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佛修大智,道养心性:成大事不可不知的佛道智慧
19363100000037

第37章 名利,伤及生命的两件凶器(2)

有一则有趣的笑话,下雨了,大家都匆匆忙忙往前跑,唯有一人神态悠然,在雨中踱步,旁边大步流星跑过的人十分不解:“你怎么不快跑?”此人缓缓答道:“急什么,前面不也在下雨吗?”。当人们在面临风雨匆忙奔跑之时,那个淡然安定欣赏雨景的人,正是深谙从容的生活智慧。在现代都市竞争的人性丛林,从容淡定是一种难以达到的大境界,别人都在杞人忧天、慌不择路,只有他镇定从容。

一首耳熟能详的歌中唱道:“曾经在幽幽暗暗反反复复中追问,才知道平平淡淡从从容容才是真。”

中国古代的一位君王,在接见新来的臣子时,总是故意叫他们在外面等待,迟迟不予理睬,再偷偷看这些人的表现,对那些悠然自得、毫无焦躁之容的臣子委以重任。无独有偶,古罗马也有位皇帝,常常派人观察那些第二天就要被送上竞技场与猛兽空手博斗的死刑犯,仔细观察他们酷刑前的一夜有什么样的表现,对于那些在惶恐众人中安枕沉睡且面不改色的人,通常在第二天早上悄悄释放,并将其训练成带兵打仗的猛将。

一个人的胸怀、气度、风范可以从细微之处表现出来。或许,古罗马的那位皇帝以及中国的那位君王之所以对死囚或新臣的另眼相看,便是从他们细微的动作情态中看到了那份处变不惊、遇事不乱的从容。

从容让你在车马喧嚣之中多一分理性,在名利劳形之中多一分清醒,在奔波挣扎中多一分尊严,在困顿坎坷中多一分主动。从容是一种处世泰然,是一种荣辱不惊;从容是以一颗平常心接受着现实的凝重、琐碎、磨难甚至屈辱。

任何时候都不要兵荒马乱,你欠缺的只是一种从容的淡定。

收放自如,学会平衡你的情感与理性

人生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纷扰与矛盾,人们常常会不知所措。只有培养内心的品德,用理智控制情感,拥有明辨是非的智慧,才能做事从容。

一个人如果能随时检讨自己的过错,而且在检讨过错以后,还能在内心进行自我审判,自己与自己打天理与人欲之争的官司,如此这般,他也就能用理智来平衡自己冲动的感情。

情感与理性平衡所以最美,因为这是最上乘的人生哲学和生活艺术。人的情感、人的理智,这两重灵性的发达与天赋,不一定是平均的。有些人是理智胜于情感,有些人是情感溢于理智。让我们听听常人与哲人有关理智与情感的对话。

常人问:“人生需要的到底是理智还是情感? ”

哲人回答:“ 人生如黑暗中大海上的航船,理智是茫茫海面上的灯塔,情感则是推动航船的风力。”理智无法解决人生的方向,它只能控制情感指引着人生的方向,方向的选择是由理性化、情感化的生存意志决定的。

常人又问:“当情感与理智冲突时,该如何取舍?”

哲人说:“理智一旦与情感相悖,不是将心灵撕碎,就是将心灵窒息。”理智与情感和谐一致才将造就伟大的心灵,理智驱逐情感时,一方面会使人深刻,令人敬畏,另一方面也让人深感冰冷般的可怕。正如泰戈尔所说:“全是理智的心,恰如一柄全是锋刃的剑,叫使用它的人手上流血。”

常人又问:“人应该如何正确对待理智和情感呢?”

哲人说:“情感是生命的内容。”生命如大河,情感就如河中之水。尽管有时河水泛滥,但离开水,河则非河。理智就犹如水利工程,必须顺势而为,与水共长。

对人们而言,情感更真实,是第一位的,是生命的内容,是幸福的主要依据,因为人永远生活在亲情—友情—爱情—亲情这个无限循环的圈子里。但对外界而言,理智则是第一位的,是人与动物区别的根本特征,是人的尊严所在,是实现生命成就的可能所在。但情感与理智又必须是相互联系并统一于一体。

人往往在不了解、不思考、无理智、无耐心、不体谅、不反省的情况下任凭感情的冲动控制自己。人生随时随地都是如此,每个人都有理智,都很清醒,有的事不愿做,但欲望一起,就压不下去,理智始终克服不了情欲。因此,为人处世重在内讼和自省。

