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风水人生运势500问2
19364100000055

第55章 风水(4)

秦皇陵

古诗中说“蓝田玉暖日生烟”,引发了人们无尽的美的遐想。蓝田并非一个杜撰的地域,而是真有其地。据地理学家郦道元考证,蓝田就在秦始皇的陵墓所在地——骊山的山麓。蓝田是一块神奇的土地,山的阳面出产美玉,山的阴面出产黄金。秦始皇把陵墓建在此处,是很有深意的。

秦皇陵是风水陵墓的典范,说其经典,很大程度上由于其选址非常成功。秦始皇的方士们为始皇帝选择骊山作为墓地,显然不仅仅看中的是它丰富的物产。

秦皇陵依山傍水,南面倚靠的是骊山,北面流淌的是渭水,正东有四季汩汩涌动的温泉,东北面有人工改变流向的一条人工河,正是聚敛天地灵气的风水宝地。依山造陵的观念春秋时代就已经兴起,到了秦始皇时代,真正发展到了高峰。

西安

西安是一个弥散着浓郁皇权之气的城市。公元前一世纪,周武王建都镐京,当时的镐京就是现在的西安市长安区西北。之后长达两千多年的时间里,西安一直是各个政权的心水之地。直到公元10世纪,最后一个在西安建都的皇权李唐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强盛后走向衰亡,西安才逐渐从历史舞台上沉寂。这期间,共有十四个皇权,将都城选定在西安。

西安为什么会被如此多的皇权看好,一次又一次地成为都城呢?因为它有依山傍水的地理优势。

研究西安的地理会看到,这座城市三面环山,东邻黄河,是极好的风水地势,能聚集强大的灵瑞之气。从军事上讲,这种地势可守、可攻,即使被外敌入侵,也能保证首都不会一击即破。再者,西安地处黄河流域关中平原中部,处在暖温带半湿润的季风气候区,物产丰富,农耕水平较高,能为皇族提供较为优渥的物质生活。

汉高祖刘邦曾经大兴土木修建长安城。那时的长安城靠近渭水南岸,在龙首山的北麓。隋文帝执政后,认为汉都城的选址并不好,这个位置地势低,易积水,且在军事防御上来说较为脆弱。他把城市迁移到龙首山南麓,命令宇文恺负责城市的规划设计。

龙首山南麓有六条岗,在风水师的眼中仿若乾卦的六爻。九五爻的位置尊贵无比,凡人无法压服,就修建了供神仙居住的庙宇。九三爻的位置修建了朝中官员的办公地点。皇帝的寝宫修建在了九二爻的位置。三者构成了国家统治机构,压制在整个城市之上,代表了皇权高高在上的威严。六条岗的位置不仅居高临下,还与普通百姓保持了一定距离,有助于皇家保安工作。

唐代接管了隋朝的皇权,也接管了隋代的皇城。唐朝的君王对长安城的风水并不满足,对城市进行了改建。改建之后,长安北靠龙首山,南对终南山,泾水、渭水、灞水、浐水、沣水、滈水、橘水、涝水八条河流环绕长安。其中泾水、渭水在长安城北,灞水、浐水贯穿城东,橘水、滈水绕过城南,沣水、涝水流经城西,即所谓的“八水绕长安”。这种了不起的风水构建,使长安,使唐朝,都迅速发展到了繁盛的顶点。

温州

温州在温峤岭南,是一座沿海城市,历史悠久,古韵深厚。温州城建于东晋明帝太宁元年,因为这里一年四季温暖如春,“虽隆冬而恒燠”,所以命名为温州。

古代建城,往往坐北朝南。按照这个原则,温州城应该修建在瓯江北岸。但是,当地的地理条件特殊,瓯江北岸的土壤质地疏松,不适宜建造城池。南岸的土壤没有这个缺点,是建城的上佳之选。如果按照一般性规律建造,恐怕温州城不会在瓯江之侧矗立几千年。所幸的是,风水大师郭璞当时客居温州,及时发现了这个问题,反映给了当时的政府。就这样,郭璞参与到了温州城的选址建造中来。

最终,郭璞为温州城在瓯江南岸选择了一块群山环绕的土地。这些山峰并不是胡乱林立的,而是按照天上北斗七星之势有序排列。处于斗柄位置的是积谷、翠微、仁王三座山,位于斗勺位置的是华盖、松台、海坛、西郭四山。黄土、灵官二山象征左辅右弼,起到了扶持、保护的作用。这个序列的山峰掩映下的城池易守难攻,温州城自从建好后就固若金汤,经历多次战乱,都没有被攻破过。

郭璞在城中也做了风水布局,他派人开凿了28口水井、5个水潭。28个水井映射天上的二十八星宿,5个水潭映射五行。这些水利设施的修建,既能保证战争期间不出现断水问题,又解决了城内居民的日常用水,可谓城防、民用设施与风水学的完美结合。

