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字海寻趣
19362300000031

第31章 天人合一(3)

清末民初,上海的戏园俗称茶园。它的舞台为正方形,楼上叫“花楼”座位,左右偏座称“包厢”,楼下正厅为达官贵人等预先包下,这些人的坐席前设有八仙方桌。而下等坐席是条凳长桌,看客可边品茶边看戏。那时剧院还没有门票,由“案目”(服务员)在戏院门口招徕看客,每领满五位入座,司事(记账先生)便在大水牌(似黑板)上写出一个“正”字,并标明某案目的姓名。稍后,由案目负责计数、收费。到散场结账时,准确无误。这种记“水牌账”的方法,后来随着戏院门票的实施而废弃了,但它作为一种简单易懂和便于众人监督的记数方法,一直流行于民间,并被引入选举计票中。

前村月落半江水——“半”字趣释

关于“半”字,《说文解字》中云:“物中分也。从八从牛。牛为物大,可以分也。”

“半”字上部是“八”,表示分的意思;下部是“牛”,上下合起来就是指“分开的牛”,古代在杀牛的时候,要一半一半地把牛分解开来,所以“半”造字就用分解牛体来会意。“半”的本义是指事物的二分之一(即一半);引申为“在……中间”,如半夜;又比喻很少的意思,如一星半点;还有不完全的意思,如半成品、半透明等。

下面是一个关于“半”字的故事,传说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高适任两浙观察使时,一次奉命到浙东台州巡察。路过杭州清风岭,因天色已晚,就住在清风岭寺庙中。时至中秋,月色正好,高适登山观赏夜景。来到山顶,阵阵秋风吹来,使人感到有些凉意,松树上滴下来的露水浸湿了衣服。松间白鹤在明月下展开了翅膀。此时夜色已深,月亮低垂,映照着山下的江水。高适回到房中,向和尚讨了笔墨,在寺庙的壁上题了一首诗,把在月下所观赏的夜景写了下来:“绝岭秋风已自凉,鹤翔松露湿衣裳。前村月落一江水,僧在翠微闲竹房。”第二天清晨,高适离开清风岭,往台州赶路。乘船过江时,突然发现江水退了许多,从两岸的水痕看,江面只有原来的一半宽了。原来,钱塘江是随潮汐涨落的。月亮升起时,江水随潮而进,江面顿宽;月落时,江水又随潮而退,只剩半江。这时他想起了自己的诗句“前村月落一江水”中的“一”不妥,应改为“半”,才能准确地反映出钱塘江水随潮涨落的特点。一个月后,高适办完公事,再经过清风岭,想提笔改诗时,发现那“一”字已被人改成“半”字了,真是英雄所见略同。后来,高适四处打听改诗的那个人的姓名,却一直没有寻到。

总会应验的占卜——“一”字趣释

“一”字是一个神奇的汉字,从古至今,尽管“一”字外形始终如一,但其含义是非常丰富的。

“一”字在甲骨文、金文和篆文中都是一横。清代学者段玉裁说:“一之形于六书为指事。”意思是“一”字按照六书的分析为指事字,“一”是古人的记数符号,可能是画的一道横杠,也可能是一个筹码。可见,“一”字的本义为最小的正整数。

随着社会的发展,古人赋予“一”字极其丰富的内涵。在他们看来,“一”是至高无上的,是万物的开端,正是由于有了“一”,才派生出了整个世界。如老子在《道德经》中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东汉许慎也在《说文解字》中说:“一,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

“一”字的本义为最小的正整数,在“一”字的使用中,人们还引申出很多意义。由于“一”字常用以表示人或事、物的最少数量,故“一”字有“最少”的意义,由“最少”的意义又可以引申出“偶然”的意思,例如“一旦”。“一”字还可以表示序数,例如,成语“一不做,二不休”,意思是:第一不要做,一旦做起来,就不要罢休。此外,“一”字还有“专一”、“纯正”、“全部”等义。

正因为“一”字的含义如此丰富,因此,我们在使用“一”字时,要结合上下文,才能明白它的具体意思。据说,古代某一年科考,三个进京赶考的考生都想知道自己能不能考上,于是就结伴来到一个算命先生那里占卜,算命先生知道了他们的来由之后,闭着眼睛伸出一个手指头。考生不明白这是什么意思,求算命先生说明。算命先生说:“天机不可泄露。”发榜之日,三个考生中只有一个榜上有名,他们都觉得算命先生很神奇,于是又来到算命先生这里,求他占卜一下其他两人何时考上。这时,算命先生说实话了:“其实我也不知道你们能不能考上,但是我伸出一个手指头,却把各种情况都说到了。如果中一个,就代表中了一个;如果中了两个,就代表有一个不中;如果三个都考上,这一个手指头就代表全部考上;如果三个都没有考上,就代表一起不中。”算命先生正是利用了“一”字的多义性来骗人的。