自省和内讼是道德完善的重要方法,是治愈错误的良药,它能给我们混沌的心灵带来一缕光芒。当我们在人生的迷宫中不知所措时,当我们掉进了罪恶的深渊时,当我们的灵魂遭到扭曲时,当我们自以为是沾沾自喜时,自省就像一道清泉,将思想里的浅薄、浮躁、消沉、阴险、自满、狂傲等污垢涤荡干净,重现清新、昂扬、雄浑和高雅的旋律,让生命重放异彩,生气勃勃。当一场天理与人欲的官司以欲望的失败而告终,清醒的理智战胜了澎湃的情感,你便会找回内心的平静。

过于理智与过于感性的人都会丧失许多东西,如何在理性和感性间寻求一个平衡?答案是——感性做人,理性做事,在真实体会感觉的同时还能攻防有序、收放自如,做到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然而,理智与情感的平衡十分不易,需要一个很长的人生过程来沉淀自己复杂的心绪,真正认清自己。

每个人的心中都隐藏着一个审判官,时时刻刻打着理智与欲望的官司,即便现实中欲念操纵了理智,但内在良心的谴责是永远无法轻易摆脱的。

坚定内心,身处黑暗中也要照亮自我

有这样一段发人深思的话:

一位安葬于西敏寺的英国国教主教的墓志铭上写着:“我年少时,意气风发、踌躇满志,当时曾梦想要改变世界,但当我年事渐长,阅历增多,我发觉自己无力改变世界,于是我缩小了范围,决定先改变我的国家,但这个目标还是太大了。接着我步入了中年,无奈之余,我将试图改变的对象锁定在最亲密的家人身上,但天不从人愿,他们个个还是维持原样。当我垂垂老矣,我终于顿悟了一些事:我应该先改变自己,用以身作则的方式影响家人。若我能先当家人的榜样,也许下一步就能改善我的国家,再后来我甚至可能改造整个世界,谁知道呢?”自己还不会爬,就想去辅助别人站起来,是许多人的通病。

人怎样才可以做一个自助助人的正人君子呢?必须能止,心境能够定,见解能够定,不受环境影响,一个观念勇往直前。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人总难免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有来自家庭的,有来自社会的,但无论环境如何变化,内心的坚定总是最重要的。

法王路易十六被赶下王位,关在牢中,其年轻的王子则被赶国王下台的那帮人带走。他们想,王子是王位的继承人,若能在道德上把他摧垮,那他就永远也无法实现生活赋予他的伟大使命。他们把王子带到遥远的社区,让男孩接触各种卑鄙邪恶的事物;提供让他沦为饕餮之徒的各种美味;让他成天耳濡目染各类粗鄙之言;让淫荡猥亵的女人环绕在其身边,处处是不讲信誉、卑微无耻的小人。就这样,一天24小时让小王子处于这种环境之中,让其灵魂受到诱惑而堕落,接连6个月都如此,但是,男孩没有一刻屈从于压力与环境。在这种种诱惑之后,敌人最后问他,这些事物能提供欢愉,能满足欲望,它们就在身边,唾手可得,为什么他能抵抗这些诱惑,没有沉沦于邪恶的地狱?男孩答道:“我无法这么做,因为我生来就是做国王的。”

小王子的坚定自若让人想起宋朝哲学家周敦颐的一段话:“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只要止定于自己所追求的人生,正己而立,便是一株傲然独立的盛世之莲。

一位年迈的北美切罗基人教导年幼的孙子们人生真谛。他说:“在我内心深处,一直在进行着一场鏖战,交战是在两只狼之间展开的。一只狼是恶的——它代表恐惧、生气、悲伤、悔恨、贪婪、傲慢、自怜、怨恨、自卑、谎言、妄自尊大、高傲、自私和不忠;另外一只狼是善的——它代表喜悦、和平、爱、希望、承担责任、宁静、谦逊、仁慈、宽容、友谊、同情、慷慨、真理和忠贞。同样,交战也发生在你们的内心深处,在所有人内心深处。”听完他的话,孩子们静默不语,若有所思。过了片刻,其中一个孩子问:“那么,哪一只狼能获胜呢?”饱经世事的老者回答道:“你喂给它食物的那只。”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只要内心笃定,有一个光明正大的信念,即便处于黑暗之中,也能照亮自我。

不为物所累,生活的目的即是生活的真享受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宠辱不惊,方能安之若素。人生总是如此,愉悦也是一世,痛苦也是一生,何必为了现实中的种种,因为物质而影响安然自在的心境呢?