唐代皇陵

唐代以前的帝王陵墓,都使用挖土堆山的方法。高大的封土堆能体现皇权的磅礴气势,但是,封土堆目标明显,会轻易暴露皇陵的位置,招来盗墓贼。

自从唐代开始,皇家建造墓葬,都改用了凿山为墓的方法。凿山为墓自然要在山中寻找好穴位建造陵墓,完成殡葬仪式后直接封山,不容易泄露墓葬地点。这一方法有效地遏制了长久以来疯狂的盗墓行为。

唐代的帝王共二十一位,其中十八位选择把陵墓建造在了渭河北岸的山中,构成了气势恢弘的陵寝群。

墓葬于山,一方面能遏制盗墓,更重要的原因是能得到更好的气场。封土堆再气派,也比不过自然形成的山峰。自然形成的山峰是大地之上生气行走之处,堪称大地的命脉,在这类地方兴建陵墓,能吸收到倍于他处的生气。唐朝皇陵的做法,可谓一举两得,使得后世纷纷效仿。

西藏

关于文成公主进藏的传说中,有一个故事特别引人着迷,是关于西藏风水的。

据说当年文成公主进藏的时候,除了带来了大量财物、工匠,还有很多书籍,其中一本就是风水书《八十种五行算观察法》。公主对照这本书发现,西藏拥有被称作“魔女晒尸”的险恶风水:整个西藏的地形,看起来像一个仰躺的罗刹魔女。在这样的风水下要发展经济文化,困难重重。公主果断地决定,首先调整西藏的风水。

西藏著名的布达拉宫、大昭寺、镇魔十二寺都是文成公主为了压制住罗刹魔女的煞气修建的。镇魔十二寺修建在魔女的肩膀、手掌、膝盖、脚掌等部位,布达拉宫镇压的是魔女的心骨。戾气最重的心脏处,修建了恢弘庄严的大昭寺,寺内还供奉了释迦摩尼佛祖等的身像。做完这些大工程后,公主又派人去藏地其他风水恶劣的地方修造佛塔、白螺、石狮子等物调整风水。经过这一番风水大改造,西藏的风水日益好转,经济文化随之逐渐发展起来。

诸葛八卦村

诸葛亮是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对风水颇有研究。诸葛亮的后人中,有位出色的风水师诸葛大狮,诸葛大狮按照风水理论选址建造了一个神奇的八卦村。

诸葛大狮是诸葛亮的第二十七世孙,元朝人。当年他云游至浙江中部一带,看到一处地方风水很好,依山靠水,地面呈东南高西北低的态势。细看之下,发现这里四周有八座小山呈八卦状环绕,是稀有的宝地。

诸葛大狮在这里建了一个村落,并顺应原生态风水进行了进一步改造:村子正中修建水池,修建八条向外辐射的小巷。这样,村子里的街道也构成了一个八卦图形,于村外小山构成的八卦共同构成了一个双重八卦,这个双重八卦的中心就是村中的水池。九宫八卦村就此成型。

诸葛八卦村经过了六百年的风风雨雨,依然洋溢着勃勃生机。现在村中居住的主要是诸葛嫡传后代,人们保持着古老的生活方式,靠耕种为生,民风自然纯朴,充满了山川的灵秀之气。

北京城

如果你为诸葛八卦村所体现的阴阳八卦思想感到吃惊不已,那么,北京城的阴阳八卦布局一定会让你感到震撼。

北京城总体设计的原则是展现驾驭四方四隅的帝王威仪。北京城从永定门起,一直到钟鼓二楼,拉下一条十五里的中轴线,城内所有的重要建筑,都是以此为基准按照九宫来布置的。其中,北面有一宫,中间有五宫,南面有九宫。皇族的宫殿矗立于正中,睥睨四方,威武非常。

北京城有按照九宫八卦方位修建的天、地、日、月、社稷五坛,这五坛方位、形状都有所不同:

名称 形状 地点

天坛 圆形 南方,外城之内

地坛 方形 北方,内城之外

日坛 圆形 东方,内城之外

月坛 方形 西方,内城之外

社稷坛 方形 中央,内城之中

北京城由内城、外城两部分组成。

方位 八卦 象征 阴阳 形状 不规则处 城门

外城 南面 乾位 天 阳 略宽,呈扁圆形 东南方有凸起的角,因此处为兑位,象征“泽” 七道

内城 北面 坤位 地 阴 略窄,呈方形 西北方向内呈凹陷状,因此处为艮位,象征“山” 九道

通过对照此表我们会发现,内城和外城的布置完全遵从阴阳和合之道。为什么外城和内城形状不同呢?因为我国自古就认为天圆、地方,需要乾坤照应,才能“阴阳合德”。

阴阳术数思想在城门的设置上也被充分体现出来:内城和外城的城门数量是不同的。内城的门有九道,外城的门却只有七道。因为内城属阴,所以设置了九道门。九在八卦思想中是老阳之数,阳气很足,设置九道门是为了转阴为阳,克制内城的阴气。七是少阳之数,外城本身属阳,不需要多大的阳气,所以只设置了七道门。

