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每天懂一点佛门居家修持法(弘一法师开示居家修行妙法)
19367400000015

第15章 行住坐卧勤施功(8)

惜福就是珍惜一粥一饭

“惜衣惜食,非为惜财缘惜福;求名求利,须知求已胜求人”是弘一法师经常书写给善信的格言。惜福之于法师,并不仅仅挂在口头上,而是生活中的身体力行。读过弘一法师传记的人,都会对法师的惜福记忆深刻。弘一法师会如此惜福,与他受印光大师的感染是分不开的。弘一法师在世时非常尊重印光大师,经常用印光大师的事迹来教育信众。

印光法师一生,于惜福一事最为注意。衣、食、住等,皆极简单粗劣,力斥精美。

1924年,弘一法师到普陀山住了七天,得以每天从早到晚观察印光大师的作为。大师每天早晨只吃一大碗粥,连菜都没有。印光大师自己说:“我刚到普陀时,每天早饭都有咸菜,因为我是北方人,吃不习惯,所以就改成只吃白粥,已经三十年了。”大师吃完饭,还用舌头舐碗,添到非常干净为止。然后,还往碗里倒入开水涮涮,涤荡汤汁,用这汤水漱口,随即咽下,唯恐浪费一颗饭粒。

吃午饭时,有白饭、大众菜各一碗。大师把饭、菜都吃干净,又用开水涮碗,与早饭一样。

印光大师对自己要求严格,对别人要求也极严。有来寺庙拜访的客人一起吃饭,饭后碗内剩了米粒,大师一定会大声叱责说:“你有多么大的福气,竟如此糟蹋!”这种事情经常发生,如果客人把冷掉的茶倒掉,大师也会严肃地劝诫。

西方哲学家梭罗说:“大多数所谓豪华和舒适的生活不仅不是必不可少的,反而是人类进步的障碍,对此,有识之士更愿选择过比穷人还要简单和粗陋的生活,简单和粗陋的生活有利于消除物质与生命本质之间的隔阂。为了获得圆满无悔的一生,我们必须认清哪些是我们必须拥有的;哪些是可有可无的;哪些是必须丢弃的。”

我们生活在现代社会,所处的生活环境越来越好,拥有了越来越多的物质财富,可我们能感受到的幸福却越来越少。拥有的东西太多了,反而不知道珍惜,浪费成了下意识的恶行。当代僧侣也着力教化大家要惜福,宣化上人就是其中典范:

有三个台湾青年比丘到万佛城挂单,因为万佛城大斋堂吃的菜多半都是超市清理出去已开始变质的菜,在食用时只要不烂的菜叶子、菜帮子都不会扔掉。宣化上人说万佛城的宗旨是:人取我予,人弃我取。

有一天中午,用斋后大众准备离去,三位台湾比丘忽见宣化上人来到面前,急忙合十施礼。上人满面含笑,用眼光看着他们用过的餐盘中有嚼过吐出来的几口莱,问道:“菜不好吃吗?”其中一位比丘回答:“菜叶硬了些,嚼不烂。”上人听后笑眯眯地用手捏起嚼过的菜放进自己的口中,嚼了嚼咽了下去,笑着说:“我还可以。”三位比丘和周围的弟子都惊讶地瞪大了眼睛盯看上人,上人又把另两个盘中嚼过的菜全放进口中嚼着咽了下去,然后说了句:“能吃的就不要浪费。”当宣公上人走出斋堂时,身后跪下了一片徒众。

一样的吃饭,一样的睡觉,有人食不下咽、睡不安稳,有人却感觉食物美味,睡眠香甜。学佛就是为了让人感受到生活的美好,所谓开悟前时时难过,步步维艰,开悟后日日是好日,处处通大道。开悟之后的生活是精神重于物质的生活,是挣脱了物欲的牵系,住于尘劳五欲,但是却不被污染,追求无上理想世界的生活。在这种精神世界里,滴水都是甘露,粒米即是珍珠。珍惜一粥一饭,一是尊重农夫的劳动,一是珍爱了你今生在这红尘世界的幸福。

滴水佛音

1、印光法师印光法师(1861~1940),陕西郃阳县赤城东村人,俗家姓赵名丹桂,号常惭愧僧,又名圣量。法师幼时聪慧,随兄熟读儒书。十五岁后,数年之间因病所困,偶读佛经,受感召,一心向佛。二十一岁时,法师至终南山莲花洞寺,拜道纯和尚为师,剃度为僧。次年受具足戒于陕西兴安双溪寺印海律师座下。印光法师一生自奉俭约,乐善好施,更勤于著述,弘法不遗余力。1940年法师圆寂,被尊为佛教净土法门第十三代莲宗世祖。

