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佛修大智,道养心性:成大事不可不知的佛道智慧
19363100000024

第24章 有距离,有分寸,有始终(2)

俗话说,“纸里包不住火”;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说别人的坏话,迟早都会传到别人的耳朵里面去,结果必将引来仇恨和报复。

当遭遇别人的仇恨和报复后,你有没有想过,如果当初你没有在背后说别人的坏话,是不是一切都可以避免?虽然别人做的不一定都是对的,但是,你只能修正自己,不能修正别人。你必须清楚要如何修正自己才能够避免这样的问题再次发生。如果时光能够倒流,你会做得更好一些吗?你是会控制自己的情绪,还是会改掉背后说人坏话的毛病?你有没有听过“我怎样对待别人,别人就怎样对待我”这句话?如果你不在背后批评别人,很可能别人也不会在背后中伤你。有句谚语说:“虽然我们不能改变风,但我们可以调整船帆。”

古人指出:“见得天下皆是坏人,不如见得天下皆是好人,有一番熏陶玉成之心,使人乐于为善。”这句话的意思是与其把天下之人都看成是坏人,不如把天下之人尽看成是好人。这样做的好处是以自己的真善美之心来熏陶别人,帮助他人也乐于形成向善的思想。

这条古老的名言说明了一个很简单的道理,那就是人的心境完全取决于人的思想观念,当你看天下所有人都是坏人,都对你有不良企图的时候,你的心情肯定好不了,甚至都要问问自己的神经还是否正常,整天疑神疑鬼。但是,当你认为天下人都是好人,都会给你关心,给你帮助时,你的心情就会开朗,感觉每一天都是阳光灿烂的日子。

当你多说别人的好话时,不管是当面说的,还是背后说的,最后也都会传到别人那里去。而且,在背后多说人好话,比当面说的效果往往更好,这些好话也必将使你大大获益。

学会装聋作哑,沉默是最好的武器

任何人都不喜欢言过其实的人,这也是我们做人的准则。我们不做言语的巨人,行动的矮子。言语的讷者,行动的敏者,才是真正的智者。

有四个和尚为了修行,参加禅宗的”不说话修炼”。

四个人当中,有三个道行较高,只有一个道行较浅。由于该修练必须点灯,所以点灯的工作就由道行最浅的和尚负责。

“不说话的修练”开始后,四个和尚就盘脚打坐,围绕着那盏灯,进行修练。经过好几个小时,四个人都默不作声,因为这是“不说话修练”。无人出声说话,这是很正常的现象。

油灯中的油愈燃愈少,眼看就要枯竭了,负责管灯的那个和尚,见状大为着急。此时,突然吹来一阵风,灯火被风吹得左摇右晃,几乎就快熄灭了。

管灯和尚实在忍不住了,他大叫说:“糟糕!火快熄灭了。”

其他三个和尚,原来都闭目打坐,始终没说话,听到管灯和尚的喊叫声,道行在他上面的第二个和尚立刻斥责他说:“你叫什么!我们在做‘不说话修练’,怎能开口说话?”第三个和尚闻声大怒,他骂第二个和尚说:“你不也说话了吗?太不像样了。”第四个道行最高的和尚,始终沉默静坐。可是过了一会儿,他就睁眼傲视别三个和尚说:“只有我没说话。”

四个参加“不说话修练”的和尚,为了一盏灯,先后都开口说话了;最好笑的是,有三个得道的和尚在指责别人“说话”之时,都不知道自己也犯下“说话”的错误了。

学会装聋作哑,沉默是最好的武器,只有这样,一个人的修行才算是到家了。

诗曰:不智之智,名曰真智。蠢然其容,灵辉内炽。用察为明,古人所忌。学道之士,晦以混世。不巧之巧,名曰极巧。一事无能,万法俱了。露才扬己,古人所少。学道之士,朴以自保。在人生的谈判桌上,“讷者”有时才是最杰出的谈判家。

有这样一个故事,说某单位里有一个好斗的女孩子,很多同事在她主动发起攻击之后,不是辞职就是请调。一天,她的矛头指向了一个平日只是默默工作,话并不多的女孩子。谁知那位女孩只是默默地笑着,一句话没说,只偶尔问一句:“啊?”最后,好斗的那个女孩主动鸣金收兵了,但也已经被气得满脸通红,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过了半年,这位好斗的女孩子也主动辞职了。