从前,菩萨化身为鸽王,带领着自己的属下500只鸽子在国王的花园中寻找食物。

国王见后,便命人张望张网来捕结果,结果鸽王与这500只鸽全部落网,国王命人将鸽子们装进笼里,有粳米和肥肉喂食,作佳肴之用。

鸽王被关进笼后,一心向佛,忏悔自己的过失,兴起行善的念头,希望能让众鸽得以逃脱。

它对其他鸽子说:“佛经中说,戒贪是第一重要的,因贪而富贵着,就像饥饿的人得到有毒的饮食一样,只能得到一时的快乐,你们只要绝食,不吃那些美味,就可保全性命了。”

众鸽说:“都已经被关在笼里了,还有什么希望呢。”

鸽王说;“贪婪着都不会有好下场的。”于是它开始拒绝食物,慢慢地就瘦下来了,到了可以从笼中缝隙飞出去时,它又对众鸽说道:“如果你们能够绝食,变得像我一样瘦,就可以自由地飞走了。”说完,就从笼中飞了出去。

生活中,最难得的是在痛苦的环境中学会享受诗意人生。

诗意人生,不是玩世不恭,更不是自暴自弃,而是一种达观,一种洒脱,一份人生的成熟,一份人情的练达。学会享受诗意人生才不会终日郁郁寡欢,才不觉得人生活得太累,才能够诗意地栖息在这片生存的空间。

县城老街上有一家铁匠铺,铺里住着一位老铁匠。时代不同了,如今已经没人再需要他打制的铁器,所以,现在他的铺子改卖拴小狗的链子。

他的经营方式非常古老和传统。人坐在门内,货物摆在门外,不吆喝,不还价,晚上也不收摊。你无论什么时候从这儿经过,都会看到他在竹椅上躺着,微闭着眼,手里是一只半导体,旁边有一把紫砂壶。

当然,他的生意也没有好坏之说。每天的收入正够他喝茶和吃饭。

他老了,已不再需要多余的东西,因此他非常满足。

一天,一个文物商人从老街上经过,偶然间看到老铁匠身旁的那把紫砂壶,因为那把壶古朴雅致,紫黑如墨,有清代制壶名家戴振公的风格。他走过去,顺手端起那把壶。

壶嘴内有一记印章,果然是戴振公的。商人惊喜不已,因为戴振公在世界上有捏泥成金的美名,据说他的作品现在仅存三件:一件在美国纽约州立博物馆;一件在台湾故宫博物院;还有一件在泰国某位华侨手里,是他1993年在伦敦拍卖市场上以56万美元的拍卖价买下的。

商人端着那把壶,想以10万元的价格买下它,当他说出这个数字时,老铁匠先是一惊,然后很干脆地拒绝了,因为这把壶是他爷爷留下的,他们祖孙三代打铁时都喝这把壶里的水。

虽然壶没卖,但商人走后,老铁匠有生以来第一次失眠了。这把壶他用了近六十年,并且一直以为是把普普通通的壶,现在竟有人要以10万元的价钱买下它,他转不过神来。

过去他躺在椅子上喝水,都是闭着眼睛把壶放在小桌上,现在他总要坐起来再看一眼,这种生活让他非常不舒服。特别让他不能容忍的是,当人们知道他有一把价值连城的茶壶后,总是拥破门,有的问还有没有其他的宝贝,有的甚至开始向他借钱,更有甚者,晚上推他的门。他的生活被彻底打乱了,他不知该怎样处置这把壶。当那位商人带着20万现金,再一次登门的时候,老铁

匠没有说什么。他招来了左右邻居,拿起一把斧头,当众把紫砂壶砸了个粉碎。

现在,老铁匠还在卖栓小狗的链子,据说今年他已经106岁了。

林语堂先生说:“我总以为生活的目的即是生活的真享受……是一种人生的自然态度。” 保持一颗平常心,波澜不惊,生死不畏,于无声处听惊雷,超脱眼前得失,不受外在情感的纷扰,喜怒哀乐,收放自如,才能体会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自在。

宠辱不惊,是真名士自风流

人之所以为万物之长,就在于人能用物而不为物用,不为物累。人生在世,或得意,或失意,其宠辱境界的根本症结所在,皆是因为有身。

宠,是得意的总表相。辱,是失意的总代号。当一个人在成名、成功的时候,若非平素具有淡泊名利的真修养,一旦得意,便会欣喜若狂,喜极而泣,自然会有惊震心态,甚至得意忘形。

古今中外,无论是官场、商场,抑或情场,都仿佛人生的剧场,将得意与失意、荣宠与羞辱看得一清二楚。诸葛亮有一句名言:“势利之交,难以经远。士之相知,温不增华,寒不改弃,贯四时而不衰,历坦险而益固”,意在鞭策我们要看淡荣辱而保持道义,所谓得意失意皆不忘形,宠辱不惊,便是此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