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字海寻趣
19362300000010

第10章 朝碧海而暮苍梧(1)

——汉字与地理

上亿年的繁衍生息造就了地球连绵不绝的地理诗篇,在这幅异彩纷呈的画卷中,既有沧海桑田的变迁,也有海枯石烂的永恒,而这些变迁和永恒,在汉字中都有体现。

水中陆地——“州”字趣释

近代的地质学、气象学及古生物学研究证明,远古洪荒时期,由于气候转暖、冰雪融化,地球上曾出现了一场可怕的水灾,整个地面成了一片汪洋,水面上忽隐忽现的小陆地成为人类唯一的栖身地。先民们在与洪水的斗争中开始登上历史的舞台。这场大洪水在各民族的记忆中都留下了不可泯灭的记忆,例如每个民族都有大水灾的记载,中国的大禹治水、《圣经》中的诺亚方舟;埃及、古希腊、印度无不提到曾淹没整个大地的洪水。而“州”字的创造,正是这种记忆的再现。

《说文解字》云:“州,水中可居曰州。周绕其旁。”甲骨文、金文的“州”字,像一条奔流不息的河流,中间的小圆圈代表河中的小州。“州”字的本义是指水中的陆地,即河流中高出水面的土地,为“洲”的本字。

相传,大禹治水成功后,把天下划分为“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九个州。于是州字成为古代行政区域的专字。作为区划的“九州”历代均有变动,不过“九州”成为中国的代称由来已久。例如《己亥杂诗》中的: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悲。

“州”专用于区域地名后,表示水中陆地的意思,则在原“州”字左边加上“氵”,即“洲”字。现在作为地名,州、洲用法有别:一般国内地名用州字,如广州、徐州等;世界级地名则用洲,如亚洲、欧洲等。国内地名特指水中陆地义仍用“洲”,如株洲、橘子洲(均在湖南)、沙洲(在江苏)、鹦鹉洲(在湖北)、桂洲(在广东)等。

关于“州”字,有这样一个故事,据《晋书·王濬传》载:一天,王濬做了一个梦,梦见有三把刀悬挂在自家的房梁上,不久又增加了一把刀。王濬惊醒过来,认为这是一个很不吉利的梦,因此整日惴惴不安。后来,他将自己做梦的事告诉下属李毅。李毅解梦道:“三刀即为州字,又增加了一把刀为‘益’,‘益’和‘州’加起来指‘益州’,恭喜大人将亲临益州。”后来,王濬果然升任益州刺使,此时王濬对李毅钦佩不已。

不识“川”字真面目——“川”字趣释

自古先人总是逐水而居,奔流不息的河流养育了世世代代的人类,被人类尊称为“母亲河”。“川”字的造字也是基于古人对河流的细致观察。

《说文解字·川部》:“川,贯穿通流水也。”甲骨文“川”字像一条弯弯曲曲的河流的形状,两边的弯线代表河岸,中间三点是流水。金文、小篆的川字干脆写成三条流动的曲线,也表示河流的意思。川字的本义为河流。

河水的水面一般都低于河岸,河流水面是平坦的,山间或高原上低而平坦的地带像河川,因此“川”引申为山间或高原上平坦的地带。如《乐府诗集·新歌谣辞·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等。

“川”又为四川省的简称。“四川”这个名称,始见于宋代。公元1001年宋王朝对地方行政区划进行了一次新的调整,将巴蜀之地划分为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夔州路,总称“川陕四路”,简称“四川路”,这是“四川”得名之始。公元1109年的诏书中就正式使用了“四川”一词,这是目前所见到的将“四川”作为行政区划略称的开始。公元1286年,元代在宋代的川陕四路基础上设 “四川行省”,简称“四川省”,省治成都。从此“四川”一名沿用下来。取全称中的“川”字作为简称。又因辖区西部古为蜀国地,故又简称“蜀”。

关于“川”字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个才疏学浅的教书先生只熟悉一个“川”字,上课的时候,只能拿一个“川”字应付。有一次,先生连续翻了许多页,都未寻见,急得满头大汗。忙乱之中,忽然见到一个“三”字,便指着“三”字大声骂道:“我到处寻你寻不见,原来你躺在这里睡大觉!”

