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自然界的四季变化和人体的五脏功能活动相互关联对应。心对应“夏”,也就是说,在夏季心阳最为旺盛,因此,在立夏时节,人们应该顺应四时养生原则,注重对心脏的特别养护。

不过,中医理论中的“心”与现代医学所谓的“心”是不一样的,中医则认为“心为一身之主,脏腑百骸皆听令于心,故为君主”。“心主神,为神明之用”,意思是:心在人体五脏六腑中起主导作用,人的思维活动也与心有关。而现代医学对心的理解只包括生理作用,而不包括心理因素。

人们都会有这样的体会,在天气炎热的时候,心里会有莫名的烦躁,人也会变得暴躁易怒喜欢发脾气,这就是气温过高导致心火过旺所致,也是中医“心主神明”的表现。现代医学研究发现,人的心理、情绪与躯体可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来互相联系、互相影响。所以,情绪波动起伏与机体的免疫功能降低以及疾病的发生都是有关系的。特别是老年人,由生气发火引起心肌缺血、心律失常、血压升高甚至猝死的情况并不少见。所以,立夏要养心,就要做到精神安静、心态平和,多做一些比较安静的事情,如绘画、书法、听音乐、下棋、种花、钓鱼等,以保持心情舒畅。

现在的很多企业在5月1日劳动节过后经常会为员工增加午休的时间,其实这与立夏养生也是有关的。进入夏季以后,昼长夜短,人们一般都会睡得比较晚,睡觉时间就会相应缩短,导致睡眠不足,所以要增加午休。俗话说“春困秋乏夏打盹”,即使工作再繁忙,中午不能午休的人,也应该抽出10分钟左右闭目养神一下,这对恢复精神和体力都是很好的。

在饮食方面,立夏以后天气渐热,应多吃清淡、易消化、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少吃油腻和刺激性较大的食物,否则易造成身体内、外皆热,而出现痤疮、口腔溃疡、便秘等。还应该多喝牛奶,多吃豆制品、瘦肉等对“养心”有好处的食品。

立夏以后虽然天气渐热,但毕竟还没到伏天酷热之时,所以不要急于换上单薄的衣服,晚上睡觉也不要盖得过少,以免夜里受寒感冒。老年人更要注意避免气血淤滞,以防心脏病发作。

小满

每年的5月21日左右是小满,人们常说“小满小满,麦粒渐满”,也就是说,从小满开始,大麦、冬小麦等夏收作物已经结果,子粒渐见饱满,但尚未成熟,所以叫小满,还不是大满。小满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已经进入夏季,南方地区平均气温一般高于22℃以上,自然界的植物开始茂盛、丰腴,春作物也正值生长的旺盛期。

小满以后,气温明显升高,降雨量也有所增加,温高湿大,如起居不当很容易引发风疹、汗斑、风湿症、脚气等病症。防治这些病症在饮食方面应常吃具有清利湿热作用的食物,如赤小豆、薏苡仁、绿豆、冬瓜、黄瓜、黄花菜、水芹、黑木耳、胡萝卜、西红柿、西瓜、山药、鲫鱼、草鱼等;住处的房屋应保持清爽干燥;易患皮肤病的人应勤洗澡勤换衣服,保持皮肤的清洁干爽,有条件的可以经常进行药浴和花草浴;精神方面,应注意保守内敛,忌郁闷烦躁。

小满处于初夏,此时虽然气温明显升高,但不时出现的降雨仍会对温度产生影响,早晚温差较大,因此要注意适时添加衣物,尤其是晚上睡觉时应注意保暖,避免受凉感冒。

古人认为:要想保持身体健康寒暑不侵,就应该提高身体素质,以适应各种气候,杜绝疾病的发生。锻炼是提高身体素质的最好方法,所以在这一节气,应在清晨起床锻炼,并选择一些诸如:散步、慢跑、打太极拳等比较温和的运动方式,不宜做过于剧烈的运动,以免大汗淋漓伤阴伤阳,违背“春夏养阳”的养生原则。

芒种

每年的6月6号是芒种,农历书记载:“斗指巳为芒种,此时可种有芒之谷,过此即失效,故名芒种也。”就是说,芒种节气是最适合播种有芒的谷类作物,如晚谷、黍、稷等。芒种时节,天气炎热,已经进入典型的夏季,农事种作都以这一节气为界,过了芒种,农作物的成活率就越来越低。

