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培养优秀女孩的100个细节
19364800000023

第23章 做淑女更要做才女(3)

让女孩尽早参加家务劳动

现在不少家庭有这样一种女孩:她们穿着宽松肥大的韩式裤子,留着冷酷另类的新潮发型,耳朵里塞着随身听耳机。别看她们在外风风光光,在家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享乐派,她们不会做饭,不会洗衣服,不会钉扣子,甚至不知道家里的拖把放在哪里,更不用说在母亲生病时帮助倒热水喝。面对“有手好闲”的女儿,勤俭持家的母亲常常陷入困惑,她们常常在一起倒苦水:女儿和自己差距怎么这样大?

越来越多的家长喜欢用“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形容如今的独生女,父母总会尽其所能地为孩子包办一切,致使孩子生活能力低下,缺乏独立生活能力。

究其原因,多是孩子养成了依赖父母的习惯,缺乏自立能力。

佳佳是一个品学优秀的孩子,一次学校组织一个活动,让大家回家帮妈妈做点家务活,然后用照片的形式表现出来,佳佳回家后就与爸妈说她选择洗碗,佳佳爸妈马上就答应了。

佳佳洗干净后,爸妈又适时对她的劳动成果进行了肯定,同时告诉她:从今天开始,各人洗各人用过的碗筷(中间附带着讲了一些道理),佳佳想了一下点头了。

就这样从那张家务照片开始,佳佳在爸妈的引导下都是自己洗自己用过的碗,现在,这件事已成为了一种习惯。

当然,佳佳的爸妈还考虑可以让佳佳叠被子,洗小衣服等等,尽量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虽然教育孩子已成为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望女成凤的父母真的该好好反思一下,自己是不是把孩子保护得过于“无能”了呢?那么从现在开始,你就要做出改变:不要再无微不至地照顾孩子的生活起居,让孩子自己动手铺床、洗衣物。每天为孩子留出一件他力所能及的家务事让她去做。告诉孩子劳动的意义。每次孩子做完家务劳动,表扬或小小鼓励她一次。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语重心长的告诫父母们:“不要把孩子保护起来而不让他们劳动,也不要怕孩子的双手会磨出硬茧。要让孩子知道,面包来之不易。这种劳动对孩子来说是真正的欢乐。通过劳动,不仅可以认识世界,而且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劳动是最关心、最忠诚的保姆,同时也是最细心、最严格的保姆。”

有许多家长认为,孩子的首要任务是学习,只要完成好学业,其他的能力低一点儿也可以忽略不计,这实在是众多家长的教育误区。孩子生存能力低下,对他们的成长是很不利的。

在国外,许多父母都注重从小让他们的孩子做点家务,干一些给花园除草、倒垃圾或者修剪草坪等力所能及的事。这样长大的孩子成年以后,往往身体比较健康,生活得也很幸福,就连美国总统也不例外。

奥巴马有两个女儿,玛利亚和萨莎,一个7岁、一个10岁。

虽说现已是总统女儿,但她们并没有被父母娇生惯养,奥巴马和妻子对她们姐妹的要求都非常严格,和别人家的父母一样,他们也会要求孩子做家务,如布置餐桌、清洗碗盘、打扫自己玩的地方和壁橱,擦桌子等。

只要玛利亚按时完成某些家务活,我们每周就会得到1美元。

让女孩尽早参加家里力所能及的劳动,可使孩子的生活充实、有趣。同时,在劳动中也能培养起孩子许多宝贵的品质,如责任感、独立性、自信心,以及珍惜时间和爱惜劳动果实等。做家务的益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孩子从小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就会在不断的实践中逐步认识到自己是家庭的一员,应该而且必须完成一份家务劳动,为家庭集体承担一份责任,从而逐步形成一种家庭责任感。这种家庭责任感,便是今后社会责任感的基础。

