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中医养生一点通
19362600000006

第6章 用好人体内的命脉——经络(1)

第一节 探秘经络和脏腑

19经络是气血在体内运行的通道

脉道分为经脉和络脉两种,简称为经络。经的原意是“纵丝”的意思,即直行的主线;络是网络的意思。经络的主要功能是运行气血。

我国古代中医经过长期的实践和研究,给经络下了这样的定义: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路,内属于脏腑,外布于全身,将各部组织、器官联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在近些年越演越烈的养生大潮中,中医的通经络也成为人们所关注的话题,许多人认为这是养生的最高原则和最高境界。

关于经络之于人体健康的作用,《黄帝内经》中早有系统记载,《灵枢·经脉篇》里说:“经脉者,所以能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这里的不可不通,即是再三强调人体之经脉必须畅通,原因是经脉“能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原因是什么呢?

“决生死”,就是说经脉的功能正常与否,决定了人的生与死。因为,人之所以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是由于经脉纵横交错,出入表里,贯通上下,内联五脏六腑,外至皮肤肌肉来联络的。经络畅通,人体气血才能使脏腑相通,阴阳交贯,内外相通,否则,脏腑之间的联系就会生障碍,引发疾病,严重者甚至导致死亡。

“处百病”,是说经脉之气运行正常对于疾病的治疗与康复所起的重要作用。中医治病都必须从经络入手,“痛则不通,通则不痛”,身体的病痛就是经络不通引起的。只有经脉畅通,才能使气血周流,病人才能得到治疗与康复。

“调虚实”,调整虚证和实证。如胃痉挛的,针刺病人足三里穴,可使胃弛缓;对虚证要用补法,如胃弛缓的,针刺病人足三里穴,可使其收缩加强。当然,由于虚、实证不同,尽管都是针刺足三里穴,但一个用泻法,而另一个用补法。

20中医说“命悬于天”不是迷信

“命悬于天”并不是说命运由上天决定,试想一下,人不吃地上的食物可以活上几天,但是不呼吸天上的空气,连几分钟都活不了,这不就是“命悬于天”吗!人体与天上的空气相连的是肺,因此,命悬于天,就是命悬于肺。

肺在五脏六腑中的地位很高。《黄帝内经》中说肺是“相傅之官”,也就是说,肺相当于一个王朝的宰相,它必须了解五脏六腑的情况,这也是为什么中医一号脉就能知道五脏六腑的情况的原因。医生要知道人身体的情况,首先就要问一问肺经,问一问“寸口”。因为全身各部的血脉都直接或间接地汇聚于肺,然后敷布全身。所以,各脏腑的盛衰情况,必然在肺经上有所反映,而寸口就是最好的一个观察点,通过这个点可以了解全身的状况。

肺为华盖,其位置在五脏六腑的最高处,负责气的宣发肃降。中医有“肺为水之上源”之说。一旦肺热或肺寒,宣发肃降功能失调,人的气机运行就会受阻,人就会生病。最典型的症状就是咳嗽。

咳嗽有寒热之别,不能“一视同仁”。受寒后,鼻塞流涕,或者稍微有些发冷打战,这种病应该服生姜、葱白,一日两次,不宜长服;患热咳的人,晚上咳得尤其厉害,喉咙发痒,还会有口渴之感,这种病应该服一些淡盐汤水,病初服用很快就会治愈,也可以长期服用。

生命离不开两样东西,一是空气,一是食物。人体内负责运化空气的是肺,负责传导食物的是大肠。所以,肺经与大肠经相表里。

在五行里,肺与大肠同属金,肺属阴在内,大肠为阳在外。肺为“相傅之官”,主气;大肠为“传导之官”,变化水谷,传导糟粕。正因肺与大肠相表里,所以,大肠经的邪气容易进入肺经,肺经的邪气也可以表现在大肠经上。

一旦外邪进入了大肠经,就会出现感冒发烧和“上火”等症状,有的人会喉咙、牙齿疼痛,有的人会出现痤疮、雀斑、酒糟鼻,有的人会腹胀、腹泻、便秘、上肢不遂。如果这时候不采取措施阻止外邪的进攻,外邪就会长驱直入,进入人体的内部,表现为较严重的肺部疾病。因此平时感冒发烧,如果不及时治疗,就容易转化成肺炎。

弄清楚了肺与大肠相表里的关系,就会明白为什么中医也说“命悬于天”了。

21为什么脾胃共担人体内的“粮食局长”

中医总把脾和胃联系在一起,这是因为足阳明胃经与足太阴脾经相表里。脾胃主管五味,消化和吸收都归它管,因此脾胃共担人体内的“粮食局长”。胃经在早上7点至9点最旺,脾经在9点至11点最旺,所以,人在这些时段进食最容易消化。

