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影响世界青少年的101个心理寓言(101个心理学寓言)
19367600000012

第12章 情感部落:青少年要滋润的情感心理(2)

杯子渴望水的到来,却在时间的流逝中,渐渐地感到水对自己来说只是无足轻重的附属品,甚至把水视为眼中钉、肉中刺。于是,杯子竭尽全力摆脱水。就在他赶走水、摔在地上后,杯子终于发现,水已经融入他的心里。

其实人生也一样,人们往往对那些长久在自己生活里出现的事物熟视无睹,甚至觉得它很多余,于是竭尽全力地去舍弃它,可等到真正失去的时候,才突然发现,这件事物已经在你的心理站稳脚跟,无法删除。爱情便是最好的例证。

人们总是对那些未知的事物充满好奇,于是不断追逐,到头来既没有得到反而失去现有的一切。旧的东西虽然没有新鲜感,但是用着舒心,所以,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要轻易选择抛弃,否则后悔时,便再也无法追回。

书生的前世今生:从失恋中走出来

有个书生和未婚妻约好在某年某月某日结婚。但到了那一天,未婚妻却嫁给别人,书生为此备受打击,一病不起。

这时,一位过路的僧人得知这个情况,就决定点化一下他。僧人来到他的床前,从怀中摸出一面镜子叫书生看。书生看到茫茫大海,一名遇害的女子一丝不挂地躺在海滩上。

路过一人,看了一眼,摇摇头走了。

又路过一人,将衣服脱下,给女尸盖上,走了。

再路过一人,过去,挖个坑,小心翼翼地把尸体埋了。

书生正疑惑间,画面切换。书生看到自己的未婚妻,洞房花烛,被她的丈夫掀起盖头。书生不明就里,就问僧人。

僧人解释说:“那具海滩上的女尸就是你未婚妻的前世。你是第二个路过的人,曾给过她一件衣服,她今生和你相恋,只为还你一个情。但她最终要报答一生一世的人,是最后那个把她掩埋的人,那个人就是她现在的丈夫。”

书生听后,豁然开朗,病也渐渐地好了。

心灵茶坊

书生为什么病倒?就因为他太在乎、太执著,对未婚妻始终放不下,更想不通未婚妻为什么会嫁给别人。僧人告诉他,这一切都是前世注定,待书生了解来龙去脉后,便豁然开朗,从失恋的痛苦中走出来。

失恋,究其实质而言,它是爱的心理平衡被打破,是恋人两人之间的情感共同体的解组。造成这种不平衡和解组的原因有很多,有性格不合、志趣不同、地域差别、家族因素等。不管怎样,失恋对于任何男女来说都是一杯浓烈的苦酒,都会在他的灵魂深处烙上深深的伤痕,有时,这种不可言说的心理隐痛会一直伴随着他整个生命的旅程。人毕竟是情感动物,而爱情又是那么的令人心醉神迷,因而,当这种圣洁、纯厚的情感幻灭之时所给人带来的灵魂深处的骚动,当然也是痛苦而激越的。

生活中注定有悲伤与快乐,人如果总盯着不快乐的事情,那么幸福和开心只会躲着你走,你体验的也只会是悲伤。忘记悲伤,重新开始才是真的选择。

寻找赤脚为你开门的人:不能忽视母亲的存在

从前,有个年轻人和母亲相依为命,生活相当贫穷。后来年轻人因为苦恼而迷上求仙拜佛。母亲见儿子整天念念叨叨,不事农活的痴迷样子,苦劝过几次,但年轻人对母亲的话不理不睬,甚至把母亲当成成仙的障碍,有时还对母亲恶语相向。

有一天,这个年轻人听说远方的槎山上有一位得道高僧,心里不免敬仰,变想去向高僧讨教成佛之道,但又怕母亲阻拦,便瞒着母亲偷偷从家里出走了。他一路上跋山涉水,历尽艰辛,终于在槎山上找到了那位得道高僧。高僧热情地接待了他,话间,听完他的一番诉说,高僧沉默良久。当他向高僧问佛法时,高僧开口道:“逆行得道成佛,我可以给你指条路……