2、有利于培养孩子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好品德。劳动,是创造和获取物质财富的根本途径;劳动,是谋生的基本手段。现在的孩子,大多不了解物质财富的来之不易,不了解父母工作的艰辛;但是却花钱大手大脚,不爱惜财物。孩子参加劳动后,明白创造财富的艰难,就会逐步改掉胡乱花费的不良习惯,养成爱惜财物的好习惯。劳动就是一种品德教育。

3、有利于锻炼孩子的意志和毅力。坚强的意志和坚韧的毅力,是事业成功的必备品质。孩子在参加家务劳动中,在亲自经历克服各种困难中,就能锻炼意志和毅力。

4、有利于孩子养成勤劳的作风和培养劳动技能。懒惰笨拙的人,是不受人欢迎的。从小参加家务劳动,不但能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而且会养成勤劳的作用。一旦走出家庭,走向社会,这些技能和作风,就会在集体生活中表现出来,受到大家的欢迎。

5、有利于增强孩子的智力。孩子学做家务,可以学到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家庭是个小社会,家庭生活的内容涉及到各种知识。许多孩子的小发明、小创造、大多是在家务劳动的实践操作中受到启发而产生的。多做家务,肯定有利孩子的智力开发。

6、有利于增强孩子的体质。孩子在紧张的学习之余,做一点家务,正是一种积极的休息,不但可以通过改变活动形式来调节大脑机能,而且有利增强体质促进健康。

7、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一个人的家务劳动能力强,生活技能也高,独立生活能力就强,从而对生活充满自信心,能独立面对各种困难,许多青年人生活能力差,缺乏自立意识和能力,所处环境稍有变化,就很难适应,究其原因,其中主要是从小缺乏家务劳动锻炼。

8、有利于培养孩子的交往能力。家务劳动,也需要与外界交往。如采购、邻居往来、公益事务等。让孩子去做这些事,孩子会逐步学会怎样与他人打交道,提高交往能力。交往能力,是孩子今后独立生活不可缺少的能力。

9、有利于培养孩子的审美情操。美,来自生活,来自劳动。审美情操,来自生活实践的体验。房间居室不经常打扫布置,就不会有居室环境的美;待人接物不妥当,就感受不到与人交往的行为美;懒惰笨拙,就无法体会到劳动创造的成果美。孩子的审美情操,就是从家务劳动,从经常的具体的洗涤、打扫、整理、布置、帮助他人、关心他人等实实在在的劳动实践中逐步培养起来的。

10、有利于调节家庭气氛,和谐家庭关系。孩子分担家务之后,亲身体验到家务劳动的繁杂,才会体会到父母终日辛苦操劳的不易,才会真正感受和珍视父母平日尽量不让孩子做家务的良苦爱心。同时,父母和孩子共同做家务,也会给家庭带来一种融洽、和谐、欢乐的气氛。

不要忽视女孩的生存能力训练

有一些家长很重视对男孩生存能力的培养,但对女孩就是另外一种情况了。许多孩子的父母,千方百计地给女孩创造安逸舒适的生活条件,致使有的女孩到了中学,甚至到了大学,离开了父母就不会独立生活,处处表现出懦弱、畏缩、无能,这样的女孩将来恐怕难有出息。

一个缺乏独立生存和自理自立能力的女孩,就很难成为生活中的强者。家长的责任应该是培养女孩有生存和自我保护的本领,使她们有勇气去面对生活中可能出现的危险与挑战。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乃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普遍规律。综观之下,我们的不少女孩在这方面却越来越缺乏。她们犹如温室里的花朵,生活自理、自控自救、自我防范等方面的能力很差,所以屡屡发生女孩被拐骗、触电而死、溺水身亡等悲惨事件。

