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培养优秀女孩的100个细节
19364800000033

第33章 亲子沟通,做女儿的好朋友(2)

在复旦附中,沈诞琦曾多次组织大型论坛、演讲赛,并获得好评;而作为上海市青少年环保协会的副理事长,她还利用课余时间参与了多项课题研究。

沈诞琦为什么如此幸运呢? 这得益于妈妈恰当的家教。

沈诞琦还在上幼儿园的时候,妈妈就见过不少家长下了班以后忙家务,等收拾了碗筷洗刷完毕之后已累得快趴下了,可是这一天的工作还没有完成,因为这才刚到了替孩子检查作业的时间。

当时,沈妈妈就打定主意一定要在女儿上小学前让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于是,她买来一只漂亮的小闹钟,一边教女儿认钟,一边告诉她“时光一去不复返”的道理。起初,她只要求沈诞琦凭自己的能力做好每一道题,做完之后再认真检查一遍,并记录完成的时间;慢慢地,她对女儿有了更高的要求,仅要保证答题的准确率,还得保证一定的速度。

大约两个月之后,妈妈从沈诞琦每天答题的“程序”中欣喜地发现,女儿不仅习惯了这种学习方式,甚至还把不断缩短答题时间视为一种乐趣和对自己的挑战。

如果说在沈诞琦的成长过程中,学习能力的养成,教会她作为学生应有的责任感,那么阅读习惯的养成,则帮助她打开了一扇通往知识海洋的大门。

但沈诞琦在上小学二年级时,有一次晚饭后,她硬是缠着妈妈给她讲故事,可妈妈又不是“故事大王”,哪来那么多故事啊?

情急之下,妈妈记起先前看过的那份《新民晚报》上“蔷薇花下”有一则故事很有意思,于是便绘声绘色地给女儿讲了起来。

“这个阿姨的行为很不好。”沈诞琦听完之后,歪着小脑袋沉思起来,“妈妈,这故事是真的还是假的啊?”

“这都是我们生活中的一些不和谐的现象。”妈妈拿起报纸,指着“蔷薇花下”的这篇文章对女儿说:“虽然妈妈没有亲眼看到,但是妈妈可以通过阅读报纸来了解啊!你现在是小学生了,与其听妈妈讲故事,还不如自己看故事。”

“可是报纸上面有好多字我都不认识,怎么办?”

“你可以查字典。”

从那以后,沈诞琦每天晚饭后必做的一件事就是展开报纸,仔细地阅读“蔷薇花下”的文章。遇到不认识的字,她会找出字典,耐心地查阅。

以后她积极地从书中汲取各种养料,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架构,她的思维和理解能力也在博览群书的过程中不断地得到提高和完善。

小时候,她学画画时,妈妈把她所有的画集中起来,镶在镜框里,像模像样地挂满了一屋子,还邀请亲戚和邻居来观摩“画展”。听到大人们称赞她画得好时,她心里别提多高兴了,还一个劲地摇着妈妈的手说:“我以后还要开画展,我一定会画得比现在更好。”类似的画展后来又在沈诞琦的家里陆续开过几次,每一次的进步都见证着她的成长。

她的妈妈说:“许多孩子对读书缺乏兴趣,其实是因为没有体会到成功的乐趣,家长必须多花些心思来激发孩子的兴趣,让孩子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沈诞琦的成功也给我们一个启示,那就是家庭教育中综合素质的培养。大多数家长认为,学校里的学习是学习,利用假期让孩子去补英语、学电脑、弹钢琴也是学习,却忽略孩子最重要的学习场所——家庭。

家庭教育的职能被异化,家庭教育成了家庭教师的代名词。孩子本该在家庭中学习的生活能力和做人基本规范被家长疏忽了、放弃了。学校教育的错位得到了充分体现。一个女孩即使有很多知识,却没有灵活运用的实践能力,也只是徒有虚名。在现行的教育制度下,要单看孩子在学校的成绩,是不能判断其“是否有能力”的。

女孩的最佳学习场所就是家庭,女孩在家庭中不仅要学到知识,还要学会如何学习。但如今的家庭却以孩子中心学习,父母在两旁陪读或是强迫孩子学习,更让人难以忍受的是,学校把每日检查作业并在上面签名的任务强加于家长,使家庭作业成了孩子与家长的共同作业,使孩子丧失了自主学习的兴趣。