2、宣化上人宣化上人(1918.4.26~1995.6.7),禅宗沩仰宗第九代祖师,吉林省双城人氏,俗姓白。宣化上人于1962年赴美并成立了中美佛教总会,在美国成立了四座道场,包括旧金山的金山禅寺、洛杉矶的金轮寺、万佛城的如来寺和西雅图的菩提达摩中心。为培养弘法人才,宣化上人在万佛城内成立了法界大学、培德中学和育良小学。为了促进佛经在世界范围内流通,宣化上人还成立了国际译经学院。

僧侣为什么只穿布做的鞋

生活在十方丛林里的僧尼的服饰,与世人不同。出家人的常见装束就是颜色平淡的布衣僧鞋。细心的信众会发现,常见的僧鞋有三种:芒鞋(草鞋),罗汉鞋和僧鞋。罗汉鞋其实就是用布条按照芒鞋的样式制成,鞋尖部分用几层布缝成,鞋帮留有方孔。僧鞋与老式圆口布鞋相仿,多为黄褐色,鞋尖部分布一根竖的硬梁。人们从来没有见过出家人穿皮鞋。世人多穿皮鞋,皮鞋光鲜、漂亮,穿着舒适,为什么独独师父们不穿呢?答案很简单,因为师父们知道,皮鞋的原料是皮革,是杀生而取得的,有慈悲心师父们是不穿的。

有人说,现在已经不全用天然皮做皮鞋了,已经有了人造皮革,是用化学树脂合成的,例如尼龙之类。但是,那类材质多半只是用来做运动鞋、拖鞋、涉水长靴,很少用来做日常的皮鞋。超市商场卖的皮鞋,大部分仍然是天然皮的。

剥取皮革,要在牲畜刚刚被杀死时下手。要赶牲畜尚有体温时,用刀开口,用手活剥其皮,血淋淋,惨不忍睹!牲畜虽已被杀死,其实还没死透,仍有知觉,只是已无力嘶喊惨叫,无力挣扎。

皮工把兽皮剥下以后,洗干净血迹,剔除脂肪,用硝盐溶液来浸皮,然后烘干,再涂上化学油,染色,才成为漂亮的皮革。制鞋厂买走这些皮革,割成许多块,再做成鞋子。

这血淋淋的製作过程,一般人是见不到的。衣着笔挺的男士,打扮时髦的女性,都为自己穿在脚下的精美皮鞋感到骄傲,谁也不会想到,为了这光鲜的鞋子,有多少可怜的动物被用最残忍的方式杀死。

万物有灵,岂能随意屠戮?本着生灵的慈悲心,弘一法师和友人们做过一件大功德——制作出版《护生画集》。

1928年,弘一法师乘船途中,见一老鸭关在笼里,十分可怜,便出资将鸭赎出,带回去养在庙中。后来他请丰子恺居士为老鸭画像,收入《护生画集》第一册。在《护生画集》第一册中,弘一法师在所附回向偈里指明了护生画的原则,即“以艺术作方便,人道主义为宗趣”。豆粒大的微光亦足以照千年之暗室,法师希望这些作品能唤醒人们心中的良善,使人性苏醒。《护生画集》有幅画作名《刽子手》:

一指纳沸汤,浑身惊欲裂,

一针刺己肉,遍体如刀割,

鱼死向人哀,鸡死临刀泣,

哀泣各分明,听者自不识。

人类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剥掉动物的皮毛包裹自己的身躯和双脚,割掉动物的血肉填满自己的胃肠。仅仅为了自己能活得更好,就剥夺别的生命生存的机会,无疑是自私又残忍的。

不管是否出于宗教信仰,都要少杀生或是使用、使用动物制品。要学习寺庙中的师父们,时刻悲悯地面对这个世界,从小事做起,即使是区区一双僧鞋,也不忘记爱生命、护生命,让慈悲的光辉照耀红尘,温暖世间。

滴水佛音

1、护生画集《护生画集》是一部倡导爱生敬养思想的绘本,全套六集,诗画合璧,图文并茂,为世人所称道。该书由丰子恺作画,文字由弘一法师(第一、二集)、叶恭绰(第三集)、朱幼兰(第四、六集)、虞愚(第五集)书写,其创作时间从1927年延续到1975年,历时46载,是佛教界、文艺界诸位名家心血的结晶,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文化精品。

2、慈悲慈与悲在梵语中是两个词。慈爱众生并给与快乐(与乐),称为慈;同感其苦,怜悯众生,并拔除其苦(拔苦),称为悲;二者合称为慈悲。

3、回向偈“回向”有归拢和趋向的意思,就是要把念佛念经的功德汇集到一个目的上去。

修行的人不论念经念佛,念完了,一定要把回向偈念一遍的,求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

弘一法师的遗偈,充满了神秘性:“问余何适,廓尔忘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剧作家赵大民把偈子译成如山岚般沉郁流淌的诗句:“不要问我去向何方,我的去处云海苍茫;只要春天的鲜花在枝头绽放,那天空的明月就永放光芒。”在李叔同眼中,欢喜悲忧都不是流连于世间的理由。缘在何处,就流落至宇宙何方;只要有皎月春花相伴,就是安放心灵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