脾胃在人体中的地位非常重要,中医认为“肾是先天之本,脾是后天之本”。如何来理解这个“后天之本”呢?我们不妨想一想土地,在中医理论中,脾胃属土,有脾土、胃土之称,它们就是人体内的土地,是人的后天之本。

“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所以有经验的老中医总是从口唇上辨别脾胃的状况。唇的枯、润、泽、晦可以反映脏腑气血的盛衰,唇揭表明脾实,唇纵表明脾虚,唇黄为湿热,唇红主实热,唇紫主淤,唇黑为败色,唇颤是中风的先兆,而患心脏病的人嘴唇常呈现出暗紫色和紫蓝色。

脾胃是人体内的“粮食局长”,身体所需的一切物质都归其调拨,我们可以设想如果它们工作不负责任,或者贪污浪费,其结果必然会引起全身脏腑的混乱。如脾胃不和会引起消化不完全,从而影响营养的吸收。患有重症肌无力的人是因为脾有问题,因为脾主肉,所以才会肌无力。

22从心脏病会肚子疼说“心腹之患”

虽然心和小肠看似没有什么关系,但心脏病发作有时候表现为腹部疼痛,“心”为脏,属里;“腹”指小肠,为腑,属表。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心腹之患”,也就是说互为表里的小肠经与心经是一个整体,谁出了问题都很严重。所以,心腹之患说的就是心与小肠相表里。

临床实践证明,心经的问题常常会在小肠经上反映出来,比如心脏病发作时常常表现为背痛、胳膊痛,有的人甚至还会牙齿痛,而这些疼痛部位大多是小肠经的线路。

中医的经络学博大精深,弄清经络之间的相互关系,有助于我们了解疾病的变化和转移。在临床中经常看到,心火会下移至小肠,人的内火太大就会引起小便短赤、尿道灼热疼痛;而小肠火大也会让心火上升,引起舌尖赤痛、口舌生疮等。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泻小肠火的方法来达到清心火的目的。

中医认为:舌为心之镜,舌为心之苗。心虽然在体内,但是通过心经与舌相连,心功能的正常与否都可以从舌象上看出来。如心经有火,舌尖就会发红。此外,心其华在面、在志为喜,并通过经脉与小肠经相表里,所以,心脏的疾病完全可以从身体表面看出来。

23肾与膀胱相表里是什么意思

《黄帝内经》上说“肾开窍于二阴”,其实就是指肾与膀胱相表里。肾是作强之官,肾精充盛则身体强壮,精力旺盛;膀胱是州都之官,负责贮藏水液和排尿。它们一阴一阳,一表一里,相互影响。《内经》里说“恐伤肾”,就是说巨大的恐惧对内会伤害肾脏,肾脏受到了伤害就会通过膀胱经表现出来,生活中常见有人受到惊吓就会尿裤子,就是这个原因。

肾与膀胱相表里,又与膀胱相通,膀胱的气化有赖于肾气的蒸腾。所以,肾的病变常常会导致膀胱的气化失司,引起尿量、排尿次数及排尿时间的改变。膀胱的病变有实有虚,虚症常常是由肾虚引起的。同样,膀胱经的病变也常常会转入肾经。膀胱经的热邪影响到肾经,肾经的气机逆而上冲便形成了风厥。

肾开窍于耳及二阴,其华在发,在志为恐。一个人肾气开始衰弱了,最先表现在头发。一般人过四十头发开始发白,这说明肾气开始衰弱了,是一种正常的现象。如果少年白头,则说明先天不足,因此应从“后天之本”的脾胃上补偿一些。肾的精气充足则耳聪,听觉灵敏;如果精气不足,则会耳鸣。

肾主骨,齿为骨之余,所以,牙齿也有赖于肾精的充养,肾亏牙齿就会松动,甚至脱落。

中医认为牙龈萎缩是虚症。人体的气血不足时,气血不能到达牙龈,这才是牙龈萎缩的原因。调理脾胃、补充肾阴,则可以让气血充足,气血充足则可以到达牙龈,滋养牙龈,这样一来,牙就坚固了。

24中医如何解释“肝胆相照”

“肝胆相照”这一成语,比喻以真心相见。其实这在中医里也很有讲究,《黄帝内经》中说:“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足厥阴肝经在里,负责谋虑;足少阳胆经在表,负责决断。只有肝经和胆经相表里,肝胆相照,一个人的健康才有保证。打个比方,一个民族要想兴旺发达,也需要“肝”(谋略之才)和“胆”(决断之才)相表里,肝胆相照。历史上 “房谋杜断”的故事就证明了这一点,房玄龄好比是大唐的肝,他善谋略,精于管理日常政务;杜如晦好比是大唐的胆,他临危有方,善于决断。正是房、杜二人的肝胆相照,才成就了“贞观之治”。

