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名家眼中的100位中国历史名人
19361200000081

第81章 文化大师与疆场帅才

——余秋雨书中的王阳明(1472—1528)

“炮声一响天地震,忽然惊起卧龙愁”寄托了早年王阳明的大志向,早于他影响深远的心学,首先让他成名的是“武功”,即他以一介书生征战沙场的传奇故事。

余秋雨在《乡关何处》一文中说:中国历史上能文能武的人很多,但在两方面都臻于极致的却寥若晨星。三国时代曹操、诸葛亮都能打仗,文才也好,但在文化的综合创建上毕竟未能俯视历史;身为文化大师而又善于领兵打仗的有谁呢?宋代的辛弃疾算得上一个,但总还不能说他是杰出的军事家。好像一切都要等到王阳明的出现,才能让奇迹真正产生……清代著名学者王士慎也给了他很高的评价:“王文成公为明第一流人物,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绝顶。”

王阳明一生有众多的军事功业,其中最大的功业就是平宁王之乱。由于武宗朱厚照荒嬉,沉湎于豹房享乐之中,宠信太监。宁王朱宸濠就开始了他的密谋。宁王也是皇室近亲,第一代宁王朱权是朱元璋第十七子。朱元璋诸子中,“燕王善谋(朱棣),宁王善战(朱权)”,两个人都不是省油的灯。宁王本来的封地在边陲,天高皇帝远,可以任意发展,但朱棣称帝后,便把这位善战的弟弟改封于江西,让他远离边陲。同时,朱棣吸取了其父朱元璋的教训,对藩王进行了严格的限制,特别严禁他们拥有武装力量,以免他们有样学样,仿效自己昔日之举,重新上演“靖难”大戏。

可是这宁王朱宸濠“贼心”不死,毅然举起了反叛的大旗,王阳明的任务就是平乱。他趁宁王率兵偷袭其他城市的时候,直捣其老巢南昌,南昌轻易就被占领了。然后以南昌为据点,派兵伏击回来解南昌之危的朱宸濠,朱宸濠被俘,他起事前后仅三十五天。而功之大者王阳明总结自己用兵之道:“用兵的方法其实是什么呢?只要学问纯厚笃诚,养得此心不动,就是制胜之术。”仅此一番话,王阳明的疆场儒将之风尽显。

王阳明平定宁王之乱,本来是为朝廷立了大功,但是他偏偏遇上一位神经病皇帝。宁王被活捉后,王阳明按常理想将宁王献于阙下,却被朱厚照连发数檄制止。最后几经波折,王阳明称“奉威武大将军方略讨平叛乱”,即把大功归于武宗皇帝及其左右。

而王阳明平宁王之乱,立下如此殊勋,但终武宗之世也没有论功行赏。明世宗入统,爱其才,很想招王阳明入朝,并下诏封其为“新建伯”。但是,王阳明终究陷入朝廷内大臣的纷争当中,站错了队,从而在其他反对派大臣的阻挠下,未得入京。稍后世宗朱厚璁任命的“南京兵部尚书”一职只是一个虚衔,王阳明忧恨之下,病辞归家。没过多长时间,其父病死,因丁父忧,他只能闲居于乡,郁郁数年。

但这数年,心有大志的他也没有闲着,而是用这难得的平静时间拥有了另外一个武器——哲学。从此,为世人所知的王阳明心学体系渐渐浮出水面。他的观念三字可蔽之:致良知。

这“致良知”之说一经出世,便影响深远,其中缘由当由当时的大环境说起。明朝前期主要是由宋代的程朱理学所统治,它强调的是“存天理,去人欲”,是“格物致知”,这一时期士尚质行,学无异端。这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每一个人都在礼教的道德规范之内,忠臣、义士、孝子、节妇、贞女构成一系列普遍伦理价值型人格。而王阳明这一“致良知”学说的出现,对朱熹的这一套理学思想恰好是一个叛逆,也产生了强大的冲击力。

其实,悟道之前的王阳明也是朱熹的后世门徒,据说有一次,他为了亲身实践朱熹“格物致知”的教诲,就把竹子当做研究对象,他专心致志地“格”竹子这个“物”,用了七天七夜时间,却一无所得。不知这是否使得他对朱熹等创造出的这一套理论产生怀疑,但可以肯定的是,王阳明建构自己的哲学体系,本来没想要冲击朱熹的“存天理,去人欲”的理学,他的目的也在于挽救逐渐没落的封建统治,可这一思想一经问世,便成了引发思想解放的催化剂。他的哲学,已经在不同程度上冲击了“圣”“贤”与“六经”两大权威。

王阳明的哲学将儒家的思想通俗化,带有世俗人情的味道,从而容易为普通人所接受,这就影响了明末市民的生活方式,同时也影响了后期的文化艺术,出现了以“文化”和“娱乐”为中心议题的市民文化。明朝后期的小说、戏剧创作、瓷器、木刻版画等,例如小说《金瓶梅》的出现,肉欲赤裸裸地展露,到《牡丹亭》中具有审美意义的爱情,从欲望的觉醒,到人性的觉醒,这就是中国文化与思想的大进步,阳明之功不可没。

王阳明的哲学在现代一直被人们称为诟病,特别是那句: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说是唯心主义的代表。其实不然,余秋雨说,这是多高超的悟性,多精致的表达,是中华民族智能发展史上的一大成就!他提出的“致良知”的千古命题,对人本的信赖,对教条的轻视,对我们芸芸众生来说,只有恭敬研习的份。

【名家巡礼】

王士慎(1634—1711),字贻上,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山东新城(今垣台)人。顺治十五年(1658年)戊戌科进士,累官至刑部尚书。工诗,为康熙年间全国诗坛主帅,倡“神韵”说。任扬州推官时,曾到泰州,著作甚富。他的诗风格清新,富于神韵,如:槛外红梅初吐萼,千枝万朵压檐低。淮南斜目登高阁,目极寒芜雪涨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