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名家眼中的100位中国历史名人
19361200000058

第58章 栖身宋初的一只九官鸟

——钱穆点评赵普(922—992)

九官鸟,唧唧复唧唧,宋代诗人称其“秦吉了”。人言九官鸟为能言鸟,嘲啁嘴舌长,卖弄言语巧,言他人之语,专门讨好主人,为博主子一笑。历史当中,如九官鸟一般能言者,信手拈来,比比皆是。

战国苏秦素来以能言、善用游说之术而名扬千古,寥寥数语离间齐赵,解燕于危困之中。后苏秦创六国合纵之术以御秦国,其能言过人,连司马迁也对其盛赞。再说秦相李斯,从荀子学,才术皆佳,胸怀大志。秦统六国,李斯力驳分封,定制颁法,为秦统一作出了巨大贡献。汉朝萧何治天下,无人堪比其能耐。与这些有为的相才相比,赵普无疑是最差的一个。

《宋史》卷二百五十六《赵普传》载:“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邸,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赵普读书少,知识陋乏,后人差不多都这样认为。人们给予他最大的“欲加之罪”,便是“半部论语治天下”。

钱穆先生说出了原因,他说:“五代十国人都当兵去了,文治太缺了。没几个人看书,当政的人又不是大家门第,也不是什么贵族,无治国经验。赵普本身不怎么样,只是觉得尽了本分就算是那个朝代的好官。”

可是,他帮赵匡胤得到天下以后,当了枢密院直学士,后来又做了枢密使,后连任“宰相”十年,肚子里如果还是那点墨水,恐怕不够用,因此赵匡胤才让他多看书。不过,赵普倒是个挺有意思的人,读书归读书,到死一本书。但有这一本书——《论语》,赵普便信誓旦旦地对宋太宗赵光义说:“臣有《论语》一部,以半部佐太祖定天下,以半部佐陛下治太平。”“半部论语治天下”由此而来。

赵普一生老是因“才疏学浅”遭到太祖和太宗的批评,但是他的能言善辩、纵横官场的本领,应该不只读了《论语》就能具备,“半部论语”一说过于牵强。不过,赵普的才学和他一生的建树,比之苏秦、李斯、萧何之辈的雄才伟略,确实相去甚远,但他嘴上的功夫和心机应该不输给这些人,说他是只九官鸟亦不为过,称其为纵横家并非高估。太祖坐拥天下,一方面有武将的功劳,另一方面也是多亏了赵普在背后的精密策划。赵匡胤当皇帝之前,煽动部将为谋富贵而拥立新主的便是赵普,兵变之际枕戈待旦守护黄袍加赵匡胤之身的人也是赵普。等到建国之后,“杯酒释兵权”,解赵匡胤“卧榻情结”等一系列措施,赵普无不从旁“怂恿”,精心制定一套方略。由这些看来,赵普也有几分智计,但他讨喜于赵匡胤的原因更在于他能把赵匡胤的心思猜透,并且把后者所想的东西说出来,善于将赵匡胤的情绪诱发到最高点,促使其实行各种“和平演变”的军政措施,又辅佐宋太宗赵光义多年,是栖身宋初的一只成功的九官鸟。

史学家王夫之则很不喜欢赵普,只从他对赵普的形容便可以看出:“以幕客之雄,膺元勋之宠,睥睨将士,奄处其上……”一个幕僚而已,没有多大能耐。但他凭一张嘴和几个谋计,就能帮赵匡胤把天下弄到手,吓得武将们人人自危,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他达到了一种境界。

自从赵普成为赵匡胤之下的国家二把手之后,作为一个不算文人的“文人”,他将武将踩于脚下,开启宋朝文人治政之门。既为开国之相,他亦打造了一些政绩,并不是“废材”。上文提及赵匡胤“杯酒释兵权”之后所实行的军事、政治、经济措施,都是赵普一手制定的,而且赵普也是个惜才的宰相。

赵普嫉妒将才,对人多忌妒刻薄,但不吝于举能人。宋代初年,太祖遇某官出缺,他叫宰相赵普拟名,赵普拟定一人,但这人为太祖不喜,因此拒绝了。哪知道接连几天,赵普每日都举荐这个人。太祖一怒之下把这名纸撕了,掷在地上。赵普不做声,把地上废纸捡起来藏了。过一两天,太祖又要赵普拟,赵普早把前日捡起的破纸用糨糊粘贴了携带在身上,旋即把这纸送上。太祖诧问:“为何还是此人?”赵普遂道出这人的优点,太祖终于被说动,用了此人。

钱穆先生认为这个故事中的赵普,还算有宰相大臣的风度,他一生三次任相,在政治舞台上活动了五十年之多。作为封建时代地主阶级的政治家来说,赵普是一个有一定远见的历史人物。他所谋划制定的“杯酒释兵权”及地方分权的方针、政策,对于结束长期政治动乱、实现中原统一是有贡献的。对于深刻的军事落后一直挨打的后果来说,他同样负有历史的责任。作为丞相,在他的整个居位期间,真如一只唧唧复唧唧的九官鸟,看主人心事,讨主人喜欢,却没有留下造福人民的政绩,让人在回味历史时慨叹万千。

【名家巡礼】

钱穆(1895—1990),中国现代历史学家,江苏省无锡人。1949年迁居香港,创办了新亚书院,任院长,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至1964年退休为止,期间曾获得香港大学、美国耶鲁大学名誉博士称号。他对中国历史,尤其是对中国历代思想家及其思想源流的研究和考辨,均自成一家之言。著述颇丰,专著多达80种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