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名家眼中的100位中国历史名人
19361200000005

第5章 历代“兵家之祖”

——茅元仪如此评价孙子(前535—?)

兵者,诡道也。孙子用最浅显易懂的词高度概括了贯穿人类历史始终的战争实质。所以懂战争的人都说孙子是有文字记载以来最伟大的理论和实践双能的军事谋略家。在军事上。他的《孙子兵法》,还有以三万兵力五战五捷长驱直入楚都赶跑楚王的战功都让他成为永恒。

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明人茅元仪说:“前孙子者,孙子不遗;后孙子者,不能遗孙子。”

所谓“前孙子者,孙子不遗”,就是说,《孙子兵法》总结前人,从而使之无所不包。既然能够做到无所不包,当然,后世用兵之道,自然都在《孙子兵法》的范围之内了。《孙子兵法》就如同如来佛的手掌,无论战争的形势如何复杂,人们都能够从《孙子兵法》中找到解决的方案。

最高超的战争艺术在于“不战而屈人之兵”。孙子的这一思想把战略的研究推到一个极致,战是为了不战,不战而战,究其实质,就是以军事实力为后盾,通过“伐谋”、“伐交”等一系列非军事手段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全胜战略思想,构成中国传统战略文化的重要内容,成为后世用兵者孜孜以求的理想境界。

孙子名武,在年少时候他就认定吴国是他施展才能和实现抱负的地方。因为当时南方的吴国自寿梦称王以来,联晋伐楚,国势强盛,很有新兴气象。所以他毅然离开出生之国,长途跋涉,投奔吴国而来。孙武初见吴王就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当时孙武带着他刚写就的兵法进见吴王。吴王在对兵法啧啧称好之余,也怀疑孙武是否是一个只会纸上谈兵的人,于是请孙武按照他的兵法演练军队让大家见识见识,并且吴王给孙武出了个难题,要求用宫女来演练。

孙子的三令五申表演得很成功,可惜阖庐并不领情,一句“将军罢休就舍,寡人不愿下观”就想把孙子打发。结果孙子当面指责吴王“徒好其言,不能用其实”,令吴王羞愧不已,拜孙武为将,终获成功。仔细体味当时的情景,一可见孙武胆气极壮,二可见吴王颇有气量。非常之才加命世之主,孙子才能一奏凯歌,真是令同时代的兵家们羡慕啊。

孙武的让人佩服的地方还有在功成名就后急流勇退,这也充分体现了其谦逊的品格和高超的政治智慧。随着吴国霸业的蒸蒸日上,夫差渐渐自以为是,不纳忠言。夫差听了奸臣的挑拨,不仅不理睬伍子胥的苦谏,反而制造借口,逼其自尽。孙武深知“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对伍子胥惨死的一幕十分寒心,于是便悄然归隐,息影深山,修订其兵法,使其更臻完善。

孙武自小耳濡目染了许多关于战争的故事,深深懂得战争的残酷性。流血流汗才是立军之本,尔虞我诈才是取胜之道。所以《孙子兵法》开篇就是前边所说的:兵者,诡道也。也因此孙武一出道练兵就如恶魔般的杀了两主将——吴王爱妾。拿士兵的生命当赌注有点残酷,但这是事实。一个主将必须亲兵,但亲兵只能作为手段,作为治军打胜仗的手段。所以有人说最毒辣的将军不是那些咆哮士兵动不动就虐待宰杀士兵的将军,而是那些待兵如自己的兄弟手足的世之所谓的好将军。这正应了孙子的善之善者的理论。《史记》有过这么一段记载,是关于吴起的。有一老妪听到坊间传言,说吴起亲自为她儿子吸毒疗疮伤,她当众老泪纵横。旁人不解问道,遇此良将应该是你儿福气,作为人母应感到高兴才是啊,世闻行军艰苦老母庭院垂泪,没听说过你这样的。老妪回答说,我丈夫就是因受吴起这般待遇,第二天就以身报义了。不想今朝有轮到我儿子,这我能不哭吗?举吴起这个例子只是想说,但凡成大名的将军不可能真正去关怀他底下的兵,只想的是如何调动他底下兵的积极性,正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世人都知,战争是靠人命堆积起来的。谁能有效地控制人,谁就能取得战争的最后胜利,这一铁律是孙子给予后人最宝贵的经验。

《孙子兵法》只有寥寥13篇,就是这短短的13篇文章,成为以后战场上的圣经。在世界历史上,整个世界曾经在如履薄冰的战栗中走过了二十世纪的下半期。人们把剑拔弩张的这段历史称为“冷战”,在冷战时期,超级大国的核威慑和核讹诈无非就是对孙子这一思想的运用。《孙子兵法》中辉煌的军事思想,得到了世界军事界的重视。第一次海湾战争中,美国海军陆战队的官兵都是带着《孙子兵法》上战场的。根据孙子的这一思想,美国的哈伦·厄尔曼等还提出一种“震慑”理论。这一理论因第二次海湾战争(即伊拉克战争)而名声大噪。厄尔曼博士曾经讲过:“我一直在思考像孙子所说的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战略。”在担任美国国防大学教官的1996年,他与曾指挥第一次海湾战争的将军们共同研究,提出了“震慑”理论。“震慑”的目标是控制敌人的意志,“震”就是在瞬间使敌人的心理遭受创伤,“慑”就是让对方明白自己除了放弃抵抗已经没有别的选择了。

《孙子兵法》无所不包的性质使其成为兵家制胜的宝典。俗话说“水无常形,兵无常势”,能在千变万化的古今战场上永远捕捉到必胜的战机,放眼古今中外,无有出其右者,不得不说他无愧于兵圣称号。

【名家巡礼】

茅元仪,字止生,号石民,明朝归安(今浙江吴兴)人,生卒年均不详,自幼“喜读兵农之道”,成年熟悉用兵方略、久戍边塞,曾任经略辽东的兵部右侍郎杨镐幕僚。他目睹武备废弛状况,曾多次上言富强大计,汇集兵家、术数之书2000余种,历时15年辑成《武备志》。其设类详备,收辑甚全,是一部具有军事百科性质的重要兵书。其中存录很多十分珍贵的资料,如《郑和航海图》、杂家阵图阵法和某些兵器,为他书罕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