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名家眼中的100位中国历史名人
19361200000063

第63章 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

——司马光眼中的包拯(999—1062)

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

尊一声驸马爷细听端的,

曾记得端午日朝贺天子,

我与你在朝房曾把话提。

说起了招赘事你神色不定,

我料你在原郡定有前妻。

到如今她母子前来寻你,

为什么不相认反把她欺?

我劝你认香莲是正理,

祸到了临头悔不及。

这是一段民间耳熟能详的唱段,其主角之一就是北宋名臣包拯,故事曲折动人,情节一波三折,讲的是包青天刀铡驸马陈世美的故事,陈世美本是穷困人家,娶了贤妻秦香莲,一朝金榜题名,竟然隐瞒已有妻儿的事实,当上了大宋的驸马爷,秦香莲携带子女前去寻夫,陈世美知道后竟然派出杀手,打算杀人灭口,后来,状纸递进了包拯主持的开封府,陈世美得到了身首异处的下场。对照历史,《铡美案》和《狸猫换太子》一样,都是捕风捉影,宋朝没有一个叫陈世美的驸马,当然也没有那个叫秦香莲的前妻了,但是,包青天刚正不阿的形象却成为亿万老百姓心中的丰碑,成为传说,成为神。任何复杂的案件,经过包拯的审理,总能水落石出。民间也就有了这句民谣: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用阎罗来比喻包拯的铁面无私与刚直。

历史上的包拯虽然刚直,却并不主观武断。他既善于调查研究,又乐于听取别人的意见。他的脸上很少有笑容,但当别人指出他的错误时,却总能虚心接受。所以司马光称赞他说“刚而不复,此人所难也”。

包拯于景祐四年(1037年)正式登上仕途,经过太祖、太宗、真宗三朝创业立制,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处于一个稳定发展时期,但也存在着严重的内忧外患。外有辽、西夏与宋鼎足而立;内则政治腐败,冗官、冗兵、冗费日益严重,政治、经济危机四伏。包拯虽然没有像在他之前的范仲淹和在他之后的王安石那样,提出和推行一整套系统的新政和变法,但他在自己的职权范围之内,提出和实行了许多具体的改革措施,兴利除弊,为民造福。应当说,包拯的改革主张,其目的是为了巩固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但从客观效果上看,却有利于当时的下层人民,包拯之所以为天下百姓所爱戴,原因就在这里。

司马光在《张方平第二札子》中说:“向者仁宗时,包拯最名公直。”宋神宗时,西羌俞龙珂投宋,对押伴使说:“平生闻包中丞拯,朝廷忠臣,某既归汉,乞赐姓包。”神宗允其所请,赐姓名为包顺。

从像司马光这样的士大夫,到童稚、妇女、小夫、贱隶,都对包拯加倍赞扬。可以得知历史上真实的包拯也不是浪得虚名,在宋史上记载的包拯的两件事情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他担任天长县的知县期间,有盗贼将人家牛的舌头割掉了,牛的主人前来上诉。包拯说:“你只管回家,把牛杀掉卖了。”不久又有人来控告,说有人私自杀掉耕牛,因为当时法律规定,不准私自屠宰耕牛。于是,包拯道:“你为什么割了人家的牛舌还要来控告别人呢?”这个盗贼听罢又是吃惊又是佩服。后来,包拯任端州知州,端州这地方出产砚台,在他任职期间,他没有拿一块砚台回家。

或许由于包拯这种铁面无私的性格,被大臣们赏识,所以朝廷于庆历三年(1043年)将包拯调到首都开封。这是自从进京考试之后,包拯第二次来到京城。包拯被任命为监察御史。当时,监察御史虽然没有多大实权,但对包拯来讲,却十分重要。这是因为,从此包拯可以直接参与朝政,并且可以对于朝廷各个方面,尤其是用人等方面,提出看法和建议。实际上,包拯在任监察御史期间,确实对北宋的内政外交,提出过许多批评和改进办法,并且还曾出使契丹(辽国),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包拯对百姓可以说是“爱民如子”,而对贪官污吏则可以说是“疾恶如仇”。无论是宰执大臣,还是皇亲国戚,见其有过,必加弹劾,以至于“包弹”在当时即成为一句成语典故。宋蔡绦《铁围山丛谈》卷三记载:“都邑谚……目人之有玷缺者,必曰有包弹矣。包弹之语,遂布天下。”

包公的清名一方面也来自宋朝的吏治腐败,中国历代有奸臣,宋朝尤其突出。不算个别为非作歹的奸佞之臣,仅群体性作乱的奸党就有“六贼五鬼”,这六贼是:蔡京、童贯、王黼、梁师成、朱勔、李彦。再就是五鬼:王钦若、丁谓、林特、陈彭年、刘承珪,以后还有秦桧、贾似道、韩侘胄等。在奸臣辈出的宋朝,包拯确实显得格外抢眼。

宋朝的吏治给了包拯充分发挥其“包弹”特长的空间,比较著名的弹劾有几次:一是弹劾贪官酷吏王逵。王逵曾经因为为政残酷而被降职,后来王逵又由知徐州升任淮南转运使,包拯与陈旭、吴奎接连四次上疏弹劾王逵,指出:任命王逵这样的贪官酷吏担任转运使,等于拿一路的百姓让他去残害。义正词严,令朝野震动。

二是弹劾“国丈”张尧佐。张尧佐自恃权贵,横行不法。皇祐二年,包拯与陈旭、吴奎等毅然上疏,弹劾张尧佐,仁宗置之不理。皇祐二年闰十一月,一天朝退,御史中丞王举正留百官廷诤。包拯与吴奎等七名台谏官在宋仁宗面前争辩不已。包拯口若悬河,言辞激烈,竟将唾沫星子溅了宋仁宗一脸。

司马光《涑水记闻》卷十云:“包拯为人刚严,不可干以私。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吏民畏服,远近称之。”

他在权知开封府时,除了铁面无私、办案公允之外,还有一件有关诉讼的事很值得称赞。原来规定,到开封府告状,不能直接到知府的大堂上递状纸申诉,必须由府吏转呈知府,是否受理,何时开庭审理,要等候府吏的通知。包拯对这项弊政进行了改革,允许投诉人直接到知府大堂递交状纸,面陈冤屈。这样,使投诉人一开始就能和知府见面,断案也就容易公平合理了。

包拯的风范不仅影响到大宋一朝,历经千年之后,他的风范一直为后人所景仰。现在,在中国文化中,包公是社会中清正廉洁的官员代表。他那传说中的三口龙铡已经化为民族良心,时时警醒着世人。他的威严而正直的黑脸不仅仅存在于戏台上、历史中,而且已经作为正义的维护者深入了人民的内心,发聋振聩。

【名家巡礼】

司马光(1019—1086),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散文家。北宋陕州夏县涑水乡人,出生于河南省光山县,字君实,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为反对王安石变法的头号人物,他的历史贡献主要反映在学术上——主持编写了《资治通鉴》,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