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到底怎么吃才健康
19358900000034

第34章 女人独家食补“煮意”(5)

附录:名人话食疗

饮食养生是人世间亘古不变的课题,自古以来无数人兢兢业业地钻研其中,寻求饮食中的健康奥秘。他们无一例外都尝到了饮食带来的甜头,享受到了长于他人的人生。

老子:味无味,甘其食

老子,姓李名耳,字摐,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被尊为“中国哲学之父”。其著作《道德经》被道家奉为经典,为先秦道家的重要著作,其中也蕴涵了不少养生观点,对中国传统医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乱世,而老子身处乱世之中,无为而治,却养出了百岁高龄,不能不成为中国饮食养生历史上津津乐道的话题。俗语有云“民以食为天”,合理的饮食就是健康的保证。当然,老子身处时代的饮食习惯和我们现代人存在极大差异,但他的饮食之道仍对后世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为腹不为目”是老子饮食之道的一个前提。这就是说每个人胃的容量都有一个限度,饮食上能满足生命活动的需要即可,求多、求好反而不利于身体的健康。在此基础上,老子提出了他的“味无味,甘其食”的饮食观点。他提倡人们要从普通的食物中品尝出大味道、美味道来,即使是家常便饭也吃得有滋有味,更要从粗茶淡饭中咀嚼出一种人生的安然平淡、从容闲适来。

从老子的饮食养生之道中,我们不难看出,老子的饮食主张主要概括为以下两点:

1清淡简朴饮食

老子主张饮食要清淡,多吃些杂粮,不必追求好和贵,家常便饭是最有利于健康的。“食不厌精,凡所好之物,不可偏耽,耽则伤而生疾。”多吃玉米、荞麦、燕麦、豆类等杂粮,这些杂粮富含比较丰富的食物纤维、B族维生素,钙、铁等的含量也都很高,对身体大有裨益。

2保持愉悦的进食心情

在吃饭的时候保持愉快的心情是老子饮食养生之道的另一个原则。吃饭时保持愉快的心情,有利于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要像老子那样做到“甘其食”,用一种享受、愉快的心情去细细咀嚼。如果一看到食物就反感,自然没胃口;吃的过程中又不停地抱怨,情绪恶劣,就会影响消化。

老子的饮食之道中包含了深厚的智慧,它告诉我们只要用愉快、坦然的心情去面对一粥一饭、一蔬一果,就能在清香自然中品味出人间的美味,品味出健康的人生。

孔子:饮食有节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汉族。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曲阜市东南的鲁源村)。逝世后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孔子是春秋末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他还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一,中国十大思想家之一,有“万世师表”之称。

《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说:“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孔子在饮食方面就很在意规律性,注意细节。

在饮食方面,孔子力倡节俭,但同时也非常注意饮食的卫生和规律性。他在《论语·乡党》中提出“八不食”:

1变质的饭菜和鱼肉不食。

2颜色不好的食物不食。

3气味不好的食物不食。

4夹生和烹调不当的饭菜不食。

5调料不当的食物不食。

6不合时令的食物不食。

7肉切得不方正不食。

8在市场上买的酒和熟肉不食。

这些“清规戒律”有的看上去很挑剔,但俗话说“病从口入”,饮食卫生是一定要注意的。

孔子还很注意节制饮食,他“食无求饱”,吃饭适时适量。孔子的饮食习惯促进了身体的健康,为他的长寿奠定了基础。在其后的许多著名人士的“长寿经”里,生活有规律、饮食有节制都是经常被提到的一条。

《管子》中说:“饮食有节……则身体利而寿命益;饮食不节……则形累而寿命损。”《千金要方》里亦云:“饮食过多则聚积,渴饮过多则成痰。”这些都说明了节制饮食对人体的重要意义。如果在饮食上无规律,随心所欲地吃喝,必将极大地损害自身的健康。

所谓饮食有节,是指饮食要有节制,不能随心所欲,讲究吃的科学和方法,注意饮食的量和进食时间。

1适量进食

饮食适量是“饮食有节”的重要方面,这是因为人体对饮食的消化、吸收、储存主要靠脾胃来完成,若饮食过度,超过了脾胃的正常负荷,就会产生许多疾病。《黄帝内经》中说:“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博物志》说:“所食逾多,心逾塞,年逾损焉。”过饱不利于健康,但食之太少亦有损于健康。有些人为了减肥而长时间挨饿,使身体得不到足够的营养,变得虚弱不堪。这两者都不可取,应按现代营养学的要求,将一日三餐的食量分配比例明确为3:4:3。

2定时进食

孔子的饮食原则中有“不时,不食”,即不到该吃饭的时候,就不吃东西。《尚书》中说“食哉惟时”,每餐进食有较为固定的时间,才可以保证消化、吸收正常地进行,脾胃活动能够协调配合、有张有弛。

3按需进食

在强调“按时进食”的同时,也要兼顾“按需进食”,即想吃时就吃一点,不想多吃就少吃一点。“按需进食”是适应生理、心理和环境的变化而采取的一种饮食方式,它不是绝对的“随心所欲”、零食不离口,而是适应外在的环境和内在的需要,使饮食活动更符合规律。陶弘景早就指出:“不渴强饮则胃胀,不饥强食则脾劳。”“按需进食”与定时进食互为补充,都是促进人体健康的饮食方式。

张仲景:四气五味,药食同源

张仲景名机,被人称为医圣。南阳郡涅阳(今河南省邓州市穰东镇张寨村,另说河南南阳市)人。生于东汉桓帝元嘉、永兴年间,(约公元150~154年),死于建安末年(约公元215~219年),活了70岁左右。

