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名家眼中的100位中国历史名人
19361200000094

第94章 疏于哨鹿,勤先天下

——樊树志谈雍正(1678—1735)

好多人对雍正的认识停留在他是康熙皇帝的儿子,乾隆皇帝的父亲这个层面上,一个是文韬武略的“千古一帝”,一个是风雅闻名的“十全老人”,他们的“康乾盛世”在历史上大大地书写了一笔,但是夹在其中的雍正皇帝却经常被人忽略掉。雍正并不是等闲之辈,他的勤奋就足以让人们回味良久了,这从距北京450公里的皇家猎场——木兰围场里的记载就可以看出来。

自康熙以来的历代帝王都要到此巡秋,即木兰秋,也称秋大典。但雍正帝在位13年,一次也没有到过围场,这是为何?原因只有一个:他忙。雍正曾经说自己是“以勤先天下”,这不是自夸。形容雍正之勤政的有两个词:朝乾夕惕,宵衣旰食。意思是说:清早就穿衣服起床了,很晚才吃点东西,说明他整天都在很勤奋地工作。

这样的工作态度不要说皇帝,就是普通人也很难做到。况且皇帝的事情是没有人督促的,做与不做全凭自觉,而雍正不是一天两天这样做,他一做就做了13年,坚持不懈,这就是他的可贵之处。13年间,雍正共处置了六部及各省题本192000余件,每年平均达14700件之多。每日览题本在40件以上,光是在这些题本上的朱批就有8000余字。还有奏折,雍正期间亲手批阅的奏折大约在23000-35000本之间,可见其工作之繁重。所以樊树志先生在《国史十六讲》中说雍正为治之道在于务实。

雍正除了批阅繁多的奏折,还要亲自过问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官吏的任免、人民的吃穿、农业的收成等,而且以他多疑、敏感的个性又不会找人代劳,只有繁累自己。从以下这一件事中我们可以看出雍正勤勉之一二:雍正五年四月十六,一天之内,将官员31人,分成11批召见,决定任免补授。而出版的30册《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履历全编》中,仅雍正朝就占了1/4!有记载说,雍正期间引见文武官员多达7200多人,而且部分官员还被多次引见。

虽然雍正帝的在位时间比康熙和乾隆都短,但是他把有限的时间都用在了治理国家上,使他这短短的13年变得无限丰盈。所以樊树志称赞说雍正作为一个勤勉之帝,使得清朝在他管理的时期进入了最富庶的阶段。雍正刚刚即位时,由于康熙晚年管理不力,官员贪污腐败,国库亏空多达800万两白银。“新官上任三把火”,雍正的第一把火就是通过惩治官员腐败来治理。一个月内,13道谕旨,一级一级向下传,中央查地方,后任查前任,就连老百姓也被牵涉近来。雍正下令谁也不许借钱给地方官员抵挡亏空,如此强大的力量和周全的措施,古未有之。《清史稿·食货志》曾记载:“雍正初,整理财政,收入颇增。”这就说明雍正的整治很有效果。

雍正的疏于哨鹿,勤先天下也是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强化皇帝的集权。后世都知道的是创立了属于自己的秘书班子——军机处,还推广了密折制度,就是奏折可以直接呈送皇帝本人,类似于现在的意见箱、公开电话等,也是一种广开言路的做法。这样,雍正可以很及时地了解下情,也可以使官员之间互相监督。

雍正处在承上启下的关键阶段,康熙晚期已经出现了一些问题,如果他让这些问题继续恶化,清朝的末日也许会来得更早,但是,雍正做得很好。有人说,雍正的勤奋是因为他继位后,很多人不服气。为何有如此一说,这就牵扯到雍正一朝最大的疑案:雍正继位问题。康熙驾崩后,45岁的皇四子雍亲王胤禛即位,年号雍正。“雍正”是雍亲王得位正、为君正的意思。然而有趣的是,自从雍正继位到现在,200多年间,史学界乃至民间对其得位是否正、为君是否正的问题,从来没有停止过议论和争论。有人认为雍正受康熙遗诏继位,是合法继承;有人认为雍正是矫诏夺位。由于雍正即位,掌控了历史,已找不到他矫诏夺位的确凿证据,不过从各种迹象推断,他的继位确实存在很多疑点,成为清宫中的千古疑案。因此,或许他为了向别人证明自己有资格做这个皇帝,所以才如此努力。无论如何,雍正作为一代帝王,他的勤于天下使得他做了很多实在的事情。

“独览万几凭溽暑,难抛一寸是光阴。丝纶日注临轩语,禾黍常期击壤吟。”这是雍正的诗。自清朝入关之后皇帝的文学修养都比较高,雍正也不例外,从这首诗中可以窥见他的思想动态。从字里行间我们可以读到雍正勤勉、自律、立志治理好国家的心声。经过13年的励精图治,雍正用自己的勤劳和心血捧出了一个富庶的大清国。就在雍正十三年(1735年)八月二十三子时,他在圆明园猝然离世,其死因至今成谜。雍正逝世之后,其子弘历即位,就是有名的乾隆皇帝。

【名家巡礼】

樊树志, 1937年出生于浙江湖州,196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学系。现为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历史学科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历史学博士后流动站专家组成员。专攻明清史、中国土地关系史、江南地区史。代表著作有:《中国封建土地关系发展史》、《明清江南市镇探微》、《万历传》、《崇祯传》、《国史概要》、《权与血——明帝国官场政治》、《江南市镇:传统的变革》、《国史十六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