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培养优秀女孩的100个细节
19364800000039

第39章 有些事,引导比禁止更明智(4)

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应该懂得进行角色交换,每一个家庭成员都可以对他表述的愿望予以积极的辩解。

当女孩能够参与讨论家里的通常是成年人的问题时,她方才能够更好地理解父母,而父母一方面可以调动孩子的主动性,使自己清楚地认识孩子的才干,另一方面可以得到有关自己教育的反馈信息。

综上,父母与女孩通过沟通,父母最后让女孩明白的是“理解、信任、承诺、准时”等观念的重要。

通过沟通,最容易让女孩站在他人的立场上思考,也最容易让女孩养成理解他人的习惯。只有这样,女孩才有可能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当女孩说不想上学的时候不要硬强迫她

“唉,我家女儿一到上学时间,就说自己的身体不舒服不愿意去上学……”

“一提醒女儿去上学,她就说头疼!”

有不少家长在反映同一样问题,那就是女孩的“厌学症”。其实,厌学的孩子大多数是从“上学不顺”的情况开始的。这里应该引起家长的注意。

婷娟今年上初中三年级了,马上面临着毕业考试,这学期,父母对她管教得严厉了一点儿,尤其是学习方面。但是,父母发现,婷娟似乎是越来越不爱学习了,成绩也开始直线下降。父母着急上火,但婷娟自己却像个没事儿人似的整天优哉游哉的。

一次,婷娟的父母跟老师诉苦:“以前放学回家还知道看书、做作业,可一上初三就连作业都不做了,书也不看了。要么看电视,要么就坐在电脑前,不是上网就是打游戏,反正就不看书做作业。你说她两句吧,她就‘嗯’、‘啊’,说一会儿就去,可过半个小时你再看,她还在那玩呢。”

“我们尽量去和她做朋友,逮住机会就做思想工作,可怎么说也没用,道理她都听不进去。问她为什么不学,她说‘不为什么,就是不想学’。女儿都这么大了,我们不可能,也不想整天监督着她学,可她根本理解不了父母的苦心。”

“有时候早晨去学校的时候,她总是磨蹭再三,拖拖拉拉的,似乎是很不愿意去学校。”

从婷娟的表现来看,她犯了厌学症。厌学症是青少年常见的一种心理问题。

上学是不是真的那么令人讨厌呢?随便问问身边的孩子,你会发现有不少孩子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厌学情绪,其中包括一些优等生。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些孩子们那么讨厌上学呢?

心理学家认为,孩子的厌学心理是对学习产生厌倦乃至厌恶,从而萌发出的一种逃避心态。而且,大多数孩子的厌学情绪与他们是否聪明、学习是否优异没有多大的关系。但是,厌学心理的产生与发展对孩子的学习和成绩都会有负面影响,有的甚至会危害他们的身心健康。

有关教育专家总结指出,孩子产生厌学的原因主要来自家长、孩子和学校三方面。

迫于望女成凤的殷切心情,很多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都很高,加重了孩子的学习负担,孩子不堪重负,效果往往适得其反。当这些负担超过了孩子的承受能力,孩子会对父母的这种做法不能理解,甚至会产生反感,她就会从对父母的这种做法的厌烦发展到讨厌学习、讨厌上学。

有很多孩子不知道自己学习是为了什么,因此会感觉前途渺茫,从而产生厌学的现象。还有一些孩子,由于学习基础较差,尽管学习十分努力,但是却总是拿不到好成绩,又长时间受到社会的偏见、家长的漠视、教师的批评、同学的歧视。他们从学习中无法满足成功的愿望,生活中又无人能理解关怀,品尝到的只是失败感和乏味感,逐渐形成学习无价值、自己是学不好的“差生”等观念,又反馈到学习行为上。如此恶性循环,很快就会对学习产生厌倦心理。

学校是学生学习的地方,也是孩子与人交往的地方,和老师、同学的关系,将会对孩子的学习产生很大的影响。有的老师在急于求成、恨铁不成钢的心理支配下,可能对孩子说了些过头的话,或做了一些过激的行为,从而引起孩子的反感,孩子会因反感老师产生厌学情绪。此外,与同学关系处得不好,也可能会让孩子产生厌学心理。

在这种情况下,让孩子快乐地走进课堂是老师和家长共同的期待。

孩子厌学可能只是一时的,也可能是一直持续的。无论是哪一种,都不是与生俱来的。家长和老师应该责无旁贷地与孩子共同面对问题,而不能一味地责备孩子。

首先,家长和老师要能够放下“架子”,坦诚、平等地与孩子进行有效沟通,找出孩子厌学的原因所在。针对原因,与孩子共同协商解决办法。

第二,孩子厌学,主要是由于她无法体验成功的快乐,因此,家长和老师要不断发现孩子的优点,稍有进步就及时进行鼓励,让孩子尝到学习的甜头,让孩子有成就感和愉悦感。这样,孩子就会逐渐地喜欢上学习。

第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要不断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当发现孩子出现厌学情绪后,一定要注意使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如综合运用听、说、读、写等方式,避免孩子的学习时间过长导致心理上的厌烦情绪。

第四,帮孩子同老师和同学建立良好的关系。孩子十分看重自己在老师和同学心中的地位,这也直接影响到她对学习的态度。平时,家长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与伙伴们交往的能力,多带孩子参加一些集体活动,并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告诉孩子一些与人交往的基本知识,以改进孩子心理上对集体生活的适应能力。

第五,营造和谐的家庭气氛,减少孩子对包括学习在内的生活上的抵触情绪。要驱除孩子的厌学情绪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办到,但只要你用心地帮助孩子,掌握正确的方法,相信孩子不久便可以快乐地走进课堂。

只要教育方法得当,每个女孩都可能成为完美女孩

不可否认,要想成为社会的精英,需要一些机遇。但是,机遇并没有人本身的能力重要,就连意识到机遇、抓住时机的头脑,也是能力的一部分。那么,人的能力的差别从何时产生呢?