吃过饭后你即刻下山,一路到家,但凡有赤脚为你开门的人,这人就是你所谓的佛!你只要悉心侍奉,拜他为师,成佛又有何难?年轻人听后大喜,遂叩谢高僧,欣然下山。

第一天,他投宿在一户农家,男主人为他开门时,他仔细看了看,他没有赤脚。第二天,他投宿在一家富有人家,更没人赤脚为他开门。他不免有些灰心。第三天,第四天……他一路走来,投宿无数,却一直没有遇到高僧说的那样的赤脚开门的人。年轻人开始对高僧产生了怀疑,快到家的时候,他彻底失望了。

日暮时,他没有再投宿,而是连夜赶回家。到家时已是午夜。疲惫至极的他费力地扣响门环:“谁呀?”屋内母亲苍老惊悸的声音。“我,你儿子。”他沮丧地答到。很快的,门开了,一脸憔悴的母亲大声地叫着他的名字把他拉进屋里。就着灯光,母亲流着泪端详他。这时,他一低头,蓦地发现母亲竟赤脚站在冰冷的地板上!霎那间,灵光一闪,他想起高僧的话。他突然明白了一切。年轻人泪流满面,“卟嗵”一声跪倒在母亲面前。

心灵茶坊

母亲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伟大的。不能事亲,焉能成佛?经过高僧指点,年轻人最终明白了这个道理。

心理学家认为,孩子个性的成长,取决于母爱。英国伦敦大学心理学家多萝西.埃诺博士说:“母亲那种献身精神、那种专注,灌输给一个男孩的是伟大的自尊,那些从小拥有这种自尊的人将永远不会放弃,而是发展成自信的成年人。你有这种自信,如果再勤奋就可以成功。”

在母亲眼中,孩子就是一切,她心甘情愿为孩子奉献自己的全部力量和爱。不管你是怎样的卑微落魄,母亲的胸怀永远是你可以停泊栖息的港湾,她的关爱和呵护一样会把你送上一条风雨无阻的人生之船。母亲就是那毫不犹豫为你赤脚开门的人,母亲拥有可以宽恕你一切过失的胸怀。

反省自己,我们又以什么态度来对待母亲?其实,母亲需要的不是物质上的满足,而是精神上的欣慰。那些在外地读书的学生,一年见母亲的机会也只不过短短的三个月,虽然一个星期可能只打一次电话,但一句问侯、一句关怀,母亲就能异常感动。

死而复生的鹈鹕:子女成功与否与父亲有关

大鹈鹕出外觅食去了,毒蛇乘机向它的窝巢偷偷爬去。小鹈鹕毛茸茸的,它们相互依偎着,睡得正甜。

毒蛇来到了窝边,眼神尽是凶恶的火焰在闪烁,眼看残酷的杀戮就要开始了。

毒蛇露出了可怕的毒牙,向睡梦中的小鹈鹕一口咬去,那些无辜的幼鸟就被它活活咬死了。

毒蛇做了这些伤天害理的事情,心里乐滋滋的。它迅速地退回到自己藏身的洞穴,蜷缩在那里,准备静静地欣赏大鹈鹕的悲痛。

大鹈鹕回到窝巢时,蓦然看到孩子遇害的场景,它悲痛欲绝,号啕大哭。远远近近的飞禽走兽都很同情它的遭遇,大森林陷入了深深的沉默。

“孩子啊,失去了你们,我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呢?”大鹈鹕痛楚的呼号声响彻了森林,“让我和你们死在一起吧!”它用自己那坚硬的长嘴狠命啄着自己的胸脯,热血像流泉似地喷涌而出,浸红了小鹈鹕的羽毛。

大鹈鹕的生命和它的鲜血一起流失着,它衰弱至极,浑身震颤,对它的鸟巢进行最后的一瞥。

它的每一滴热血都浸透着深厚的父爱,突然,小鹈鹕奇迹般地复活了,是父亲那崇高的爱唤醒了它们的灵魂,是父亲的鲜血拯救了它们的生命。大鹈鹕望着死而复生的孩子们,欣慰地合上了那双泪迹斑斑的眼睛。