据《羊城晚报》报道,2002年广东省青少年学生非正常死亡的840多件个案中,光校外溺水突发死亡数就占了个案的一半。学生溺水事故频频发生,让人感到无比心痛。

从表面上看,溺水悲剧缘于学生的安全意识薄弱、自我保护意识不强,然而学生溺水事故所占比重如此之高,且很多溺水者是已经成年的大学生,又说明并非仅仅是个“安全意识”问题。它至少还从一个侧面表明,家庭、学校对于学生生存能力的培养是不成功的,学生溺水事故频发给我们的“生存教育”敲响了警钟:过分的呵护只会让女孩失去基本的生存能力,不理性的爱只会弱化女孩天赋的潜能。

教育专家赵忠心教授在他的调查报告中,曾讲到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

在某省城宽阔的大街上,一清早就停放着一辆威严的警车和一辆豪华轿车。警车上坐着警察,可轿车里坐的却不是犯人,而是佩带红领巾的少先队员。轿车周围簇拥着黑压压一大群前来送行的人,男女老幼约有上百人。

只见车下的人一个劲地往车上递大包小包各式各样的食品,还喋喋不休地千叮咛万嘱咐:“别到处乱跑”,“不要喝生水,别吃不干净的东西”,“水杯、饭碗使自己的,不要用老乡的”,“睡觉盖好被子,别着凉”,“晚上上厕所带好手电筒”……

警车拉着警笛、闪着警灯开动了,直到消失在大街的尽头,送行的人们仍旧站在原地,眼含热泪,眼巴巴地望着车开去的方向,很久都不愿离去,此情此景颇为“悲壮”,犹如生离死别。

其实,这只不过是某单位组织的一次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从省城挑选20名小学生到边远山区学习生活一周,同时从边远山区挑选20名小学生到省城学习生活一周,即进行短期的“易地留学”。

城乡的学生分别住在对方学生的家里,到对方的小学学习。让城里生活条件优越的孩子亲身体验一下农村比较艰苦的生活,促使他们更加珍惜自己优越的生活和学习条件,增强社会责任感。

看到眼前这种情况,观众无不感叹地说:“现在的孩子养得也太娇了,将来她们怎么能独立生存呢?”

这种担心绝非杞人忧天。其实,有许多女孩的父母,很不重视女孩生存能力的培养,将女孩护在怀中,便限制了她们发展能力的空间,使她们在未来的社会中束手无策。同时,父母过于紧张的保护意识,也容易使女孩对生活产生恐惧感,认为外面的世界充满不可抗拒的威胁,形成怯懦的性格。

不久前云南弥勒县14岁的女孩被强盗扔进20多米深的山洞,但她却凭着坚强的意志力和良好的生存能力,靠吃洞中的青苔和岩洞水,在暗无天日的山洞中度过半月之久,最后终于获救;哈尔滨10岁的女孩莹莹遭遇绑架,一路上她假装昏迷、记住路标,趁“拐子佬”不注意,终得逃脱……

这些典型事例都是我们对女孩进行生存教育的生动素材,只要家长们舍弃短视、功利、肤浅的教育方式,将爱女孩的眼光放得更长远些,切实地在生活中注意培养女孩面对生存的态度和能力,赋予女孩坚强的品质,便一定能收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为女儿列一份“零用钱”清单,培养她的理财能力

一位母亲和老师就女儿应不应该使用零花钱展开了讨论。

这位母亲认为不应该让孩子过早接触金钱,否则会染上好吃懒做、浪费、无心学习等坏习气。

这位老师却认为,孩子要学会生存,就是学会在市场经济社会中生存,对孩子进行金钱和消费教育的必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关键是教什么、怎么教,也即教育的科学性问题。

老师认为,孩子三岁以后,就可以学着认识纸币和硬币。从认识元、角开始。认识钱币,不光是让孩子说得出钱币的面值,还应知道它们所代表的实际价值。

如乘公共汽车时,让孩子去投币,知道有空调的公交车票比没空调的贵。也可以让孩子去买冰棍,知道不同品牌的冰棍,价格是不一样的。去儿童乐园时,让孩子知道十元钱可以玩哪几项游乐活动等。慢慢 地形成理财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