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佛修大智,道养心性:成大事不可不知的佛道智慧
19363100000032

第32章 我们自己导演了人生的平庸(1)

勇于创新,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

在《庄子》中记载着这样一则故事:

惠子家里有一个大瓠瓜,他却因为它太大而发愁,因为他不知道拿它做什么用。庄子就批评惠子,把大瓠瓜晒干了挖空当做一条简易的船,可以方便出行。结果他还担心瓠瓜太大了没有用,真是“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庄子这一句话不仅骂了惠子,还骂了古今中外的天下人。一个人心中空空,不懂得从另外一个角度去考虑问题,不善于利用资源,缺乏创新,就是一个十足的大笨蛋。

有一位禅师写了两句话要弟子们参究,那两句话是:

“绵绵阴雨二人行,怎奈天不淋一人。”

弟子们得到这个话题便议论了起来。

第一个说:“两个人走在雨地里,有一个人却不淋雨,那是因为他穿了雨衣。”

第二个说:“那是一个局部的阵雨,有时候连马背上都是一边淋雨,另一边是乾的,两个人走在雨地里,有一个人不淋雨,却是乾的,那有什么稀奇。”

第三个弟子得意的说:“你们都说错了,明明是绵绵细雨嘛,怎可说是局部阵雨,那是一定有一个人走在屋檐底下。”

这样你一句、我一句,说得好像都有理,都没有个完。

最后,禅师看时机已到,就对大家揭开谜底道:

“你们都执着于‘不淋一人’的话题,且也执着得过份厉害,那当然争论不休。由于争论,所以距离真理越来越远。其实啊,所谓‘不淋一人’,不就是两人都在淋雨吗?”

思考问题时,不要一味地只在表面上转来转去,更不要死钻牛角尖,这样只会离问题的实质越来越远;要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只有创新才会有突破。

据说,在很久很久以前,人类都还赤着双脚走路。

有一位国王到某个偏远的乡间旅行,因为路面崎岖不平,有很多碎石头,硌得他的脚又痛又麻。回到王宫后,他下了一道命令,要将国内的所有道路都铺上一层牛皮。他认为这样做,不只是为自己,还可造福他的人民,让大家走路时不再受苦。但即使杀尽国内所有的牛,也筹措不到足够的皮革,而所花费的金钱、动用的人力,更不知要多少。

虽然根本做不到,甚至还相当愚蠢,但因为是国王的命令,大家也只能摇头叹息。

一位聪明的仆人大胆向国王提出建议:“国王啊!为什么您要劳师动众,牺牲那么多头牛,花费那么多金钱呢?您何不只用两小片牛皮包住您的脚呢?”

国王听了很惊讶,但也当下领悟,于是立刻收回成命,改用了这个建议。据说,这就是“皮鞋”的由来。

国王为了走路不硌脚提出了将国内所有道路铺上牛皮的荒诞建议,聪明的仆人另辟蹊径提出“用两小片牛皮包住您的脚”的建议。这就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当一个问题很难解决时,不妨从另外一个角度去寻求解决之道。

任何一个有创造成就的人,都是战胜常规思维的高手,他们不被过去的思维所困扰,能突破常规思维的束缚,取得创新硕果。

某推销员自称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他曾经卖给牙医一支牙刷,卖给瞎子一台电视机。但朋友对他说:“只有卖给驼鹿一个防毒面具,你才算是一个最伟大的推销员。”

于是,推销员来到一片森林。

“您好!”他对遇到的第一只驼鹿说,“您一定需要一个防毒面具。”

“这里的空气这么清新,我要它干什么!”驼鹿说。

“你要想在这个森林里生存下去就得有一个防毒面具。”

“对不起,我真的不需要。”

推销员自信地说:“您很快就会需要一个了。”说着他便开始在驼鹿居住的森林中央建造一座工厂。

“你真是发疯了!”朋友说。

“我没有疯。我只是想卖给驼鹿一个防毒面具。”推销员认真地说。

当工厂建成后,许多有毒的废气从大烟囱中滚滚而出,不久,驼鹿就找到推销员说:“现在我需要一个防毒面具了。”

“这正是我想的。”推销员说着便卖给了驼鹿一个防毒面具。

驼鹿说:“别的驼鹿现在也需要防毒面具,你还有吗?”

“你真走运,我还有成千上万个。”

“可是你的工厂里生产什么呢?”驼鹿好奇地问。

“防毒面具。”推销员骄傲地回答。

我们常常习惯于传统的思维方式,按照众人流行的惯性思维去思考,走着别人走过的路,干着别人干过的事,要知道,成功总是靠着创新取胜的。勇于走别人所没有走过的路,你才会采撷到丰硕的果实。

开阔你的心界,才能学会创新,创新思想不是那些专门从事开发创新的人的专有领地。谁有创新思想,谁就会成为赢家;谁要拒绝创新,谁就会平庸!一个有着思考创新习惯的人,绝对会拥有闪亮的人生!

