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中医养生一点通
19362600000004

第4章 养好“气血”这个生命之源(1)

第一节 气血缘何是人的生命之源

12认识你身体里的“气”和“血”

人的一生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出生,发育,壮盛,衰老,死亡。中医学对人生历程有如下描述:“人生十岁,五藏始定,血气已通,真气在下,故好走;二十岁,血气始盛,肌肉方长,故好趋;三十岁,五脏大定,血脉盛满,故好步;四十岁,五脏六腑十二经脉皆大盛以平定,腠理始疏,荣华颓落,故好坐;五十岁,肝气始衰,目始不明;六十岁,心气始衰,故好卧;七十岁,脾气虚,皮肤枯;八十岁,肺气衰,魄离;九十岁,肾气焦,四藏经脉空虚;百岁,五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尽也。”形象地概括了人处于各阶段的生理变化,论述了气血对于人体的重要性。那么,到底什么是“气”和“血”呢?

气的含义较广,包括人体内能运行变化的精微物质,或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均泛称为“气”,如水谷之气、呼吸之气、脏腑之气、经络之气等。气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人体的生命活动需要营养物质来维持,人体必须从外界摄取营养物质,包括肺从自然界吸入的清气和由脾胃所化生的水谷精微之气,才能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人体的气来源于父母的先天之气、饮食物经消化后生成的水谷精微之气和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气。

气有推动作用,指气具有激发和推动的功能。气是活力很强的精微物质,能激发和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以及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能推动血液的生成、运行,以及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等。

气有温煦作用,指维持体温、温暖内脏以提高内脏的机能。气是人体热量的来源。如果气的温煦作用不足,则会出现畏寒肢冷、血运迟缓等。

气有防御作用,指气能护卫肌肤,抗御邪气。人体气血阴阳及其机能总称为正气,但通常与病邪相对来说,则指人体的抗病能力。中医学用气的观点解释病因和病理现象,用“正气”代表人体的抗病能力,用“邪气”标示一切致病因素,用正气不能抵御邪气的侵袭来说明疾病的产生。

气有固摄作用,指气可调节汗水与经血的分量,调整体内物质的排泄,主要有稳固、统摄血、津液、精液等液态物质,以防止无故流失的功能。当气的固摄功能不足时,便会出现血汗、盗汗、遗尿、遗精等病症。

气有营养作用,指气可为机体脏腑功能活动提供营养物质。

气的气化作用是指通过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具体指气将血转化成精或者将津液转化成汗,使气、血、津液和精相互循环变换。如果这一功能失常,会影响气、血、津液的新陈代谢,影响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影响汗液、尿液和粪便等的排泄。

上述气的几种功能密切配合、相互为用,才能保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

血,主要指血液,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血是运行于脉中,环流周身,具有营养作用的红色液体。脉是血液运行的管道,又称“血府”。脉具有运行血液的作用,血液在脉中循环于全身,内至脏腑,外达肢节,为生命活动提供营养物质,发挥营养和滋润作用。在某些因素的作用下,血液不能在脉内循行而溢出脉外时,称为出血,即“离经之血”。

血有营养和滋润的作用,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血主要来源于脾脏将食物消化所得的水谷精华,可能是由水谷的精华直接制成,或从水谷中抽出的营气与津液合成。所生成的血液会通过心脏持续送往全身各处。被送往全身的血液,就是支撑身体活动的营养源。肌肉和筋骨壮实与否、皮肤和毛发光泽与否等都取决于血能否正常和谐地流通于全身各处。

血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血气的充盛、血脉的和谐运行可以让人精力充沛、神志清晰、感觉灵敏、活动自如。只有血液供应充足,人的神志活动才能正常进行。

可见,气和血对生命来讲是非常重要的,认识气和血,有助于更好地指导养生。

13气血不足,五脏就闹饥荒

中医认为,一个人健康的标准就是气血充足。人体的脏器如同人一样,吃得饱了,干起活来才有劲。而血就是脏器的“饭”。

如果人体的总血量不够,脏器就会出现“食粮”短缺,人体就容易出现疲软、无力、抵抗力下降等症状,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亚健康”状态。各脏器长期供血不足,各种疾病就有可能乘虚而入。

心脏“没吃饱”,就会心慌、气短、胸闷,特别想休息,然后出现间歇,心跳的次数就会越来越少,心脏开始疼痛。这些症状其实是在提醒你,它饿了、累了,需要血来补充。在这里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此时并非血管阻塞了血液的流动,而要从增加血液的总量上入手。

大脑“没吃饱”,轻者头晕、记忆力下降,重者因远端末梢的血管得不到充足的血液而干瘪、闭塞,继而出现脑缺血、脑梗塞,时间长了,脑子开始变“瘦”,脑萎缩、老年痴呆症就是这样发生的。