要解决孩子失去快乐童年以及不愿学习的问题,根本之计在于改变带有权威性的家庭环境,建立正确的沟通渠道,让孩子在亲子互动中学会学习,而不是只允许孩子有耳无嘴。

许多“望女成凤”的家长,在关注女孩分数的同时,可以换一种方法培养女孩的女孩主动学习的习惯。一个爱学习、会学习的女孩,必定有许多良好的学习习惯;一个不爱学习、不会学习的女孩,也常常伴随一些不良的习惯。一般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学习有目标、提前预习、认真听讲、完成作业、及时复习、正确使用学习用具、规范书写、积极提问和讨论、经常阅读、持之以恒。这些是最基本的学习习惯,其核心是主动学习,而主动学习是真正有效的学习。家长还可以通过榜样激励法,给女孩讲古今中外有成就的人爱学习的事例来影响女孩,使之养成爱学习的好习惯。

平时让女孩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不但能使女孩心理上得到满足,而且能让她体会到知识的实践意义。最重要的是通过实践活动,女孩还会发觉自己某些知识的不足,从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需要,这样就可以促进学习兴趣的发展。创设“问题情境”也是一种不错的教育方法,所谓“问题情境”,简单说来,指的是一种具有一定困难,需要人们努力克服,寻找达到目标的途径,而又力所能及地完成的学习任务。

研究表明,任何学习的愿望、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发生的。当一个人受到挑战时,油然而生的责任感和好胜心就能激励其探求更深更新的知识。“问题情境”可由其自身去创设,如对现象转换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对问题颠倒想象,对难题多辟几条思路去思考等。让女孩在鼓励中感受到关怀。既然家长要鼓励女孩学习,那么肯定不希望女孩讨厌学习。

但是想一想,如果女孩每天回家都听到父母说:“好好学习去吧!”心里该是多么厌烦!她会觉得父母除了关心学习,根本不在乎她本人。这个时候,她对学习就会产生厌烦情绪。

鼓励孩子学习,首先要给予她足够的信任,认为她可以做得更好;其次是要她量力而行,让孩子感受的不仅是鼓励,还有来自亲人的最真诚的关怀,这会让她心里觉得温暖。

别让你的爱成为女孩自私的源泉

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没有明智的家庭教育的地方,父母对孩子的爱只能使孩子畸形发展。这种变态的爱有许多种,其中主要的有:娇纵的爱,专横的爱,赎买式的爱。”

现在,很多父母“先孩子之忧而忧,后孩子之乐而乐”,他们节衣缩食,可是看着孩子吃好的穿好的玩得痛快,父母比自己享受还要陶醉。

可是这些父母没有意识到,他们在为孩子无条件付出的同时,也使孩子养成了自私、任性、骄横、懒惰、狭隘、霸道,缺乏责任心、缺乏爱心和同情心、不关心他人等不良品行。

几年前,发生了这样一件事:

一个偏远山村一个农民的宝贝女儿考上了某重点大学。这个喜讯让全村都轰动了。

贫穷老实的父母咬紧了牙关,才凑齐了近万元的学费。虽然老两口每日劳累,可是他们的内心却很欣慰,毕竟一切等女儿毕业就好了。

谁知不久就接到女儿的信:“要买学习资料,速筹2000元寄来。”

父亲为了给女儿凑学费,已经家徒四壁,负债累累,根本就拿不出这么多钱给宝贝女儿——他只能做一件事情,那就是到城里的血站去卖血。

当老汉把借来的和自己卖血换来的2 000元寄走后,他的心放下了,终于能让女儿踏实地学习了。

可他哪里知道,这次要钱还仅仅是个开始。

女儿要钱都是有用处的,再苦再难父亲也得支持。家里是一分钱也拿不出了,只能靠卖血来供养女儿读书了。

忠厚的父亲用别人的身份证托人办下了七个献血证。每个星期都要卖两次血,才能供得上女儿的消费。

四年里,老汉共卖血获得75500元,老汉为女儿所卖掉的血,用一个大汽油桶还装不完。

好不容易女儿毕业了,父亲心想,终于可以松口气了。不想,女儿在城里找到了工作,就再也没有和家里联系过。这让老汉十分牵挂。

一天,衣衫褴褛的老父亲千里迢迢来到了女儿的工作单位,探望久没回家的女儿。

不想,老汉刚在女儿公司门口露面,女儿就把父亲推到了远处,还埋怨他怎么不穿好点,这么寒酸,太让自己没有面子了。

埋怨完父亲,女儿很不耐烦地从口袋里掏出200元钱递给了父亲,让他搭乘当天的火车回去,并告诫他没事别来找自己,对自己的以后发展不好。

老父亲接过钱的一刹那,几乎要昏过去……

看了这个故事,或许你也会为文中的“老父亲”心酸。然而,这位“女儿”的做法不是没有原由的,父亲过度的爱、毫无原则与分寸的纵容,是造成“女儿”如此绝情地根源。

有的家长疼爱孩子,家里有什么好吃的东西都只给他一人吃。时间长了,在孩子的思想上形成了一个定式:好的东西只能由我享用。

有一个家庭三口吃饭时,孩子把自己喜欢的菜拉到自己面前,恨不得一个人全部吃掉。

母亲随着孩子,也专门把孩子爱吃的菜放到他面前,自己干瞅着不吃。孩子吃独食看起来是小事情,但是小事情却会产生大问题,这可是这位母亲没有想到的事情。

孩子吃惯了独食,有东西只想一个人吃,玩具也只能自己一个人玩,自私自利思想由此产生。

据报载:

一位母亲平时总是把削去皮的苹果给女儿吃,自己却吃苹果皮。

一次当她尝了一口苹果时,三岁的女儿竟声色俱厉地吼叫道:“你怎么吃苹果!吐出来!”

这位妈妈声泪俱下:“她那么小,就这样对待我……”

孩子如此对待妈妈,确实可怕。但问题的起源在于妈妈的权利丧失,甘愿为子女当马牛,直接导致家庭教育失败,导致了孩子自私、任性而且霸道的性格。

由于许多父母没有认识到孩子吃独食的危害,觉得吃独食没什么大不了的,其实孩子吃独食的后果很严重。

一项调查表明:

当今的中小学生明显表现为自私和责任心差,他们以自我为中心,而对父母缺乏应有的关心。

调查发现,有27.8%的中小学生不知道父母的爱好。调查中还发现,有100%的中小学生知道自己的生日,而有33.3%的中小学生不知道父母的生日,他们关心自我、重视自我的程度早已超出了他们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他们把父母为自己的付出看做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事情,而体会不到父母养育他们的艰辛。

父母“有了孩子,没了自己”,到头来换来的却是孩子心中“只有自己,没有父母”。

抚养出这样的孩子,做父母的难道不痛心吗?然而这又是父母、家人自身的过错造成的恶果。

我国老教育家刘绍禹曾经说过:“不要太关心儿童。”“太关心了容易养成孩子相反的自我中心心理,结果变成自私自利的人。”

有一位8岁的小女孩在日记里写道:

“爸爸妈妈都说我是太阳,可是我宁愿做星星。因为星星有好多好多朋友。”

星星不会孤独,星星会互相关心、互相爱护,努力发出自己的光彩,照亮自己,也照亮别人,共同组成美丽而迷人的星空,这不正是我们所期望的孩子们手拉着手,互助友爱,建立充满爱的世界吗?

为了克服女孩自私的毛病,家长可以引导女儿从深处认识问题,让女儿深刻认识到自私的危害。在家中,让女儿分担合适的家务劳动,要让女儿感到家庭成员之间都是相互依存的,应当互相关心、互相爱护,好东西大家都有份,不允许独霸。还可以让女儿积极参加集体活动,教育女孩在集体活动中团结友爱、勇挑重担,帮助女儿克服狭隘自私、害怕吃苦的思想。最后鼓励女儿与同学和邻里处好关系,逐渐学会关心他人。

允许女孩有不听话的时候

每个父母都期望自己的孩子“听话”,少让大人操心,一切听从大人的吩咐,按照大人的意图办事,遵守纪律,听老师的话。

通常在人们眼中,听话的女孩子似乎更招人喜爱,被家长认为是乖巧温顺的表现。但是我们可曾想过,听话的背后却很可能埋藏了一粒“压抑”的种子。

然而我们有没有想过,听话的背后可能是“压抑”。为了得到父母的疼爱、老师的赞美,孩子宁愿牺牲自己的主张,就算是违背自己的意愿也在所不惜。

“听话”久了,孩子便会慢慢习惯按照大人的指示办事,一旦失去成人的指点,就会茫然不知所措,没有自己的独立见解,不敢坚持自己的立场。

有这样一位母亲诉说对女儿的管教:

女儿今年5岁了,马上就该上小学了。可是她太顽皮,一点都不听话,比猴子还淘气。为了不让女儿输在起跑线上。

接下来我就给女儿请了一个据说“很历害”的家教,跟她说:“你可以用任何方法,只要能管住这个野孩子就行!”

没过多久,这个家教就把我女儿训得跟霜打茄子似的,时不时传出女儿的大哭大闹声。刚开始我还真的不些不忍心,但一想到女儿不能输在贪玩和任性上,就狠心装作没听见女儿向我发来的求教声。

一个月过去了,女儿不哭了,让她干嘛就干嘛,变得非常乖非常乖了。又过了一段时间,女儿变得更加文静了,连话都很少说,成天专心致志地学画画、学钢琴。

以前开饭的时候要满世界叫她,现在可好,我赶她出去玩吧,没多大会儿她自己就回来了,说没什么好玩的。我心里那个美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