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中医养生一点通
19362600000019

第19章 四季有更替,养生有时令(11)

传统养生学认为人们在冬季早睡晚起,有利于阳气的潜藏和阴精的积蓄,对健康有益。冬季天寒地冻、草木凋零,动植物多以冬眠状态以养精蓄锐,为来年生长做准备。人体也应该顺应自然界的特点而适当地减少活动,以免扰动阳气,损耗阴精。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冬季早睡晚起可避免低温和冷空气对人体的侵袭而引发的呼吸系统疾病,同时也可以避免因严寒刺激诱发的心脑血管疾病。充足的睡眠还有利于人体的体力恢复和免疫功能的增强,有益于预防疾病。

136把春天“分段”养阳更有益健康

时间对于养生来讲是至关重要的,春季有三个月,在这三个月之间气候特点相差很大,这对养生有很大影响。因此,把春天分成不同的阶段进行养生,更有益于身心健康。

1.早春时期:为冬春交换之时,天气仍然寒冷,人体内消耗的热量较多,所以宜适当进食偏于温热的食物。饮食原则为选择热量较高的主食,并注意补充足够的蛋白质,如鸡蛋、虾、鱼肉、牛肉、鸡肉、兔肉等。因为这些食物中富含丰富的蛋氨酸,而蛋氨酸具有增加人体耐寒的功能。除选谷类制品外,还可选用糯米制品、黄豆、芝麻、花生、核桃等食物,以便及时补充能量供给。

2.春季中期:为天气变化较大之时,气温骤冷骤热,变化较大,可以参照早春时期的饮食进行。在气温较高时可增加青菜的进食量,减少肉类的食用。

3.春季晚期:为春夏交换之时,气温偏高,所以宜于进食清淡的食物。饮食原则为选择清淡的食物,并注意补充足够的维生素,如饮食中应适当增加青菜。

137夏季养生,要常读养阳“三字经”

因为气候原因,夏季的温热让人体阳气活动旺盛,阴津易随汗液外泄而耗伤,人们比较注意养护阴津,而往往忽视了养护阳气。夏热使人体腠理开泄,加之乘凉饮冷,每易损伤阳气。常读养阳“三字经”,夏日养生好轻松。

1.调精神:夏季养生重在精神调摄,保持愉快而稳定的情绪,切忌大悲大喜,以免以热助热,火上加油。心静人自凉,可达到养阳的目的。

2.巧运动:宜通过有益的文体活动来活动筋骨、调畅气血、养护阳气。运动要循序渐进,严格控制运动量,不要过度疲劳。

3.慎起居:夏季自然界万物生长旺盛,起居也应随之作适当调节,如清晨早起,洗漱后在室外清静处散步、慢跑,呼吸新鲜空气,舒展人体阳气。

4.午睡好:中午人体散热量大,午饭后又昏昏欲睡,通过短暂午睡小歇,可以避开中暑高峰,又可补充夜间睡眠不足。

5.勿贪凉:老年体弱者,阳气不足,如长时间对着电扇吹或久居空调房内,反会感到头昏脑涨、四肢疲乏、精神困倦,更容易导致受凉感冒等病症。

6.节饮食:夏季天气温热,应注意饮食调节,切勿极饥而后食,食不可过饱。亦忌极渴而后饮,饮不宜过多。还须慎食瓜果冷饮,以免伤脾胃阳气。素体阳虚的人,常食鲫鱼、大枣、胡桃仁等益气温阳的食物,往往能收到益气强壮的功效。

7.防中毒:盛夏细菌繁殖迅速,70%的食物中毒发生在夏季。老人、小孩胃肠功能薄弱、抵抗力差,发病后极易发生脱水而危及生命,故应做好预防工作。

138秋季养阴,为什么要以“和”为贵

秋季的气候处于“阳消阴长”的过渡阶段,立秋至处暑,秋阳肆虐,温度较高,加之阴雨绵绵,湿气较重,天气以湿热并重为特点,故有“秋老虎”之说。“白露”过后,雨水渐少,天气干燥,昼热夜凉,气候寒热多变,稍有不慎,容易伤风感冒,许多旧病也易复发,被称为“多事之秋”。由于人体的生理活动与自然环境变化相适应,体内阴阳双方也随之发生改变。因此,秋日养生,应以“和”为贵。

1.调和情志,远离悲秋:进入秋天之后,从“天人相应”来看,肺属金,与秋气相应,肺主气司呼吸,在志为忧。肺气虚者对秋天气候的变化敏感,尤其是一些中老年人目睹秋风冷雨、花木凋零、万物萧条的深秋景况,常在心中引起悲秋、凄凉、垂暮之感,易产生抑郁情绪。因此,秋季注重调摄精神为养生之要务。对中老年人来说,应养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乐观开朗,宽容豁达,淡泊宁静的性格,收神敛气,保持内心宁静,可减缓秋季肃杀之气对精神的影响,方可适应秋季容平的特征。

2.秋冻有节,和用强身:“立秋”节气以后,气温日趋下降,昼夜温差逐渐增大。寒露过后,北方冷空气会不断入侵,出现“一场秋雨一场寒”。从防病保健的角度出发,循序渐进地练习“秋冻”,加强御寒锻炼,可增强心肺功能,提高机体适应自然气候变化的抗寒能力,有利于预防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发生。如果到了深秋时节,遇天气骤变,气温明显下降,阴雨霏霏,仍是薄衣单裤,极易受到寒冷的刺激,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引发感冒等病,特别是患有慢性支气管炎、哮喘、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等病的中老年人,若不注意天气变化,防寒保暖,一旦受凉感冒,极易导致旧病复发。因此,秋天要顺应气候变化,做到“秋冻”有节。