东道主的由来——“东”字趣释

我国古代有个神话传说为“日出扶桑”,扶桑是传说中的一棵大树,在东方,太阳就住在扶桑树上,每天早上,太阳就拂着扶桑树树枝升到高处,普照大地,扶桑树是中国上古宇宙观的直接体现。有的学者认为“东”字也是根据这个传说所造。

《说文解字》云:“东,动也。从日在木中。”“东”字在甲骨文中的形状是“日高未出树之顶梢”,意指太阳升起的方向,表示东方。

古时主人居东,故称主人为东家。请客的人称做东。还有一个词语叫“东道主”。

关于东道主的来历是这样的:春秋时期,有一次,晋国和秦国的联军包围了郑国。大军压境,郑国危在旦夕。这时,有人向国君郑文公献计说:“晋国国君重耳攻打郑国是依仗着秦国的威力,如果派人说服秦国收兵,晋国自然也就退兵了。”郑文公认为他说得极有道理,就派了国中能言善辩的烛之武去说服秦国退兵。

当天夜里,烛之武偷偷地用绳子从城上坠下去逃出围困,悄悄地来到秦国。他见到秦穆公便问:“秦晋两国军队包围了郑国,郑国朝不保夕。可是,郑国灭亡了对秦国又有什么好处呢?从地理位置上看,郑国在晋国的东边,秦国在晋国的西边,秦郑之间隔着晋国。郑国即使被打败了,其土地也只能被晋国占领,秦国捞不着任何好处。您仔细想想,秦国替别国打仗,为人家争得领土,自己得不着好处还削弱了力量,这是何苦呢?”一番话说得秦穆公沉默不语。烛之武又进一步说:“如果留下郑国,让它作为‘东道主’(东方路上的主人),秦国的使者往来东方,也有个落脚之地,让郑国供应秦使缺乏的东西,还能借其限制晋国的扩张,对秦国来说不是有百利而无一害吗?”秦穆公被说动了,同意与郑国结盟,撤回了围郑的大军。果然,秦国一撤军,晋国也就跟着撤军了。

从此之后,“东道主”一词便流传开来,应邀者便以“东道主”来称呼主人。

倦鸟归巢——“西”字趣释

“西”代表方向,是个很抽象的概念,古人是如何造“西”字的呢?我们想象一下:傍晚的时候,太阳西下,鸟儿都飞回林中的鸟巢,这是一副多么静谧、温馨的景象啊,古人正是根据这一自然现象创造了“西”字。

《说文解字》云:“鸟在巢上也,象形。日在西方而鸟栖,故因以为东西之西。”甲骨文、金文的“西”字,像一个鸟巢之形。小篆“西”字,则更在鸟巢之上添一个鸟形曲线,表示鸟在巢上之意。所以,西的本义指鸟巢,又有栖息之义。百鸟归巢栖息,一般在黄昏太阳落山的时候,故西字又可用作方位名,指太阳落山的方向——西方,与“东”相对。

古时待客,坐西而向东,以表示尊敬。所以称客座为西席,客人为西宾。近代泛指属于欧美等西方的样式或事物,如西服,西餐。人们还用“西风”一词指代秋风,又喻指日趋没落的腐朽势力。佛经中指佛祖所在之处为极乐世界,也叫“西天”。佛教发源地印度,古称天竺,因在中国之西,因此得名。

“东西”一词是我们通常对一切物体的总称。关于“东西”这一词的由来,还有一个故事。相传,宋朝,有一位理学家名叫朱熹,他好学多问,爱钻“牛角尖”。有一天,朱熹偶然遇见一个精通天文地理的好友盛温和。朱熹笑问盛温和:“你提着竹篮子干什么去呀?”盛温和见是朱熹,一心想和他开个玩笑,便诙谐地眨着小眼睛说:“我呀,是上街买‘东西’的。”朱熹想来想去不明白他说的是什么意思,于是又问:“‘东西’怎么买法?什么价?买‘东西’,那为何不买‘南北’呢?”盛温和听了不觉失声笑道:“你呀,真是聪明一世,糊涂一时。我问你,与金木水火土相配,统称为五行的是什么?”