做别人不愿去做的事情,并且把它做好

《佛经》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次,佛祖的一个弟子生了病,没有人照应,佛就问他说:“你生了病,为什么没人照应你?”那弟子说:“从前人家有病,我不曾发心去照应他;现在我有病,所以人家也不来照应我了。”佛听了这话,就说:“人家不来照应你,就由我来照应你吧!”于是,佛祖就将那病弟子大小便种种污秽,洗濯得干干净净;并且还将他的床铺,理得清清楚楚,然后扶他上床。由此可见,佛之所以为佛就在于佛愿意为人所不肯为,所以他是佛。

孟子曾经说过:“故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弗乱其所为。”的确,一个肯做别人所不愿意去做的事情并且能将该事情做好,此人必将有所成就。

的确,能够去做别人所不愿意去做的事情本身就非常不容易了,不仅需要巨大的勇气,更是需要我们踏踏实实地去做别人不愿意做的、别人所没有做过的、别人做不到的。往往是别人越不愿意去做的事中越是蕴含着无限的机会,正是因为别人不愿意去做,因此机会才会被愿意做的人所把握。

尤其对现代社会来说,到处都存在着看似不可能的机遇,只要大胆地去尝试,做到“知其不可而为之”,就会有成功的可能。相反,一遇到难事就退却,那成功肯定不会垂青这样的人。

2001年5月20日,美国一位名叫乔治·赫伯特的推销员成功地把一把斧子推销给小布什总统。布鲁金斯学会得知这一消息,把刻有“最伟大推销员”的一只金靴子赠予他。这是自1975年以来,该学会的一名学员成功地把一台微型录音机卖给尼克松后,又一名学员登上如此高的门槛。

布鲁金斯学会以培养世界上最杰出的推销员著称于世。它有一个传统,在每期学员毕业时,设计一道最能体现推销员能力的实习题,让学生去完成。克林顿当政期间,他们出了这么一个题目:请把一条三角裤推销给现任总统。八年间,有无数学员为此绞尽脑汁,可是,最后都无功而返。克林顿卸任后,布鲁金斯学会把题目换成:请把一把斧子推销给小布什总统。

鉴于前八年的失败与教训,许多学员放弃了争夺金靴子奖,个别学员甚至认为,这道毕业实习题会和克林顿当政期间的实习题一样毫无结果,因为现在的总统什么都不缺少,再说即使缺少,也用不着他们亲自购买。

然而,乔治·赫伯特却做到了,并且没有花多少功夫。一位记者在采访他的时候,他是这样说的:“我认为,把一把斧子推销给小布什总统是完全可能的,因为小布什总统在得克萨斯州有一农场,里面长着许多树。于是我给他写了一封信,说:‘有一次,我有幸参观您的农场,发现里面长着许多大树,有些已经死掉,木质已变得松软。我想,您一定需要一把小斧头,但是从您现在的体质来看,这种小斧头显然太轻,因此您仍然需要一把不甚锋利的斧头。现在我这儿正好有一把这样的斧头,很适合砍伐枯树。假若你有兴趣的话,请按这封信所留的信箱,给予回复……’。最后他就给我汇了钱。”

乔治·赫伯特成功后,布鲁金斯学会在表彰他的时候说,金靴子奖已空置了26年。26年间,布鲁金斯学会培养了数以万计的推销员,造就了数以百计的百万富翁,这只金靴子之所以没有授予他们,是因为他们一直想寻找这么一个人,这个人不因有人说某一目标不能实现而放弃,不因某件事情难以办到而失去自信。

其实,在很多时候,不是因为有些事情难以做到,我们才失去自信;而是因为我们失去了自信,有些事情才显得难以做到。

只有通过不断的努力,才能在一刹那实现人生的飞跃

滴水能把石穿透,万事功到自然成。一个人成功与否,关键还在于你之前的积累。一个人积累知识、积累智能足够了之后,就会在一瞬间获得成功。 

曾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日,一个老道碰到一个拿着木棍的小叫花子,告诉他怎样画一个方框,勤加练习,他日有缘,再相见时就可不必要饭了。老道走后,小叫花子闲来无事,便用木棍刻画那个方框,极尽方框之变化。

时隔不久,老道又碰到一个放牛的牧童,告诉他用那木棍从上到下拉那么一下,若能勤加练习,日后有缘,也就可以不用放牛了。于是牧童山间放牛闲散之余便用那木棍在地上或宽或窄、或疾或徐拉那一画。