对于饮食,张仲景曾指出:“所食之味,有与病相宜,有与身为害。若得宜则益体,害则成疾。”意思是,我们所吃的食物中,有的可以治病,有的却对身体有害,吃得对会对身体有益,吃得不对身体就会生病。这是因为,食物有寒、热、温、凉四性,辛、甘、酸、苦、咸五味之说,我们只有根据病症摄取食物,才能达到好的效果。

寒性或凉性食物,如绿豆、芹菜、柿子、梨、香蕉、冬瓜、丝瓜、西瓜、鸭肉等都有清热、生津、解暑、止渴的作用,对阳气旺盛、内火偏重的人非常适宜。

热性或温性食物,如羊肉、狗肉、辣椒、生姜、茴香等,有温中、散寒、补阳、暖胃之功,阳虚畏寒的人食之为宜,热病及阴虚火旺的人就应忌食。

此外,食性还要与四时气候相适应,寒凉季节要少吃寒凉性食品,炎热季节要少吃温热性食物,饮食宜忌要随四季气温而变化。

以下是张仲景的四季饮食养生法:

1春季

主食选用甘凉性味的小麦加工成各种面食,再配用一些米粥;副食主要选用辛甘之品,如葱、香菜、韭菜、胡萝卜、花生、圆白菜、鸡肉、猪肉等。因春天气候温和,人体阳气开始升发,新陈代谢逐渐旺盛起来,多用辛甘食物,以助阳气,利于代谢。配用甘凉主食,可防阳气太过。

2夏季

主食用甘寒性味的小米,配用面食、稀粥,常加些绿豆;副食主选甘酸清润之品,如青菜、西红柿、冬瓜、丝瓜之类以及鸡蛋、鸭肉、牛肉等。夏天热,阳气盛,选用性味寒凉、甘酸、清润之品,可清热祛暑,甘酸又可化阴而保护阴气,切忌辛辣之品,免伤阳气。常吃大蒜,防伤脾胃之阳。

3秋季

主食、副食均用甘润之品,主食以大米、糯米等谷物为主,配面食、白薯等,稀粥中常放些芝麻、核桃仁。副食除各种蔬菜外,要多吃各种水果,肉类食品用些猪肉、兔肉等。秋季气候干燥,多吃甘润之品可生津润燥。忌辛辣(生葱、辣椒之类)之物,少食苦瓜、黄瓜、香菜等苦寒、甘寒与发散之品,烹调味道以清淡为主。

4冬季

主食用甘温性味之品,如玉米、高粱米等,搭配些米、面,稀粥中放些芸豆、赤小豆。副食应为具有滋阳或潜阳、理气功效的蔬菜(大白菜、青萝卜、白萝卜、豆芽菜、木耳等),肉类食品选用甘温助阳之品(羊肉、狗肉、鸡肉等),可以温补阳气,又可避免化火而阴阳失调。烹制的食物,味道应五味相配,略浓些,忌偏食或多食。

孙思邈:重视食养

孙思邈(541或581~682年),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卒于682年,年逾百岁。为唐代著名道士,医药学家。被人称为“药王”。著有《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系我国医学名作。

1安身之本,必资于食

孙思邈作为一个医学名家,经历了长期的医学实践,总结出饮食的养生功效和作用,他认为,饮食养生是人们养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收藏了154种适合老年人的食谱。对于医学家扁鹊认为饮食和吃药同样重要的观点,孙思邈十分赞同。他认为,饮食是维系生命的前提条件,吃药则能医治身体之疾患。孙思邈认为日常饮食要有节制,要有禁忌,有一定规律性,暴饮暴食或忍饥挨饿都是不可取的饮食之道。吃得过饱会伤肺,饥饿则伤气力;多吃咸味的食品容易伤筋;多吃酸性食物则容易伤及骨髓。所以要尽量吃口味较清淡的饭菜和完全熟透的食物。

2饮食不慎反为害

对饮食的禁忌方面,孙思邈作了充分的论述。首先他认为过多地食用肉类,容易生百病,应多吃饭,少吃肉,少吃菹菜,并且不要吃生菜、生米等未经加工的食物;切忌饮用混浊的酒水,以免引起鼻塞;生肉容易伤胃,一切肉类都要完全做熟才可以食用。吃完饭后漱口才可以保护牙齿,使口气清新。

3水酒不如药酒,饮酒不宜过度

孙思邈特别强调酒有促进人体健康的作用,可适量饮用,但不可嗜酒成性,损害自身健康。他认为酒当以药酒为好,可以养生,活血化淤,通经脉,并实践总结了地黄酒、胡麻酒、天门冬等药酒的配方。孙思邈在论述酒的作用时也特别强调饮酒过量或饮用不当对人体的危害。孙思邈认为饮酒不要过多,如果喝得太多,最好是能够吐出来。而对于那些嗜酒如命的人,肠胃会因此而受到很大损害,筋骨精神也会受到影响,以致寿命缩短。如果饮酒至醉,不可以迎风或向阳,也不可迎风而躺下休息,甚至不可以用扇子扇风,这样很容易受风得病。喝醉也不可以行房事,他认为此时行房,轻则脸上出汗、咳嗽不止,重则有可能伤及脏腑而有生命危险。

此外,饮酒吐逆,醉者食热,都对身体不利的,有损寿命。因此,在日常饮食时,尽量不要饮酒,或少饮药酒,调适气血,切不可醉酒或长期大量饮酒。