朱熹这才恍然大悟,自言自语说:“哦,哦……金木水火土,东西南北中,东方属木,西方属金,金木之类的物品,篮子里都能容纳得下,而南方属火,北方属水,这水火类放进篮子不连篮子都没了?”说罢,朱熹高兴地指着盛温和的脑袋说:“哎呀,原来你的脑瓜子是转弯的!”两个人都哈哈大笑起来。

后来,这个有趣的小故事流传开来,“东西”逐渐被作为商品物质的代名词了。

为何是“败北”——“北”字趣释

“败北”是我们经常用到的一个词,两军对垒,输了则为“败北”;体育比赛中运动员角逐,输了也说“败北”,是否失败者都向北方逃走呢?当然不是!“败北”到底为何意?我们分析一下“北”字字源就会明白。

甲骨文的“北”字字形像两个人相背而立的样子,《说文解字》云:“北,乖也,从二人,相背。”所谓“乖”,就是指两人之间的关系不协调,有矛盾。其本义是“背对背”,即“违背”的意思。徐灏在《说文解字注笺》中说:“北、背古今字。”“北”后来假借为表示方向的“北”后,使用频率很高,不再作“背”的意思。因而古人另造一字,即在“北”字下加一“月”(古“肉”字),便是“背”。

为何古书中称打了败仗也叫“北”或“败北”呢?古代两军交战之时,打了败仗的一方要转向后逃跑,就成了背向敌方,这就是“败北”了。胜方在败军背后衔尾穷追,这就是“追奔逐北”,逐其背也。北即背,“败北”就是背敌而逃,逃的方向不管是东,是南,是西,都叫“败北”。

此外,中国人的方位词,都有固定用法,如北上、南下,没有人说北下、南上的。建房喜坐北朝南,皇帝上朝要南向而坐才有威严,都是约定俗成的。古时还有“北面”一词,旧时君接见臣,尊长接见卑幼,皆南面而坐,臣子或卑幼者则北向而立,故以北面指向人称臣。拜人为师也称北面。

南为何物——“南”字趣释

相传上古时,黄帝与蚩尤曾在涿鹿之野发生战争,在这场战争中,黄帝发明了指南车,车上有一个木制仙人,仙人的手永远指着南方。适逢大雾,交战双方都迷了路,黄帝凭借指南车引导方向取胜,蚩尤兵败被杀。这个故事说明上古时期先民已经具有一定的天文地理知识。那么,古人是怎样造“南”字的呢?

甲骨文、金文中的“南”字,像钟、铸一类用于悬挂敲击的乐器之形,其本义可能是指古代南方少数民族特有的一种乐器,用以代指南方的一种音乐,后来便引申指南方,成为一个方位名词。

古代以坐北朝南为尊位,故天子见诸侯、群臣,皆南面而坐。后来“南面”就泛指帝王的统治。如“南面之尊”就是天子之位;“南面称孤”是自立为王的意思。《论语》中有“子曰:‘雍也可使南面。’”意思是:冉雍这个人,可以让他当领导人。

“南”和“北”并用的成语不少,如“南腔北调”指人的语音不纯,夹杂南北方言。“南辕北辙”指欲南行而车向北,比喻行动与目的相反,后人以南辕北辙比喻背道而驰。“南橘北枳”,指橘子本来产于淮河以南,如果在淮北生长,结的果实又小又酸,就叫枳,比喻事物会因环境条件的不同而产生变异。

“南”字还有另外一个读音是“nā”,如“南无”,读音为“nā mó”,是佛教用语,梵语namas音译,表示对佛尊敬或皈依,常用在佛、菩萨或经典名之前:如“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系佛教术语,意思是“向阿弥陀佛归命”。诵读此语即谓“念佛”。

海纳百川——“海”字趣释

什么是“海”? 在现代人观念里,是指“大洋靠近陆地的部分”,在古人心目中,海是天下的尽头,《淮南子·汜论训》有语曰:“百川异源,而皆归于海。”“海”字的造型,似乎也与这种认识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