虽然负责谋略和决断的是心,但心是“君主之官”,负责全局,具体的工作则交给肝和胆。肝和胆的谋虑和决断又不同于心。中医的心包括心和脑,心和脑的谋虑和决断主要在思维和意识之中,它是理性的;而肝与胆的谋虑和决断主要在潜意识中,它是感性的,是本能的。一个人胆小就是胆小,你很难让他通过理性思考变得胆大起来。但如果你让他的肝和胆发生一点变化,他的胆子就会本能地大起来。

常言道“酒壮人胆”,酒精进入人体之后,首先影响的是肝,肝与胆相表里,肝又影响到胆,肝与胆发生了变化,人的谋虑和决断自然会发生变化。

改变肝胆会影响人的谋虑和决断;反之,人的谋虑和决断也会对肝和胆造成影响。一个人长期谋虑不决,就会使肝胆受损,这也成为某些疾病的诱因。

日常生活中,按摩日月穴和风池穴对疏肝利胆很有好处。日月穴在乳头之下,人的第七根肋骨间隙,它是胆经上的募穴,足少阳经、足太阴经在这里交会,按摩它可起到疏肝利胆的功效。风池穴在颈部耳后发际下凹窝内,它是足少阳经与阳维脉的交会穴,按摩它可以疏风清热、明目开窍。

25病入膏肓,神医也摇头

在讲病入膏肓之前,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三焦。三焦是全身的水道气化网络,主持诸气。人体的气通过三焦而输布于五脏六腑,充沛全身,因此,三焦通则全身通,内外协调。三焦除负责全身诸气之外,还是全身上下水液运行的通道。

上、中、下三焦的具体作用又不一样。上焦主心肺,负责宣发,将食物化生的水谷精气散布全身,如雾气一样滋养全身脏腑;中焦主脾胃,主运输,运化精微,以化气血;下焦主肾、膀胱、大小肠、女子胞等,主要负责分清浊,有向下、向外排泄的作用。

三焦在外总揽全身之气,心包在内护卫心脏,它们一内一外,一阴一阳,互为表里。心包,顾名思义,包裹保护心脏的脂膜,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膏肓。病变在外容易治疗,病变由外入内就难以治疗了。换句话说,疾病在三焦经上容易治,一旦由三焦经转入心包经,就很难治,这就叫病入膏肓。

中医说“不治已病治未病”,就是要治膏肓心包以外的病,而不是要治已经进入膏肓的病,已入膏肓的病谁也治不了。扁鹊去见蔡桓公,前三次都积极要求治病,而第四次掉头就走,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此时蔡桓侯已病入膏肓,无药可救了。所以,千万不要等到病入膏肓再去求医!

26为什么任督二脉通则百脉皆通

经脉的流注从肺经开始,依次循环到肝经,再由肝经入胸,上行经前额到头顶,再沿督脉下行至尾闾,经阴器而通任脉上行,然后再回流注入肺经。

任脉和督脉同属于奇经八脉,其中任脉的循行路线为:起于小腹内,下出于会阴部;向上行于阴毛部;沿着腹内,向上经过关元等穴;到达咽喉部,再上行环绕口唇;经过面部,进入目框下。督脉的循行路线为:起于小腹内,下出于会阴部,向后行于脊柱的内部,上达项后风府,进入脑内;上行巅顶,沿前额下行至鼻柱。

任脉在人体的前面,属阴;督脉在人体的后背,属阳。任脉主导人体手足六阴经,“任”有担任、任养之意,任脉与全身所有阴经相连,凡精、血、津液均由其主管,故有“阴脉之海”的称谓。督脉主导手足六阳经,“督”有总督、总揽之意,督脉总督一身的阳脉,具有调节阳经气血的作用,故有“阳脉之海”的称谓。当十二经脉气血充盈,就会流溢到任督二脉,任督二脉气机旺盛,则会循环作用于十二经脉,所以“任督通则百脉皆通”。

第二节 因天之序——到什么时辰做什么事

27胆经当令,安心睡眠养阳气

熬夜的人都知道,即使晚上八九点钟的时候很困,但一过11点就清醒了,所以现在很多人都是11点以后开始工作,还有的人喜欢在这个时候吃点东西。其实这是非常不好的习惯,因为这样做会伤胆。

夜里11点到1点,也就是子时,是体内阳气开始生发的时候,生机已起,就不要吃东西,否则会伤胆。这也是最好在晚11点前入睡的原因。

中医里认为子时是和冬至那天相对应的,一般来说,冬至的前一天阴气最盛,因此一些老中医主张在这一天里喝羊肉汤或吃鸭肉来养阳。羊肉是助生发的东西,而“春江水暖鸭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