“二”与“贰”——“二”字趣释

古人云“积画为数”,同“一”字一样,古人也是用两个筹码或画的两道来表示“二”字。

从甲骨文到金文和篆文,“二”字的形体没有变化。

“二”为指事字,本义为数字“二”。“二”字还表示序数,有“第二”的意思。“二”字由“第二”的意思还引申出“副”的意思,例如,《礼记·坊记》:“君子有君不谋仕,唯卜之日称二君。”“二”还有“再次、两次”的意思,例如,《宋史·吴璘传》:“此孙膑三驷之法,一败而二胜也。”

在实际使用中,“二”字还有一个大写的“贰”字。其实“贰”当初并不是表数目的。《说文解字》云:“贰,副益也。”段玉裁作注时说:“当云副也,益也。”可见,“贰”的本义为“副”,并不表数目。“副”作为表数目“二”字的大写是一个假借。

汉字中十个数字的大写,起源于明太祖朱元璋。据史料记载,朱元璋曾任命郭桓为户部侍郎,郭桓在任职期间与地方官吏勾结,贪污政府的钱财,其数目达2400万石精粮,数目之大相当于当时全国的秋粮实征数。此案牵涉到12个朝廷大臣及上万地方官吏。朱元璋一怒之下,下令将12个朝廷大臣及上万同案犯全部斩首示众。为了杜绝财务上的混乱状况,朱元璋在财务上实行了一些有效的管理措施,其中比较重要的一条就是把汉字中的数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等在记账时改成大写的“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拾佰仟”,以此堵塞财务上的一些漏洞。由此,“贰”作为“二”的大写。

三生有幸——“三”字趣释

相传,唐代有位高僧名叫圆泽,他有个好友叫李源善。二人一起在外散步之时,突然见到一个妇女正在河边打水,圆泽停住脚步对李源善说:“我一直想避开这个女人,现在避不开了。我见到她后,自己就要死了。”李源善看了看那个妇人,是个怀孕的女子,没什么特别。为什么看到她之后,圆泽和尚就要圆寂呢?圆泽接着说:“这女人怀孕已经三年,专等我去投胎托生。你三日之后去这女人家看望我,她的新生儿子如果对你一笑,那就是我圆泽了。十三年后的中秋之夜,你到杭州天竺寺去找我,我们可以再次见面。”说完,圆泽回寺坐化。

过了三日,李源善去拜访那位妇人,他半信半疑地想,这就是好友圆泽的母亲吗?待真的见到她刚刚生下的孩子,又见那初生婴儿奇怪地对自己一笑之后,他相信了。

十三年后的中秋夜,李源善去杭州天竺寺,刚到庙门就听到一个十多岁的牧童在唱歌,他深信不疑,这真是三生的缘分。

三生的说法最初来自佛教,佛教中“三生”的说法指的是人的前生、今生和来生。“三生有幸”是形容十分幸运。“三”是一个表示数目的字,在甲骨文中是以三横画表示数目,是“三”的原始记数符号。“三”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丰富的内涵,《说文解字·三部》:“三,天地人之道也。”人们观察天地、日月星辰及人类社会,常“以三为法”,来描述自然与社会。如“三才”指天、地、人;“三光”指日、月、星;“三星”指福、禄、寿;“三友”指松、竹、梅。我国土生土长的道教和从印度引进的佛教也对“三”情有独钟。老子《道德经》中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教的最高神称为“三清”,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和太清道德天尊。道教将宇宙划分为上界、地界、水界三部分,将时间划分为无极界、太极界和现世界。佛教将世界分为天堂、人间、地狱三部分。佛教的经典分为三藏:经、律、论。佛教对信徒提出了“三皈依”,即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佛教还对精于佛教经典的高僧称为“三藏法师”。

古希腊人把“三”(3)称为最完美的数字。他们认为任何事物都必须经历开始、中期和终了三个阶段,因而认为“三”具备神性。在古希腊神话中,称整个世界由三位神仙主宰,他们是手执霹雳的主神朱庇特、挥舞三叉戟的海神波塞冬、手牵三头狗的冥神普路托。他们认为世界由三部分组成,即大地、海洋和天空;大自然包括三项内容,即动物、植物、矿藏;人体有三重性,即肉体、心灵、精神。

积画为四——“四”字趣释

关于“四”字,《说文解字》云: “四,阴数也,象四分之形。凡四之属皆从四。”注云:“谓口象四方,象征阴阳之气,散布四方。八象分也”。(八极俱分)

“四”是一个数目字。古时先民“积画为数”,“四”跟“一”、“二”、“三”一样,都是叠起的横画,只是“四”到了秦篆阶段,又借用了金文中发“四”时的口型,再经简化,后成目前的“四”字。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有很多都与数字“四”有关,例如,中国古代四大发明: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祥瑞四灵:麒麟、凤凰、乌龟、龙;中国古代四大神兽:东方青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人生四喜: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人生四美:良辰、美景、赏心、悦事;儒家四德:孝、悌、忠、信;古代妇女四德:妇德、妇言、妇容、妇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