3.饮食调和,润肺防燥:秋分之后,由于雨水渐少,空气中的湿度小,秋燥便成了中秋到晚秋的主要气候。秋季又是肺金当令之时,稍有疏忽,易被秋燥耗伤津液,引发口干舌燥、咽喉疼痛、肺热咳嗽等症。因此,秋日宜吃清热生津、养阴润肺的食物。以达到滋阴、润肺、养血的目的。对中老年胃弱的人,早餐宜食粥,有利于和中益胃生津。如百合红枣糯米粥滋阴养胃,百合莲子粥润肺益肾,百合杏仁粥祛痰止咳,鲜生地汁粥凉血润燥,扁豆粥健脾和中,生姜粥御寒止呕,胡桃粥润肌防燥,松仁粥润肺益肠,菊花粥明目养神,茶粥化痰消食,燕窝粥养肺止嗽,山药粥健脾固肠,甘菊枸杞粥滋补肝肾。各人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择不同的粥食用。

4.健身锻炼,动静和谐:金秋时节,天高气爽,是全民开展各种健身运动的好时期。面对诸多的锻炼项目,应因人而异,如老年人可散步、慢跑,练五禽戏,打太极拳,做健身操、八段锦,自我按摩等;中青年人可跑步、打球、爬山、洗冷水浴、游泳等;在进行“动功”锻炼的同时,可配合“静功”,如六字诀默念呼气练功法、内气功、意守功等,动静结合,动则强身,静则养神,可达到身心康泰之功效。

5.注重预防,和而安康:秋天是肠道传染病、疟疾、乙脑等病的多发季节,也常引起许多旧病,如胃病、老慢支、哮喘等病的复发。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的中老年人,在晚秋季节若疏忽防范,则会加重病情,甚至发生高血压危象、急性心肌梗死、脑卒中而危及生命。因此,人人都要树立预防为主的思想。对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人进行干预治疗,将血压、血脂、血糖等指标控制在理想范围内,保持和谐平衡,可有效地防止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安度金秋。

139冬季养阴要进补,虚者各取所需

冬季进补对身体有着补养和治疗的双重作用,但并非人人皆宜。身体比较好的人注意保养就好,不必进补。对于身体虚弱的人,可根据各人身体的情况不同,进行区别对待,以便各取所需。

1.血虚不足常有头晕眼花者,可选服有补益气血作用的阿胶浆、四物饮、参杞补膏、补气养血膏等中成药。同时可常食动物血、禽蛋、禽肉等进行食补。

2.气虚不足常体倦无力、动则气喘者,可选用有健脾益肺,静心安神作用的人参、红参、生晒参等。方法是将参切碎,红参在火上烘软后切片,每日3~4克,放入小瓷碗内,加入半碗水,少量糖,隔水蒸炖,每天服1~2次。也可适量饮些豆浆、牛奶,还可炖红枣、桂圆、蹄膀、精肉等服食。

3.阳虚冬天怕冷者,进补宜选择具有补肾阳作用且温而不燥的助阳之品。可选用鹿茸片、参茸片、参茸补膏等;也可选用鹿茸血片或粉片,每次0.5克,隔水炖服。除服滋补药外,还可吃些狗肉、羊肉、牛骨髓等具有补气助阳、增强防寒作用的食物,这些都是补阳上品,在冬季里可经常食用。

4.阴虚者,冬季进补可选用六味地黄丸、左归丸等中成药;也可服用哈士蟆油以补肾精、润肺养阴;或食用海参,对虚弱劳损、精血亏耗等症有效。

140冬天生的病为什么要在夏天治

冬天的时候,不少人手足上长冻疮,一开春就慢慢地自然痊愈。有的医生会建议你在夏天的时候用生姜或者辣椒用力摩擦手足,到了来年冬天,冻疮就不会复发了。为什么冬天生的病可以在夏天治呢?

人体阴阳和自然界阴阳变化是相一致的,人应在春夏时节保护体内阳气的生长,以顺应自然阳气的生长;在秋冬之时保护人体的阴气,使体内阴气得以收藏。如易患冻疮之人,多为体内阳气不足,入冬以后,体内阴寒之气渐盛,血液循环就受到阻碍,肌肤失于濡养,冻疮则生。如果在春夏阳气旺盛之际,用生姜等摩擦手足,一方面借助夏季阳气生发,人体阳气随之旺盛,体内凝寒之气易解,可以扶阳祛寒;另一方面可以为秋冬储备阳气,到冬天体内就有足够的阳气去对抗阴寒之气,从而达到调整阴阳,提高抗病能力的目的。

所谓冬病,一般是指易于在冬季发病或者在冬季病情容易加重的疾病。中医认为,“冬病”主要是人体易于受寒气侵袭的疾病。常见的“冬病”有感冒、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气肿、过敏性鼻炎、风湿与类风湿性关节炎、老年畏寒症以及属于中医脾胃虚寒类疾病。这些疾病发作呈明显的季节性,并且在秋冬季发病率高,常反复发作。

所谓夏治就是针对冬季容易发作的疾病,在夏天的时候进行对症治疗,以期通过改善人体的阴阳平衡,来达到使冬天发病率降低或减轻病情的目的,坚持数年后,有些疾病甚至可以根治。

“冬病夏治”属于中医的内病外治法,其中使用最多的是敷贴疗法。通常采用药物在特定的穴位上进行敷贴,起到鼓舞正气、驱逐宿邪痰饮和淤血、疏通经络、活血通脉,温经散寒等作用,使人体阳气充沛,抗寒能力增强,经络气血贯通,并可针对个体体质不同,通过益肺、健脾、补肾等药物扶助人体的阳气,纠正虚寒体质,使气血流通顺畅,水谷精微输布正常,从而达到治本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