很多人或许都会觉得那个沉默的女孩子修养实在太好了,其实不是这样,而是那位女孩子听力不大好,虽然理解别人的话不至于有困难,但总是要慢半拍,而当她仔细聆听你话语并思索你话语的意思时,脸上会出现无辜、茫然的表情。当那个好斗的女孩子对她发作那么久,那么费力,她回应对方的却是这种表情和“啊?”的不解的声音,难怪好斗的女孩斗不下去,只好收兵了。

仔细想一下,这个故事可以告诉人们一个事实:面对沉默,所有的语言力量都消失了!

在生活中,你可以不去攻击别人,但保护自己的防卫网一定要有,这种时候有个很好的做法就是:装聋作哑!

聋哑之人是不会和人起争斗的,因为他听不到也说不出。别人也不会找这种人斗因为斗了也是白斗。他如果还一再挑衅,只会凸显他的好斗与无理取闹,因此面对你的沉默,这种人多半会在几句话之后就仓皇地且骂且退,离开现场!如果你还装出一副听不懂的样子,那么更能让对方败走!不过大部分人都不聋不哑,一听到不顺耳的话就会回嘴,其实一回嘴就中了对方的计。

世界纷繁复杂,真真假假,看着聪明其实愚蠢至极;看着英俊潇洒的却是外强中干;看着是占尽便宜其实是满盘皆亏。《老子》中写道: “大真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最正直的东西好像是弯曲一样,最灵巧的东西好像是笨拙一样,最卓越的辩才好像是口讷一样,所以,要想成为最杰出的谈判家,口才只是其中一个要素,内在修为才是最重要的。

谨慎言行,不做是非的传播者

道听途说是一种背离道德准则的行为,而这种行为自古以来就存在。在佛家理念中,慎言是持戒的第一要义。一个人只有谨慎言行,不做是非的传播者,才谈得上修身悟道。

相传,春秋时代,齐国有个人叫毛空,他爱听那些没有根据的传说,然后再把自己听到的津津有味地讲给别人。有一次,毛空听到一只鸭和一块肉的事,他觉得非常稀奇,便告诉给艾子。他说:“有一个人,养了一只特别能生蛋的鸭,那鸭一天能生一百多个蛋。”他见艾子笑了,又说:“那天,从天上掉下一块肉,那块肉长有三十丈,宽有十丈。”艾子笑着问道:“真的吗?有那样长的肉吗?”毛空急忙说:“噢,那就是长二十丈。”艾子仍不相信。他又改口:“一定是十丈长了。”艾子说:“你说的那只鸭是谁家养的?你说的那块肉掉在了什么地方?”毛空支支吾吾说不出来,最后只好说:“我是在路上听别人说的。”

亲眼看见的事情也不一定就是真相,更何况是道听途说呢?在向别人传递信息时,记得先认识几位筛选信息的老朋友。

有一次,苏格拉底的一位门生匆匆忙忙地跑来找苏格拉底,边喘气边兴奋地说:“告诉您一件事,你绝对想像不到的……”

“等一下!”苏格拉底毫不留情地制止他,“你告诉我的话,用三个筛子过滤过了吗?”

他的学生察觉情况不妙,不解地摇了摇头。

苏格拉底继续说:“当你要告诉别人一件事时,至少应该用三个筛子过滤一遍! 第一个筛子叫做真实,你要告诉我的事是真实的吗?”

“我是从街上听来的,大家都这么说,我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那就应该用你的第二个筛子去检查,如果不是真的,至少也应该是善意的,你要告诉我的事是善意的吗?”

“不,正好相反。”他的学生羞愧地低下头来。

苏格拉底不厌其烦地继续说:“那么我们再用第三个筛子检查看看,你这么急着要告诉我的事,是重要的吗?”

“并不是很重要……”

苏格拉底打断了他的话: “既然这个消息并不重要,又不是出自善意,更不知道它是真是假,你又何必说呢?说了也只会造成我们两个人的困扰罢了。”

苏格拉底曾说:“不要听信搬弄是非的人或诽谤者的话,因为他不会是出自善意告诉你的。他既然会揭发别人的隐私,当然也会同样地对待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