我们的端午节多在芒种前后,民间有“未食端午粽,破裘不可送”的说法,意思是:端午节前,御寒的衣服不要脱去,以免受寒。所以芒种前后,虽然气温升高,但还是要注意保暖。一般中午的时候天气会比较热,人比较容易出汗,为保持身体清爽,应该勤洗换衣服、常洗澡。但应该注意的是:不要在出汗的时候立即洗澡,民间有“汗出见湿,乃生痤疮”的说法,就是在讲这个道理。

我国江西省还有句谚语说:“芒种夏至天,走路要人牵;牵的要人拉,拉的要人推。”这是在讲芒种夏至时节人们都非常懒散,甚至走路都没精神。这是因为入夏气温升高,降雨增多,空气中的湿度增加,湿热弥漫空气,致使人体内的汗液无法通畅地排出,所以人们多会感觉困倦、委靡不振。要改变这种懒散的情况,首先应该保持轻松、愉快的状态,这样才能使气机得以宣畅,通泄得以自如。另外,要晚睡早起,多多呼吸自然清气,适当接受阳光照射,以顺应阳气的充盛,利于气血的运行,振奋精神。中午还可以小憩一会儿以消除疲劳。

在饮食方面,养生家普遍认为夏三月的饮食应以清淡为主。医家孙思邈认为“常宜轻清甜淡之物,大小麦曲,粳米为佳”,就是说应该多吃清淡的食物,还告诫人们食勿过咸、过甜。

夏至

6月21日为夏至日,“夏至”顾名思义是暑夏到来的意思,从阴阳二气来看,就是阳气达到极致。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从这一天起,我国进入炎夏季节,气候越来越热,最高温度能达到40℃左右,植物也在此时进入最旺盛的生长期。

从中医理论讲,夏至是阳气最旺的时节,因此养生也要顺应夏季阳盛于外的特点,注意保护阳气,中医有“春夏养阳”的说法。民间还有“夏至一阳生”的说法,就是说在夏至日虽然天气炎热,阳气达到极致,但阴气在这个时候已经开始滋长,此时人体极为脆弱,很容易患上各种疾病。关于这一时节的养生,古人认为:应当调整呼吸,运用气功,使心神安静,想象心中存有冰雪,这样便不会感到天气炎热了。

另外,在盛夏,由于气温过高,很多人会出现体倦乏力以及头痛头晕的症状,严重者甚至会晕厥。发生这些病症的原因是:第一,夏季天气炎热,人体大量出汗导致水分流失过多,如果得不到及时补充,就会使人体血容量减少,继而大脑供血不足,引发头痛;第二,人体在排汗时,更多的血液流向体表,使得原本就血压偏低的人血压更低,发生头痛;第三,有些人是因为睡眠不足,脾胃虚弱、食欲不振导致头痛。要避免这些情况就要注意多喝水,保证体内的充足水分,另外就是应选择适合自己的降温方式避免中暑,不要一味地吃冷饮,冷饮吃多了也会引发所谓的“冷饮性头痛”,而且容易导致肠胃疾病,损害健康。

饮食调养是夏至养生中的重要一环,应补充充足的蛋白质,这是体内供热的最重要的营养素。夏季在补充维生素方面,要比其他季节多至少一倍,因为大剂量的维生素B1、B2、C以及维生素A、E等,对提高耐热能力和体力有一定的作用。同时,也要补充水和无机盐。水分的补充最好是少量、多次,可使机体排汗减慢,减少人体水分蒸发。而无机盐,可在早餐或晚餐时喝杯淡盐水来补充。还要多吃清热、利湿的食物,如西瓜、苦瓜、鲜桃、乌梅、草莓、西红柿、绿豆、黄瓜等。

夏至以后天气炎热,很多人就减少运动,每天躲在空调屋里,很少出汗,其实这样对身体是没有益处的。有条件的话,夏季应该经常游泳或者到山清水秀比较凉爽的地方游玩,这样既防暑又健身,也可舒缓心情,是非常好的健康养生之道。

在日常生活中,不少人也总结了自己一套独特的养生之道,这些方式基本同源同理。只要人们能养成习惯,每日坚持,就自然能有健康的身体与充沛的精力。而大多数没有健康养生习惯的人也应主动培养健康习惯,除对自己的身体带来好处外,对自己的工作效率的提升、生活品质的提高,以及自己的家人、亲朋的高品质生活都将有良好的带动作用。