四十年后,老道临终前,把这两个人叫到了一起,合写了一个中字。

这个中字便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地成就了书法史上两位传奇人物。

不管做任何事,想要获得成功,就需要功夫。任何一种技术、技巧都需要花工夫学会,还要再花更多工夫学精。投机取巧的事是不会长久的,即使是巧门或捷径,也是功夫和经验积累达到熟能生巧的结果。一个人想要修养内心,更需要功夫,功夫到了,你就会在一瞬间获得开悟。

在《佛经》中就记载了“拈花微笑”的动人故事,将心灵修养觉悟妙不可言的境界展现得淋漓尽致:

相传释迦牟尼佛在灵山法会上,手里拈着一朵花,对着大众微笑,听说就在那拈花示众和微笑之间,已经把所有的佛法都道尽了,把生活的智慧和艺术说得淋漓尽致了。但是在法会上的大众,都面面相觑,不知道佛陀说的是什么。这时座中有一位叫大迦叶的弟子,却对佛陀报以会心的微笑,就这样发生了禅宗的第一次传灯。他们师徒之间完全的会心,心传密付了。释迦牟尼便对大迦叶说:

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

实相无相,微妙法门,

不立文字,教外别传,

付嘱大迦叶。

这一拈一笑间便传递了一切,也包容了一切它所绽放着的心灵的和谐、完美与圆融。它让我们在发现生命的意义的同时看到真正的自己。

很多人看到这个故事之后会觉得,原来开悟这么简单啊!其实,为了这次觉悟,迦叶在背后用了多少工夫又有谁知道呢?觉悟还是一种智慧,它是长时间思考后灵感在一瞬间迸发出的光芒,它也是历经人生沧桑后那无言的微笑。

世间的道理大多相同,所以,禅宗和庄子所讲的有异曲同工之妙。一个人要想获得成功,千万不能心存侥幸,只有通过实实在在的努力,才能在一瞬间实现人生的飞跃。

专注于心,用心做好一件事

留名万世的学有专长之人,都是由于其对某一领域有所偏好,专注于心,穷根究底,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学有所成。

因此立于人世,不管做哪一行,无论做任何事,都要精神专一,有始有终。这正如修行之人想得自在,修成正果,须一门深入,方法毋杂。方法多了,智慧不及,不能融会贯通,反而一无所成。

说到此,不由想起一则故事,相传一位得道高僧来到一座无名荒山,山间茅屋中闪烁金光,高僧料定此间必有高人,遂前往一探究竟。原来,茅屋中有一位老人,正在虔诚礼佛,老人目不识丁,从未研读佛经,只是专注地念着大明咒:“唵嘛呢叭咪哞。”高僧深为老人的修为所动,只是他发现老人将六字真言中的两个字念错了,他指点了老人正确的梵音读法后便离开了,想老人日后的修为定能更上一层楼。然而,当一年后,他再次来到山中,发现老人仍在屋中念咒,但金光已不再。高僧疑惑万分,与老人攀谈得知,老人以往念咒专心致志,心无旁骛,而得高僧指点后总是过于关注其中两字的读法,不由心绪烦乱。

做人做事的道理也是一样。“杂则多”,欲望多了,懂得多了,有时便会流于表面,不专一,不深入,博而不专;“杂则多,多则扰”,考虑的太多,困扰了自己,也困扰了他人;“扰则忧,忧而不救”,思想复杂了,烦恼太多了,痛苦太大了,连自己都救不了,又何况他人?正所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博而不专,三心二意,是人们的通病。《荀子·劝学》、《礼记·劝学》以及东汉蔡邕《劝学篇》中都提到了一种小动物——“多才多艺”而又样样“稀松平常”的鼯鼠。

“鼯鼠五能不能成一技。五技者,能飞不能上屋,能缘不能穷木,能泅不能渡渎。能走不能绝人,能藏不能覆身是也。”能飞却飞不过屋顶;能攀而攀不上树梢;能游而游不过小水沟;能跑而赶不上人走;能藏而不能“覆身”。这就是五技而穷的鼯鼠的悲哀。

专注于心是做人做事的大原则,博而不专,杂而不精,必会制约人生发展的高度。

世界上有座“人人都是语言学家的城市”,然而,就是这座每位市民至少都会三种语言的城市,却从来没有出现过一个大文豪。

这个以语言见长的国家即卢森堡,它处于欧洲“十字路口”,夹在德、法、比三国当中,人口仅四十万,其中外籍人口占到26%。其首都卢森堡市,有八万人,是欧洲金融中心和钢铁基地之一,外国人占的比例更高。由于对国外经济的依赖性,在卢森堡,每人精通三种语言是未出娘胎就注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