肝脏“吃不饱”,工作量就会减少,以前吃一斤肉,它都能转化成人体所需要的能量,而在“吃不饱”的情况下,一斤肉它只能转化七两,余下的三两以脂肪的形式弃置在肝脏里形成脂肪肝,或者堆积在血管里形成高血脂。

如果肾脏“没吃饱”,就不能保质保量地完成人体排毒工作,身体内的各种毒素就不能及时排出体外,从而引发尿酸、尿素过高。

胰腺也是一样,“吃饱了”就能奉献给人体充足的胰岛素,“没吃饱”时,糖不能被正常代谢,多余的糖留在血管里,造成血糖升高。

因此,血的重要性是中医食疗养生的核心内容。在日常生活中,不仅要注意食物的营养丰富,还要讲究搭配合理,这样才能保证人体内血的质量和浓度;保证了胃肠的消化吸收能力,就能让人血量充足。

因此,知道了气血的重要性,就要把它补足,不要让五脏“闹饥荒”。

第二节 如何养好气血这个生命之源

14认识五种气血水平和病谱

气血能量是判断人体健康的晴雨表。中医将人体的气血能量依高低水平分为五个等级,用阴阳和虚实来表达。因此,我们可以用以下的标准来检测自己的气血水平!

1 健康水平

用中医的眼光来看,健康水平的人各方面都很平衡,不偏阴也不偏阳,不偏虚也不偏实。平衡是中医追求的目标,因此这也是最健康的等级。这个等级的特征是身材匀称、脸色红润、脾气温和、作息规律。因为人有很强的防御力量,各种外来的疾病不易入侵,因此就不容易生病。这样的人很少,也许练太极或奇功的高人才能拥有这样的身体。

2阳虚水平

阳虚水平是指气血低于健康水平。造成气血下降的原因很多,如果一个人睡眠太晚或者营养吸收不良等,都会造成气血水平下降。这时人体抵抗疾病的能力和疾病入侵的能力不分伯仲,当有外来的疾病入侵时,人体虽有能力抵抗,但是不能像健康水平的人那样很快地击退疾病,而会在人体的各个器官发生激烈的战事,因此出现各种各样的症状。一些人身体因为经常出现这种“战事”的现象,传统上会认为他体弱多病。一般经常感冒甚至发烧的人或者有过敏性体质的人,气血水平都是处在这个等级里。

3阴虚水平

如果气血下降的趋势长期不能扭转,当气血降至低于阳虚的下限后,由于人体的能量太低,诊断维修系统无法完全正常工作,疾病入侵或器官的损伤如没有即时的危险,就暂时将之搁置。这时的气血只够维持日常工作或活动的需要,一般的疾病侵入时,人体并不抵抗,而是让疾病长驱直入。由于没有抵抗的“战事”,因此也不会有任何不舒服的疾病症状,但是会在人体的肤色、体形及五官上留下痕迹,有经验的医生能识别出来。

目前社会上许多人的气血处于这个水平。许多人都认为自己非常健康,有无穷的体力,每天忙到三更半夜,尽情地透支体力也不会生病,这些现象就是典型的阴虚水平气血能力的症状。

这个气血水平的人,愈晚精神愈好,这是由于人体日常产生的“气血”无法应付每天的透支,只好从人体原来储存的“火”中提取。说得通俗一点,这一级的人并不是没有病,而是没有能力生病。

幼年或年轻时生活作息是否正常,即是否储存了足够的能量;以及平时是否会抽空休息以补充能量,决定了人能在这个气血水平维持多久。因此,每个人可以在这个气血水平维持的时间是不一样的。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在农村长大的人,幼年时的睡眠较早,身体储存了较多的能量,因此比城市里长大的孩子能禁得起更长时间的透支。现代的孩子,比上一代都晚睡,将来可以透支的能量必定较少,生大病的可能一定比较多也比较早。

4阴阳两虚水平

由阴虚的状况继续消耗能量,等到储存的能量即将用尽的时候,也就是 “火” 快用完了,就到了“阴阳两虚”的水平。这时人体经常处于疲倦的状态,但为了取得必要的能量,人体会到肌肉里或其他部位萃取能量。

这是的“能量用尽”指的是在安全库存范围内的低水平,不是真的完全用尽。人体的能量透支到了这个水平,会暂时停止透支能量,使身体处于很容易疲倦的状态,强迫人体增加休息,这是人体的自我保护措施。

5阴阳大虚水平

由阴阳两虚的气血水平再继续下降,最终降低到中医所说的“阴阳大虚”的水平,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气血枯竭”。这时人体气血虚亏导致肝火旺,夜间难以入睡,越晚精神越好。

这个阶段的肝火旺,所透支的能量超过了人体安全库存的下限,身体到了“山穷水尽”的阶段,才不得不透支各种可能转化的能量。越不睡觉人越虚,肝火越旺,形成恶性循环。由于胆经阻塞引起胆汁不分泌,所吃食物无法转化为造血材料,营养难以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