有人认为,孩子从出生就有了优劣之分,只有本身优秀的人才能生出优秀的女儿,一般的家庭也只能养育一般的孩子。

但事实上,遗传对女孩智力的影响,远不如它对孩子身高、体重和外表的影响那样明显。几乎绝大部分健康的儿童,在智力上都是差不多的,即使存在天赋上的差异,经过不同的教育,也完全可能有不同的结果。

以教育理念闻名的老威特有一个经典的运算例证:

如果很幸运地生下一个天赋为100的天才,那么普通孩子的天赋大概只有50,低智商的孩子大概在10以下了。

要是孩子都接受相同的教育,那么他们所具备的天赋优劣就决定其命运。但是,目前孩子受到的教育各不相同,有60的天赋的孩子,结果也许只能发挥出30;而如果对孩子进行可以发挥其天赋80~90的有效教育,就算生下来天赋只有50的孩子,也能比天赋有80的孩子优秀。

其实这笔账我们都会算,天赋的优劣是一回事,能否激发孩子的天赋是另外一回事。父母要做的,就是通过科学的方法来教育女孩,尽可能地激发她们的潜能,培养她们的学习能力和处世方式,将她们培养出完美女孩。

正如一颗种子,给它细心的照料和任它在野外自生自灭,会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形态。适当的阳光、水分和养料,可以激发它本身的潜能,使它长成一棵参天大树;而如果落在悬崖峭壁间,栉风沐雨,能够发芽就已经是万幸。

孩子身上巨大的潜能和各种各样的特质,等待着父母去为她创造条件来施展。不同的父母教育出完全不同的孩子,不是父母对孩子的爱有深浅,而是父母的教养方法有优劣。

美国一位心理学家在全美选出50位成功人士,同时又选出50位有犯罪记录的人,请他们分别谈谈对自己影响最深的事情。

有两封回信给他的印象最深,一封来自一位政坛名流,一封来自服刑的囚犯,他们都谈到小时候家长给他们分苹果的故事。

那位来自监狱的犯人在信中写道:记得小时候,有一天妈妈拿来几个苹果,红红的,大小各异。

她把苹果放在桌上,问我和弟弟想要哪个。

弟弟抢先说出我想说的话:要那个最大的。

妈妈听后,很不愉快,责备他说:好孩子要学会把好东西让给别人,不能总想着自己。此时,我灵机一动,改口说:“妈妈,我想要那个最小的,把大的留给弟弟吧。”

妈妈非常高兴,她在我的脸上亲了一下,并把那个又红又大的苹果奖励给我,我得到了我想要的东西。从此,我学会了说谎。为了得到想要得到的东西,我不择手段。直到现在,我被送进监狱。

而那位政界人士的故事却是:妈妈把那个最大最红的苹果举在手中,对我们说:“谁都想要这个苹果,那么,现在让我们来做个比赛。我把门前的草坪分成三块,你们三人一人一块,谁修剪得又快又整洁,谁就有权得到它!”

结果,我赢到了那个最大的苹果。母亲让我明白一个最简单也最重要的道理:想要得到最好的,就必须努力争第一。她一直都是这样教育我们,也是这样做的。在我们家里,只有通过努力才能得到想要的东西,这很公平,你想要什么,想要多少,就必须为此付出多少努力和代价!

同样一件事情,孩子可能从中学会说第一句谎话,也可能学会做一个靠诚实努力争第一的人,关键就在于家长以何种方式来暗示孩子。有的人会说,“孔融让梨”不一直是我们文化中的美谈吗?但是,孔融的自愿让梨,与在家长暗示下的说谎,实在有着天壤之别。

怎样让孩子看到光明的一面而不是种下犯罪的幼苗呢?

首先,家长要坚持自己的教育理念。如果要让孩子懂得劳动和付出,无论在做什么事情的时候都要坚持让孩子自己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哪怕是小小的奖励,也要让孩子体验到付出以后的荣耀和快乐。

其次,也要适时地点穿自己的教育意图。虽然我们不主张父母在孩子面前“邀功”,但是必要的指导还是不能少的。

孩子的理解能力和领悟能力都还有限,也许她在劳动以后,会觉得父母不爱她,对她斤斤计较,这时如果不说出自己的良苦用心、诉孩子劳动是幸福的,也是光荣的,教育的意义就被误解了。

人的成长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心灵的成长过程,智力只是心灵成长中的一个环节,它依附着心灵的成长。

父母需要做的,就是去感觉孩子的成长规律,遵照这个规律来为她及时地提供成长的条件,让她自然地成长起来。

父母要坚信孩子有自己的思维,像对待陌生人一样尊重她,像对待客人一样耐心地等待她自己慢慢开启智慧的大脑。

在树立了这个信念之后,父母接下来的工作就变得明朗了:在孩子需要鼓励的时候送上诚挚的鼓励和赞美;在孩子徘徊不前的时候耐心地等待她做出自己的决定。

这一点对很多家长来说都是比较困难的,家长需要克服自己表达爱的冲动,一定要慢下来,尊重女孩自己的成长步伐,找到适合女孩的教育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