另外,对于皮肤比较娇弱的人来说,夏季还应该注意防晒,外出时应该穿舒适凉爽透气吸汗性好的长袖衣物,最好再戴顶太阳帽,以免晒伤皮肤。

小暑

每年的7月7日左右是小暑,这时候天气已经很热,但还不到最热的时候,所以叫小暑,还不是大暑。时至小暑,很多地区的平均气温已接近30℃,时有热浪袭人之感,常有暴雨倾盆而下,所以防洪防涝显得尤为重要。农谚就有“大暑小暑,灌死老鼠”之说。

小暑以后,天气更加炎热,人常会感到心烦气躁,倦怠无力。所以这段时间的养生重点在于“心静”二字,以舒缓紧张情绪,保持心情舒畅。常言道“心静自然凉”就是这个道理。

在饮食方面,夏季尤其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夏季是消化道疾病多发季节,在饮食上一定要讲究卫生,注意饮食有节,不过饱过饥,还要注意饮食丰富,以保证人体对各种营养成分的需求。

天气炎热,吃冷饮的人也越来越多,这里要提醒大家,从冰箱拿出来的冷饮和水果等,要在室温下放一会儿再吃,以免太凉刺激肠胃。其实,最好的消暑食物就是一碗清凉的绿豆汤,既健康又排毒。

关于夏季养生,中国还有句俗话,叫“冬不坐石,夏不坐木”。就是说冬天不在石头上久坐,夏天不在木头上久坐,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个季节中,温高湿重,在露天久放的木头,露打雨淋含水分较多,表面看上去是干的,其实经太阳一晒,温度升高,便会向外散发潮气,在上面坐久了就会有害健康。所以,夏季在室外乘凉散步的时候,最好不要在木椅子和树桩上久坐,以免寒湿侵入体内。

另外,中医养生有“冬病夏治”之说,那些每逢冬季发作的慢性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呼吸道疾病,以及风湿痹症等症状,可以通过伏天贴膏药的方法进行治疗。从小暑就可以开始贴敷了。

大暑

每年的7月23日左右是大暑,这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大暑正值中伏前后,在我国很多地区,经常会出现40℃的高温天气,这个节气里雨水也非常多,气候湿热难耐。

这个节气的养生,首先要强调预防中暑,当出现持续6天以上最高温度高于37℃时,中暑人数会急剧增加,所以无论在家也好,外出活动也好,应尽量避开中午以及午后的最高气温时间段。此节气也是心血管疾病、肾脏及泌尿系统疾病患者的一大危险关头,因此这些病症患者更要格外小心。

不过,预防中暑也要讲究健康的方式。有很多人经常在大汗淋漓时就用凉水冲澡,有人会一口气喝下一瓶冷饮,还有人直接把凉席铺在冰凉的地上躺下,这些做法的确会很快感觉到凉快,但也有可能会引发“阴暑”。所谓“阴暑”其实也是中暑的一种,致病原因不单纯是暑邪,而是兼有寒和湿的入侵,症状不像常见的中暑那样明朗化和发病急骤,但对身体的影响会更为深远。所以,在消暑时切记太过贪凉,要预防阴暑的发生。

天气炎热的季节,也是街头小吃、烧烤、快餐增多的时候,越是天气炎热,饮食就越要小心,不要吃那些卫生条件没保障的街头小吃,吃烧烤时最好喝些绿茶,而那些煎炸的快餐也最好少吃,不但热量高,还容易上火。特别是快餐中常见的煎炸食品加冰镇饮料的搭配,很容易导致消化不良,引发胃肠疾病。其实,炎炎夏日自己在家里煲汤喝是很适宜的,选择新鲜的原料,配以清淡的口味,就是盛夏美食。

大暑时节也应该适当地进行运动,年轻人剧烈运动后的大汗淋漓会有种舒服的畅快感,中老年人则应选择一些平和的运动,如快走、爬山、游泳、打太极拳、打羽毛球、打乒乓球等。

秋季

立秋

每年的8月8日左右是立秋,立秋预示着秋天的到来。民间有谚语说,“立秋之日凉风至”,就是说:立秋是凉爽季节的开始。但是,立秋以后由于盛夏余热未消,秋阳肆虐,通常还会继续热上一段时间,民间亦有“秋老虎”之说。

立秋以后,各种瓜果开始陆续上市,但民谚有“秋瓜坏肚”的说法,就是指立秋以后如食大量瓜类水果易引发胃肠道疾病。人们在夏天食用了大量瓜果,立秋以后如果再这样吃下去,就会损伤肠胃,导致腹泻、下痢、便溏等急慢性胃肠道疾病。因此,立秋之后应慎食瓜类水果,脾胃虚寒者尤应禁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