紫禁城

北京城也是自古以来被皇族钟爱的城市,多次成为首都。据说北京之所以能这么受到皇权的青睐,是因为它从风水学角度上讲,是大地的中心。

大家可能会感到疑惑,北京不是在大地的东北方吗?这涉及到了星象问题。风水学认为,大地上的各个部分都是与天上的星象相对应的。古代天文学中,天空的中心是北斗星,北斗星在大地上的投影,正是北京,因而才有了北京是大地中心的说法。

照理说紫禁城应该在北京城的中心,但实际上,紫禁城的位置是偏南的。因为今天的紫禁城是明代政权在元代的宫殿基础上改造的,在改造过程中做了整体迁移。当时明代宫廷建筑师们还颇费了一番工夫压制前朝龙气。今天景山公园,即崇祯皇帝上吊的煤山,就是当年的工匠们挖土堆起来的,那个地方最早是元代皇宫的延春阁。当时的煤山,是北京城的制高点,地处中轴线,还位于南北城墙的正中,具有非凡的风水意义。

紫禁城中宫殿的设计也很有讲究。奉天殿是整个宫中最高大宏伟的建筑,居于紫禁城正中,供天子举行各种仪式、展现威仪使用。华盖殿、谨身殿、乾清官、交泰宫、坤宁宫、规整地排列在中轴线上,文华殿、武英殿各居左右,端本宫、后宫位列东西。奉天殿、华盖殿、谨身殿在清朝改称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

明朝对紫禁城风水的一大改观是修建了护城河。护城河的修建造成了背山环水的良好风水格局,是宫廷风水中的神来之笔。

“太极村”

在浙江武义县有个村子俞源,被称为太极村。太极村一年四季风调雨顺,经济繁荣,并且人才辈出。明清时代,这里更是有名的富庶之地,引得四方乡镇羡慕。

其实,俞源村早先的百姓并没有这么幸运,他们总是为大大小小的旱灾或涝灾所困扰。之所以后来风调雨顺,是被风水大师刘伯温调理过风水的缘故。

刘伯温来到俞源村后首先进行了一番考察,考察的结果很意外:这个村子的风水本身并不差,反而非常好!村子周围有十一道山岗,聚拢了大量的天地灵气。那么,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刘伯温细看后发现,问题出在流过村庄的溪流上。这道溪水过于直,没有转弯,把好的气全都冲走了。

刘伯温结合当地地况,做了“天罡引二十八宿,黄道十二宫环绕”的风水布局。

所谓“天罡引二十八宿”,是将村中二十八处建筑映合二十八星宿,分为四组,每一组都按照东青龙、南朱雀、西白虎、北玄武的方位排列。二十八星宿围绕天心的北斗七星,刘伯温派人在村中挖掘了七个水塘,按七星方式排列,映照天上七星。村中最重要的行政机构俞氏宗祠被很巧妙地安置在了七星的中心位置。

“黄道十二宫环绕”的布局重点针对的是村中那条笔直的溪流。这条溪流从村口流入,穿过村庄,冲破周围山峦聚集的瑞气,还带来了北方吹来的寒冷气流。刘伯温把河流改成了弯曲的形状,构成了太极图案,一方面防止瑞气流泻、化解煞气,一方面形成了阴阳太极鱼,映射黄道十二宫中的双鱼座。双鱼座与围住村子的十一道山岗共同构成了完整的黄道十二宫,完整地留住了山川在村子中凝聚的瑞气,俞源的风水改造就此完成。

这些地方为什么有好风水

明十三陵

公元1407年,明永乐五年,明成祖朱棣的皇后徐氏去世了。当时明成祖已经决定由南京迁都北京,所以没有将皇后的陵寝设在南京,而是派人去北京选择墓地。

当时受命去北京选址的是礼部尚书和风水大师廖均卿。廖均卿是江西派风水大师,学识渊博,遇到这样重大的事件自然不敢掉以轻心,他和政府官员们兢兢业业地选址就花去了两年。

公元1409年,廖均卿一行人来到了北京北面昌平县境天寿山南麓。这里群山环绕,弥散着氤氲灵气。山间明堂开阔,诸山挺拔,似龙,似蛇,似龟,似虎,英武十足,灵韵四溢,是难得的风水宝地。廖均卿环顾四周,发现此地除了风水好,还山势如屏,易守难攻。如果在此驻兵,不仅能保卫陵寝不受骚扰,对北京城的安危也有重要意义。望着这一片灵山秀水,廖均卿知道他们可以向皇上复命了。

今天的明代皇家陵,已经开发成为景区。这座陵墓最终安葬了明朝十三位帝王,所以被称为明十三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