心灵茶坊

这是一篇难得一见歌颂父爱的文章,值得认真去研究和理解。

寓言中的大鹈鹕,当它看到自己的子女被毒蛇咬死的时候,它号啕大哭,高声呼号,悲痛至极,于是用嘴啄开了自己的胸脯,让鲜红的热血泉涌而出,染红了小鹈鹕的羽毛,唤回了孩子的生命。

父亲对子女的爱,虽然其表现方式与母爱明显不同,不像母爱那样细致人微,那样无微不至,但是,父亲爱子的心情是完全一样的。那么,获得父爱对孩子会有什么影响呢?原苏联心理学家证实,由于父亲的形象是力量的象征,果敢、勇敢、豪爽、眼界开阔、事业心强,所以孩子受了这些影响,会更严肃地对待生活和事业。从深层次的意义来说,父爱的教育作用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能给孩子潜移默化地树立一种群体意识,增强自信心和意志力。因此,父爱绝不是母爱所能代替的。

年轻的朋友们,除了感激伟大的母爱,也别忘了父亲,忽略了同样伟大的父爱!

戴胜鸟和它的孩子:用孝心感恩父母

岁月不饶人,戴胜鸟夫妇的身体早已虚弱不堪了。为了不拖累儿女,夫妻俩商量,决定不再离开自己的家,安心地呆在窝里,静静地等待那迟早总会降临的时刻。

但老戴胜鸟想错了,它们辛辛苦苦养育的那些孩子们是绝不会扔下它们不管的。这一天早晨,它立即飞去们的大儿子就带着一些好吃的东西,专程来看望它们。小戴胜鸟发现年迈的双亲身体不好,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它的兄弟姐妹们。

戴胜鸟的儿女们很快都到齐了,它们聚集在双亲的旧巢前,有一只鸟说:

“我们的生命是父母亲最伟大的馈赠,它们用爱的乳汁哺育了我们。现在它们老了,病了,眼睛也看不见,已经没有能力养活自己了。我们一定要帮它们治病,细心看护好它们,这是我们做子女的神圣义务!”

这些话刚说完,年轻的戴胜鸟们立刻行动起来。有的飞去筑起温暖的新居,有的振翅飞去捕捉昆虫,有的飞到树林里去找治病的药。

新房子很快就落成了,孩子们小心翼翼地帮着父母搬了进去。为了让父母感到温暖,它们像孵蛋的母鸡用自己的体温去保护没有出壳的雏鸡一般,用自己的翅膀盖住老鸟。它们还细心地喂给父母泉水喝,并用自己的尖嘴帮忙梳理老戴胜鸟蓬乱的绒毛和容易折断的翎毛。飞往森林的孩子们终于回来了,它们找到了能治失明的草药。大家高兴极了,它们把有特效的草叶啄成草汁给老戴胜鸟擦用。尽管药力很慢,需要耐心等待,它们却一刻也不让父母亲单独留在家里,总是轮流守候在父母身边。

快乐的一天终于到来了,戴胜鸟和它的老伴睁开眼睛,向四周张望,它们认出了自己孩子的模样。孩子们都高兴极了,并准备了丰盛的食物,好好地庆祝了一番。

知恩的子女们就这样用自己纯真的爱,治好了父母的病,帮助它们恢复了视觉和精力,以报答养育之恩。

心灵茶坊

老戴胜鸟为了养育子女,劳累了一生,如今已经年迈力衰,又患了眼疾,什么东西都看不见了。夫妻俩本想安心地呆在窝里,静静地等待死神的降临。可是孝顺的孩子们得知父母患病的消息之后,立即互相转告,很快就聚集到老戴胜鸟的身边。它们细心地照料父母,并分工合作,想尽一切办法要治好双亲的眼疾,让它们过一个欢乐的晚年。在子女们的照顾下,老戴胜鸟的身体康复了,可以好好安享晚年。

养育之恩,理当报答,奉养父母,义不容辞。此则寓言用戴胜鸟用心侍奉父母的感人故事,诠释了这个做人的道理。

中国自古讲求孝道,孔子言:“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也就是讲,父母的身体健康,儿女应时刻挂念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